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后驾驶的危害
作者:
来源:《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12年第02期
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的事故调查显示,大约50%~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驶有关,酒后驾驶已经被列为车祸致死的主要原因。
在中国,每年由于酒后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达数万起;而造成死亡的事故中50%以上都与酒后驾车有关,酒后驾车的危害触目惊心,已经成为交通事故的第一大“杀手”。
为此,我班学生决定以此为主题,进行一次社会调查,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活动,加强人们对酒后开车的关注,同时也从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一、活动内容和方式
1.同学们收集酒后开车的相关案例。
2.资料查询,教师推荐,学生自行收集有关素材。
3.班级活动与小组活动、个体活动相结合,用实际行动进行调查。
4.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展开讨论并进行活动汇报。
5.学生独立提出、思考、讨论有关酒后驾驶的问题。
6.以“与安全同行”为话题,写一篇心得并作交流。
二、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活动一:社会调查。
我们走访了经过建设路邮电局十字路口的学生、工人、教师、公务员、医生等各行各业的人们,请他们谈谈对酒后驾驶的看法、是否曾经酒后驾驶、对交警的处理方式有何建议、如何治理这一社会问题。
大多数人们对我们的采访表示极大的支持,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我们从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多数人了解酒后驾车的危害,并给我传达了有关醉驾的宝贵知识:
1.触觉能力降低。饮酒后驾车,由于酒精的麻醉作用,人的手、脚的触觉较平时降低,往往无法正常控制油门、刹车及方向盘。
2.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降低。饮酒后,对光、声刺激反应时间延长,本能反射动作的时间也相应延长,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如眼、手、脚之间的配合功能发生障碍,因此,无法正确判断距离、速度。
3.视觉障碍。饮酒后可使视力暂时受损,视像不稳,辨色能力下降,因此不能发现和正确领会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同时饮酒后视野大大缩小,视像模糊,眼睛只盯着前方目标,对处于视野边缘的危险隐患难以发现,易发生事故。
4.心理变态。在酒精的刺激下,人有时会过高地估计自己,对周围人的劝告常不予理睬,往往做出一些力不从心的事。
5.疲劳。饮酒后易困倦,表现为行驶不规律、空间视觉差等疲劳驾驶的行为。
(二)人们对酒后驾驶的普遍建议
1.严格执法,不要因为酒后驾驶的司机是领导、是朋友,就放任自由。以致酒后禁驾没有得到根本的处理。
2.让司机深刻认识到酒后驾驶的严重性。酒后驾车严重威胁着交通安全,已成为交通事故中的“一大杀手”。仅靠公安机关对酒后驾车现象进行处罚来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处罚酒后驾车者只是一种手段,作为司机应当充分认识酒后驾车的危害性,自觉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活动二:对酒后开车所引发的恶性事件进行调查和汇总。
为了寻找真实的资料,我们在家长和学校老师的协调帮助下,走访了汨罗市市交警队,得到了交警人员的大力支持。他们向我们展示了汨罗市市交警队在严禁酒驾以来所开展的工作情况。
严禁酒驾以来,我市交警部门深刻认识到,作为屈原的家乡,喝酒是一种普遍的行为。要想切实禁酒驾,必须付出相当大的努力。
他们通宵在几个必过的十字路口进行测量,专门严管那些存有“交警下班了不会管”的侥幸心理的司机。至今为止,也收到了相当明显的效果,晚上喝酒开车的人们下降了将近95%,人们渐渐养成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的习惯,多数是“打车”去聚会或请人代驾。2011年,我市酒驾造成的恶性交通事故仅一起。
同时,我们也上网查找了许多酒后驾车的恶性案例、收集了法律对相关案例的处理及其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知识。
三、收获和体会
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地展现出我们这批九十年代的孩子对责任的理解。在活动中我们体现出来的关心、难过、焦急、愤怒、紧张等情绪,同学们查找资料、采访调查、写心得、表感言、争相抢答等行动,这都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也不是光靠老师、家长的口授就能感悟出来的。
随着活动的开展和进行,学生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了,能更坦然地进行社会调查,一改开始时的害羞、胆怯、不敢上前询问。同时,对别人的支持有了感恩之情,懂得了感谢别人的支持、鼓励和承认、理解了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的道理。
通过听—看—实践—反思,懂得了帮助别人,关心社会。有的学生通过这次活动,认识到了作为一名公民应尽的责任。
正如有的学生所说:“以前,我一直以为灾难离我们很遥远,然而,这次调查告诉我们,灾难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随时保持谨慎的态度,在快乐中成长,在灾难中成熟。” 同时,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每个小组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使学生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使学生们的多种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实践证明,这样的体验活动比空洞的说教更有效。
这一切,让我们更加体会到: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很好的教育课,在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将会让我们受用一生。
(指导老师:曾尚文)
酒后驾驶的危害
作者:
来源:《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12年第02期
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的事故调查显示,大约50%~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驶有关,酒后驾驶已经被列为车祸致死的主要原因。
在中国,每年由于酒后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达数万起;而造成死亡的事故中50%以上都与酒后驾车有关,酒后驾车的危害触目惊心,已经成为交通事故的第一大“杀手”。
为此,我班学生决定以此为主题,进行一次社会调查,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活动,加强人们对酒后开车的关注,同时也从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一、活动内容和方式
1.同学们收集酒后开车的相关案例。
2.资料查询,教师推荐,学生自行收集有关素材。
3.班级活动与小组活动、个体活动相结合,用实际行动进行调查。
4.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展开讨论并进行活动汇报。
5.学生独立提出、思考、讨论有关酒后驾驶的问题。
6.以“与安全同行”为话题,写一篇心得并作交流。
二、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活动一:社会调查。
我们走访了经过建设路邮电局十字路口的学生、工人、教师、公务员、医生等各行各业的人们,请他们谈谈对酒后驾驶的看法、是否曾经酒后驾驶、对交警的处理方式有何建议、如何治理这一社会问题。
大多数人们对我们的采访表示极大的支持,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我们从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多数人了解酒后驾车的危害,并给我传达了有关醉驾的宝贵知识:
1.触觉能力降低。饮酒后驾车,由于酒精的麻醉作用,人的手、脚的触觉较平时降低,往往无法正常控制油门、刹车及方向盘。
2.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降低。饮酒后,对光、声刺激反应时间延长,本能反射动作的时间也相应延长,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如眼、手、脚之间的配合功能发生障碍,因此,无法正确判断距离、速度。
3.视觉障碍。饮酒后可使视力暂时受损,视像不稳,辨色能力下降,因此不能发现和正确领会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同时饮酒后视野大大缩小,视像模糊,眼睛只盯着前方目标,对处于视野边缘的危险隐患难以发现,易发生事故。
4.心理变态。在酒精的刺激下,人有时会过高地估计自己,对周围人的劝告常不予理睬,往往做出一些力不从心的事。
5.疲劳。饮酒后易困倦,表现为行驶不规律、空间视觉差等疲劳驾驶的行为。
(二)人们对酒后驾驶的普遍建议
1.严格执法,不要因为酒后驾驶的司机是领导、是朋友,就放任自由。以致酒后禁驾没有得到根本的处理。
2.让司机深刻认识到酒后驾驶的严重性。酒后驾车严重威胁着交通安全,已成为交通事故中的“一大杀手”。仅靠公安机关对酒后驾车现象进行处罚来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处罚酒后驾车者只是一种手段,作为司机应当充分认识酒后驾车的危害性,自觉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活动二:对酒后开车所引发的恶性事件进行调查和汇总。
为了寻找真实的资料,我们在家长和学校老师的协调帮助下,走访了汨罗市市交警队,得到了交警人员的大力支持。他们向我们展示了汨罗市市交警队在严禁酒驾以来所开展的工作情况。
严禁酒驾以来,我市交警部门深刻认识到,作为屈原的家乡,喝酒是一种普遍的行为。要想切实禁酒驾,必须付出相当大的努力。
他们通宵在几个必过的十字路口进行测量,专门严管那些存有“交警下班了不会管”的侥幸心理的司机。至今为止,也收到了相当明显的效果,晚上喝酒开车的人们下降了将近95%,人们渐渐养成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的习惯,多数是“打车”去聚会或请人代驾。2011年,我市酒驾造成的恶性交通事故仅一起。
同时,我们也上网查找了许多酒后驾车的恶性案例、收集了法律对相关案例的处理及其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知识。
三、收获和体会
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地展现出我们这批九十年代的孩子对责任的理解。在活动中我们体现出来的关心、难过、焦急、愤怒、紧张等情绪,同学们查找资料、采访调查、写心得、表感言、争相抢答等行动,这都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也不是光靠老师、家长的口授就能感悟出来的。
随着活动的开展和进行,学生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了,能更坦然地进行社会调查,一改开始时的害羞、胆怯、不敢上前询问。同时,对别人的支持有了感恩之情,懂得了感谢别人的支持、鼓励和承认、理解了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的道理。
通过听—看—实践—反思,懂得了帮助别人,关心社会。有的学生通过这次活动,认识到了作为一名公民应尽的责任。
正如有的学生所说:“以前,我一直以为灾难离我们很遥远,然而,这次调查告诉我们,灾难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随时保持谨慎的态度,在快乐中成长,在灾难中成熟。” 同时,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每个小组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使学生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使学生们的多种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实践证明,这样的体验活动比空洞的说教更有效。
这一切,让我们更加体会到: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很好的教育课,在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将会让我们受用一生。
(指导老师:曾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