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背影1

5一、《背影》

(一)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

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

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

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

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

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a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b ;他

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c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

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1)我赶紧拭干了泪。怕

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

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2)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

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

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

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蹒跚(pán shán 因为腿脚不

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2. 文段划横线句采用了 外貌 描写手法,为什么要写父亲的

穿戴?(突出家中景况惨淡,照应了开头;同时与‚我‛贵重

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3.选文中两次写到" 我" 流泪,其感情分别是:第一次 感动

得流泪 ;第二次 离别伤感的泪 。

4.在文中空白处填上相应词语。(攀、缩、倾)

5. 《背影》一文中,写父亲的语言不多,选文部分只有两句,

简要分析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情。

(1)‚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父亲惦记着儿子旅途是否平安。]

(2)‚进去吧,里边没人。‛

[父亲不让儿子送,怕儿子离开座位后丢失行李。]

4. 概括本段内容。[望父买橘]

5.这段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通过具体细致地描写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背影,表现了父子

之间的深情。]

6. 选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父亲的背影?这位父亲给你的印象

和感受怎样?(3分)

[外貌(衣着)、行动、语言;艰难时世的充满慈爱的父亲。

(意对即可)]

7.品味语言。(4分)

(1)选文中说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写出了父亲怎样心理?

[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尽管十分辛苦,心里也是高兴的,越

是尽到了父亲的责任,心里越踏实。]

(2)第二段中,‚我‛的两次流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第一次流泪是因为感动。父亲买橘子的经过表现了爱儿子

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二次流泪是因为离

别。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别情绪,又催

人泪下。]

8.在你的记忆宝库中,是否也留存着上文一样精彩瞬间?

是否也有平凡而伟大的形象(母亲、父亲或其他)定格?请

用你的笔告诉我们吧,那一定是很感动人心的。(3分)

[提示:描写一个小镜头,表现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

9.. 选文中刻画父亲形象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动作)描

写。

10.选文中写‚父亲‛外貌后,先后写‚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对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因为才替祖母办完丧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

B 、家境惨淡,父亲老境颓唐,‚黑布‛刚好反映了家境的

困顿。

C 、着力刻画父亲生活古板,表明我要继承这种家风。

D 、黑色色调暗淡阴沉,与全文气氛一致。

11.画浪线的句子(1)的正确含义是( B )

A 、‚我‛怕被别人看见自己流泪而羞愧。

B 、‚我‛怕父亲因为‚我‛流泪而伤心。

C 、‚我‛为自己这么大了还流泪而惭愧。

D 、‚我‛担心父亲笑我意志不坚强。

12.画浪线的句子(2)正确的含义是( B )

A 、因为在儿子将要与自己告别之际,买了橘子,心里感到

十分高兴。

B 、因为尽到了父亲关怀照顾儿子的心意,所以感到轻松,

表现出父亲含蓄深沉的爱子之心。

C 、因为橘子买回来了,身上扑打干净了,所以感到轻松。

D 、因为儿子长大了,能自谋生路,所以心里轻松。

13.这段文字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前一次写得详细,

后一次写得简略的原因是什么?

[前一次是父亲艰难地爬过铁道,给我买橘子,最感人,最能

体现父亲对我的深沉关爱,所以详细地写。后一次是写我留

恋父亲,可简单地写写。]

14.. 选文中写父亲走路‚蹒跚‛,这是因为父亲(年老体衰,

身体肥胖,腿脚不灵便)文中有三个动词写出了父亲爬上月

台不容易,它们是(攀)(缩)(倾)。

(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

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

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

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

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

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

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

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

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

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

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

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又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

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

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送‚我‛上火车。]

2.父亲为什么要坚持亲自送我上车?

[因为他爱子情深,别人去他不放心。]

3、南京的景点很多,像夫子庙、玄武湖等,作者为什么不

写在南京的见闻?

[与中心关系不大,故略写。]

4.第一段两次用‚终于‛,有什么作用?

[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5、第二段中两个‚聪明‛各有什么含义?表明作者怎样的

心情?

[这两个‚聪明‛的意思都是糊涂,饰反语。表明作者恨自己

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

6、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

[例一:会。因为年轻气盛,与父亲之间存在代沟。 例

二:不会。既然读了这篇文章,就不会让这种事情重演。]

7.以上两个语段作者(朱自清),字佩弦,(现)代

(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八、《阿长与〈山海经〉》

(一)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

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

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

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

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

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

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

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

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 给选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①‖②③④‖⑤ 第一层:作者给阿长简说《山海经》。第

二层:记叙阿长买来《山海经》及作者感受。第三层:《山

海经》是我心爱的宝书。]

2.‚我‛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的原因是什么? 试

用原文回答。

[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

3.当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我时,‚高兴地说‛的原因是:[能

满足‚我‛渴望已久的愿望]。

4.为什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我‛被她的热忱深深地打动了。]

5.‚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指什么? (为什么说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表现

了作者对阿长的敬佩与爱戴。]

6.从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这件事上,你看出了她什

么性格特征?

[ 对‚我‛极其疼爱,表明她善良朴实。]

7.选文部分‚我‛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变化的,试写出其变

化轨迹。

[不抱任何希望——惊讶和震撼——产生新的敬意。]

8.请说一说画‚ ‛线句子的含义。

[这是议论句,表达了‚我‛对长妈妈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9.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

的?表明了‚我‛的什么心理?

[‚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看不起。]

10.文中画‚ ‛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

效果?

[比喻。形象地表达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震惊的情态,强

化了‚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

11.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

宝书‛?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却是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

时给了‚我‛很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

意‛。]

(二)

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

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要数除夕了。辞岁之后,从长辈

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边,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

意使用。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

泥人,糖菩萨……。然而她进来,又将又将一个福橘放在床

头了。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

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

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

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

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

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

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

‚阿妈,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

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

里。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

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

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

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

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

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

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1. 给加点字注音:规矩(jǚ ) 惶急(huáng) 磨难(mó )

辟头(pì )

2.选文写长妈妈‚懂得许多规矩‛, ‚我‛对这些规矩的

态度怎样?

[认为‚不耐烦‛,‚烦琐之至‛,‚非常麻烦‛。]

3.作者写这些规矩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长妈妈有着跟千百万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普通劳

动者一样的特点:麻木与迷信。]

4.文段详写长妈妈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从文

中找出写长妈妈动作的几个动词和有代表性的语言。

动词: [伸出,按住,摇,笑,塞 ] 语言: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 阿长的心情:[高兴,兴奋];

作用是:[表现阿长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同时反映了阿

长守旧的一面。]

5一、《背影》

(一)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

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

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

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

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

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a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b ;他

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c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

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1)我赶紧拭干了泪。怕

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

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2)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

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

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

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蹒跚(pán shán 因为腿脚不

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2. 文段划横线句采用了 外貌 描写手法,为什么要写父亲的

穿戴?(突出家中景况惨淡,照应了开头;同时与‚我‛贵重

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3.选文中两次写到" 我" 流泪,其感情分别是:第一次 感动

得流泪 ;第二次 离别伤感的泪 。

4.在文中空白处填上相应词语。(攀、缩、倾)

5. 《背影》一文中,写父亲的语言不多,选文部分只有两句,

简要分析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情。

(1)‚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父亲惦记着儿子旅途是否平安。]

(2)‚进去吧,里边没人。‛

[父亲不让儿子送,怕儿子离开座位后丢失行李。]

4. 概括本段内容。[望父买橘]

5.这段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通过具体细致地描写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背影,表现了父子

之间的深情。]

6. 选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父亲的背影?这位父亲给你的印象

和感受怎样?(3分)

[外貌(衣着)、行动、语言;艰难时世的充满慈爱的父亲。

(意对即可)]

7.品味语言。(4分)

(1)选文中说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写出了父亲怎样心理?

[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尽管十分辛苦,心里也是高兴的,越

是尽到了父亲的责任,心里越踏实。]

(2)第二段中,‚我‛的两次流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第一次流泪是因为感动。父亲买橘子的经过表现了爱儿子

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二次流泪是因为离

别。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别情绪,又催

人泪下。]

8.在你的记忆宝库中,是否也留存着上文一样精彩瞬间?

是否也有平凡而伟大的形象(母亲、父亲或其他)定格?请

用你的笔告诉我们吧,那一定是很感动人心的。(3分)

[提示:描写一个小镜头,表现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

9.. 选文中刻画父亲形象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动作)描

写。

10.选文中写‚父亲‛外貌后,先后写‚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对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因为才替祖母办完丧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

B 、家境惨淡,父亲老境颓唐,‚黑布‛刚好反映了家境的

困顿。

C 、着力刻画父亲生活古板,表明我要继承这种家风。

D 、黑色色调暗淡阴沉,与全文气氛一致。

11.画浪线的句子(1)的正确含义是( B )

A 、‚我‛怕被别人看见自己流泪而羞愧。

B 、‚我‛怕父亲因为‚我‛流泪而伤心。

C 、‚我‛为自己这么大了还流泪而惭愧。

D 、‚我‛担心父亲笑我意志不坚强。

12.画浪线的句子(2)正确的含义是( B )

A 、因为在儿子将要与自己告别之际,买了橘子,心里感到

十分高兴。

B 、因为尽到了父亲关怀照顾儿子的心意,所以感到轻松,

表现出父亲含蓄深沉的爱子之心。

C 、因为橘子买回来了,身上扑打干净了,所以感到轻松。

D 、因为儿子长大了,能自谋生路,所以心里轻松。

13.这段文字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前一次写得详细,

后一次写得简略的原因是什么?

[前一次是父亲艰难地爬过铁道,给我买橘子,最感人,最能

体现父亲对我的深沉关爱,所以详细地写。后一次是写我留

恋父亲,可简单地写写。]

14.. 选文中写父亲走路‚蹒跚‛,这是因为父亲(年老体衰,

身体肥胖,腿脚不灵便)文中有三个动词写出了父亲爬上月

台不容易,它们是(攀)(缩)(倾)。

(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

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

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

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

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

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

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

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

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

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

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

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又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

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

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送‚我‛上火车。]

2.父亲为什么要坚持亲自送我上车?

[因为他爱子情深,别人去他不放心。]

3、南京的景点很多,像夫子庙、玄武湖等,作者为什么不

写在南京的见闻?

[与中心关系不大,故略写。]

4.第一段两次用‚终于‛,有什么作用?

[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5、第二段中两个‚聪明‛各有什么含义?表明作者怎样的

心情?

[这两个‚聪明‛的意思都是糊涂,饰反语。表明作者恨自己

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

6、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

[例一:会。因为年轻气盛,与父亲之间存在代沟。 例

二:不会。既然读了这篇文章,就不会让这种事情重演。]

7.以上两个语段作者(朱自清),字佩弦,(现)代

(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八、《阿长与〈山海经〉》

(一)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

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

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

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

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

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

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

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

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 给选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①‖②③④‖⑤ 第一层:作者给阿长简说《山海经》。第

二层:记叙阿长买来《山海经》及作者感受。第三层:《山

海经》是我心爱的宝书。]

2.‚我‛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的原因是什么? 试

用原文回答。

[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

3.当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我时,‚高兴地说‛的原因是:[能

满足‚我‛渴望已久的愿望]。

4.为什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我‛被她的热忱深深地打动了。]

5.‚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指什么? (为什么说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表现

了作者对阿长的敬佩与爱戴。]

6.从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这件事上,你看出了她什

么性格特征?

[ 对‚我‛极其疼爱,表明她善良朴实。]

7.选文部分‚我‛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变化的,试写出其变

化轨迹。

[不抱任何希望——惊讶和震撼——产生新的敬意。]

8.请说一说画‚ ‛线句子的含义。

[这是议论句,表达了‚我‛对长妈妈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9.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

的?表明了‚我‛的什么心理?

[‚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看不起。]

10.文中画‚ ‛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

效果?

[比喻。形象地表达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震惊的情态,强

化了‚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

11.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

宝书‛?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却是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

时给了‚我‛很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

意‛。]

(二)

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

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要数除夕了。辞岁之后,从长辈

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边,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

意使用。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

泥人,糖菩萨……。然而她进来,又将又将一个福橘放在床

头了。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

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

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

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

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

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

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

‚阿妈,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

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

里。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

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

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

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

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

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

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1. 给加点字注音:规矩(jǚ ) 惶急(huáng) 磨难(mó )

辟头(pì )

2.选文写长妈妈‚懂得许多规矩‛, ‚我‛对这些规矩的

态度怎样?

[认为‚不耐烦‛,‚烦琐之至‛,‚非常麻烦‛。]

3.作者写这些规矩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长妈妈有着跟千百万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普通劳

动者一样的特点:麻木与迷信。]

4.文段详写长妈妈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从文

中找出写长妈妈动作的几个动词和有代表性的语言。

动词: [伸出,按住,摇,笑,塞 ] 语言: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 阿长的心情:[高兴,兴奋];

作用是:[表现阿长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同时反映了阿

长守旧的一面。]


相关文章

  • 大学写作试题
  • 3.杂文的"从实入手,以实论虚",其中的"实"指事实.真实:"虚" 指的是艺术空白. 理由: 4.学术论文的科学性,体现的是研究对象和范围属于自然科学或社会科 学. 理由: 5.短 ...查看


  • [背影]的艺术魅力
  • <背影>是朱自清的早期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纪实散文名篇. 一篇只有一千五百来字的<背影>,写的是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给儿子买水果这样普通的事,用的是平常的字眼,但是,读着它,你不能不被它所表现的那种父 ...查看


  • 背影教案设计 1
  • <背影>教案设计 广东惠阳良井中学 余思达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学习用截取法,构建文章,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从而提高学 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 过程与方法 这是一篇叙事 ...查看


  • 背影优秀教案
  • <背影>教案 一.导入 好,我们开始上课. 请同学们把课文翻到第三页彩图.图上的这位人物是谁,大家知道吗? 对,是朱自清.那我们学习曾经学习过他的一篇什么课文啊? 对,<春>.好,在学习<春>的时候,我们 ...查看


  • [背影]有关资料:[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背影〉琐谈]
  • 朱自清的<背影>是平中见奇.朴中见巧的散文艺术精品.它的篇幅不过1500字,写的是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给儿子买水果这样普通的事情,用的是平常的字眼,但是,读着它,你不能不被它所表现的那种父亲对儿子至亲至爱的感情所深深打动.它为什么 ...查看


  • [背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背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陕西省商南县初级中学 吴晓兰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父子深情. 2.学习文章朴实的饱含深情的语言. 3.学习摄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 4.珍爱亲情,增 ...查看


  • 朱自清[背影]教案
  • <背影>教案 [课文说明]这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一直作为语文教材的传统课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因为它写出了一种异常真挚与至诚的亲子之爱.这种亲子之爱,反映了我国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我觉得,读朱 ...查看


  • [背影]教学设计15
  • <背影>的教案 教学目标 : 1.基本目标: 理解本文选材立意及文中表达的父子深情.学习回忆性记叙文"引出回忆.展开回忆.结束回忆"的一般结构式. 2.较高目标: 体验准确用词的表达效果. 进行外貌描写片断训 ...查看


  • [背影]国培优秀教案
  • 李国旗 <背影>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作品采用记实的写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描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写得真挚而动人.这是一篇最典型的亲情教育文章,是颂扬 ...查看


  • 背影课堂实录
  • 一.感知课文 (欣赏多媒体朗读视频<背影>,对课文有更直观形象的认识) (师:本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几十年来为人们所传诵.我今天也想听听同学们的真实感受,你能谈谈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吗?) 生1:文章主要写了父亲在车站为我送行这件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