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晚期的文人张岱,曾自为墓志铭“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书蠹诗魔。”这十二好,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适宜生活的美好追求。来到刘学均的家,便明白了他为何喜爱张岱,也为何痴迷收藏。用“精舍”来形容他的家,再合适不过了。与张岱一样,刘学均这“第一好”正是他为生活而收藏的真实写照。
这所家,分为上下两层空间。一层主要为会客空间,包括客厅,餐区,小书房等。二层分布着主书房、卧室与露台等一些相对私密的房间。若要说装修,这里很简洁,除了局部墙面或垭口做有欧式洛可可风格的曲线木造型,剩下的均以简约为主,没有过多的粉饰。若要说装饰,这里却很丰富,青花瓷与欧洲古董柜,小绣墩与西洋花案沙发,明式衣架与绝美的雕塑,还有数不过来的优雅烛台与精巧的相框……刘学均的家像一间颇具趣味与人情味的私人古董小店,牢牢抓住到访者的双目与心灵。在他眼中,这些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物件之间,是能够相互交流的,“虽然它们语言不通,但总是可以发挥自身的外形优势与内涵,去影响这个空间。”刘学均笑着说:“比如,青花瓷能够衬托欧洲古董家具红棕色的材质与纹理,它们的颜色、质感相搭在一起,是最合适的。另外,这些明式早期,中期风格的家具,造型较为简洁流畅,与体积相对较大的古董家具共处一室,也可以相得益彰。”
精舍
家的营造,在于氛围,这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状态。作为一名设计师,刘学均会随时调整家居环境气氛。隔三差五,通过调整家居摆设的位置,为生活增添新鲜感。同时,他也会通过一次次家居调适,从中获益。在琢磨家具,藏品的过程里,发掘更好的搭配方式,了解更多藏品的故事。这样一来,一次换位就置换了心情,丰富了精神,也会为自己的设计工作带来灵感。
“设计的严谨,比例的和谐”是刘学均所推崇的理念。他说:“设计不是想当然的事情,规划、建筑。园林如此,家居、家具也是这个道理。当然,生活也不是。你对生活的态度是‘将就’还是‘讲究’,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生活追求与人生定位。”在他的家里,会依据不同的功能需求辟出多样化的空间。比如,客厅留多大,才会使人落座时舒适,便于交流;餐厅怎样规划,才能让自藏的西洋甜点柜与餐具柜便于使用等等。这些在刘学均的心中都有“制式”。另外,他特别强调“藏为所用”,因为这些藏品原就是生活用品,为传承使用而制。闲暇时,他会叫来三五好友,拿着老青花瓷壶泡茶招待客人,也会一同在欧洲古董餐桌上共进晚餐。这也是他的生活观将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
年轻时,曾学习油画的刘学均就喜欢收集各类小东西,碰倒自己看上的物件就走不动。还在学生时代时,他就常舍“重金”藏购一些小古董。“其实说是重金,也就是十几元,或许现在的年轻人无法理解。在那时,作为一名穷学生,十几元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他笑道。的确,当你参观过他的书房,就会感慨这琳琅的藏品经历了怎样一番收藏道路,这藏者确是由骨子里热爱这些物品。
文房
刘学均有文人情怀,通过收藏令心静无浮,书房里的那些藏品很是令人羡慕。几盏铜水盂,三两方砚台、小巧的香篆、印盒,书箱等。这些都是他的至爱。但同时,也喜爱欧洲古典风格的家具与艺术品,因为它们相对保存的更完整,也具有异域风情。早期开始收藏欧洲古典家具时,刘学均并没有考虑升值的问题只是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想今天也成了很多人眼中的收藏家。
在他的书房中,放有法国路易十五样式的柜子,个性强烈又不失精致柔和。如果要问他最喜欢的风格类型,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器浑然,粗犷自由。书房门口,摆放着路易十五宫廷样式的玻璃陈列柜,里面展示许多小件藏品。如镜框相框,银质收纳盒(一种盛放药品或私人贴身物品)带有银扣的象牙便签小巧的陶瓷装饰瓶等。工作之余,每当刘学均把玩欣赏这些藏品,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他认为这也是种减压的好办法。不过,看着这些载满记忆的藏品,偶尔也会想起一些与自己失之交臂的小玩意,像孩子丢了玩具般懊悔。
经典
欧洲古董家具在众多藏品中是刘学均的大件收藏。因为热爱油画,又从事室内设计,这些西洋家具藏品让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也为我们介绍了两件经典之作。
第一件,门厅柜,10年前所收,当时惊异于它的完整,柜体的建筑感很强,上面刻有德文的家族信息。
第二件,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乌木嵌象牙翻板写字桌。约制于18-19世纪,桌子有多个抽屉、层板,用于书写和整理日常信件、文件。手工工艺复杂精细,流传有序,并且绘有家族画像。
小品
这所房子中,除了欧洲古董家具,吸引人的还有那些精美的收藏小品。刘学均家中,有三类物品最多:相框,雕塑和烛台。大大小小的烛台中,属75公分高的哥特风格烛台最“坚毅”,它建筑感强烈,象征光明与希望;又属德国巴洛克风格的烛台最“柔和”,线条优美,雕刻细致。而雕塑,则会使家中艺术氛围更强。书桌上摆放着的希腊体育课之父雕像,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劳逸结合。木雕、铜雕的狮子与希腊大力神雕塑,象征着力量,振奋神经。楼梯旁的奥匈帝国国王像,铸造精细,栩栩如生。带色铜雕的光明女神之灯,展现柔美与光明。还有19世纪德国雕塑家的儿童题材作品,散发着天真与自由。老相框,更是令人眼花缭乱,这些十几年前收于天津或北京的精美的雕花镜框,材质精良,做工考究,其中不乏英美烟草公司特制款等一些颇具纪念意义的单品。
虽然刘学均所喜爱的明末文人张岱,后来的生活亦随改朝换代而至布衣疏食,但《陶庵梦忆》给中留下的雅致生活收藏指南,以及文人节气+则更适用于生活在当下的他。正如他自己所说为生活而收藏!
明代晚期的文人张岱,曾自为墓志铭“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书蠹诗魔。”这十二好,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适宜生活的美好追求。来到刘学均的家,便明白了他为何喜爱张岱,也为何痴迷收藏。用“精舍”来形容他的家,再合适不过了。与张岱一样,刘学均这“第一好”正是他为生活而收藏的真实写照。
这所家,分为上下两层空间。一层主要为会客空间,包括客厅,餐区,小书房等。二层分布着主书房、卧室与露台等一些相对私密的房间。若要说装修,这里很简洁,除了局部墙面或垭口做有欧式洛可可风格的曲线木造型,剩下的均以简约为主,没有过多的粉饰。若要说装饰,这里却很丰富,青花瓷与欧洲古董柜,小绣墩与西洋花案沙发,明式衣架与绝美的雕塑,还有数不过来的优雅烛台与精巧的相框……刘学均的家像一间颇具趣味与人情味的私人古董小店,牢牢抓住到访者的双目与心灵。在他眼中,这些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物件之间,是能够相互交流的,“虽然它们语言不通,但总是可以发挥自身的外形优势与内涵,去影响这个空间。”刘学均笑着说:“比如,青花瓷能够衬托欧洲古董家具红棕色的材质与纹理,它们的颜色、质感相搭在一起,是最合适的。另外,这些明式早期,中期风格的家具,造型较为简洁流畅,与体积相对较大的古董家具共处一室,也可以相得益彰。”
精舍
家的营造,在于氛围,这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状态。作为一名设计师,刘学均会随时调整家居环境气氛。隔三差五,通过调整家居摆设的位置,为生活增添新鲜感。同时,他也会通过一次次家居调适,从中获益。在琢磨家具,藏品的过程里,发掘更好的搭配方式,了解更多藏品的故事。这样一来,一次换位就置换了心情,丰富了精神,也会为自己的设计工作带来灵感。
“设计的严谨,比例的和谐”是刘学均所推崇的理念。他说:“设计不是想当然的事情,规划、建筑。园林如此,家居、家具也是这个道理。当然,生活也不是。你对生活的态度是‘将就’还是‘讲究’,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生活追求与人生定位。”在他的家里,会依据不同的功能需求辟出多样化的空间。比如,客厅留多大,才会使人落座时舒适,便于交流;餐厅怎样规划,才能让自藏的西洋甜点柜与餐具柜便于使用等等。这些在刘学均的心中都有“制式”。另外,他特别强调“藏为所用”,因为这些藏品原就是生活用品,为传承使用而制。闲暇时,他会叫来三五好友,拿着老青花瓷壶泡茶招待客人,也会一同在欧洲古董餐桌上共进晚餐。这也是他的生活观将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
年轻时,曾学习油画的刘学均就喜欢收集各类小东西,碰倒自己看上的物件就走不动。还在学生时代时,他就常舍“重金”藏购一些小古董。“其实说是重金,也就是十几元,或许现在的年轻人无法理解。在那时,作为一名穷学生,十几元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他笑道。的确,当你参观过他的书房,就会感慨这琳琅的藏品经历了怎样一番收藏道路,这藏者确是由骨子里热爱这些物品。
文房
刘学均有文人情怀,通过收藏令心静无浮,书房里的那些藏品很是令人羡慕。几盏铜水盂,三两方砚台、小巧的香篆、印盒,书箱等。这些都是他的至爱。但同时,也喜爱欧洲古典风格的家具与艺术品,因为它们相对保存的更完整,也具有异域风情。早期开始收藏欧洲古典家具时,刘学均并没有考虑升值的问题只是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想今天也成了很多人眼中的收藏家。
在他的书房中,放有法国路易十五样式的柜子,个性强烈又不失精致柔和。如果要问他最喜欢的风格类型,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器浑然,粗犷自由。书房门口,摆放着路易十五宫廷样式的玻璃陈列柜,里面展示许多小件藏品。如镜框相框,银质收纳盒(一种盛放药品或私人贴身物品)带有银扣的象牙便签小巧的陶瓷装饰瓶等。工作之余,每当刘学均把玩欣赏这些藏品,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他认为这也是种减压的好办法。不过,看着这些载满记忆的藏品,偶尔也会想起一些与自己失之交臂的小玩意,像孩子丢了玩具般懊悔。
经典
欧洲古董家具在众多藏品中是刘学均的大件收藏。因为热爱油画,又从事室内设计,这些西洋家具藏品让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也为我们介绍了两件经典之作。
第一件,门厅柜,10年前所收,当时惊异于它的完整,柜体的建筑感很强,上面刻有德文的家族信息。
第二件,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乌木嵌象牙翻板写字桌。约制于18-19世纪,桌子有多个抽屉、层板,用于书写和整理日常信件、文件。手工工艺复杂精细,流传有序,并且绘有家族画像。
小品
这所房子中,除了欧洲古董家具,吸引人的还有那些精美的收藏小品。刘学均家中,有三类物品最多:相框,雕塑和烛台。大大小小的烛台中,属75公分高的哥特风格烛台最“坚毅”,它建筑感强烈,象征光明与希望;又属德国巴洛克风格的烛台最“柔和”,线条优美,雕刻细致。而雕塑,则会使家中艺术氛围更强。书桌上摆放着的希腊体育课之父雕像,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劳逸结合。木雕、铜雕的狮子与希腊大力神雕塑,象征着力量,振奋神经。楼梯旁的奥匈帝国国王像,铸造精细,栩栩如生。带色铜雕的光明女神之灯,展现柔美与光明。还有19世纪德国雕塑家的儿童题材作品,散发着天真与自由。老相框,更是令人眼花缭乱,这些十几年前收于天津或北京的精美的雕花镜框,材质精良,做工考究,其中不乏英美烟草公司特制款等一些颇具纪念意义的单品。
虽然刘学均所喜爱的明末文人张岱,后来的生活亦随改朝换代而至布衣疏食,但《陶庵梦忆》给中留下的雅致生活收藏指南,以及文人节气+则更适用于生活在当下的他。正如他自己所说为生活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