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片论文学龄儿童论文道德发展论文动画片论文学龄儿童论文道德发展论文
动画片对学龄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探究
【摘 要】动画片是现代儿童的亲密伙伴,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龄儿童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高峰,可塑性非常强,道德人格易受到动画片的影响,因而成人对学龄儿童观看动画片的行为和心理进行干预变得十分重要。本文是将理论和调查相结合,从“动画片视听语言”、“动画片的角色和故事”以及“动画片的时间条件”三个角度理清动画片对学龄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机制。再论证动画片对学龄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包括:强化道德认知的基本影响;培养道德情感的核心影响;引发道德行为的潜在影响。
【关键词】动画片 学龄儿童 道德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动画片”已经成为儿童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道“甜品”。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动画片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显现出消极大于积极的势态。儿童在6~12岁的小学阶段,即所谓的“学龄儿童”正处于开始形成自我思维、进行独立判断的时期,动画片对他们的影响已不再像学龄前那么“肤浅”,而是在潜移默化之中不断加强。
一 动画片对学龄儿童道德人格发展的影响机制
动画片,英语为‘卡通’(cartoon ),含义是活动漫画。①动画片对于儿童的影响毋庸置疑。“童年概念的核心在于承认儿童具有独立的人格,他们应该享有与自己身心发展相适应的生活。”②
1.动画片视听语言——便于学龄儿童感知识别
李泽厚先生在《略论艺术种类》一文中提出动画影像形态属于再现与动的艺术。③动画以美术的形态和范畴为基础,用夸张、变形等手法来创造形象、角色和背景,是一种综合性的视听艺术。④ 第一,易于儿童识别的影像特征。动画有其独特的视觉特点,符合儿童的视觉接受模式。
首先,动画片中画面形象呈现出有序化和条理化的特色,识别较为容易。其次,鲜明的色彩。美国科学家f 培廉研究发现低龄男童喜欢柠檬黄等明亮色彩,女孩无论年龄高低均喜欢明亮色彩。动画片中的色彩正好符合了儿童对色彩的审美要求。再次,动画的“运动感”也是吸引儿童观看的原因。儿童在欣赏动画时所产生的运动幻觉激发了其对动画的好奇心。
第二,易于儿童接受的声音特色。动画片的假定性使它在声音表现上有最大限度的自由。
“语言”因素是最重要的一点。在动画片中,语言的表现者得到了无限的延伸,小动物、机器、桌子都会说话。儿童就不用靠动作、眼神来猜测。另外,动画片的“音色”也“童声化”,即使是成人角色,配音演员也会用儿童可以接受的语速、语音、语调来表现。 除此之外,动画片中的音乐同样体现儿童的特色。主题曲都非常有趣,如动画片《樱桃小丸子》的日文主题曲中就有“噼里啪啦”这种简单上口的歌词,孩子们十分喜爱。
2.动画片的角色和故事——易于学龄儿童接受理解
动画片的角色和情节是专门针对儿童设计的,符合其审美情趣。 第一,“小而强大”的角色设计。动画片角色的设计是“儿童化”的。角色多半是以儿童或者拟人化的动物为主角。动画片对主角人物的设计普遍遵循了一条准则:小而强大。主角们虽然是弱小的儿童、动物,但往往表现出强大的能量。《中华小当家》里的小当家,他是史上最年轻的“特技厨师”。《名侦探柯南》里的柯南,虽然身体像小孩,却拥有成人的智慧。孩子们对于这种“小而强大”的角色,有一种自然的亲近感。
第二,脉络清晰的叙事结构。动画片的故事脉络较简单。例如《三个和尚》,其叙事结构就是单线。就算是双线结构的动画片,也不会“错综复杂”。《海底总动员》中,两条故事线索很清晰:一条是父亲马林的寻子过程;另一条是儿子尼莫重回大海的过程。可见,动画片即使想用多条线索的叙事结构,也会非常简单。
3.动画片的时间因素——促使学龄儿童专注投入
这里所说的时间条件,是指动画片的片长和儿童观看动画片的时间长度。
第一,片长短,抓住儿童的注意力。动画片比起普通的电影或电视连续剧较短。
先说“动画连续剧”,一个分集为10~20分钟,鲜有超过25分钟的。而一部普通连续剧,时长在40~50分钟。再说“动画电影”,普通电影的长度在120分钟左右,而《教父1》和《泰坦尼克号》都达到了3个小时。动画电影短得多,《玩具总动员》为79分钟,
《马达加斯加》是81分钟,《功夫熊猫》为80分钟。动画片这种“短”击中了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
第二,儿童观看频度高、周期长。在调查中,“读书日(周一至周
五)每天看多少时间的动画片”的题目,只有5名被试收看时间少于50分钟。到了双休日,观看时长基本超过61分钟,甚至有学生说双休日全天都会看动画片。高频度、长周期的观看会让孩子们逐渐“上瘾”。
二 动画片对学龄儿童道德发展的若干影响
动画片对学龄儿童的道德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三方面:对道德认知的影响、对道德情感的影响和对道德行为的影响。
1.基本影响——强化学龄儿童的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即“道德再认”,指由于当前道德知识或道德范例的刺激作用,主体通过再认旧有的道德知识或道德范例,从而形成道德新知的过程。⑤
动画片对道德认知的影响主要通过传播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通过展现善与恶两方面,来对比冲击学龄儿童的神经,从而强化他们的认知。2008年《中华传统美德经典故事》在央视《动画城》栏目播出,就是一次道德知识的传播。
调查也证实了动画片对儿童道德判断的强化作用。“你觉得以下哪几个词语可以用来形容《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喜羊羊和灰太狼呢?”他们将“勇敢、英雄、聪明、好人、果敢、可爱、榜样”选给了喜羊羊,将“懦弱、可怜、狡猾、愚笨、悲惨、凶残、坏人”
给了灰太狼。这两个角色鲜明的反差和命运强化了儿童的道德认识。
当然,也有一些包含打斗色情场景的动画片对道德认知起消极作用,《虹猫蓝兔七侠传》在播放后,台词“扑克、骰子、牌九可是样样精通”、“啊?谋杀亲夫啊”、“小的们,跟我上”成为部分儿童的口头禅。
2.核心影响——培养学龄儿童的道德情感
“所谓道德情感,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对别人或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好恶爱憎的情绪体验。”⑥
第一,动画片促进学龄儿童产生“道德移情”。美国心理学家m.l 霍夫曼提出了道德移情(moral empathy ),之后的心理学研究也告诉我们,每个孩子天生就有与他人的情感相匹配的倾向,即“道德移情”。
在动画片中,让儿童发生“道德移情”的是主人公。由于对主人公及其生活欲望的认同,儿童就可以去体验动画片中的生活。1994年《狮子王》风靡一时,儿童通过观看很容易同“辛巴”产生共鸣,在“移情”助推下,他们体会到辛巴身上的“责任感”。
第二,动画片协助学龄儿童构建道德情感体系。“我国心理学家对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主要涉及爱国主义、良心、荣誉、义务和幸福五个道德情感范畴。”⑦在多个主题的动画片共同作用下,儿童的道德情感体系就能快速建立起来了。
在《狮子王》的熏陶下,儿童知道了“责任感”,在《星际宝贝》中儿童能感悟到对动物的“爱心”。《樱桃小丸子》里小丸子对爷爷的尊敬能使儿童树立起对长辈的尊重和体恤。《灌篮高手》里“不到最后一刻就不能放弃”的经典台词告诉儿童永不放弃。《小熊维尼历险记》、《马达加斯加》展现了友谊和团结;《美女与野兽》、《怪物史莱克》告诉孩子真正的美是“心灵”上的;《101忠狗》提示我们智慧和善可以战胜邪恶„„
动画片构建起孩子的童年,也帮助他们搭建起道德情感体系。
3.潜在影响——引发学龄儿童的道德行为
虽然学龄儿童的模仿行为减少,但动画片对其道德行为的影响仍是存在的。动画片《猪猪侠》中有一个教导主任,其经典动作为一手掐腰,一手指向门外,“给我滚„„”一副专政蛮横简单粗暴的样子。主人公猪猪侠是怎样对付她的呢?无礼的搞怪、捉弄,让教导主任摔掉假发。许多学生看了动画片之后对老师的尊敬程度减少。《神厨小富贵》中有一个场景是一群人送贺礼,丑态毕尽,这种污浊复杂的社会现象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呢?
当然,这里举了一些较为负面的例子并非表明动画片对儿童道德行为的影响都是负面的,当然还有很多正面作用存在。但是“负面”影响仿佛要比正面影响来得更快、更凶猛,如果说要让孩子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需要十部动画片的熏陶,那么让他做出非道德的行为可能一部动画片就够了。
三 结束语
一个人品德的发展是其人格形成的重要方面,是比知识习得更为重要的成长层面,学龄儿童正处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运用好动画片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
注 释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卷[c ].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277
②卜卫. 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m ].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44
③李泽厚. 美学论集[c ].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392 ④殷俊、王平. 动画视听语言[m ].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2~3
⑤李建华、罗国杰. 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伦理学原理卷[m ].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91
⑥李淮春. 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91
⑦赵燕香. 影响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主要因素[j ]. 教学与管理,2004(11):44
动画片论文学龄儿童论文道德发展论文动画片论文学龄儿童论文道德发展论文
动画片对学龄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探究
【摘 要】动画片是现代儿童的亲密伙伴,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龄儿童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高峰,可塑性非常强,道德人格易受到动画片的影响,因而成人对学龄儿童观看动画片的行为和心理进行干预变得十分重要。本文是将理论和调查相结合,从“动画片视听语言”、“动画片的角色和故事”以及“动画片的时间条件”三个角度理清动画片对学龄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机制。再论证动画片对学龄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包括:强化道德认知的基本影响;培养道德情感的核心影响;引发道德行为的潜在影响。
【关键词】动画片 学龄儿童 道德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动画片”已经成为儿童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道“甜品”。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动画片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显现出消极大于积极的势态。儿童在6~12岁的小学阶段,即所谓的“学龄儿童”正处于开始形成自我思维、进行独立判断的时期,动画片对他们的影响已不再像学龄前那么“肤浅”,而是在潜移默化之中不断加强。
一 动画片对学龄儿童道德人格发展的影响机制
动画片,英语为‘卡通’(cartoon ),含义是活动漫画。①动画片对于儿童的影响毋庸置疑。“童年概念的核心在于承认儿童具有独立的人格,他们应该享有与自己身心发展相适应的生活。”②
1.动画片视听语言——便于学龄儿童感知识别
李泽厚先生在《略论艺术种类》一文中提出动画影像形态属于再现与动的艺术。③动画以美术的形态和范畴为基础,用夸张、变形等手法来创造形象、角色和背景,是一种综合性的视听艺术。④ 第一,易于儿童识别的影像特征。动画有其独特的视觉特点,符合儿童的视觉接受模式。
首先,动画片中画面形象呈现出有序化和条理化的特色,识别较为容易。其次,鲜明的色彩。美国科学家f 培廉研究发现低龄男童喜欢柠檬黄等明亮色彩,女孩无论年龄高低均喜欢明亮色彩。动画片中的色彩正好符合了儿童对色彩的审美要求。再次,动画的“运动感”也是吸引儿童观看的原因。儿童在欣赏动画时所产生的运动幻觉激发了其对动画的好奇心。
第二,易于儿童接受的声音特色。动画片的假定性使它在声音表现上有最大限度的自由。
“语言”因素是最重要的一点。在动画片中,语言的表现者得到了无限的延伸,小动物、机器、桌子都会说话。儿童就不用靠动作、眼神来猜测。另外,动画片的“音色”也“童声化”,即使是成人角色,配音演员也会用儿童可以接受的语速、语音、语调来表现。 除此之外,动画片中的音乐同样体现儿童的特色。主题曲都非常有趣,如动画片《樱桃小丸子》的日文主题曲中就有“噼里啪啦”这种简单上口的歌词,孩子们十分喜爱。
2.动画片的角色和故事——易于学龄儿童接受理解
动画片的角色和情节是专门针对儿童设计的,符合其审美情趣。 第一,“小而强大”的角色设计。动画片角色的设计是“儿童化”的。角色多半是以儿童或者拟人化的动物为主角。动画片对主角人物的设计普遍遵循了一条准则:小而强大。主角们虽然是弱小的儿童、动物,但往往表现出强大的能量。《中华小当家》里的小当家,他是史上最年轻的“特技厨师”。《名侦探柯南》里的柯南,虽然身体像小孩,却拥有成人的智慧。孩子们对于这种“小而强大”的角色,有一种自然的亲近感。
第二,脉络清晰的叙事结构。动画片的故事脉络较简单。例如《三个和尚》,其叙事结构就是单线。就算是双线结构的动画片,也不会“错综复杂”。《海底总动员》中,两条故事线索很清晰:一条是父亲马林的寻子过程;另一条是儿子尼莫重回大海的过程。可见,动画片即使想用多条线索的叙事结构,也会非常简单。
3.动画片的时间因素——促使学龄儿童专注投入
这里所说的时间条件,是指动画片的片长和儿童观看动画片的时间长度。
第一,片长短,抓住儿童的注意力。动画片比起普通的电影或电视连续剧较短。
先说“动画连续剧”,一个分集为10~20分钟,鲜有超过25分钟的。而一部普通连续剧,时长在40~50分钟。再说“动画电影”,普通电影的长度在120分钟左右,而《教父1》和《泰坦尼克号》都达到了3个小时。动画电影短得多,《玩具总动员》为79分钟,
《马达加斯加》是81分钟,《功夫熊猫》为80分钟。动画片这种“短”击中了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
第二,儿童观看频度高、周期长。在调查中,“读书日(周一至周
五)每天看多少时间的动画片”的题目,只有5名被试收看时间少于50分钟。到了双休日,观看时长基本超过61分钟,甚至有学生说双休日全天都会看动画片。高频度、长周期的观看会让孩子们逐渐“上瘾”。
二 动画片对学龄儿童道德发展的若干影响
动画片对学龄儿童的道德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三方面:对道德认知的影响、对道德情感的影响和对道德行为的影响。
1.基本影响——强化学龄儿童的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即“道德再认”,指由于当前道德知识或道德范例的刺激作用,主体通过再认旧有的道德知识或道德范例,从而形成道德新知的过程。⑤
动画片对道德认知的影响主要通过传播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通过展现善与恶两方面,来对比冲击学龄儿童的神经,从而强化他们的认知。2008年《中华传统美德经典故事》在央视《动画城》栏目播出,就是一次道德知识的传播。
调查也证实了动画片对儿童道德判断的强化作用。“你觉得以下哪几个词语可以用来形容《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喜羊羊和灰太狼呢?”他们将“勇敢、英雄、聪明、好人、果敢、可爱、榜样”选给了喜羊羊,将“懦弱、可怜、狡猾、愚笨、悲惨、凶残、坏人”
给了灰太狼。这两个角色鲜明的反差和命运强化了儿童的道德认识。
当然,也有一些包含打斗色情场景的动画片对道德认知起消极作用,《虹猫蓝兔七侠传》在播放后,台词“扑克、骰子、牌九可是样样精通”、“啊?谋杀亲夫啊”、“小的们,跟我上”成为部分儿童的口头禅。
2.核心影响——培养学龄儿童的道德情感
“所谓道德情感,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对别人或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好恶爱憎的情绪体验。”⑥
第一,动画片促进学龄儿童产生“道德移情”。美国心理学家m.l 霍夫曼提出了道德移情(moral empathy ),之后的心理学研究也告诉我们,每个孩子天生就有与他人的情感相匹配的倾向,即“道德移情”。
在动画片中,让儿童发生“道德移情”的是主人公。由于对主人公及其生活欲望的认同,儿童就可以去体验动画片中的生活。1994年《狮子王》风靡一时,儿童通过观看很容易同“辛巴”产生共鸣,在“移情”助推下,他们体会到辛巴身上的“责任感”。
第二,动画片协助学龄儿童构建道德情感体系。“我国心理学家对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主要涉及爱国主义、良心、荣誉、义务和幸福五个道德情感范畴。”⑦在多个主题的动画片共同作用下,儿童的道德情感体系就能快速建立起来了。
在《狮子王》的熏陶下,儿童知道了“责任感”,在《星际宝贝》中儿童能感悟到对动物的“爱心”。《樱桃小丸子》里小丸子对爷爷的尊敬能使儿童树立起对长辈的尊重和体恤。《灌篮高手》里“不到最后一刻就不能放弃”的经典台词告诉儿童永不放弃。《小熊维尼历险记》、《马达加斯加》展现了友谊和团结;《美女与野兽》、《怪物史莱克》告诉孩子真正的美是“心灵”上的;《101忠狗》提示我们智慧和善可以战胜邪恶„„
动画片构建起孩子的童年,也帮助他们搭建起道德情感体系。
3.潜在影响——引发学龄儿童的道德行为
虽然学龄儿童的模仿行为减少,但动画片对其道德行为的影响仍是存在的。动画片《猪猪侠》中有一个教导主任,其经典动作为一手掐腰,一手指向门外,“给我滚„„”一副专政蛮横简单粗暴的样子。主人公猪猪侠是怎样对付她的呢?无礼的搞怪、捉弄,让教导主任摔掉假发。许多学生看了动画片之后对老师的尊敬程度减少。《神厨小富贵》中有一个场景是一群人送贺礼,丑态毕尽,这种污浊复杂的社会现象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呢?
当然,这里举了一些较为负面的例子并非表明动画片对儿童道德行为的影响都是负面的,当然还有很多正面作用存在。但是“负面”影响仿佛要比正面影响来得更快、更凶猛,如果说要让孩子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需要十部动画片的熏陶,那么让他做出非道德的行为可能一部动画片就够了。
三 结束语
一个人品德的发展是其人格形成的重要方面,是比知识习得更为重要的成长层面,学龄儿童正处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运用好动画片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
注 释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卷[c ].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277
②卜卫. 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m ].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44
③李泽厚. 美学论集[c ].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392 ④殷俊、王平. 动画视听语言[m ].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2~3
⑤李建华、罗国杰. 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伦理学原理卷[m ].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91
⑥李淮春. 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91
⑦赵燕香. 影响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主要因素[j ]. 教学与管理,2004(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