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P2
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三次“左倾”机会主义的主要错误,危害及原因? P2
3、如何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P3
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P3
5试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P3
6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及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P4 7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P5
8价值的客观性和价值的主体性的关系怎样?P6
9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些?P6
10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还要增加爱国意识?P7
1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P8
12在当代社会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哪方面?P9 13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及其科学内涵。P10
14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P11
15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P11
16简述改革、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P12
1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P12
18如何理解“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P13
19邓小平指出:“西方民主那一套我们不能照搬,中国的事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办”;江泽民也指出:“世界上的民主,都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抽象的、绝对的”。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P15
20如何认识当前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P17
21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有何影响?P17
22当今综合国力竞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18
23怎样看待中国在国际人权问题上的立场?P18
24中国关于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主张有哪些?P19 25美国总统在发表的国情咨文中宣称,“失败的国家”和传统的现代国家构成对 世界的严重威胁,如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朝鲜等国,西方国家对付威胁的最好方法是进行“先发制人”的武力干涉,通过殖民主义来解决“问题国家”和“无赖国家”的混乱问题,针对以上看法,谈谈你的认识。P20
26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共同点,以及此次会议的突出特征。P21
1、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是战争后中国的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
第二是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那样发生成为;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是农民阶级与封建的矛盾,而战后则包括农民阶级和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革命。
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三次“左倾”机会主义的主要错误,危害及原因? 第一原因是,1927年4-12前,党内的占上风,而且给革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以至在4-12的血腥屠杀时毫无抵抗能力(上海的工人武装就先交了抢,后遭屠杀).之后的错误,很大程度上是,也是历史的.
第二原因是我党还相当幼稚,.面对强大的敌人\严峻的形势,往往估计不足,或幻想在短期内取得全国胜利,或沉不住气,采取一些拼命的做法.
第因是国际共运的影响,食洋不化,照搬照套苏联的经验.解决这些错误有一个过程,也化了很大的代价.
3、如何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哲学中所指的物质不是某种具体的物质,而是指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即物质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要求我们做任何事都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就是要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认为,世界的本原就是物质而不是精神,所以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三次“左倾”机会主义的主要错误,危害及原因? P2
3、如何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P3
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P3
5试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P3
6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及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P4 7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P5
8价值的客观性和价值的主体性的关系怎样?P6
9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些?P6
10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还要增加爱国意识?P7
1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P8
12在当代社会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哪方面?P9 13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及其科学内涵。P10
14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P11
15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P11
16简述改革、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P12
1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P12
18如何理解“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P13
19邓小平指出:“西方民主那一套我们不能照搬,中国的事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办”;江泽民也指出:“世界上的民主,都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抽象的、绝对的”。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P15
20如何认识当前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P17
21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有何影响?P17
22当今综合国力竞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18
23怎样看待中国在国际人权问题上的立场?P18
24中国关于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主张有哪些?P19 25美国总统在发表的国情咨文中宣称,“失败的国家”和传统的现代国家构成对 世界的严重威胁,如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朝鲜等国,西方国家对付威胁的最好方法是进行“先发制人”的武力干涉,通过殖民主义来解决“问题国家”和“无赖国家”的混乱问题,针对以上看法,谈谈你的认识。P20
26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共同点,以及此次会议的突出特征。P21
1、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是战争后中国的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 第二是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那样发生成为;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是农民阶级与封建的矛盾,而战后则包括农民阶级和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革命。 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所以社会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包括行动和意识两个方面。按照观点,行动来源于意识,而意识来源于认知,认知又来源于于日常生活中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三次“左倾”机会主义的主要错误,危害及原因? P2
3、如何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P3
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P3
5试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P3
6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及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P4
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一是国家行政机构的仅限不断加强。二是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三是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四是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影响日益扩大。
(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这一切表明,虽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深刻的,其意义也是深远的,但这些变化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
6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及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也是的精髓。这个道理,贯穿于和其他原理之中。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道理,给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认识矛盾的一般法则。人类的认识总是先从认识个性开始,经过抽象,把握该类事物的共性;然后在共性的指导下,再去研究新的个性。人类认识的一般秩序是:“个性——共性——个性”或“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 ”。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道理,既是的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在方面,我们坚持以为主体、多种共存;在分配形式方面,我们坚持以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在政治上,我们坚持;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坚持、、、“”重要思想。所有这些,都是共性和个性相统一。
7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1)真理和价值相互渗透、相互引导
真理对价值的引导作用是指真理的不断发展引导着人们提出新的相关的价值追求,真理本身也具有价值并推动价值的发展。从真理走向价值是真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价值实现的必要途径。真理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内在环节,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就是为了用真理指引自身的活动,从而有效地改造社会和自然,满足人的价值要求。真理能够引导人们通过实践而创造价值。这种由真理向价值的运动,不仅是实践活动的要求,同时也是真理发展的要求。
价值对真理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正确的价值目标的确定,必然推动人们深入全面的揭示客观真理;价值的客观实现必然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人们对真理的追求。这主要是因为价值目标、价值要求对发现和认识真理具有引导作用,并且已经实现了的现实的价值对人们继续认识新的真理也具有引导作用。
(2)真理和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真理是实现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价值是认识真理的动力和归宿。真理和价值在一定条件下是具体的,人们不可能一次穷尽真理,也不可能一次满足全部价值要求。真理和价值的统一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的价值目标,不断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真理和价值。
总之,真理和价值既相互渗透又相互引导,并在二者的同一中共同促进人类的实践不断由一种较低的水平发展到较高的水平,使二者在实践中实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从方法论上看,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充分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坚持真理和捍卫人民利益的统一,尊重历史规律和无产阶级及人类解放的统一,也充分体现在社会主义一要发展生产力、二要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上。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体现在:
辩证性:科学精神是以严格的规律为前提,考察着事物的客观面自然面,有着永恒的不可改变性;人文精神研究的是事物的社会性,社会性不是一层不变的,随着时
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体现为不同的状态;
统一性:无论自然精神还是社会精神,他们在一段时期内都是科学精神的体现,都是正确客观的。同时,社会精神和自然精神也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共同发展和提高
8价值的客观性和价值的主体性的关系怎样? 价值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体性。
价值的客观性在于:首先,一切价值的载体均为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属性。其次,人的需要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人的需要并非是随心所欲的,也是由人的实际生存状态决定的,它受制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乃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因此,价值所体现的并不是主客体之间的某种主观随意的关系,而是某种确定的、现实的关系。
价值的主体性则在于:首先,主体是价值关系的中心。现实的价值关系是否形成,直接受到主体需要的影响。主体的需要程度还进一步决定具有某种特定属性的客体价值的大小。其次,价值的存在依赖于主体的创造性。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没有主体的创造性活动,物就不会实现对人的价值。
由此可见,价值的客观性和主体性是辩证统一的
1、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P2
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三次“左倾”机会主义的主要错误,危害及原因? P2
3、如何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P3
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P3
5试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P3
6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及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P4 7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P5
8价值的客观性和价值的主体性的关系怎样?P6
9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些?P6
10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还要增加爱国意识?P7
1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P8
12在当代社会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哪方面?P9 13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及其科学内涵。P10
14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P11
15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P11
16简述改革、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P12
1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P12
18如何理解“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P13
19邓小平指出:“西方民主那一套我们不能照搬,中国的事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办”;江泽民也指出:“世界上的民主,都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抽象的、绝对的”。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P15
20如何认识当前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P17
21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有何影响?P17
22当今综合国力竞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18
23怎样看待中国在国际人权问题上的立场?P18
24中国关于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主张有哪些?P19 25美国总统在发表的国情咨文中宣称,“失败的国家”和传统的现代国家构成对 世界的严重威胁,如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朝鲜等国,西方国家对付威胁的最好方法是进行“先发制人”的武力干涉,通过殖民主义来解决“问题国家”和“无赖国家”的混乱问题,针对以上看法,谈谈你的认识。P20
26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共同点,以及此次会议的突出特征。P21
1、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是战争后中国的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
第二是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那样发生成为;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是农民阶级与封建的矛盾,而战后则包括农民阶级和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革命。
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三次“左倾”机会主义的主要错误,危害及原因? 第一原因是,1927年4-12前,党内的占上风,而且给革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以至在4-12的血腥屠杀时毫无抵抗能力(上海的工人武装就先交了抢,后遭屠杀).之后的错误,很大程度上是,也是历史的.
第二原因是我党还相当幼稚,.面对强大的敌人\严峻的形势,往往估计不足,或幻想在短期内取得全国胜利,或沉不住气,采取一些拼命的做法.
第因是国际共运的影响,食洋不化,照搬照套苏联的经验.解决这些错误有一个过程,也化了很大的代价.
3、如何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哲学中所指的物质不是某种具体的物质,而是指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即物质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要求我们做任何事都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就是要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认为,世界的本原就是物质而不是精神,所以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三次“左倾”机会主义的主要错误,危害及原因? P2
3、如何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P3
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P3
5试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P3
6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及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P4 7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P5
8价值的客观性和价值的主体性的关系怎样?P6
9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些?P6
10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还要增加爱国意识?P7
1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P8
12在当代社会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哪方面?P9 13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及其科学内涵。P10
14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P11
15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P11
16简述改革、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P12
1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P12
18如何理解“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P13
19邓小平指出:“西方民主那一套我们不能照搬,中国的事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办”;江泽民也指出:“世界上的民主,都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抽象的、绝对的”。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P15
20如何认识当前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P17
21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有何影响?P17
22当今综合国力竞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18
23怎样看待中国在国际人权问题上的立场?P18
24中国关于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主张有哪些?P19 25美国总统在发表的国情咨文中宣称,“失败的国家”和传统的现代国家构成对 世界的严重威胁,如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朝鲜等国,西方国家对付威胁的最好方法是进行“先发制人”的武力干涉,通过殖民主义来解决“问题国家”和“无赖国家”的混乱问题,针对以上看法,谈谈你的认识。P20
26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共同点,以及此次会议的突出特征。P21
1、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是战争后中国的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 第二是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那样发生成为;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是农民阶级与封建的矛盾,而战后则包括农民阶级和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革命。 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所以社会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包括行动和意识两个方面。按照观点,行动来源于意识,而意识来源于认知,认知又来源于于日常生活中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三次“左倾”机会主义的主要错误,危害及原因? P2
3、如何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P3
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P3
5试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P3
6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及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P4
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一是国家行政机构的仅限不断加强。二是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三是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四是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影响日益扩大。
(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这一切表明,虽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深刻的,其意义也是深远的,但这些变化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
6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及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也是的精髓。这个道理,贯穿于和其他原理之中。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道理,给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认识矛盾的一般法则。人类的认识总是先从认识个性开始,经过抽象,把握该类事物的共性;然后在共性的指导下,再去研究新的个性。人类认识的一般秩序是:“个性——共性——个性”或“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 ”。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道理,既是的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在方面,我们坚持以为主体、多种共存;在分配形式方面,我们坚持以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在政治上,我们坚持;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坚持、、、“”重要思想。所有这些,都是共性和个性相统一。
7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1)真理和价值相互渗透、相互引导
真理对价值的引导作用是指真理的不断发展引导着人们提出新的相关的价值追求,真理本身也具有价值并推动价值的发展。从真理走向价值是真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价值实现的必要途径。真理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内在环节,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就是为了用真理指引自身的活动,从而有效地改造社会和自然,满足人的价值要求。真理能够引导人们通过实践而创造价值。这种由真理向价值的运动,不仅是实践活动的要求,同时也是真理发展的要求。
价值对真理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正确的价值目标的确定,必然推动人们深入全面的揭示客观真理;价值的客观实现必然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人们对真理的追求。这主要是因为价值目标、价值要求对发现和认识真理具有引导作用,并且已经实现了的现实的价值对人们继续认识新的真理也具有引导作用。
(2)真理和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真理是实现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价值是认识真理的动力和归宿。真理和价值在一定条件下是具体的,人们不可能一次穷尽真理,也不可能一次满足全部价值要求。真理和价值的统一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的价值目标,不断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真理和价值。
总之,真理和价值既相互渗透又相互引导,并在二者的同一中共同促进人类的实践不断由一种较低的水平发展到较高的水平,使二者在实践中实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从方法论上看,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充分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坚持真理和捍卫人民利益的统一,尊重历史规律和无产阶级及人类解放的统一,也充分体现在社会主义一要发展生产力、二要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上。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体现在:
辩证性:科学精神是以严格的规律为前提,考察着事物的客观面自然面,有着永恒的不可改变性;人文精神研究的是事物的社会性,社会性不是一层不变的,随着时
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体现为不同的状态;
统一性:无论自然精神还是社会精神,他们在一段时期内都是科学精神的体现,都是正确客观的。同时,社会精神和自然精神也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共同发展和提高
8价值的客观性和价值的主体性的关系怎样? 价值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体性。
价值的客观性在于:首先,一切价值的载体均为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属性。其次,人的需要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人的需要并非是随心所欲的,也是由人的实际生存状态决定的,它受制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乃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因此,价值所体现的并不是主客体之间的某种主观随意的关系,而是某种确定的、现实的关系。
价值的主体性则在于:首先,主体是价值关系的中心。现实的价值关系是否形成,直接受到主体需要的影响。主体的需要程度还进一步决定具有某种特定属性的客体价值的大小。其次,价值的存在依赖于主体的创造性。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没有主体的创造性活动,物就不会实现对人的价值。
由此可见,价值的客观性和主体性是辩证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