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的思考

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的思考

陕西汉中市405学校 侯有岐

新课程实施已有两年半了,我本人正式走入新课程已有半个学期,必修1、教学已经完成,反思教学过程,总感到有一些遗憾。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们教师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解还不到位,难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标、把握教材,怎样根据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与调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我就结合着自己的教学,谈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存在的问题

(一)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问题

近三届学生在初、高中都赶上了实行新课改,初、高中教材的编写者们没有充分考虑到课改后数学知识的衔接问题。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有些内容在难度、深度方面降低了。而且,许多在高中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应在初中掌握的数学知识,有的在初中教学中进行了删减,有的降低了难度,这样无疑加重了高中数学教学尤其是高一教学的负担。如:①在必修一中我们重点研究的函数内容,很多问题都是围绕着二次函数展开的,对于二次函数的配方、二次函数图象的画法,有些学生掌握的就不够熟练,二次项系数为1的还可以,对于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就不会配方,需要在高中进行补充、强化。因为二次函数配方法作为重要的工具,经常用到,所以在高中教学中不容忽略;②对于高中常用到的内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有的学生在初中老师给补充过,有的学生则根本不知道;③在学习函数的零点求方程的近似解时,用到了通过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求解,可有的学生对因式分解掌握的不够好,甚至很多方法如“分组分解”等都没有接触过;④在利用函数的单调性的定义进行证明或是判断函数的单调性时,我们需要对差式进行变形,变形的方法就包括因式分解、通分、分子、分母有理化、配方等,而学生对差式的变形的方法不够熟练、不够灵活,甚至有些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变形。再加上变形所要用到的公式如“立方和、立方差”学生初中没有学过,有些变形就更不顺手,甚至无法解题。新课程的教材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知识衔接问题,学生对所要用到的初中应学会的知识掌握的不熟练、认识的不够深入,这些都给高中数学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初高中知识内容的衔接存在脱节,具体表现在:

(1)乘法公式只有两个(即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没有立方和立方差公式。

(2)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相乘,会影响到今后二项式定理及其相关内容的教学。

(3)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无理方程、二元二次方程都已不作要求,会影响到今后学数列有关计算(往往用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

(4)根式的运算明显淡化,如不加强根式运算,以后求圆锥曲线标准方程会受到影响。

(5)因式分解的要求降低。初中只要求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而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新课标不作要求,但高中要经常用到这两种方法。

(6)初中没有“轨迹”概念,高中讲解析几何时会讲到,学生对有关求轨迹问题很困惑,有无从下手之感。

(7)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在初中新课标不要求。在高中教直线与圆锥曲线综合应用时常常要用到,在涉及到函数图象交点问题也常用到,这无疑是一个障碍。

(8)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四点共圆)初中没有。

(9)在新课标中,圆的垂径定理、弦切角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被删去了,在高中必修2的解析几何中常常会用到。

(10)反证法:课标只要求通过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要求不高;但在高中遇到“至多”“最多”“至少”“唯一”等字词的证明题,需要用反证法。 例如选修 1-1和2-1《常用逻辑用语》一章经常出现。

(1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初中没有,这样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空间的线面平行等问题受到影响。

(12)空间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初中没有,因此,高中学立体几何时会受影响。

(13)相切在作图中的应用初中不作要求,在高中有相切问题。

(14)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

(二)教材内容与习题的搭配有不合理之处

新教材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了充实、调整、更新和重组,注重基础性、层次性和发展性,课后习题的难度作了适当的控制,以保证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教材中还存在着内容与习题搭配不合理的地方,如教材中多处出现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值域等习题,而书中包括阅读材料都没有介绍过复合函数的定义;教材中多处习题要用到函数图像的平移变换和翻折变换,而教材没有给出这一内容,学生不具备这些知识结构,对这样的题无从下手。又如,北师大版教材课后习题量大,尤其是每章的复习题,有些题较难,虽然说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选择,但又都出现在教材上,到底应掌握到什么情况教师心里没底,只能摸索着前进,这对教师来说有难度。

(三)学生过于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学习被动

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时间。但是目前的一些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前面9年的教育中已经形成,要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改变,是很难的。而且一些

初中阶段为了追求升学率,把一些学生的学习盯得紧,学生只是跟着老师的安排走,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考试成绩虽然有一点,但是学习习惯却是一点都没有形成,让他们自主学习,几乎是无法办到的,因此新课程的实施遇到了很大的障碍。学生很难改变长期形成的依赖于教师讲授的学习方式,习惯于被动接受,似乎没有老师的讲就无法学习,缺乏自主合作的学习精神,更谈不上探究性学习。如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归纳结论,但学生往往不会找,归纳不出来,就等着老师说出结果,造成了老师的教与学生学的脱节现象,严重制约着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四)课时严重不足 教师普遍认为:教材越编越厚,习题越配越难,内容越上越多,感到教学如同追赶,课时严重不足。在教学中,经常出现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不成的现象,更谈不上留有巩固练习的时间了。要用9周36课时(每周4课时)完成数学必修一个模块的教学任务,真是难上加难。每个学期要学完两大本书,相当于过去学习一年的内容。以必修1为例,初中的二次函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对数概念及其运算等内容已经压到高中,和传统的高中数学内容相比,高中数学必修1还增加了函数与方程、函数建模及其应用等内容,造成了速度快、学得浅、负担重、质量差的现象。如果勉强按规定时间讲完,肯定不利于学生掌握,形成似懂非懂,“夹生饭”,造成差生越来越多。

造成课时紧张我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拓展过多;二是有些内容急需补充(如一元二次不等式,根与系数的关系等),三是讲解内容一次性到位(如函数的性质)。虽然新教材的可读性很强,但由于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没有改变,学生没有做到很好的预习,甚至不预习,教师的教学仍停留在以讲为主的层面上,有加上课程的内容多,所以时间相当紧张,也影响了双基的落实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教材的问题

(1)知识的顺序编排不合理

例:未学解不等式,就学指数函数、对数函数,造成学函数的定义域、值域,集合的运算等等问题难以解决。

(2)知识的删减不科学

例:立体几何常用几何体的性质删减后,学生对几何体的交线在底面的交点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这是老教材没有的事。

(3)与其它学科的协调没有做好

例:高一下学期生物必修2中要用到概率计算问题,而数学却把概率放到了高二上学期必修3当中。高一第一学期物理要学力学,会用到三角函数向量等知识,但数学却把这部分内容放在必修4才学,造成学科之间知识脱节。

(4)教材内容与习题搭配有不合理之处,有些题目难度过大。

(5)函数应用问题设置过难,解答繁长,计算量大,达不到使学生对不同函数模型的体验。

(6)很难做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使用计算机作函数的图象。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计算器,函数应用的教学中学生不能体会算法的思想,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六)备课中总是找不到实施的落脚点,教学中无法与学生取得对接

每节课在备课时,总是没有办法把握好,觉得无所适从,虽然自己也认真学习了,但是总是觉得对教材无法适应,进入不了教材的整个体系,虽然有时候有很好的想法,但是总觉得很难实施。新课程中的每一节都有情境引入,但是却没有办法把这个情境利用好,学生也无法真正进入到这个情境中去。有一种感觉就是无法施展自己的想法,也无法调动学生的激情。有时候为了某些课的情境引入而伤透脑筋!有时候就觉得课本中给出的情境引入不适合本课的教学,不理解其含义,因此就觉得无法利用,给学生的感觉反而是这些安排都是多余的,让学生觉得了新课程的缺陷,给新课程的实施人为地设置了障碍。

教学中无法与学生取得对接,自己的想法似乎无法和学生的想法联结起来,好象我讲的是我的,学生学的是他自己的,我究竟在教学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我应该处于什么位置?本来原来很清晰的事情,似乎一下子变得模糊起来。教学的过程中是重视学生掌握结果呢?还是让他们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呢?在学生的心里他们觉得只要老师把知识教会了就行了,但是至于说怎么形成的,似乎与他们的关系并不大,这样的话,老师的一些铺垫与引入学生就觉得有些多余,无法同步进行教学活动,于是就会出现一些分歧。

(七)学生掌握情况不够理想

首先,由于新课程的课程安排很紧凑,一些知识不能够自然明白地进行讲授,相对应的训练也减少了,课后需要学生自己完成的知识学生也无法完成,一些知识不会进行反复训练,学生也没有完全掌握。然后就紧接着下面知识的讲授,于是前面的知识学生是一知半解,再来学习后面的知识,就更加模糊了。例如:必修二中的立体几何知识,本来在旧教材的安排中要一个学期学完的知识,而现在基本上在四个星期到五个星期就讲完,一些学生根本还没有理解到立体几何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点,就已经结束了,就不要谈他们学得效果好了。

其次,学生不理解新课改的意义,他们不明白课改的目标,在新的课程要求下,他们究竟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去做,做到什么程度,似乎并不明白,这些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因此,学生在学习完新课程之后,他们的能力究竟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自己根本就无法估计,学生哪些方面理解了,哪些方面有长进了,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和补充的,学生以后发展的方向在哪里,都觉得很迷惑,学生在学习完一节知识之后你再来问他的时候,他也不知道自己究竟知道了些什么?学生也是对自己的知识的掌握很迷惑,也很茫然!

(八)新课程改革之后究竟是怎样考察学生,方案没定影响教学

新课程改革之后究竟是怎样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那些还没有掌握的学生应该接下来如何补救?实行学分制究竟是按怎样的标准来执行,学校里没有统一的说法,因为上面没有文件下来,因此下面的实施者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一个模块结束之后都要考察,而对于那些考察不达标的学生接下来如何处理?是重修还是补考?对学生后面阶段的模块的学习带来很大的麻烦,但是这个问题一直无

法得到解决的。如果学生没有把在前面的课程中的问题解决掉,那么他们就会一直受到干扰,而无法进行下面内容的安心学习,而且还会担心对他们的高中毕业带来麻烦,整天处于提心吊胆的情况下,学习的效果很不好!

另外,最直接的一个问题是高考的方案迟迟没有出台,盲目的进行一些猜测,学生的功利心很难克服,于是遇到了有些知识的学习并不是为了发展而学习,而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教师的教学也就有了变味的意思。

二、 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困惑的对策

(一)理念要转变,观念要更新

新课程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知识点的变化,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知识的不同特征,数学教学观、教育观也要随之更新。教育理念是灵魂。从静态的数学观向动态的数学观转变,让学生逐渐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仅仅只注重于知识的结果。理念是经验的原型。如果在思维中根植了一种什么样的理念,那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就会一直以这种理念去面对自己所遇到的问题,这个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把那些与自己的观念相关的东西保留下来,而与之不相关的逐渐排斥出去,久而久之,就会发现,经验就是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产生的。当然观念的更新并不是放弃原有的,原有的一些东西还是很有价值的。新课程的改革,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更新与升华,争取能够保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从而把新课程的实施落到实处。

(二)用理论来统领全局

数学是一门科学。既然是科学,就要用科学的方法、理性的思维来进行数学的教学工作。数学的教学并不仅仅只停留在数学的教学层面上。要用数学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而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是数学学科发展的很好的支撑。当老师的视角处于一个比较高的层次时,就可以统领全局,当看到全局的发展之后,那么遇到的问题就可以应用较好的办法来解决了。这个时候再来看每个知识点,就不是孤立的一两个知识点了,而是可以形成一个知识网络体系,构建一个丰富的知识框架。当老师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知识网络框架之后,那么在讲授的时候,就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体系,并建立一个 正确的导向结构,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建立了良好的导向结构,那么以后当他们遇到问题时,即使知识忘记了,但是导向结构还在,那么以后遇到问题时就不会束手无策了,而是可以根据导向结构来解决一切问题。

(三)与教材编写者面对面交流

这是理解新教材的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当我们拿到新教材时,我们究竟要以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似乎很迷惑。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自己并不清楚这个教材这样编写的目的是什么。但是当我们与教材的编写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时,我们就可以明确他们把每个知识点进行这样排列的用意,教材中的每个细节就可以把握好,那么在操作的时候就可以把握教材的每个点上的含义。当做到这一步的时候,我们并不是说一定非要按照教材的编写来进行教学工作,而是可以根据教材的体系结合自己的特点对教材进行整合,凸现教育者的个性,进行教材的再开发,使得教材更加适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四)学习新教材的所有知识

因为新教材的编写把原有的知识点和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的排列和整合,因此对一些知识点的安排并不是原来的顺序,当教师进行教授时就会发现一些知识点的存在位置改变了,如果不了解这些情况的话,在下面的教学中就会有一定的盲目性,不知道一些知识点的处理方法。而当把新教材的所有的知识进行系统

学习之后,就会发现现有的新教材与原有教材的关系,一些知识点的变化、教材体系的改变、与初中知识的衔接程度等方面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这样的话,在讲授的时候就能够把握好每个知识点的讲授程度。再与原有教材进行对比,从中找出比较有价值的进行继续深化,而那些必须剔除的知识予以删减,这样的操作问题就比较容易处理了。但是从目前的体制来看,似乎还达不到这种程度。每年举行的新教材培训,教师都是听专家讲解,但是自己的主动学习比较少,关键的是教师手中没有全部的教材,因此这样的一些培训也达不到真正的目的。这一点应该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争取能够让培训有效果,有价值!

(五)教师给自己正确定位

在原来的教材体系下,多数的老师进行的讲解是比较多的,而且讲解应该说是比较到位的,因此在学习方式上也多数是老师讲学生学。但是新教材在这一点上的安排上进行了调整,老师的地位有了改变,更多的时候是应该帮助学生来学习,因此教师在教授新教材时要给自己有正确的定位。"教师淡出"是较好的方法。当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到:自己的学习是由自己的努力而完成的,这个时候老师的作用在新教材的理念下是达到了教师应该起的作用。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始终无法脱离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而独立进行的话,那么这个教师的作用并没有真正的发挥好,也就起不到教师应该起的作用,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新教材的体系下的作用是失败的。因此教师给自己的正确定位将会决定老师在实施中的许多工作。

(六)教师加强基本功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是提高了,因此老师加强个人基本功是不可避免的工作,而且并不能够停留在传统的层面上,而是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加强专业成长,争取做好课程改革的领头人。教师应该加强以下一些方面的要求:

1.加强"六课"基本功

数学教师的"六课"基本功:说课、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论课的基本功。作为数学教师,备课与上课都会注意去努力的,但是对起始的说课却并不注意,不理解说课的内容,怎么说?听课只是完成任务性的听课,不知道听课应该听什么。而对于评课和进一层次的论课似乎就更加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样的发展方式只会去做一些基本的工作,但是更深层次的水平的提高并不明显。而新课程实际上要求教师在这六个方面都要有一定的发展。这也是老师成长的一个途径。

2.学会反思

数学教师要学会反思,要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公开课等方面进行反思。反思的过程就是寻找问题和优点的过程,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对公开课要进行以下方面的反思:

(1)该课的设计是以什么数学观作为指导思想的?

(2)这一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3)在教学中,学生是主动建构知识还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4)这一教学设计蕴含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5)这一教学设计能否调动学生的非认知因素参与学习?

(6)这一教学设计能培养学生的何种数学能力?

(7)这一教学设计的教学效果如何,能否设计一个教学的对比实验研究?

(8)这一教学设计还能作哪些方面的改进?

(9)在该教学设计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究竟起了多大作用?

(10)如果让我本人设计这堂课,我会怎样设计?

这种反思实际上就是对这节课的再认识,反思之后就会发现对课的认识与理解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听课后的反思对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是很关键的。

3.加强课程开发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教材改革是一个方面,教材并不是仅仅唯一的使用教材,各个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来开发自己的教材,实现一纲多本可以更好地推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推进课程改革。毕竟新课程中有一些东西并不一定适合学生的发展,因此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很好的补充途径。

4.加强数学教育科研能力

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改革教材,与之相关的东西也都是在改革之列的,但是与之相关的如何改革,就需要教师加强数学教育科研,以科研带动发展,以科研促进教师的发展。

5.加强自我学习能力

教师的素质是课程改革的根本。如何在根本上下工夫,虽然外界会增加许多的方式,但是根本还是老师自己的学习。从数学的理论知识、优秀的数学杂志中学习别人先进的思想意识,从别人的教学中学习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从同行中学习优秀的能力,从学生身上学习学习的方式,并加强与数学课程有关的其他科目的学习。例如:计算机技术、心理学知识、哲学理论等知识,多方面的知识积累,才能够为更好地推进新课程的改革。

新课程改革并不仅仅是教材的改革,也不仅仅是几个人召集起来研究教材的变革就了事,关键的是随着教材等相关材料的变化之后带来老师和学生的各个方面的改变才是最为关键的。新课程的改革倡导在领导,但是关键的实施在一线的教师和学生,如果无法让一线的教师和学生理解其意义的话,改革始终是一句空话,也无法实现本来的愿望。在新课程改革中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去做,不但要积极的实施,而且要在调查一线教师和学生的一些情况之后再来采取合适的措施来进行实施,特别是要积极督促实施,而且要落到实处。比如目前进行的新教材培训活动,组织者的想法很好,但是下面的人员在参加的时候也许只是走走过场,拿到一个培训证书,回去能够给校长交代就可以了,至于说培训后的效果如何,有什么效果,也许少有人过问,即使花了钱也没有实际的效果。假期里大家忙碌地进行,但是却起不到作用。而且这样的培训参加的人也是很少的,多数老师还是无法参加的,这些参加培训的人员到了学校如何进行宣传或者进行再培训,都是一个未知数,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这种体制也许要进行一些变革。总之,新课程的继续实施需要继续研究的,只有研究才能够发展。但愿在与新课程的有关的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让新课程改革取得应得的效果!

三、今后的几点想法

(一)处理好教材与课标的关系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是国家对高中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基本素质的要求,教材则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它是依据课标而编写的。在教学中,要求教师以课标为纲,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目前,教材中存在许多问题,教师应认真理解课标,对教材中不符合课标要求的题目要大胆地删减;对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要作适当的补充。

(二)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建构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时间与空间,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训练技能,领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课程功能,结构的改变,使学生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拓宽,必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潜力和能力,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消除学生过分依赖于老师讲授的被动学习状态,最终达到教与学活动和谐统一的发展。

(三)不断进行反思

在教学中,经常自我反思,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结构?本节课的双基是否落实?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是否增强?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能给学生创设开阔思维的氛围吗?点拨是否恰当,是否帮助他们解决了他们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他们是否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不但带给了机遇更加带给了我挑战,它给我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在不断的机遇与挑战中我实践,我成长。我相信我的勤奋与努力将使我的课堂教学理念不断更新,使自己的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发展,使我的课堂教学水平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四.几点思考

(一)尊重传统的学习方式,适度开展探究性学习

高中数学新课标指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要注意的是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新课程呼唤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机会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发生、发展的过程,在尊重传统的学习方式的同时,渗透探究性学习的某些因素,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然而,由于学生在数学课主要学习的是间接知识,不易过多地使用“数学建模”、“数学探究”等学习方式。如果每个概念都从实践中引入,每个定理都在探索中发现,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过分强调探索与发现,违反人类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规律,也给高中数学已经饱满的内容安排增加更大的压力。所以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要量力而行。

(二)重新认识“双基”,确保数学教学质量

新课标指出:“我国的数学教学具有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传统,新世纪的高中数学课程应发扬这种传统”。“随着时代和数学的发展,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在发生变化,教学中要与时俱进地审

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高中数学课标对“双基”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我认为,数学必修1—5的内容、选修系列1、系列2的主要内容应该属于“双基”的范围。例如算法、数据处理、概率统计、向量、导数及其应用等,是近、现代数学的重要知识,应当视为当代高中数学的基础;用计算机或计算器解方程、求函数值、绘画函数图象等,反映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需要,应当视为当代高中数学的基本技能。教师应注意“双基”的发展变化,认识“双基”的新的内涵,围绕落实“双基”,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练习。只有重新认识“双基”,才能有效地落实好“双基”,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不断完善新教材,新课程改革才会有生命力

新课标下新教材的初衷是减轻学生负担,但现在实际教学内容偏多而不深入,教师忙于赶进度,学生消化不了就已到下一节课,反而增加了学生负担,建议适当减少教材内容。初中学生已学过二次函数,掌握了二次函数的图象特征,会解一元二次方程。数学必修1可增设二次函数性质的再研究,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问题,可把必修5中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内容提前至此,有利于学生理解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也便于掌握函数的基本性质。

由于教师水平的差异,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对课标的把握会出现较大偏差,而教材是依据课标编写的,建议课标解读更具体,教学目标更明确,以便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课标、使用教材,使高中新课程改革顺利地进行。

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的思考

陕西汉中市405学校 侯有岐

新课程实施已有两年半了,我本人正式走入新课程已有半个学期,必修1、教学已经完成,反思教学过程,总感到有一些遗憾。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们教师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解还不到位,难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标、把握教材,怎样根据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与调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我就结合着自己的教学,谈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存在的问题

(一)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问题

近三届学生在初、高中都赶上了实行新课改,初、高中教材的编写者们没有充分考虑到课改后数学知识的衔接问题。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有些内容在难度、深度方面降低了。而且,许多在高中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应在初中掌握的数学知识,有的在初中教学中进行了删减,有的降低了难度,这样无疑加重了高中数学教学尤其是高一教学的负担。如:①在必修一中我们重点研究的函数内容,很多问题都是围绕着二次函数展开的,对于二次函数的配方、二次函数图象的画法,有些学生掌握的就不够熟练,二次项系数为1的还可以,对于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就不会配方,需要在高中进行补充、强化。因为二次函数配方法作为重要的工具,经常用到,所以在高中教学中不容忽略;②对于高中常用到的内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有的学生在初中老师给补充过,有的学生则根本不知道;③在学习函数的零点求方程的近似解时,用到了通过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求解,可有的学生对因式分解掌握的不够好,甚至很多方法如“分组分解”等都没有接触过;④在利用函数的单调性的定义进行证明或是判断函数的单调性时,我们需要对差式进行变形,变形的方法就包括因式分解、通分、分子、分母有理化、配方等,而学生对差式的变形的方法不够熟练、不够灵活,甚至有些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变形。再加上变形所要用到的公式如“立方和、立方差”学生初中没有学过,有些变形就更不顺手,甚至无法解题。新课程的教材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知识衔接问题,学生对所要用到的初中应学会的知识掌握的不熟练、认识的不够深入,这些都给高中数学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初高中知识内容的衔接存在脱节,具体表现在:

(1)乘法公式只有两个(即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没有立方和立方差公式。

(2)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相乘,会影响到今后二项式定理及其相关内容的教学。

(3)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无理方程、二元二次方程都已不作要求,会影响到今后学数列有关计算(往往用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

(4)根式的运算明显淡化,如不加强根式运算,以后求圆锥曲线标准方程会受到影响。

(5)因式分解的要求降低。初中只要求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而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新课标不作要求,但高中要经常用到这两种方法。

(6)初中没有“轨迹”概念,高中讲解析几何时会讲到,学生对有关求轨迹问题很困惑,有无从下手之感。

(7)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在初中新课标不要求。在高中教直线与圆锥曲线综合应用时常常要用到,在涉及到函数图象交点问题也常用到,这无疑是一个障碍。

(8)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四点共圆)初中没有。

(9)在新课标中,圆的垂径定理、弦切角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被删去了,在高中必修2的解析几何中常常会用到。

(10)反证法:课标只要求通过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要求不高;但在高中遇到“至多”“最多”“至少”“唯一”等字词的证明题,需要用反证法。 例如选修 1-1和2-1《常用逻辑用语》一章经常出现。

(1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初中没有,这样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空间的线面平行等问题受到影响。

(12)空间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初中没有,因此,高中学立体几何时会受影响。

(13)相切在作图中的应用初中不作要求,在高中有相切问题。

(14)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

(二)教材内容与习题的搭配有不合理之处

新教材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了充实、调整、更新和重组,注重基础性、层次性和发展性,课后习题的难度作了适当的控制,以保证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教材中还存在着内容与习题搭配不合理的地方,如教材中多处出现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值域等习题,而书中包括阅读材料都没有介绍过复合函数的定义;教材中多处习题要用到函数图像的平移变换和翻折变换,而教材没有给出这一内容,学生不具备这些知识结构,对这样的题无从下手。又如,北师大版教材课后习题量大,尤其是每章的复习题,有些题较难,虽然说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选择,但又都出现在教材上,到底应掌握到什么情况教师心里没底,只能摸索着前进,这对教师来说有难度。

(三)学生过于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学习被动

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时间。但是目前的一些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前面9年的教育中已经形成,要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改变,是很难的。而且一些

初中阶段为了追求升学率,把一些学生的学习盯得紧,学生只是跟着老师的安排走,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考试成绩虽然有一点,但是学习习惯却是一点都没有形成,让他们自主学习,几乎是无法办到的,因此新课程的实施遇到了很大的障碍。学生很难改变长期形成的依赖于教师讲授的学习方式,习惯于被动接受,似乎没有老师的讲就无法学习,缺乏自主合作的学习精神,更谈不上探究性学习。如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归纳结论,但学生往往不会找,归纳不出来,就等着老师说出结果,造成了老师的教与学生学的脱节现象,严重制约着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四)课时严重不足 教师普遍认为:教材越编越厚,习题越配越难,内容越上越多,感到教学如同追赶,课时严重不足。在教学中,经常出现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不成的现象,更谈不上留有巩固练习的时间了。要用9周36课时(每周4课时)完成数学必修一个模块的教学任务,真是难上加难。每个学期要学完两大本书,相当于过去学习一年的内容。以必修1为例,初中的二次函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对数概念及其运算等内容已经压到高中,和传统的高中数学内容相比,高中数学必修1还增加了函数与方程、函数建模及其应用等内容,造成了速度快、学得浅、负担重、质量差的现象。如果勉强按规定时间讲完,肯定不利于学生掌握,形成似懂非懂,“夹生饭”,造成差生越来越多。

造成课时紧张我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拓展过多;二是有些内容急需补充(如一元二次不等式,根与系数的关系等),三是讲解内容一次性到位(如函数的性质)。虽然新教材的可读性很强,但由于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没有改变,学生没有做到很好的预习,甚至不预习,教师的教学仍停留在以讲为主的层面上,有加上课程的内容多,所以时间相当紧张,也影响了双基的落实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教材的问题

(1)知识的顺序编排不合理

例:未学解不等式,就学指数函数、对数函数,造成学函数的定义域、值域,集合的运算等等问题难以解决。

(2)知识的删减不科学

例:立体几何常用几何体的性质删减后,学生对几何体的交线在底面的交点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这是老教材没有的事。

(3)与其它学科的协调没有做好

例:高一下学期生物必修2中要用到概率计算问题,而数学却把概率放到了高二上学期必修3当中。高一第一学期物理要学力学,会用到三角函数向量等知识,但数学却把这部分内容放在必修4才学,造成学科之间知识脱节。

(4)教材内容与习题搭配有不合理之处,有些题目难度过大。

(5)函数应用问题设置过难,解答繁长,计算量大,达不到使学生对不同函数模型的体验。

(6)很难做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使用计算机作函数的图象。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计算器,函数应用的教学中学生不能体会算法的思想,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六)备课中总是找不到实施的落脚点,教学中无法与学生取得对接

每节课在备课时,总是没有办法把握好,觉得无所适从,虽然自己也认真学习了,但是总是觉得对教材无法适应,进入不了教材的整个体系,虽然有时候有很好的想法,但是总觉得很难实施。新课程中的每一节都有情境引入,但是却没有办法把这个情境利用好,学生也无法真正进入到这个情境中去。有一种感觉就是无法施展自己的想法,也无法调动学生的激情。有时候为了某些课的情境引入而伤透脑筋!有时候就觉得课本中给出的情境引入不适合本课的教学,不理解其含义,因此就觉得无法利用,给学生的感觉反而是这些安排都是多余的,让学生觉得了新课程的缺陷,给新课程的实施人为地设置了障碍。

教学中无法与学生取得对接,自己的想法似乎无法和学生的想法联结起来,好象我讲的是我的,学生学的是他自己的,我究竟在教学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我应该处于什么位置?本来原来很清晰的事情,似乎一下子变得模糊起来。教学的过程中是重视学生掌握结果呢?还是让他们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呢?在学生的心里他们觉得只要老师把知识教会了就行了,但是至于说怎么形成的,似乎与他们的关系并不大,这样的话,老师的一些铺垫与引入学生就觉得有些多余,无法同步进行教学活动,于是就会出现一些分歧。

(七)学生掌握情况不够理想

首先,由于新课程的课程安排很紧凑,一些知识不能够自然明白地进行讲授,相对应的训练也减少了,课后需要学生自己完成的知识学生也无法完成,一些知识不会进行反复训练,学生也没有完全掌握。然后就紧接着下面知识的讲授,于是前面的知识学生是一知半解,再来学习后面的知识,就更加模糊了。例如:必修二中的立体几何知识,本来在旧教材的安排中要一个学期学完的知识,而现在基本上在四个星期到五个星期就讲完,一些学生根本还没有理解到立体几何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点,就已经结束了,就不要谈他们学得效果好了。

其次,学生不理解新课改的意义,他们不明白课改的目标,在新的课程要求下,他们究竟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去做,做到什么程度,似乎并不明白,这些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因此,学生在学习完新课程之后,他们的能力究竟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自己根本就无法估计,学生哪些方面理解了,哪些方面有长进了,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和补充的,学生以后发展的方向在哪里,都觉得很迷惑,学生在学习完一节知识之后你再来问他的时候,他也不知道自己究竟知道了些什么?学生也是对自己的知识的掌握很迷惑,也很茫然!

(八)新课程改革之后究竟是怎样考察学生,方案没定影响教学

新课程改革之后究竟是怎样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那些还没有掌握的学生应该接下来如何补救?实行学分制究竟是按怎样的标准来执行,学校里没有统一的说法,因为上面没有文件下来,因此下面的实施者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一个模块结束之后都要考察,而对于那些考察不达标的学生接下来如何处理?是重修还是补考?对学生后面阶段的模块的学习带来很大的麻烦,但是这个问题一直无

法得到解决的。如果学生没有把在前面的课程中的问题解决掉,那么他们就会一直受到干扰,而无法进行下面内容的安心学习,而且还会担心对他们的高中毕业带来麻烦,整天处于提心吊胆的情况下,学习的效果很不好!

另外,最直接的一个问题是高考的方案迟迟没有出台,盲目的进行一些猜测,学生的功利心很难克服,于是遇到了有些知识的学习并不是为了发展而学习,而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教师的教学也就有了变味的意思。

二、 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困惑的对策

(一)理念要转变,观念要更新

新课程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知识点的变化,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知识的不同特征,数学教学观、教育观也要随之更新。教育理念是灵魂。从静态的数学观向动态的数学观转变,让学生逐渐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仅仅只注重于知识的结果。理念是经验的原型。如果在思维中根植了一种什么样的理念,那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就会一直以这种理念去面对自己所遇到的问题,这个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把那些与自己的观念相关的东西保留下来,而与之不相关的逐渐排斥出去,久而久之,就会发现,经验就是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产生的。当然观念的更新并不是放弃原有的,原有的一些东西还是很有价值的。新课程的改革,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更新与升华,争取能够保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从而把新课程的实施落到实处。

(二)用理论来统领全局

数学是一门科学。既然是科学,就要用科学的方法、理性的思维来进行数学的教学工作。数学的教学并不仅仅只停留在数学的教学层面上。要用数学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而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是数学学科发展的很好的支撑。当老师的视角处于一个比较高的层次时,就可以统领全局,当看到全局的发展之后,那么遇到的问题就可以应用较好的办法来解决了。这个时候再来看每个知识点,就不是孤立的一两个知识点了,而是可以形成一个知识网络体系,构建一个丰富的知识框架。当老师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知识网络框架之后,那么在讲授的时候,就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体系,并建立一个 正确的导向结构,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建立了良好的导向结构,那么以后当他们遇到问题时,即使知识忘记了,但是导向结构还在,那么以后遇到问题时就不会束手无策了,而是可以根据导向结构来解决一切问题。

(三)与教材编写者面对面交流

这是理解新教材的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当我们拿到新教材时,我们究竟要以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似乎很迷惑。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自己并不清楚这个教材这样编写的目的是什么。但是当我们与教材的编写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时,我们就可以明确他们把每个知识点进行这样排列的用意,教材中的每个细节就可以把握好,那么在操作的时候就可以把握教材的每个点上的含义。当做到这一步的时候,我们并不是说一定非要按照教材的编写来进行教学工作,而是可以根据教材的体系结合自己的特点对教材进行整合,凸现教育者的个性,进行教材的再开发,使得教材更加适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四)学习新教材的所有知识

因为新教材的编写把原有的知识点和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的排列和整合,因此对一些知识点的安排并不是原来的顺序,当教师进行教授时就会发现一些知识点的存在位置改变了,如果不了解这些情况的话,在下面的教学中就会有一定的盲目性,不知道一些知识点的处理方法。而当把新教材的所有的知识进行系统

学习之后,就会发现现有的新教材与原有教材的关系,一些知识点的变化、教材体系的改变、与初中知识的衔接程度等方面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这样的话,在讲授的时候就能够把握好每个知识点的讲授程度。再与原有教材进行对比,从中找出比较有价值的进行继续深化,而那些必须剔除的知识予以删减,这样的操作问题就比较容易处理了。但是从目前的体制来看,似乎还达不到这种程度。每年举行的新教材培训,教师都是听专家讲解,但是自己的主动学习比较少,关键的是教师手中没有全部的教材,因此这样的一些培训也达不到真正的目的。这一点应该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争取能够让培训有效果,有价值!

(五)教师给自己正确定位

在原来的教材体系下,多数的老师进行的讲解是比较多的,而且讲解应该说是比较到位的,因此在学习方式上也多数是老师讲学生学。但是新教材在这一点上的安排上进行了调整,老师的地位有了改变,更多的时候是应该帮助学生来学习,因此教师在教授新教材时要给自己有正确的定位。"教师淡出"是较好的方法。当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到:自己的学习是由自己的努力而完成的,这个时候老师的作用在新教材的理念下是达到了教师应该起的作用。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始终无法脱离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而独立进行的话,那么这个教师的作用并没有真正的发挥好,也就起不到教师应该起的作用,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新教材的体系下的作用是失败的。因此教师给自己的正确定位将会决定老师在实施中的许多工作。

(六)教师加强基本功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是提高了,因此老师加强个人基本功是不可避免的工作,而且并不能够停留在传统的层面上,而是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加强专业成长,争取做好课程改革的领头人。教师应该加强以下一些方面的要求:

1.加强"六课"基本功

数学教师的"六课"基本功:说课、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论课的基本功。作为数学教师,备课与上课都会注意去努力的,但是对起始的说课却并不注意,不理解说课的内容,怎么说?听课只是完成任务性的听课,不知道听课应该听什么。而对于评课和进一层次的论课似乎就更加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样的发展方式只会去做一些基本的工作,但是更深层次的水平的提高并不明显。而新课程实际上要求教师在这六个方面都要有一定的发展。这也是老师成长的一个途径。

2.学会反思

数学教师要学会反思,要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公开课等方面进行反思。反思的过程就是寻找问题和优点的过程,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对公开课要进行以下方面的反思:

(1)该课的设计是以什么数学观作为指导思想的?

(2)这一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3)在教学中,学生是主动建构知识还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4)这一教学设计蕴含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5)这一教学设计能否调动学生的非认知因素参与学习?

(6)这一教学设计能培养学生的何种数学能力?

(7)这一教学设计的教学效果如何,能否设计一个教学的对比实验研究?

(8)这一教学设计还能作哪些方面的改进?

(9)在该教学设计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究竟起了多大作用?

(10)如果让我本人设计这堂课,我会怎样设计?

这种反思实际上就是对这节课的再认识,反思之后就会发现对课的认识与理解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听课后的反思对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是很关键的。

3.加强课程开发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教材改革是一个方面,教材并不是仅仅唯一的使用教材,各个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来开发自己的教材,实现一纲多本可以更好地推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推进课程改革。毕竟新课程中有一些东西并不一定适合学生的发展,因此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很好的补充途径。

4.加强数学教育科研能力

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改革教材,与之相关的东西也都是在改革之列的,但是与之相关的如何改革,就需要教师加强数学教育科研,以科研带动发展,以科研促进教师的发展。

5.加强自我学习能力

教师的素质是课程改革的根本。如何在根本上下工夫,虽然外界会增加许多的方式,但是根本还是老师自己的学习。从数学的理论知识、优秀的数学杂志中学习别人先进的思想意识,从别人的教学中学习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从同行中学习优秀的能力,从学生身上学习学习的方式,并加强与数学课程有关的其他科目的学习。例如:计算机技术、心理学知识、哲学理论等知识,多方面的知识积累,才能够为更好地推进新课程的改革。

新课程改革并不仅仅是教材的改革,也不仅仅是几个人召集起来研究教材的变革就了事,关键的是随着教材等相关材料的变化之后带来老师和学生的各个方面的改变才是最为关键的。新课程的改革倡导在领导,但是关键的实施在一线的教师和学生,如果无法让一线的教师和学生理解其意义的话,改革始终是一句空话,也无法实现本来的愿望。在新课程改革中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去做,不但要积极的实施,而且要在调查一线教师和学生的一些情况之后再来采取合适的措施来进行实施,特别是要积极督促实施,而且要落到实处。比如目前进行的新教材培训活动,组织者的想法很好,但是下面的人员在参加的时候也许只是走走过场,拿到一个培训证书,回去能够给校长交代就可以了,至于说培训后的效果如何,有什么效果,也许少有人过问,即使花了钱也没有实际的效果。假期里大家忙碌地进行,但是却起不到作用。而且这样的培训参加的人也是很少的,多数老师还是无法参加的,这些参加培训的人员到了学校如何进行宣传或者进行再培训,都是一个未知数,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这种体制也许要进行一些变革。总之,新课程的继续实施需要继续研究的,只有研究才能够发展。但愿在与新课程的有关的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让新课程改革取得应得的效果!

三、今后的几点想法

(一)处理好教材与课标的关系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是国家对高中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基本素质的要求,教材则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它是依据课标而编写的。在教学中,要求教师以课标为纲,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目前,教材中存在许多问题,教师应认真理解课标,对教材中不符合课标要求的题目要大胆地删减;对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要作适当的补充。

(二)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建构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时间与空间,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训练技能,领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课程功能,结构的改变,使学生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拓宽,必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潜力和能力,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消除学生过分依赖于老师讲授的被动学习状态,最终达到教与学活动和谐统一的发展。

(三)不断进行反思

在教学中,经常自我反思,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结构?本节课的双基是否落实?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是否增强?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能给学生创设开阔思维的氛围吗?点拨是否恰当,是否帮助他们解决了他们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他们是否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不但带给了机遇更加带给了我挑战,它给我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在不断的机遇与挑战中我实践,我成长。我相信我的勤奋与努力将使我的课堂教学理念不断更新,使自己的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发展,使我的课堂教学水平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四.几点思考

(一)尊重传统的学习方式,适度开展探究性学习

高中数学新课标指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要注意的是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新课程呼唤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机会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发生、发展的过程,在尊重传统的学习方式的同时,渗透探究性学习的某些因素,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然而,由于学生在数学课主要学习的是间接知识,不易过多地使用“数学建模”、“数学探究”等学习方式。如果每个概念都从实践中引入,每个定理都在探索中发现,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过分强调探索与发现,违反人类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规律,也给高中数学已经饱满的内容安排增加更大的压力。所以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要量力而行。

(二)重新认识“双基”,确保数学教学质量

新课标指出:“我国的数学教学具有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传统,新世纪的高中数学课程应发扬这种传统”。“随着时代和数学的发展,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在发生变化,教学中要与时俱进地审

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高中数学课标对“双基”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我认为,数学必修1—5的内容、选修系列1、系列2的主要内容应该属于“双基”的范围。例如算法、数据处理、概率统计、向量、导数及其应用等,是近、现代数学的重要知识,应当视为当代高中数学的基础;用计算机或计算器解方程、求函数值、绘画函数图象等,反映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需要,应当视为当代高中数学的基本技能。教师应注意“双基”的发展变化,认识“双基”的新的内涵,围绕落实“双基”,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练习。只有重新认识“双基”,才能有效地落实好“双基”,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不断完善新教材,新课程改革才会有生命力

新课标下新教材的初衷是减轻学生负担,但现在实际教学内容偏多而不深入,教师忙于赶进度,学生消化不了就已到下一节课,反而增加了学生负担,建议适当减少教材内容。初中学生已学过二次函数,掌握了二次函数的图象特征,会解一元二次方程。数学必修1可增设二次函数性质的再研究,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问题,可把必修5中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内容提前至此,有利于学生理解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也便于掌握函数的基本性质。

由于教师水平的差异,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对课标的把握会出现较大偏差,而教材是依据课标编写的,建议课标解读更具体,教学目标更明确,以便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课标、使用教材,使高中新课程改革顺利地进行。


相关文章

  • 2011黄浦杯征文辅导材料
  • 2011黄浦杯 征文辅导材新观念,好实践 --教师研究的行动与提炼 夏雪梅 摘要: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涌现出很多的新观念,教师们围绕这些观念进行了各种各样的 实践,这些实践有些非常好,有些虽然还存在一些疏漏,却是值得探讨和分析的.通常的论文格式 ...查看


  • 初中教育随笔
  • 初中教育随笔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应 ...查看


  • 高一上学期物理教学计划
  • 2010年至2011年上学期高一物理 新课程教学计划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改进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 ...查看


  • 个人理财课程实施细则
  • <个人理财>课程教学实施细则 一.教学内容说明 个人理财是为一村一名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内学时60,2学分.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个人理财实务作为一门金融类高职专业的专业技能课,课程内容除了要反映个人理财相关的基 ...查看


  • 2013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 2013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一.前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定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查看


  • 我的新课程体会
  • 我的新课程体会 太和一中 杜雪艳 摘要:新课改突显学生为本的课程指导思想和课程改革目标,并通过创建新的课程实施与评价制度,推动课程体制与课程观念的同步变革,积极倡导新的学生观念. 关键词:新课改 情感 开放性课堂 多维互动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 ...查看


  •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650字
  •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650字(一) 一次机缘巧合,无意中读到了这本书,觉得对自己的幼儿园教师生涯很有感触.书中作者关于儿童发展与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等的许多观点与建议,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丽莲? ...查看


  • 义务教育品社课程标准
  • 义务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目 录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我的徤康成长 二.我的家庭生活 三.我们的学校生 ...查看


  • 数学课程的实施策略
  • 数学课程的实施策略(重点教学与评价) 课堂教学是落实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达成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课堂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