开展中医医疗技术项目

1、毫 针

【适应症】:

主要适用于一切实证,虚证,痛证等。 【操作方法】:

1、进针: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的手法操作等。 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

2、行针:行针亦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实施的各种针刺手法。行针的基本手法,是针刺的基本动作。

3、出针:出针,又称起针、退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达到预定针刺目的和治疗要求后,即可出针。出针的方法,一般是以左手拇食两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作轻微的小幅度捻转,并随势将针缓缓提至皮下(不可单手猛拔),静留片刻,然后出针。 出针后,除特殊需要外,都要用消毒棉球轻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或针孔疼痛。

【禁忌症】:

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三个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三个月以上者,腹

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的部位,不宜针刺。 【注意事项】:

1、针刺时医生必须专心致志,审慎从事,随时观察患者表情,询问患者感觉和观察患者反应,体会针刺后的情况,尽量做到能控制刺激量。

2、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内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

3、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4、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2、灸 法

【适应症】:

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操作方法】:

1、艾条灸法,是将艾绒用纸卷成长条形施灸,根据艾条直接烧灼皮肤和与皮肤有一段距离,分为实按灸和悬起灸两类。

2、温灸法是用特殊的温灸器(如温筒、温盒)施灸。

3、温针灸法是在毫针刺入穴位后的留针期间,在针柄上套以艾条施灸。 【禁忌症】: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6.高血压病人头部不宜灸,糖尿病病人艾灸时一定要特别小心,不可灸伤皮肤,更不可实施疤痕灸。

7.从中医角度来说,还有一些证候是不合适艾灸的。如:外感或者阴虚内热证,凡脉象数、急者禁灸;高热、抽搐、极度衰竭、形瘦骨弱者不宜灸。

【注意事项】:

1.施灸前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并取得患者的合作、选准穴位;

2.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灼伤患者或烧坏患者衣服和诊室被褥等物。 3.灸灼过度如局部出现水泡,如水泡不大,可用龙胆紫药水擦涂,并嘱患者不要抓破,一般数日后即可吸收自愈。如水泡过大,宜用消毒针具,引出水泡内液,外用消毒敷料维护,也可在数日内痊愈。

4.凡化脓灸后在化脓期或灸后起泡破溃期,均应忌酒、鱼腥及抚慰性食物,因为这些食物能助湿化热、生痰助风,并可抚慰皮肤不良反应,从而使创面不易收敛或愈合。

5.艾炷或艾条灸治疗结束后,必需将燃着的艾绒熄灭,以防复燃事故发生。

3、耳 针

【适应症】:

1.疼痛性疾病 如各种扭挫伤、头痛、神经性疼痛等。

2.炎症性疾病及传染病 如牙周炎、咽喉炎、扁桃腺炎、流感、腮腺炎、百日咳、急慢性结肠炎、菌痢等。

3,功能紊乱和反应性疾病 如眩晕、高血压、心律不齐、神经衰弱、荨麻疹、哮喘、鼻炎、紫癜等。

4,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糖尿病、肥胖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5.其他 有催产、催乳、预防和治疗输液或输血反应等作用,同时还有美容、戒烟、戒毒、延缓衰老、防病保健等作用。

【操作方法】:

一般采用坐位,如年老体弱、病重或精神紧张者宜采用卧位。然后用右手拇、食二指持针,在刺激点针刺即可。刺入耳穴后,如患部感应强烈,患者症状有即刻减轻感;如局部无针感,应调整针刺的方向、深度和角度。 留针的时间一般约为15-30分钟,慢性病、疼痛性病留针时间适当延长,儿童、年老者不宜多留。留针期间为提高疗效,可每隔10分钟运针1次。治疗结束出针时,医者左手托住耳部,右手迅速将毫针垂直拔出,再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以免出血。

【禁忌症】:

1、对习惯性流产的孕妇应禁针。

2、患有严重器质性病变和伴有高度贫血者不宜针刺,对严重心脏病、高血

压患者不宜行强刺激。

【注意事项】:

1.严格消毒,防止感染。因耳廓在外,表面凸凹不平,结构特殊,针刺前必须严格消毒,有伤面和炎症部位禁针,针刺后如针孔发红、肿胀应及时涂2.5%碘酒,防止化脓性软骨膜炎的发生。

2.对扭伤和有运动障碍者,进针后宜适当活动,有利于提高疗效。

4、电 针

【适应症】:

凡用针灸治疗有效的病症均可用电针治疗。其中对癫痫、神经官能症、神经痛、神经麻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胃肠疾病、心绞痛、高血压等疗效较好。在针刺麻醉手术中,电针更有独特的优点。

【操作方法】:

单穴使用电针时,可选取有主要神经干通过的穴位(如下肢的环跳穴等),将针刺入后,接在电针机的一个电极上,另一极则接在用水浸湿的纱布上,作为无关电极,固定在同侧经络的皮肤上。如果在互相邻近的一对穴位上进行电针时,两根毫针之间要以干棉球相隔,以免短路,影响疗效,损坏机器。 治疗结束后,应先将电量降至零值,关闭电源,然后从针柄上除去电极夹,并将刺入组织的毫针拔出。

【禁忌症】:

年老、体弱、醉酒、饥饿、过饱、过劳、孕妇等不宜使用电针。 【注意事项】:

1、每次治疗前,检查电针机输出是否正常。治疗后,须将输出调节电钮等全部退至零位,随后关闭电源,撤去导线。

2、电针感应强,通电后会产生肌收缩,须事先告诉病人,使其思想上有所准备,配合治疗。

3、对患有严重心脏病的病人,治疗时应严加注意,避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不宜在延髓、心前区附近的穴位施用电针,以免诱发癫痫和引起心跳、呼吸骤停。

4、曾作为温针使用过的毫针针柄表面往往氧化,而导电不良;有的毫针针柄由铝丝绕制,并经氧化处理成金黄色,导电性能也不好。这类毫针最好不用,如使用时须将输出电极夹在针身上。

5、治疗时,如遇到输出电流时断时续,往往是电针机发生故障或导线断损,应修理后再用。

6、毫针多次使用后,易缺损,在消毒前应加以检查,以防断针。

5、头针

【适应症】

头针是在头部特定的刺激区域用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临床常用于脑源性疾患,如瘫痪、麻木、失语、眩晕、耳鸣、舞蹈病等。

【用物准备】

治疗盘、无菌毫针、电针仪、无菌干棉球、棉签、0.5%碘伏、弯盘等。 【操作方法】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2.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分开头发,常规消毒。 3. 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针刺方法。

3.1 快速进针:针尖与头皮呈30°左右夹角,快速刺入皮下或肌层,然后沿刺激区快速推进(不捻针)到相应的深(长)度(或用捻转法进针)。

3.2 快速捻转:术者肩、肘、腕关节、拇指固定,食指半屈曲状,用拇指第一节的掌侧面与食指第一节的桡侧面捏住针柄,然后以食指指掌关节不断伸屈,使针体来回快速旋转200次/分,每次左右旋转各两转左右。捻转持续约0.5~1分钟,然后静留针5~10分钟再重复捻转,用同样的方法在捻转两次。也可用电针仪代替手捻进行治疗。

4. 在针刺及捻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5. 起针:如针下无沉紧感,可快速抽拔出针,也可缓缓出针,起针后必须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6. 操作完毕,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7.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头部因长有头发,因此尤其须做到严密消毒,以防感染。

2. 毫针推进时术者手下如有抵抗感,或患者觉疼痛时,应停止进针,将针身后退,然后改变角度再进针。

3. 由于头针的刺激较强,刺激时间较长,术者须注意观察患者表情,以防晕针。

4. 对脑溢血患者,须待病情及血压稳定后方可做头针治疗。凡并发有高热、心力衰竭等症时,不宜立即采用头针。

6、穴位贴敷法

【适应症】:

穴位贴敷法适应范围相当广泛,不但可以治疗体表的病症,而且可以治疗内脏的病症;既可治疗某些慢性病,又可治疗一些急性病证。

【操作方法】:

1.方药的选择

贴敷用药多有通经走窜、开窍活络、气味俱厚的特点,选择适当溶剂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专、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

2.穴位的选择

(1)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穴位贴敷药物。

(2)选用阿是穴贴敷药物。

(3)选用经验穴贴敷药物,如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小儿流涎;威灵仙贴敷身柱穴治疗百日咳等。

3.贴敷方法

对于所敷之药,无论是糊剂、膏剂或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很好地固定,以免移动或脱落,可直接用胶布固定,也可先将纱布或油纸覆盖其上,再用胶布固定。一般情况下,刺激性小的药物,每隔1~3天换药1次,不需溶剂调和的药物,还可适当延长至5~7天换药1次;刺激性大的药物,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泡程度确定贴敷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正常后再敷药。 对于寒性病证,可在敷药后,在药上热敷或艾灸。

【禁忌症】:

1 孕妇,多数外贴药物对孕期妇女可能不安全。

2 对药物过敏者不宜贴敷;对橡皮膏过敏者应提前告诉医生,换用其他方式固定。

3 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或有皮疹者。

4 严重的荨麻疹患者。

5 疾病发作期的患者,如急性咽喉炎、发烧、黄疸、咯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患者、慢性咳喘病的急性发作期等。

6 热性疾病、阴虚火旺者以及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不能采用。

【注意事项】:

1、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蒸发。

2、若用膏药贴敷,在温化膏药时,应掌握好温度,以免烫伤或贴不住。

3、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肤疾宁膏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4、对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穴位不宜过多,贴敷面积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泡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

5、对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等的患者,使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6、对于孕妇、幼儿,应避免贴敷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

7、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不可用汽油或肥皂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7、穴位注射

【适应症】:

适用于各种腰腿痛、肩背痛、关节痛及软组织损伤、挫伤。如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腰肌劳损、纤维组织炎、良性关节炎。还有支气管炎、高血压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肝炎,胆绞痛,神经衰弱和脑震荡后遗症等。

【操作方法】:

在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注射针具快速进针刺入穴位,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待针下有得气感后,回抽一下,若回抽无血,即可将药推入。头面和耳穴等处一般为0.3~0.5ml;四肢及腰背肌肉丰厚处可2~5ml左右,并可根据病情和药物以增减。一般采用隔日治疗1次,5~10次为1疗程。两个疗程之间可休息3~5天。

【禁忌症】:

婴儿,诊断不清,意识障碍者,对某些药物有过敏史的患者禁用该药,体质十分脆弱者,有频发晕针史的患者,穴位局部感染或较严重的皮肤病尽可能改用其它部位的穴位,孕妇下腹部、腰骶部腧穴以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尽量少用或不用。

【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注意药物性能,对存在过敏反应的药物需要经过皮试,才可以使用。

2、孕妇不宜作腰骶部注射。

3、一般情况下,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内,以免引起关节红肿、酸痛。高渗葡萄糖不可注入皮下,一定要注入肌肉深部。

8、熏蒸疗法

【适应症】:

骨关节疾病的辅助治疗 。

【操作方法】:

按病证配制处方,经煎煮后,倒人容器,外罩布单,将患部与容器盖严,进行熏疗,本疗法一般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

【禁忌症】:

【注意事项】:

使用熏蒸疗法时注意控制好温度,勿灼伤皮肤。

中 药 熨 法 操 作 规 程

【适应症】:

用于寒痹、体痛、寒凝、腹痛、呃逆、脘痛等。

【操作方法】:

药包热敷法 将按病情需要所选药物打碎调配、包装好药包,外加套袋,放入锅中蒸沸5~10分钟,取出药包,置于患部或腧穴。开始时需时时提起以免烫伤,待药温度稍降后可置于治疗部位不动,也可用药包在患处边熨边摩擦、揉按,每次20分钟左右,每日1~2次。

【禁忌症】:

①各种实热证或麻醉未清醒者禁用。

② 腹部包块性质不明及孕妇腹部忌用。

③ 身体大血管处,皮肤有破损处及局部无知觉处忌用

【注意事项】:

① 药熨前先嘱病人排空小便,冬季注意保暖。

② 药熨温度不宜超过70℃,年老、婴幼儿不宜超过50℃,以免烫伤。 ③ 操作过程中应保持药袋温度,凉后应及时更换或加热。如感到疼痛或皮肤出现水泡,应停止操作,按烫伤处理。

④注意病人身体的保温。

⑤每包药一般使用1~2次。

⑥为防止交叉感染,药包专人专用,药包蒸煮沸时贴上患者姓名标签,取出时原样携带到患者治疗处,核对患者姓名后使用,用后取出外套袋,将患者姓名标签夹在原药包上,防止药包混淆。取出的外套袋清洗干净后用消佳净浸泡消毒备用。

10、拔 火 罐

【适应症】:

风湿痛、老寒腿、腰背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风湿“痹痛”筋骨酸楚、伤风伤寒所致的感冒头痛、腹痛及哮喘。火罐用在人体穴位上,可治疗头痛、眩晕、眼肿、咳嗽、气喘、腹痛等疾病。

【操作方法】:

药包热敷法 将按病情需要所选药物打碎炒热,布包置于患部或腧穴。开始时需时时提起以免烫伤,待药温度稍降后可置于治疗部位不动,也可用药包在患处边熨边摩擦、揉按,每次30分钟左右,每日1次。

【禁忌症】:

各种实热证或麻醉未清醒者禁用。② 腹部包块性质不明及孕妇腹部忌用。③ 身体大血管处,皮肤有破损处及局部无知觉处忌用

热熨法注意事项① 药熨前先嘱病人排空小便,冬季注意保暖。② 药熨温度不宜超过70℃,年老、婴幼儿不宜超过50℃,以免烫伤。③ 操作过程中应保持药袋温度,凉后应及时更换或加热。如感到疼痛或皮肤出现水泡,应停止操作,按烫伤处理。④ 布袋用后清洗消毒备用,中药可连续使用一周。

【注意事项】:

1、拔罐时,室内需保持20℃以上的温度。最好在避风向阳处。

2、过饱、过饥、过渴、醉酒等均应慎用拔罐疗法。饱腹、空腹都不宜操作;早起要先排便;

3、患者以俯卧位为主,充分露施术部位。

4、拔罐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若出现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

冷汗、四肢发凉等症状,甚至血压下降、呼吸因难等情况,应及时取下罐具,将患者仰卧位平放,垫高壮举部,轻者可给予少量温开水,重者针刺入中、合谷。必要时,可用尼可刹米每次0.5g,肌注射或静注;或用咖啡因2ml肌注。

5、注意留罐时间,以免长时间留罐引起皮肤溃烂。

6、拔罐时间过长或吸力过大而出现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可涂龙胆紫,覆盖纱布固不定期。如果水泡较大,可用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然后用利凡诺纱布外敷固定。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药膏或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7、走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移动、骨胳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不易使用。

11、溻渍法

【适应症】:

适用于骨关节诸疾患。

【操作方法】:

根据病症及患病部位不同,将所选药物煎汤去渣后,趁热将患处浸泡于药液中或以纱布蘸满药液固定在患处。

【注意事项】:

1.药液温度要适中,不可过热,以免烫伤皮肤;若药液已冷,可再加热后浸泡。

2.本法对四肢远端能浸泡着的病变部位,应用渍法,不能浸着的部位用溻法。

3.冬季应注意保暖,浸泡后要立即拭干,盖被保暖。

【适应症】:

主要有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疾病等疼痛性病症。

【操作方法】: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体位,暴露涂擦的部位,在其周围垫治疗巾,用纱布蘸取适量药液来回擦拭,时间15分钟左右。擦拭结束后,换用干净纱布将涂擦部位控拭干净,协助患者穿衣,取舒适体位,盖被,整理用物。

【禁忌症】:

对皮肤起过敏性反应者禁忌施用本法。

【注意事项】:

根据具体病情,选定施术部位和穴位,并选择调配好所需药物和物品。涂擦完毕后,令患者在温暖舒适的环境里休息,以便发挥治疗效果。

涂擦施疗的持续时间和疗程,应视具体病情及恢复情况而定。一般每日1~2次,每次保持时间为4~6小时,以5~7日为一疗程。在涂擦施疗过程中,患者皮肤发生过敏性反应时,应立即停止施疗,并将涂擦的部位消毒。

【适应症】:

推拿疗法又称按摩疗法。术者运用各种手法于病人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具有扶正祛邪、散寒止痛、健脾和胃、导滯消积、疏通经络、滑利关节、强筋壮骨等作用;更具有保健强身,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适用于发热畏寒、头痛身痛、咳喘并作、脘痛纳呆、腹胀泄泻、痹证、痿证、中风后遗症、月经不调、跌打损伤、腰伤腿痛、关节不利、痈肿疮疖,以及骨折后遗症等。

【用物准备】:

治疗巾或大浴巾。

【操作方法】:

1. 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取适宜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

3. 在治疗部位上铺治疗巾,腰、腹部进行按摩时,先嘱病人排尿。

4. 按确定的手法进行操作,操作时压力、频率、摆动幅度均匀,动作灵活。常用操作方法有:

4.1 推法: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接摩擦。用指称指推法;用掌称掌推法;用肘称肘推法。操作时指、掌、肘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缓慢而均匀,以能使肌肤深层透热而不擦伤皮肤为度。此法可在人体各部位使用。能提高肌肉的兴奋性,促使血液循环,并有舒筋活络作用。

4.2 一指禅推法:用拇指指腹或指端着力于推拿部位,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

活,操作时要求达到患者有透热感。常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等处。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健脾和胃、祛瘀消积的功能。

4.3 揉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腕关节或掌指做轻柔缓和的摆动。操作时压力要轻柔,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一般速度每分钟120~160次。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4.4 摩法:用手掌掌面或手指指腹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此法操作时肘关节自然弯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动作要缓和而协调,频率每分钟120次左右。此法刺激轻柔,常用于胸腹、胁肋部位。具有理气和中、消食导滯、调节肠胃蠕动等作用。

4.5 擦法(平推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在一定部位,进行直线来回摩擦。操作时手指自然伸开,整个指掌要贴在患者体表治疗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手掌做前后或上下往返移动。动作要均匀连续,推动幅度要大,呼吸自然,不可屏气,频率每分钟100~120次。此法用于胸腹、肩背、腰臀及四肢。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健脾和胃等作用。

4.6 搓法:用双手掌面夹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慢。手法由轻到重,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位,一般作为推拿结束时手法。具有调和气血、舒筋通络作用。

4.7 抹法:用单手或双手指指腹紧贴皮肤,做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操作时用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滯。本法适用于头面及颈项部。具有开窍镇静、醒脑明目等作用。

4.8 振法: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体表,前臂和手部肌肉静止性强力地用力,

产生振颤动作,操作时力量要集中在指端或手掌上,振动的频率较高,着力较重。此法多用单手操作,也可双手同时进行。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和穴位。具有祛瘀消积、和气理气作用。

4.9 按法:用拇指端、指腹、单掌或双掌(双掌重叠)按压体表,并稍留片刻。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掌按法适用于腰背及腹部。具有放松肌肉、活血止痛的作用。

4.10 捏法: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将患处皮肤、肌肉、肌腱捏起,相对用力挤压。操作时要连续向前提捏推行,均匀而有节律。此法适用于头部、颈项部、肩背及四肢。具有舒筋活络、行气活血作用。

4.11 拿法:捏而提起谓之拿,即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操作时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和缓而有连贯性。临床常配合其他手法使用于颈项、肩部及四肢等部位。具有祛风散寒、舒筋通络等作用。

4.12 弹法:用一手指指腹紧压住另一手指指甲,受压手指端用力弹出,连续弹击治疗部位。操作时弹击力要均匀,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此法可用于全身各部,尤以头面、颈项部最为常用。具有舒筋活络、祛风散寒的作用。

4.13 掐法:用拇指指甲重刺穴位。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操作时要逐渐用力,达渗透为止,不要掐破皮肤。掐后轻揉皮肤,以缓解不适。此法多用于急救和止痛,常掐合谷、人中、足三里等穴。具有疏通血脉、宣通经络的作用。

5. 操作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对手法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

6. 操作手法轻重快慢适宜,用力需均匀,禁用暴力。每次推拿时间,一般

15~30分钟。

7. 操作完毕后,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

1. 操作者在治疗前须修剪指甲,以免伤及病人皮肤。

2.孕妇的腰骶部与腹部、妇女经期均忌用。

3. 年老体衰、久病体虚、或极度疲劳、剧烈运动后、过饥过饱、醉酒均不宜或慎用推拿。

4. 严重心脏病、各种出血性疾病、结核病、肿瘤、脓毒血症、骨折早期(包括颈椎骨折损伤)、截瘫初期、烫伤、皮肤破损部位及溃疡性皮炎的局部禁推拿。

14、刮痧

【适应症】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用物准备】

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或药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 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 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

7. 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 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 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2.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 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15、腰腹肌运动疗法

【适应症】

腰腹肌运动疗法可明显增强患者腰腹肌肌力和腰部协调性,增加腰椎的稳定性,有利于维持各种治疗的疗效。

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腰椎骨质疏松症等,急性期过后,即开始腰背肌运动疗法,主要有:

【操作方法】

1、仰卧抬腿法:仰卧位,依次以下动作:(1)双下肢伸直抬腿,(2)还原,每日两次,每次重复20—30次。

2、仰卧架桥:仰卧位,双手叉腰,双膝屈曲致90°,双足掌平放床上,挺起躯干,以头后枕部及双肘支撑上半身,双足支撑下半身,呈半拱桥形,当挺起躯干架桥时,双膝稍向两侧分开。每日两次,每次重复10-20次。

3、“飞燕式”:患者俯卧。依次以下动作;两腿交替向后做过伸动作(2)两腿同时做过伸动作(3)两腿不动,上身躯体向后背伸(4)上身与两腿同时背伸(5)还原,每个动作重复10—20次。

【注意事项】

1、急性期疼痛较剧烈时暂不进行练功。

2、年老体弱者练功宜循序渐进,不宜操之过急,以免加重病情。

3、注意保暖。

16、中频电疗法

1、定义 将频率1~100kHz 的脉冲电流称作中频电流,用中频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叫做中频电疗法。中频电疗法包括等幅中频电疗法、低频调制中频电疗法、干扰电疗法、音乐电疗法等。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

1)促进血液循环、消炎止痛:各种扭挫伤、肌筋膜炎、各种神经炎、颈腰椎病、各种关节损伤与疾病等;

2)兴奋神经肌肉:废用性肌萎缩、尿潴留、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伤病所致运动功能障碍等;

3)软化瘢痕松解粘连:瘢痕与挛缩、浸润硬化与粘连、血肿机化、血栓性静脉炎、乳腺增生等。

(2)禁忌证:出血倾向、金属异物局部、有心脏起搏器、心前区、孕妇腰腹部等。

3、设备与用具 根据治疗需要选择具有相关波形和参数的中频电疗机,包括等幅中频电疗仪、调制中频电疗仪、电脑中频治疗仪、音乐电疗仪等;仪器有相应的电极、衬垫、导线、耳机、磁带等配件。

4、操作规范:

(1)治疗前准备:按照治疗目的与部位选择电极,仪器电流输出调零后开机。暴露治疗区域皮肤,采取并置法或对置法或交叉并置法,电极紧密平整接触皮肤。

(2)治疗操作:选择恰当的处方,缓慢调节刺激强度,治疗剂量以感觉阈

或运动阈描述;治疗中可根据需要调节强度。

(3)治疗结束:输出调零,取下电极后检查治疗部位皮肤,关机。需要时清洗消毒电极衬垫。

5、注意事项

(1)治疗前:需将治疗中的正常感觉和可能的异常感觉告知患者,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皮肤微细损伤局部可用绝缘衬垫后使用中频电疗法。

(2)治疗中:局部感觉障碍区域治疗时,需采用小剂量谨慎治疗。电极需有良好固定,保证治疗过程中电极不滑落。干扰电治疗时,保证病变部位处于两路或多路电流交叉的中心。

17、红外线疗法

1、定义 应用电磁波谱中的红外线部分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红外线疗法。红外线为一种不可见光线,波长为0.76~400um。根据波长可将红外线分为短波红外线(0.76~1.5um)和长波红外线(1.5~400um)。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各种亚急性及慢性损伤和炎症、浸润块、硬结、肠粘连、肌痉挛、电刺激及按摩前准备、主被动功能训练前准备等。

(2)禁忌证:急性损伤、化脓性炎症、循环障碍、局部皮肤感觉障碍、血栓性深静脉炎、认知功能障碍、恶性肿瘤、水肿及出血倾向、老弱年幼患者等。

3、设备与用具 红外线治疗仪、保护眼睛用纱布或生理盐水棉球等。

4、操作方法与步骤

(1)治疗前准备:检查灯泡、辐射板有无碎裂,灯头安装是否牢固,支架是否稳妥。接通电源,使灯头、灯泡预热5~10 分钟。患者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治疗部位。

(2)治疗时操作:移动灯头,距治疗部位20~50cm 不等,使灯头中心对准病患部位,以患者有舒适温热感为度。每日1 次,每次治疗20~30 分钟。若

治疗中出汗,应及时拭去汗水,防止烫伤。

(3)治疗结束:移开灯头,检查皮肤,拭去汗水。

5、注意事项

(1)头、面、肩、胸部治疗时患者应戴墨镜或以布巾、纸巾或浸水棉花覆盖眼部,避免红外线直射眼部。

(2)治疗部位有伤口时应先予清洁擦净处理。

(3)治疗过程中患者不得随意挪动体位或拉动灯头,以防烫伤。

(4)治疗过程中如出汗过多,感觉头晕、心慌等应适当加大灯距。治疗后休息、饮水。

(5)神志昏迷者或局部有感觉障碍、血液循环障碍、瘢痕者治疗时应适当加大灯距或关闭部分灯泡,以防烧伤。

(6)多次治疗后治疗部位皮肤可出现网状红斑和色素沉着。

18、牵引治疗

牵引是应用力学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通过徒手、器械或电动牵引装置,对身体某一部位或关节施加牵拉力,使关节面发生一定分离,周围软组织得到适当的牵伸,从而达到复位、固定、减轻神经根压迫、纠正关节畸形的物理治疗方法。

一、颈椎牵引

1、定义 应用牵引器械或徒手牵引力治疗颈椎疾病的方法称为颈椎牵引治疗技术。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神经根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症状较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寰枢椎半脱位无手术指征者,斜方肌筋膜炎急性发作期。

(2)禁忌证:年迈体弱、全身状态不佳者,有脊髓受压症状的颈椎病,颈椎骨质有破坏者,如怀疑有结核、肿瘤等骨质破坏和严重骨质疏松症的患者,颈椎骨折脱位者,心肺功能差及

精神不正常者。

3、设备与用具 颈椎牵引椅、简易牵引带和牵引支架。

4、操作方法与步骤 颈椎病的牵引方式一般采用坐位牵引,仰卧位牵引适合寰枢椎半脱位或颈椎骨折的患者。

(1)体位:一般采用坐位牵引,牵引带分别托住下颌和后枕部。

(2)角度:根据颈椎病变部位及颈椎曲度选择,可以采取中立位、前屈位或后伸位,其中中立位和前屈位比较常用。使用时应根据颈椎病的类型(神经

根型、椎动脉型)及其病变的节段决定牵引的前屈角度。上位颈椎疾患采用中立位,下位颈椎疾患多采用前屈位牵引,角度10°~30°,椎动脉型和较轻的脊髓型颈椎病采用中立位牵引。

(3)时间:颈椎牵引的时间以15~30 分钟为宜,时间太短达不到牵引的力学效果,时间过长容易产生头痛、头麻、下颌关节疼痛、心悸、胸闷、恶心等不良反应。一般牵引重量愈大,牵引时间应愈短。带有间歇牵引的牵引设备,牵引时间可稍长些,一般不超过40 分钟。治疗每日1~2 次,10~14 次为1 个疗程。

(4)重量:一般以体重的8~10%开始牵引。根据患者体质及颈部肌肉发达情况逐步增加牵引重量,通常每3~5 天增加1kg。如症状有改善,可维持此重量,如果没有改善,可适当增加,最大可达10~12kg。

5、注意事项

(1)牵引中应根据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体位、重量及时间,开始时可以是小重量、短时间,逐渐增加重量和延长时间。

(2)坐位牵引结束时,缓慢解除牵引力后取下牵引带,患者静坐片刻后,再站起离开。

(3)如果牵引中患者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或症状加重,应即刻中止牵引,并进行相应处理。

二、腰椎牵引

1、定义 应用牵引器械或徒手牵引力治疗腰椎疾病的方法称为腰椎牵引治疗技术。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脊柱牵引适用于椎间盘突出、脊柱小关节紊乱、颈背痛、腰背痛及腰腿痛等;四肢牵引适用于四肢关节挛缩、四肢关节骨折且不能或不适宜手术复位的患者。

(2)禁忌证:重度腰椎间盘突出(破裂型)、腰脊柱结核和肿瘤、骶髂关节结核、马尾肿瘤、严重椎管狭窄症、急性化脓性脊柱炎、重度骨质疏松症、孕妇、腰脊柱畸形、较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及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另外,对于后纵韧带骨化和突出椎间盘的骨化以及髓核摘除术后的患者都应慎用。

3、设备与用具 电动式腰椎牵引床,牵引架,徒手时必要的绑带等。

4、操作方法与步骤 根据牵引力和牵引作用时间分为慢速牵引和快速牵引。

(1)慢速牵引:根据牵引力作用时间可分为持续牵引和间歇牵引。

1)患者仰卧位,上身通过肩部固定带固定,腰椎牵引带捆绑于腰部,下肢伸直位或双膝屈曲位。

2)牵引的初始重量一般不低于自身体重的60%,可以用体重的60%~80%,如30~40kg 的重量,起效后再逐渐增加,通常每3~5 天增加2~4kg,增至患者耐受重量。

3)每次牵引20~30 分钟,每日1 次,10~14 次为1 个疗程。

(2)快速牵引: 又称多方位牵引、三维多功能牵引。该牵引力在0~3000N内是一个变量,变量的大小依据被牵引者腰部肌肉韧带等组织的拮抗力。不论性别、身体强弱均可达到要求的牵引距离,避免了牵引过度和牵引不足的现象。

1)患者俯卧于牵引床上,上身和腰臀部分别固定于胸腹板和腰臀板上,然后将身体上部和下部的固定绑带收紧,按输入的牵引、屈曲和左右旋转角度参数调整牵引床。

2)当调整完毕后,操作者站立于患侧,双拇指叠压于患部棘突或椎旁压痛点上,右脚脚踏牵引床控制开关,待患者呼气时瞬间踩踏脚下的控制开关,操作者拇指同时用力下压,完成一次组合牵引。

3)依据患者的反应,再行1~3 次的重复,即完成一次牵引过程。

4)牵引后,腰围固定带固定腰臀部。快速牵引一般1 周重复一次,总次数不超过3 次。

5、注意事项

(1)腰椎牵引除了掌握好适应证与禁忌证外,还要注意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如药物、肌力训练,维持正确姿势等才能维持牵引效果,取得最佳疗效。

(2)慢速牵引中,如果经过2~3 次牵引,症状没有改善或反而加重,应停止牵引治疗,重新评定患者或改换其他的治疗方法。

(3)慢速牵引结束后,松开骨盆带时不宜太快,以免腹部压力突然降低引起患者不适;松开骨盆带后,应让患者仰卧休息数分钟后,再站起来。

(4)快速牵引后患者卧床休息3~5 天,可仰卧也可侧卧。

(5)快速牵引1 次后1 周若病情无改善,原则不再行第二次牵引。可再选择其他治疗方法。

(6)腰围固定可增加腰椎的稳定性,牵引后使用腰围固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腰椎的活动度,有利于病情的好转,但不宜超过20 天,以免造成腰部废用性肌萎缩,引起腰椎不稳。

(7)恢复期的患者每天可进行正确的腰部肌肉训练,增加腰部肌力,加强腰椎的稳定性。

1、毫 针

【适应症】:

主要适用于一切实证,虚证,痛证等。 【操作方法】:

1、进针: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的手法操作等。 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

2、行针:行针亦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实施的各种针刺手法。行针的基本手法,是针刺的基本动作。

3、出针:出针,又称起针、退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达到预定针刺目的和治疗要求后,即可出针。出针的方法,一般是以左手拇食两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作轻微的小幅度捻转,并随势将针缓缓提至皮下(不可单手猛拔),静留片刻,然后出针。 出针后,除特殊需要外,都要用消毒棉球轻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或针孔疼痛。

【禁忌症】:

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三个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三个月以上者,腹

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的部位,不宜针刺。 【注意事项】:

1、针刺时医生必须专心致志,审慎从事,随时观察患者表情,询问患者感觉和观察患者反应,体会针刺后的情况,尽量做到能控制刺激量。

2、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内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

3、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4、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2、灸 法

【适应症】:

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操作方法】:

1、艾条灸法,是将艾绒用纸卷成长条形施灸,根据艾条直接烧灼皮肤和与皮肤有一段距离,分为实按灸和悬起灸两类。

2、温灸法是用特殊的温灸器(如温筒、温盒)施灸。

3、温针灸法是在毫针刺入穴位后的留针期间,在针柄上套以艾条施灸。 【禁忌症】: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6.高血压病人头部不宜灸,糖尿病病人艾灸时一定要特别小心,不可灸伤皮肤,更不可实施疤痕灸。

7.从中医角度来说,还有一些证候是不合适艾灸的。如:外感或者阴虚内热证,凡脉象数、急者禁灸;高热、抽搐、极度衰竭、形瘦骨弱者不宜灸。

【注意事项】:

1.施灸前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并取得患者的合作、选准穴位;

2.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灼伤患者或烧坏患者衣服和诊室被褥等物。 3.灸灼过度如局部出现水泡,如水泡不大,可用龙胆紫药水擦涂,并嘱患者不要抓破,一般数日后即可吸收自愈。如水泡过大,宜用消毒针具,引出水泡内液,外用消毒敷料维护,也可在数日内痊愈。

4.凡化脓灸后在化脓期或灸后起泡破溃期,均应忌酒、鱼腥及抚慰性食物,因为这些食物能助湿化热、生痰助风,并可抚慰皮肤不良反应,从而使创面不易收敛或愈合。

5.艾炷或艾条灸治疗结束后,必需将燃着的艾绒熄灭,以防复燃事故发生。

3、耳 针

【适应症】:

1.疼痛性疾病 如各种扭挫伤、头痛、神经性疼痛等。

2.炎症性疾病及传染病 如牙周炎、咽喉炎、扁桃腺炎、流感、腮腺炎、百日咳、急慢性结肠炎、菌痢等。

3,功能紊乱和反应性疾病 如眩晕、高血压、心律不齐、神经衰弱、荨麻疹、哮喘、鼻炎、紫癜等。

4,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糖尿病、肥胖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5.其他 有催产、催乳、预防和治疗输液或输血反应等作用,同时还有美容、戒烟、戒毒、延缓衰老、防病保健等作用。

【操作方法】:

一般采用坐位,如年老体弱、病重或精神紧张者宜采用卧位。然后用右手拇、食二指持针,在刺激点针刺即可。刺入耳穴后,如患部感应强烈,患者症状有即刻减轻感;如局部无针感,应调整针刺的方向、深度和角度。 留针的时间一般约为15-30分钟,慢性病、疼痛性病留针时间适当延长,儿童、年老者不宜多留。留针期间为提高疗效,可每隔10分钟运针1次。治疗结束出针时,医者左手托住耳部,右手迅速将毫针垂直拔出,再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以免出血。

【禁忌症】:

1、对习惯性流产的孕妇应禁针。

2、患有严重器质性病变和伴有高度贫血者不宜针刺,对严重心脏病、高血

压患者不宜行强刺激。

【注意事项】:

1.严格消毒,防止感染。因耳廓在外,表面凸凹不平,结构特殊,针刺前必须严格消毒,有伤面和炎症部位禁针,针刺后如针孔发红、肿胀应及时涂2.5%碘酒,防止化脓性软骨膜炎的发生。

2.对扭伤和有运动障碍者,进针后宜适当活动,有利于提高疗效。

4、电 针

【适应症】:

凡用针灸治疗有效的病症均可用电针治疗。其中对癫痫、神经官能症、神经痛、神经麻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胃肠疾病、心绞痛、高血压等疗效较好。在针刺麻醉手术中,电针更有独特的优点。

【操作方法】:

单穴使用电针时,可选取有主要神经干通过的穴位(如下肢的环跳穴等),将针刺入后,接在电针机的一个电极上,另一极则接在用水浸湿的纱布上,作为无关电极,固定在同侧经络的皮肤上。如果在互相邻近的一对穴位上进行电针时,两根毫针之间要以干棉球相隔,以免短路,影响疗效,损坏机器。 治疗结束后,应先将电量降至零值,关闭电源,然后从针柄上除去电极夹,并将刺入组织的毫针拔出。

【禁忌症】:

年老、体弱、醉酒、饥饿、过饱、过劳、孕妇等不宜使用电针。 【注意事项】:

1、每次治疗前,检查电针机输出是否正常。治疗后,须将输出调节电钮等全部退至零位,随后关闭电源,撤去导线。

2、电针感应强,通电后会产生肌收缩,须事先告诉病人,使其思想上有所准备,配合治疗。

3、对患有严重心脏病的病人,治疗时应严加注意,避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不宜在延髓、心前区附近的穴位施用电针,以免诱发癫痫和引起心跳、呼吸骤停。

4、曾作为温针使用过的毫针针柄表面往往氧化,而导电不良;有的毫针针柄由铝丝绕制,并经氧化处理成金黄色,导电性能也不好。这类毫针最好不用,如使用时须将输出电极夹在针身上。

5、治疗时,如遇到输出电流时断时续,往往是电针机发生故障或导线断损,应修理后再用。

6、毫针多次使用后,易缺损,在消毒前应加以检查,以防断针。

5、头针

【适应症】

头针是在头部特定的刺激区域用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临床常用于脑源性疾患,如瘫痪、麻木、失语、眩晕、耳鸣、舞蹈病等。

【用物准备】

治疗盘、无菌毫针、电针仪、无菌干棉球、棉签、0.5%碘伏、弯盘等。 【操作方法】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2.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分开头发,常规消毒。 3. 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针刺方法。

3.1 快速进针:针尖与头皮呈30°左右夹角,快速刺入皮下或肌层,然后沿刺激区快速推进(不捻针)到相应的深(长)度(或用捻转法进针)。

3.2 快速捻转:术者肩、肘、腕关节、拇指固定,食指半屈曲状,用拇指第一节的掌侧面与食指第一节的桡侧面捏住针柄,然后以食指指掌关节不断伸屈,使针体来回快速旋转200次/分,每次左右旋转各两转左右。捻转持续约0.5~1分钟,然后静留针5~10分钟再重复捻转,用同样的方法在捻转两次。也可用电针仪代替手捻进行治疗。

4. 在针刺及捻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5. 起针:如针下无沉紧感,可快速抽拔出针,也可缓缓出针,起针后必须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6. 操作完毕,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7.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头部因长有头发,因此尤其须做到严密消毒,以防感染。

2. 毫针推进时术者手下如有抵抗感,或患者觉疼痛时,应停止进针,将针身后退,然后改变角度再进针。

3. 由于头针的刺激较强,刺激时间较长,术者须注意观察患者表情,以防晕针。

4. 对脑溢血患者,须待病情及血压稳定后方可做头针治疗。凡并发有高热、心力衰竭等症时,不宜立即采用头针。

6、穴位贴敷法

【适应症】:

穴位贴敷法适应范围相当广泛,不但可以治疗体表的病症,而且可以治疗内脏的病症;既可治疗某些慢性病,又可治疗一些急性病证。

【操作方法】:

1.方药的选择

贴敷用药多有通经走窜、开窍活络、气味俱厚的特点,选择适当溶剂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专、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

2.穴位的选择

(1)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穴位贴敷药物。

(2)选用阿是穴贴敷药物。

(3)选用经验穴贴敷药物,如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小儿流涎;威灵仙贴敷身柱穴治疗百日咳等。

3.贴敷方法

对于所敷之药,无论是糊剂、膏剂或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很好地固定,以免移动或脱落,可直接用胶布固定,也可先将纱布或油纸覆盖其上,再用胶布固定。一般情况下,刺激性小的药物,每隔1~3天换药1次,不需溶剂调和的药物,还可适当延长至5~7天换药1次;刺激性大的药物,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泡程度确定贴敷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正常后再敷药。 对于寒性病证,可在敷药后,在药上热敷或艾灸。

【禁忌症】:

1 孕妇,多数外贴药物对孕期妇女可能不安全。

2 对药物过敏者不宜贴敷;对橡皮膏过敏者应提前告诉医生,换用其他方式固定。

3 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或有皮疹者。

4 严重的荨麻疹患者。

5 疾病发作期的患者,如急性咽喉炎、发烧、黄疸、咯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患者、慢性咳喘病的急性发作期等。

6 热性疾病、阴虚火旺者以及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不能采用。

【注意事项】:

1、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蒸发。

2、若用膏药贴敷,在温化膏药时,应掌握好温度,以免烫伤或贴不住。

3、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肤疾宁膏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4、对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穴位不宜过多,贴敷面积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泡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

5、对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等的患者,使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6、对于孕妇、幼儿,应避免贴敷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

7、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不可用汽油或肥皂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7、穴位注射

【适应症】:

适用于各种腰腿痛、肩背痛、关节痛及软组织损伤、挫伤。如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腰肌劳损、纤维组织炎、良性关节炎。还有支气管炎、高血压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肝炎,胆绞痛,神经衰弱和脑震荡后遗症等。

【操作方法】:

在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注射针具快速进针刺入穴位,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待针下有得气感后,回抽一下,若回抽无血,即可将药推入。头面和耳穴等处一般为0.3~0.5ml;四肢及腰背肌肉丰厚处可2~5ml左右,并可根据病情和药物以增减。一般采用隔日治疗1次,5~10次为1疗程。两个疗程之间可休息3~5天。

【禁忌症】:

婴儿,诊断不清,意识障碍者,对某些药物有过敏史的患者禁用该药,体质十分脆弱者,有频发晕针史的患者,穴位局部感染或较严重的皮肤病尽可能改用其它部位的穴位,孕妇下腹部、腰骶部腧穴以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尽量少用或不用。

【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注意药物性能,对存在过敏反应的药物需要经过皮试,才可以使用。

2、孕妇不宜作腰骶部注射。

3、一般情况下,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内,以免引起关节红肿、酸痛。高渗葡萄糖不可注入皮下,一定要注入肌肉深部。

8、熏蒸疗法

【适应症】:

骨关节疾病的辅助治疗 。

【操作方法】:

按病证配制处方,经煎煮后,倒人容器,外罩布单,将患部与容器盖严,进行熏疗,本疗法一般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

【禁忌症】:

【注意事项】:

使用熏蒸疗法时注意控制好温度,勿灼伤皮肤。

中 药 熨 法 操 作 规 程

【适应症】:

用于寒痹、体痛、寒凝、腹痛、呃逆、脘痛等。

【操作方法】:

药包热敷法 将按病情需要所选药物打碎调配、包装好药包,外加套袋,放入锅中蒸沸5~10分钟,取出药包,置于患部或腧穴。开始时需时时提起以免烫伤,待药温度稍降后可置于治疗部位不动,也可用药包在患处边熨边摩擦、揉按,每次20分钟左右,每日1~2次。

【禁忌症】:

①各种实热证或麻醉未清醒者禁用。

② 腹部包块性质不明及孕妇腹部忌用。

③ 身体大血管处,皮肤有破损处及局部无知觉处忌用

【注意事项】:

① 药熨前先嘱病人排空小便,冬季注意保暖。

② 药熨温度不宜超过70℃,年老、婴幼儿不宜超过50℃,以免烫伤。 ③ 操作过程中应保持药袋温度,凉后应及时更换或加热。如感到疼痛或皮肤出现水泡,应停止操作,按烫伤处理。

④注意病人身体的保温。

⑤每包药一般使用1~2次。

⑥为防止交叉感染,药包专人专用,药包蒸煮沸时贴上患者姓名标签,取出时原样携带到患者治疗处,核对患者姓名后使用,用后取出外套袋,将患者姓名标签夹在原药包上,防止药包混淆。取出的外套袋清洗干净后用消佳净浸泡消毒备用。

10、拔 火 罐

【适应症】:

风湿痛、老寒腿、腰背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风湿“痹痛”筋骨酸楚、伤风伤寒所致的感冒头痛、腹痛及哮喘。火罐用在人体穴位上,可治疗头痛、眩晕、眼肿、咳嗽、气喘、腹痛等疾病。

【操作方法】:

药包热敷法 将按病情需要所选药物打碎炒热,布包置于患部或腧穴。开始时需时时提起以免烫伤,待药温度稍降后可置于治疗部位不动,也可用药包在患处边熨边摩擦、揉按,每次30分钟左右,每日1次。

【禁忌症】:

各种实热证或麻醉未清醒者禁用。② 腹部包块性质不明及孕妇腹部忌用。③ 身体大血管处,皮肤有破损处及局部无知觉处忌用

热熨法注意事项① 药熨前先嘱病人排空小便,冬季注意保暖。② 药熨温度不宜超过70℃,年老、婴幼儿不宜超过50℃,以免烫伤。③ 操作过程中应保持药袋温度,凉后应及时更换或加热。如感到疼痛或皮肤出现水泡,应停止操作,按烫伤处理。④ 布袋用后清洗消毒备用,中药可连续使用一周。

【注意事项】:

1、拔罐时,室内需保持20℃以上的温度。最好在避风向阳处。

2、过饱、过饥、过渴、醉酒等均应慎用拔罐疗法。饱腹、空腹都不宜操作;早起要先排便;

3、患者以俯卧位为主,充分露施术部位。

4、拔罐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若出现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

冷汗、四肢发凉等症状,甚至血压下降、呼吸因难等情况,应及时取下罐具,将患者仰卧位平放,垫高壮举部,轻者可给予少量温开水,重者针刺入中、合谷。必要时,可用尼可刹米每次0.5g,肌注射或静注;或用咖啡因2ml肌注。

5、注意留罐时间,以免长时间留罐引起皮肤溃烂。

6、拔罐时间过长或吸力过大而出现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可涂龙胆紫,覆盖纱布固不定期。如果水泡较大,可用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然后用利凡诺纱布外敷固定。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药膏或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7、走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移动、骨胳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不易使用。

11、溻渍法

【适应症】:

适用于骨关节诸疾患。

【操作方法】:

根据病症及患病部位不同,将所选药物煎汤去渣后,趁热将患处浸泡于药液中或以纱布蘸满药液固定在患处。

【注意事项】:

1.药液温度要适中,不可过热,以免烫伤皮肤;若药液已冷,可再加热后浸泡。

2.本法对四肢远端能浸泡着的病变部位,应用渍法,不能浸着的部位用溻法。

3.冬季应注意保暖,浸泡后要立即拭干,盖被保暖。

【适应症】:

主要有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疾病等疼痛性病症。

【操作方法】: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体位,暴露涂擦的部位,在其周围垫治疗巾,用纱布蘸取适量药液来回擦拭,时间15分钟左右。擦拭结束后,换用干净纱布将涂擦部位控拭干净,协助患者穿衣,取舒适体位,盖被,整理用物。

【禁忌症】:

对皮肤起过敏性反应者禁忌施用本法。

【注意事项】:

根据具体病情,选定施术部位和穴位,并选择调配好所需药物和物品。涂擦完毕后,令患者在温暖舒适的环境里休息,以便发挥治疗效果。

涂擦施疗的持续时间和疗程,应视具体病情及恢复情况而定。一般每日1~2次,每次保持时间为4~6小时,以5~7日为一疗程。在涂擦施疗过程中,患者皮肤发生过敏性反应时,应立即停止施疗,并将涂擦的部位消毒。

【适应症】:

推拿疗法又称按摩疗法。术者运用各种手法于病人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具有扶正祛邪、散寒止痛、健脾和胃、导滯消积、疏通经络、滑利关节、强筋壮骨等作用;更具有保健强身,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适用于发热畏寒、头痛身痛、咳喘并作、脘痛纳呆、腹胀泄泻、痹证、痿证、中风后遗症、月经不调、跌打损伤、腰伤腿痛、关节不利、痈肿疮疖,以及骨折后遗症等。

【用物准备】:

治疗巾或大浴巾。

【操作方法】:

1. 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取适宜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

3. 在治疗部位上铺治疗巾,腰、腹部进行按摩时,先嘱病人排尿。

4. 按确定的手法进行操作,操作时压力、频率、摆动幅度均匀,动作灵活。常用操作方法有:

4.1 推法: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接摩擦。用指称指推法;用掌称掌推法;用肘称肘推法。操作时指、掌、肘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缓慢而均匀,以能使肌肤深层透热而不擦伤皮肤为度。此法可在人体各部位使用。能提高肌肉的兴奋性,促使血液循环,并有舒筋活络作用。

4.2 一指禅推法:用拇指指腹或指端着力于推拿部位,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

活,操作时要求达到患者有透热感。常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等处。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健脾和胃、祛瘀消积的功能。

4.3 揉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腕关节或掌指做轻柔缓和的摆动。操作时压力要轻柔,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一般速度每分钟120~160次。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4.4 摩法:用手掌掌面或手指指腹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此法操作时肘关节自然弯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动作要缓和而协调,频率每分钟120次左右。此法刺激轻柔,常用于胸腹、胁肋部位。具有理气和中、消食导滯、调节肠胃蠕动等作用。

4.5 擦法(平推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在一定部位,进行直线来回摩擦。操作时手指自然伸开,整个指掌要贴在患者体表治疗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手掌做前后或上下往返移动。动作要均匀连续,推动幅度要大,呼吸自然,不可屏气,频率每分钟100~120次。此法用于胸腹、肩背、腰臀及四肢。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健脾和胃等作用。

4.6 搓法:用双手掌面夹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慢。手法由轻到重,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位,一般作为推拿结束时手法。具有调和气血、舒筋通络作用。

4.7 抹法:用单手或双手指指腹紧贴皮肤,做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操作时用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滯。本法适用于头面及颈项部。具有开窍镇静、醒脑明目等作用。

4.8 振法: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体表,前臂和手部肌肉静止性强力地用力,

产生振颤动作,操作时力量要集中在指端或手掌上,振动的频率较高,着力较重。此法多用单手操作,也可双手同时进行。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和穴位。具有祛瘀消积、和气理气作用。

4.9 按法:用拇指端、指腹、单掌或双掌(双掌重叠)按压体表,并稍留片刻。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掌按法适用于腰背及腹部。具有放松肌肉、活血止痛的作用。

4.10 捏法: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将患处皮肤、肌肉、肌腱捏起,相对用力挤压。操作时要连续向前提捏推行,均匀而有节律。此法适用于头部、颈项部、肩背及四肢。具有舒筋活络、行气活血作用。

4.11 拿法:捏而提起谓之拿,即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操作时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和缓而有连贯性。临床常配合其他手法使用于颈项、肩部及四肢等部位。具有祛风散寒、舒筋通络等作用。

4.12 弹法:用一手指指腹紧压住另一手指指甲,受压手指端用力弹出,连续弹击治疗部位。操作时弹击力要均匀,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此法可用于全身各部,尤以头面、颈项部最为常用。具有舒筋活络、祛风散寒的作用。

4.13 掐法:用拇指指甲重刺穴位。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操作时要逐渐用力,达渗透为止,不要掐破皮肤。掐后轻揉皮肤,以缓解不适。此法多用于急救和止痛,常掐合谷、人中、足三里等穴。具有疏通血脉、宣通经络的作用。

5. 操作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对手法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

6. 操作手法轻重快慢适宜,用力需均匀,禁用暴力。每次推拿时间,一般

15~30分钟。

7. 操作完毕后,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

1. 操作者在治疗前须修剪指甲,以免伤及病人皮肤。

2.孕妇的腰骶部与腹部、妇女经期均忌用。

3. 年老体衰、久病体虚、或极度疲劳、剧烈运动后、过饥过饱、醉酒均不宜或慎用推拿。

4. 严重心脏病、各种出血性疾病、结核病、肿瘤、脓毒血症、骨折早期(包括颈椎骨折损伤)、截瘫初期、烫伤、皮肤破损部位及溃疡性皮炎的局部禁推拿。

14、刮痧

【适应症】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用物准备】

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或药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 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 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

7. 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 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 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2.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 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15、腰腹肌运动疗法

【适应症】

腰腹肌运动疗法可明显增强患者腰腹肌肌力和腰部协调性,增加腰椎的稳定性,有利于维持各种治疗的疗效。

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腰椎骨质疏松症等,急性期过后,即开始腰背肌运动疗法,主要有:

【操作方法】

1、仰卧抬腿法:仰卧位,依次以下动作:(1)双下肢伸直抬腿,(2)还原,每日两次,每次重复20—30次。

2、仰卧架桥:仰卧位,双手叉腰,双膝屈曲致90°,双足掌平放床上,挺起躯干,以头后枕部及双肘支撑上半身,双足支撑下半身,呈半拱桥形,当挺起躯干架桥时,双膝稍向两侧分开。每日两次,每次重复10-20次。

3、“飞燕式”:患者俯卧。依次以下动作;两腿交替向后做过伸动作(2)两腿同时做过伸动作(3)两腿不动,上身躯体向后背伸(4)上身与两腿同时背伸(5)还原,每个动作重复10—20次。

【注意事项】

1、急性期疼痛较剧烈时暂不进行练功。

2、年老体弱者练功宜循序渐进,不宜操之过急,以免加重病情。

3、注意保暖。

16、中频电疗法

1、定义 将频率1~100kHz 的脉冲电流称作中频电流,用中频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叫做中频电疗法。中频电疗法包括等幅中频电疗法、低频调制中频电疗法、干扰电疗法、音乐电疗法等。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

1)促进血液循环、消炎止痛:各种扭挫伤、肌筋膜炎、各种神经炎、颈腰椎病、各种关节损伤与疾病等;

2)兴奋神经肌肉:废用性肌萎缩、尿潴留、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伤病所致运动功能障碍等;

3)软化瘢痕松解粘连:瘢痕与挛缩、浸润硬化与粘连、血肿机化、血栓性静脉炎、乳腺增生等。

(2)禁忌证:出血倾向、金属异物局部、有心脏起搏器、心前区、孕妇腰腹部等。

3、设备与用具 根据治疗需要选择具有相关波形和参数的中频电疗机,包括等幅中频电疗仪、调制中频电疗仪、电脑中频治疗仪、音乐电疗仪等;仪器有相应的电极、衬垫、导线、耳机、磁带等配件。

4、操作规范:

(1)治疗前准备:按照治疗目的与部位选择电极,仪器电流输出调零后开机。暴露治疗区域皮肤,采取并置法或对置法或交叉并置法,电极紧密平整接触皮肤。

(2)治疗操作:选择恰当的处方,缓慢调节刺激强度,治疗剂量以感觉阈

或运动阈描述;治疗中可根据需要调节强度。

(3)治疗结束:输出调零,取下电极后检查治疗部位皮肤,关机。需要时清洗消毒电极衬垫。

5、注意事项

(1)治疗前:需将治疗中的正常感觉和可能的异常感觉告知患者,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皮肤微细损伤局部可用绝缘衬垫后使用中频电疗法。

(2)治疗中:局部感觉障碍区域治疗时,需采用小剂量谨慎治疗。电极需有良好固定,保证治疗过程中电极不滑落。干扰电治疗时,保证病变部位处于两路或多路电流交叉的中心。

17、红外线疗法

1、定义 应用电磁波谱中的红外线部分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红外线疗法。红外线为一种不可见光线,波长为0.76~400um。根据波长可将红外线分为短波红外线(0.76~1.5um)和长波红外线(1.5~400um)。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各种亚急性及慢性损伤和炎症、浸润块、硬结、肠粘连、肌痉挛、电刺激及按摩前准备、主被动功能训练前准备等。

(2)禁忌证:急性损伤、化脓性炎症、循环障碍、局部皮肤感觉障碍、血栓性深静脉炎、认知功能障碍、恶性肿瘤、水肿及出血倾向、老弱年幼患者等。

3、设备与用具 红外线治疗仪、保护眼睛用纱布或生理盐水棉球等。

4、操作方法与步骤

(1)治疗前准备:检查灯泡、辐射板有无碎裂,灯头安装是否牢固,支架是否稳妥。接通电源,使灯头、灯泡预热5~10 分钟。患者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治疗部位。

(2)治疗时操作:移动灯头,距治疗部位20~50cm 不等,使灯头中心对准病患部位,以患者有舒适温热感为度。每日1 次,每次治疗20~30 分钟。若

治疗中出汗,应及时拭去汗水,防止烫伤。

(3)治疗结束:移开灯头,检查皮肤,拭去汗水。

5、注意事项

(1)头、面、肩、胸部治疗时患者应戴墨镜或以布巾、纸巾或浸水棉花覆盖眼部,避免红外线直射眼部。

(2)治疗部位有伤口时应先予清洁擦净处理。

(3)治疗过程中患者不得随意挪动体位或拉动灯头,以防烫伤。

(4)治疗过程中如出汗过多,感觉头晕、心慌等应适当加大灯距。治疗后休息、饮水。

(5)神志昏迷者或局部有感觉障碍、血液循环障碍、瘢痕者治疗时应适当加大灯距或关闭部分灯泡,以防烧伤。

(6)多次治疗后治疗部位皮肤可出现网状红斑和色素沉着。

18、牵引治疗

牵引是应用力学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通过徒手、器械或电动牵引装置,对身体某一部位或关节施加牵拉力,使关节面发生一定分离,周围软组织得到适当的牵伸,从而达到复位、固定、减轻神经根压迫、纠正关节畸形的物理治疗方法。

一、颈椎牵引

1、定义 应用牵引器械或徒手牵引力治疗颈椎疾病的方法称为颈椎牵引治疗技术。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神经根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症状较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寰枢椎半脱位无手术指征者,斜方肌筋膜炎急性发作期。

(2)禁忌证:年迈体弱、全身状态不佳者,有脊髓受压症状的颈椎病,颈椎骨质有破坏者,如怀疑有结核、肿瘤等骨质破坏和严重骨质疏松症的患者,颈椎骨折脱位者,心肺功能差及

精神不正常者。

3、设备与用具 颈椎牵引椅、简易牵引带和牵引支架。

4、操作方法与步骤 颈椎病的牵引方式一般采用坐位牵引,仰卧位牵引适合寰枢椎半脱位或颈椎骨折的患者。

(1)体位:一般采用坐位牵引,牵引带分别托住下颌和后枕部。

(2)角度:根据颈椎病变部位及颈椎曲度选择,可以采取中立位、前屈位或后伸位,其中中立位和前屈位比较常用。使用时应根据颈椎病的类型(神经

根型、椎动脉型)及其病变的节段决定牵引的前屈角度。上位颈椎疾患采用中立位,下位颈椎疾患多采用前屈位牵引,角度10°~30°,椎动脉型和较轻的脊髓型颈椎病采用中立位牵引。

(3)时间:颈椎牵引的时间以15~30 分钟为宜,时间太短达不到牵引的力学效果,时间过长容易产生头痛、头麻、下颌关节疼痛、心悸、胸闷、恶心等不良反应。一般牵引重量愈大,牵引时间应愈短。带有间歇牵引的牵引设备,牵引时间可稍长些,一般不超过40 分钟。治疗每日1~2 次,10~14 次为1 个疗程。

(4)重量:一般以体重的8~10%开始牵引。根据患者体质及颈部肌肉发达情况逐步增加牵引重量,通常每3~5 天增加1kg。如症状有改善,可维持此重量,如果没有改善,可适当增加,最大可达10~12kg。

5、注意事项

(1)牵引中应根据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体位、重量及时间,开始时可以是小重量、短时间,逐渐增加重量和延长时间。

(2)坐位牵引结束时,缓慢解除牵引力后取下牵引带,患者静坐片刻后,再站起离开。

(3)如果牵引中患者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或症状加重,应即刻中止牵引,并进行相应处理。

二、腰椎牵引

1、定义 应用牵引器械或徒手牵引力治疗腰椎疾病的方法称为腰椎牵引治疗技术。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脊柱牵引适用于椎间盘突出、脊柱小关节紊乱、颈背痛、腰背痛及腰腿痛等;四肢牵引适用于四肢关节挛缩、四肢关节骨折且不能或不适宜手术复位的患者。

(2)禁忌证:重度腰椎间盘突出(破裂型)、腰脊柱结核和肿瘤、骶髂关节结核、马尾肿瘤、严重椎管狭窄症、急性化脓性脊柱炎、重度骨质疏松症、孕妇、腰脊柱畸形、较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及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另外,对于后纵韧带骨化和突出椎间盘的骨化以及髓核摘除术后的患者都应慎用。

3、设备与用具 电动式腰椎牵引床,牵引架,徒手时必要的绑带等。

4、操作方法与步骤 根据牵引力和牵引作用时间分为慢速牵引和快速牵引。

(1)慢速牵引:根据牵引力作用时间可分为持续牵引和间歇牵引。

1)患者仰卧位,上身通过肩部固定带固定,腰椎牵引带捆绑于腰部,下肢伸直位或双膝屈曲位。

2)牵引的初始重量一般不低于自身体重的60%,可以用体重的60%~80%,如30~40kg 的重量,起效后再逐渐增加,通常每3~5 天增加2~4kg,增至患者耐受重量。

3)每次牵引20~30 分钟,每日1 次,10~14 次为1 个疗程。

(2)快速牵引: 又称多方位牵引、三维多功能牵引。该牵引力在0~3000N内是一个变量,变量的大小依据被牵引者腰部肌肉韧带等组织的拮抗力。不论性别、身体强弱均可达到要求的牵引距离,避免了牵引过度和牵引不足的现象。

1)患者俯卧于牵引床上,上身和腰臀部分别固定于胸腹板和腰臀板上,然后将身体上部和下部的固定绑带收紧,按输入的牵引、屈曲和左右旋转角度参数调整牵引床。

2)当调整完毕后,操作者站立于患侧,双拇指叠压于患部棘突或椎旁压痛点上,右脚脚踏牵引床控制开关,待患者呼气时瞬间踩踏脚下的控制开关,操作者拇指同时用力下压,完成一次组合牵引。

3)依据患者的反应,再行1~3 次的重复,即完成一次牵引过程。

4)牵引后,腰围固定带固定腰臀部。快速牵引一般1 周重复一次,总次数不超过3 次。

5、注意事项

(1)腰椎牵引除了掌握好适应证与禁忌证外,还要注意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如药物、肌力训练,维持正确姿势等才能维持牵引效果,取得最佳疗效。

(2)慢速牵引中,如果经过2~3 次牵引,症状没有改善或反而加重,应停止牵引治疗,重新评定患者或改换其他的治疗方法。

(3)慢速牵引结束后,松开骨盆带时不宜太快,以免腹部压力突然降低引起患者不适;松开骨盆带后,应让患者仰卧休息数分钟后,再站起来。

(4)快速牵引后患者卧床休息3~5 天,可仰卧也可侧卧。

(5)快速牵引1 次后1 周若病情无改善,原则不再行第二次牵引。可再选择其他治疗方法。

(6)腰围固定可增加腰椎的稳定性,牵引后使用腰围固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腰椎的活动度,有利于病情的好转,但不宜超过20 天,以免造成腰部废用性肌萎缩,引起腰椎不稳。

(7)恢复期的患者每天可进行正确的腰部肌肉训练,增加腰部肌力,加强腰椎的稳定性。


相关文章

  • 二级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汇报材料
  • 二级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今天,我们有幸迎来了二级中医医院等级评审小组的领导和专家来我院考核指导工作.我代表全院干部职工对来院检查评审的各位领导和各位专家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对各位领导和专家长期以来对我院工作的 ...查看


  • 大型中医医院巡查工作实施方案
  • 医院 迎接大型中医医院巡查工作实施方案 各科室: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依据<大型中医医院巡查工作方案(2015-2017年度)>的精神,加强我院行风建设.落实党风廉洁建设,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提高 ...查看


  • 在2010年全市医政医管暨中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卫生局简介 领导风采 科室职能 综合信息 媒体关注 疫情预防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通知公告 视频新闻 公开指南 公开目录 卫生公文 领导讲话 国家法律法规 地方法规 部门规章 规范性文件 2011年4月13日 星期三 通知栏: 您当前的位置: ...查看


  • 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医药资讯-中国医药网
  • 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www.PharmNet.com.cn 2007-03-26 医药网 字号:放大 正常 日前,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教育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农业部.商务 ...查看


  • 进修心得体会
  • 进修心得体会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转眼间,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半年的进修生活已经圆满的画上了句号.细数这六个月来的短暂时光,我倍感珍惜.因为我知道,这次医院选派我出去进修学习,除了因为医院业务发展需要外,还包含了院部领导对我的充分信任和 ...查看


  • 中医师准入放宽
  • 国务院允许乡村医生开诊所,无证中医可以转正 一直以来,中医的传承发展主要靠师承.家传.而执业医师考试将千千万万的中医人挡在了门外,将土生土长的中医人列入了非法行医的行列.可以说,举步维艰行了半辈子医,看了半辈子病,最后连个医生的名分都没有. ...查看


  • 向人大情况汇报-人大-2008
  • 湘东区创建全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 工作情况汇报 区人大各位领导.各位人大代表: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特色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确切的临床疗效,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湘东区于2011年申报创 ...查看


  • 医务科.科教科年度工作总结(2016年度)
  • 医务.科教科 2016年工作总结及2017年工作要点 2016年,我院在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锐意进取,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医务.科教工作力度,以医疗质量带动医院的各项工作,提高了我院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 ...查看


  •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
  • 国卫办疾控发[2016]4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进一步加强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降低脑卒中危害,保障人民群众健 ...查看


  • 2013年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计划
  • 庐江县中医院2013年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计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科室的建设,促进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使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得到更好的推广和应用,特制定本计划. 一.目的意义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