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观察物体

《观察物体》教案

哈尔滨市安阳小学李霞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低41页例3.

教学目标

1. 经历观察过程,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 通过观察,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

3. 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合思想能力。

4. 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发展与同伴的合作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重点难点

正确辨认从上面、侧面、正面观察到的立体组合图形。

教具学具

教学课件,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还记得《题西林壁》吗?

学生背诵,课件逐句出示该首古诗。

提问:一座庐山,为什么诗人看到的却是“远见高低各不同”的景色呢? 揭示课件: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庐山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景色。这里,诗人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实物进行观察。如果用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摆成立体图形,在观察中又会存在哪些特点?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学情分析:将数学知识与语文知识有机整合,学生兴趣盎然。以学生学过的古诗《题西林壁》引入新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研究数学、喜欢数学。

二、 探究新知

1. 教学例3.

(1) 学生根具教师提示,用小正方体独立拼搭物体。

师:面对自己横向连续拜3个正方体;接着,在第一排左边第一个后面再摆一个。

(2) 同组4名学生,绕着拼搭成的物体走一圈,分别从物体的正面、上面和左

面进行观察。

学情分析:学生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观察、探索,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感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不同,并且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发展空间观念。有步骤的操作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活动性、过程性、体验性等特点。

(3) 各自用小正方形卡片摆出从三个角度观察到的平面图。

(4)反馈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归纳结果。

师: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观察的结果是怎样的?

(4) 学生概括: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观察的形状是不同的。

2. 完成“做一做”

(1) 出示“做一做”,学生独立在教科书上完成。

下面的图形分别是小强从什么位置看到的?连一连。

(2)交流反馈。

提问:如果从物体的右面观察,看到的会和从左面看到的完全相同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强调两个物体间因遮挡关系所引起的观察结果不同。

学情分析:通过从左面观察与从右面观察的结果是:形状相同,但颜色不同,巧妙地渗透了观察物体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方法,学生进一步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结果是不同的。

3. 探索规律

(1) 用4个正方体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

提出要求:先独立操作拼摆,并用正方形卡片摆出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平面图。在于同组伙伴交流,相互看看摆得对不对。最后,队小组中的各个作品进行整体观察,说一说,看到的各个平面图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情分析: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学生自主探究出不同拼摆方法,得到的结果不同,有助于学生良好思维方式的形成。

(2) 学生按要求操作。

(3) 展示作品,探索规律。

师:在例1的学习中,我们发现“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观察的结果不相同。”通过刚才的对比观察,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对于这个结论你还有补充吗?

引导学生发现: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观察的结果不相同,有时也可能相同。如:1号图形,从三个角度看,得到的平面图各不相同;4号图形,从正面与从左面看,看到的平面图都是

不同的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结果不相同,有时也可能相同。例如3号图形从左面看到的形状与4号图形从左面看到的形状不相同;1号图形、2号图形、3号图形从左面看到的图形都是相同的。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了生活经验、实践活动经验,再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比较归纳等活动,促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 巩固拓展

1. 合作交流。

(1)出示乐乐拍摄的“数学城堡”照片:

师:“数学城堡”是一幢怎样的建筑物?你能根据这张从正面拍摄的照片推测出它的形状吗?把自己的想法与小组中的同学交流一下,再用正方体摆出“数学城堡”的立体模型。

(2)小组合作完成模型拼摆。

(3)展示各小组的作品,反馈交流。

师:为什么同一个建筑物,同学们却猜想出了这么多各不相同的效果? 这说明了什么?(只看物体的一个面,不能确定物体的准确形状)

说明:仅从正面观察,通常只能了解物体的长度和高度。因此得到的模型,有无数种摆法(下图为其中一种)。

课件展示:

师:要确定“数学城堡”的形状,还应了解那些信息?

出示从左面看到的效果图。

师:从这幅图上你能了解“数学城堡”的那些信息?该怎样调整最初设计的模

型?

学生讨论后,请一位学生用电脑操作调整的过程。

说明:仅从左面观察,通常能确定物体的宽度和高度。

师:通过从上面看到的平面图又能掌握什么信息?

出示从上面看到的效果图。

学生分小组根据从三个角度拍摄的照片调整本组设计的模型。

展示学生的作品。

3. 小小设计师:包装盒设计。

为下列五种玩具设计一种包装盒使它能容纳以下任何一种玩具。比一比,谁的设计最节省材料。

学情分析:以乐乐拍摄的“数学城堡”正面照片为主线展示,让学生在“猜一猜”、“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改一改”的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领悟到认识物体的全貌,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在操作与反思的过程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促使学生养成有序思考的好习惯。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发现和体会?

《观察物体》教案

哈尔滨市安阳小学李霞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低41页例3.

教学目标

1. 经历观察过程,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 通过观察,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

3. 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合思想能力。

4. 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发展与同伴的合作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重点难点

正确辨认从上面、侧面、正面观察到的立体组合图形。

教具学具

教学课件,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还记得《题西林壁》吗?

学生背诵,课件逐句出示该首古诗。

提问:一座庐山,为什么诗人看到的却是“远见高低各不同”的景色呢? 揭示课件: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庐山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景色。这里,诗人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实物进行观察。如果用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摆成立体图形,在观察中又会存在哪些特点?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学情分析:将数学知识与语文知识有机整合,学生兴趣盎然。以学生学过的古诗《题西林壁》引入新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研究数学、喜欢数学。

二、 探究新知

1. 教学例3.

(1) 学生根具教师提示,用小正方体独立拼搭物体。

师:面对自己横向连续拜3个正方体;接着,在第一排左边第一个后面再摆一个。

(2) 同组4名学生,绕着拼搭成的物体走一圈,分别从物体的正面、上面和左

面进行观察。

学情分析:学生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观察、探索,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感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不同,并且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发展空间观念。有步骤的操作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活动性、过程性、体验性等特点。

(3) 各自用小正方形卡片摆出从三个角度观察到的平面图。

(4)反馈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归纳结果。

师: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观察的结果是怎样的?

(4) 学生概括: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观察的形状是不同的。

2. 完成“做一做”

(1) 出示“做一做”,学生独立在教科书上完成。

下面的图形分别是小强从什么位置看到的?连一连。

(2)交流反馈。

提问:如果从物体的右面观察,看到的会和从左面看到的完全相同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强调两个物体间因遮挡关系所引起的观察结果不同。

学情分析:通过从左面观察与从右面观察的结果是:形状相同,但颜色不同,巧妙地渗透了观察物体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方法,学生进一步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结果是不同的。

3. 探索规律

(1) 用4个正方体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

提出要求:先独立操作拼摆,并用正方形卡片摆出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平面图。在于同组伙伴交流,相互看看摆得对不对。最后,队小组中的各个作品进行整体观察,说一说,看到的各个平面图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情分析: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学生自主探究出不同拼摆方法,得到的结果不同,有助于学生良好思维方式的形成。

(2) 学生按要求操作。

(3) 展示作品,探索规律。

师:在例1的学习中,我们发现“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观察的结果不相同。”通过刚才的对比观察,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对于这个结论你还有补充吗?

引导学生发现: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观察的结果不相同,有时也可能相同。如:1号图形,从三个角度看,得到的平面图各不相同;4号图形,从正面与从左面看,看到的平面图都是

不同的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结果不相同,有时也可能相同。例如3号图形从左面看到的形状与4号图形从左面看到的形状不相同;1号图形、2号图形、3号图形从左面看到的图形都是相同的。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了生活经验、实践活动经验,再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比较归纳等活动,促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 巩固拓展

1. 合作交流。

(1)出示乐乐拍摄的“数学城堡”照片:

师:“数学城堡”是一幢怎样的建筑物?你能根据这张从正面拍摄的照片推测出它的形状吗?把自己的想法与小组中的同学交流一下,再用正方体摆出“数学城堡”的立体模型。

(2)小组合作完成模型拼摆。

(3)展示各小组的作品,反馈交流。

师:为什么同一个建筑物,同学们却猜想出了这么多各不相同的效果? 这说明了什么?(只看物体的一个面,不能确定物体的准确形状)

说明:仅从正面观察,通常只能了解物体的长度和高度。因此得到的模型,有无数种摆法(下图为其中一种)。

课件展示:

师:要确定“数学城堡”的形状,还应了解那些信息?

出示从左面看到的效果图。

师:从这幅图上你能了解“数学城堡”的那些信息?该怎样调整最初设计的模

型?

学生讨论后,请一位学生用电脑操作调整的过程。

说明:仅从左面观察,通常能确定物体的宽度和高度。

师:通过从上面看到的平面图又能掌握什么信息?

出示从上面看到的效果图。

学生分小组根据从三个角度拍摄的照片调整本组设计的模型。

展示学生的作品。

3. 小小设计师:包装盒设计。

为下列五种玩具设计一种包装盒使它能容纳以下任何一种玩具。比一比,谁的设计最节省材料。

学情分析:以乐乐拍摄的“数学城堡”正面照片为主线展示,让学生在“猜一猜”、“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改一改”的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领悟到认识物体的全貌,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在操作与反思的过程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促使学生养成有序思考的好习惯。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发现和体会?


相关文章

  •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 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 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 ...查看


  •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__观察物体
  • 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三) 五(1)班 伍红书 第1课时 观察物体(1)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4.5题 教学目标 学生能通过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 ...查看


  • 2017年部编 一年级上册 生活与科技教案
  • 一年级上册生活与科技 全册教材的总备课教学目标(AGO ): 1.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听过程和乐趣,增长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独立思考和研讨做出个性化的分析和总结,自己对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 ...查看


  •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观察物体
  • 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三) 第1课时 观察物体(1)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4.5题 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使学生能体验从正面看到的平 面图形,它的实物图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 2.学生 ...查看


  • 义务教育课程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义务教育课程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 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 ...查看


  • 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 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P11-1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应用题的 ...查看


  • 沪教版牛津版自然一年级上教案可打印电子版
  • 第一单元 你和我 一.人是各不相同的(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认识并描述人在年龄.体形.外貌.肤色.指纹等方面各有不同. 2.通过交流.制作"护照"等活动,认识并描述自己和别人是不一样的,是 ...查看


  • 寻找动物和植物教学设计
  • 寻找动物和植物 教学设计(二)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从学生寻找身边的动植物人手,通过认识常见动植物的活动,训练学生学习利用各种感官认识事物的方法.利用各种感官认识事物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教师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引导学生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 ...查看


  • 因数与倍数分析
  • <因数与倍数>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的知识作为数论知识的初步,属于整数知识范畴<数的整除>版块.本单元包含的内容有: 1.因数和倍数 2. 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