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工程根据受力和功能需要要求设置了后浇带,后浇带是施工中的难点也是问题多发地带。一般设计上规定了后浇带的浇筑时间,但对后浇带支撑的拆除没有给出很明确的规定,规范《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中第4.3.3条规定后浇带模板的拆除和支顶应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第7.4.6条规定后浇带的留置位置应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确定。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应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由于很多工程在编制施工技术方案的时候没有对后浇带支撑以及拆除作出相应的规定,所以导致了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检查发现有的施工部门为了施工方便很早的就把后浇带的支撑拆除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工地上的技术人员并非不知道,在施工过程中早早的将后浇带的支撑拆除将会带来很多安全隐患,甚至破坏结构本身。但是该部位支撑不拆除给工程带来很多不便,同时增加了成本,特别是高层建筑,占用钢管和模板量很大。究竟能不能拆除,拆除后再重新支撑有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这些问题都一直是有争议的。实际施工中也做得五花八门,有的直接不拆除模板、有的支撑做的很富余、有的做的很简单、甚至有的没有支撑、该部位混
凝土已经断裂,并出现肉眼可见的变形。
众所周知,后浇带处梁、板结构构件在设计时是按照连续因为后浇带处梁、板构件在设计时是按照连续或简支(或框架)梁、板进行受力计算的,一旦我们拆除了模板支撑,后浇带两侧的受力就成了悬挑构件,悬挑构件和连续或简支(或框架)构件的受力计算有很大差别,且其产生的约束也相差很大,这时就容易引发工程质量事故。因此那些在施工中早拆模和等梁板混凝土达到一定的强度后就完全拆除模板、没有支撑的行为是非常冒险的。规范中也将后浇带模板的拆除和支顶应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作为强制性条文要求我们必须
严格执行。
针对后浇带模板与支撑在施工过程中的重要性,许多技术人员也开展了深入的探讨。通过
近年来大量工程的实践,目前施工中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1)不拆除模板,但是在模板设计与搭设时必须考虑在后浇带处单独搭设以便于将来梁、板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便于将其它满堂脚手架拆除(理论上要求这部分混凝土的强度一
定要达到100%才能拆除)。
这样,后浇带处的支撑设计就要考虑荷载的取值必须满足这部分支撑独立负荷的要求,对模板和支架采取必要的观测和维护措施。此种办法能够使后浇带处混凝土不因拆除模板而
被扰动,产生不利的破坏。
(2)待两侧梁板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拆除模板,但在后浇带处必须及时回顶,做出相应
的加固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有的工程发现模板满堂支撑架体若在后浇带处分开支设,由于后浇带留置时间较长,在拆除满堂脚手架时对后浇带处支撑影响较大,工人的操作难以保证后浇带处支撑系统独立完好。为了保证结构受力要求,将梁板和后浇带模板支撑体系作为同一体系,拆除此部分满堂支撑脚手架时,后浇带处支撑必须随时拆除随时回顶。回顶后的支撑体系在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后强度达到100%后方可拆除。在拆除和回顶过程中需要注意不能大面积拆模,一般一跨一跨循环进行,后浇带梁板所在跨的模板拆除顺序是:梁底模板拆除——
梁底回顶——顶板模板拆除——顶板模板回顶。严禁梁、板同时拆除后再回顶! 也可采用后
浇带二次回顶支撑拆除前,后浇带混凝土以同条件的试块强度必须达到100%。
后浇带施工是目前高层和小高层建筑施工中经常碰到的,后浇带的施工应该是非常讲究引起我们的重视,尤其是后浇带模板和支撑体系往往被我们所忽略, 在今后的施工过程中我们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规范要求制定后浇带模板和支撑体系的施工方案,并在工作中不断摸
索,改进和完善后浇带模板和支撑体系方面的技术措施。
后浇带模板的拆除时间如何确定? 如何克服由拆模引起的裂缝?
为减少,避免现浇混凝土结构早期裂缝,往往在施工阶段采取设置后浇带的措施,以缓解混凝土早期收缩引起的约束拉应力. 由于后浇带将原来整体连接的混凝土结构分割成两个部分,可能造成与原设计计算不同的承载受力状态,即非设计状况. 例如原四边嵌固的矩形楼板,被后浇带分割为两块三边嵌固,一边自由(悬挑) 的矩形板后,受力状态完全改变了. 在施工荷载作用下很容易导致裂缝或更大的结构缺陷.
对此,施工时可采取如下措施:
(1)后浇带的间距一般不大于30m ,浇注混凝土的时间通常在2个月以上.
(2)在模板设计时,将后浇带处的模扳体系与临近结构的模板分开配置. 当临近结构拆模以后,仍保留后浇带的模板及支架. 直到后浇带的混凝土达到相应强度,能承载受力以后才行拆除.
(3)采用一般的连续模板施工时,模班拆除后,应另沿后浇带设置模板及立柱支顶,承担该区域的施工荷载.
(4)控制施工荷载,沿后浇带进行支撑和覆盖. 一方面防止施工期间杂物落入后浇带中,另一方面将荷载分散到相邻区域,尽量避免后浇带处直接承载受力.
很多工程根据受力和功能需要要求设置了后浇带,后浇带是施工中的难点也是问题多发地带。一般设计上规定了后浇带的浇筑时间,但对后浇带支撑的拆除没有给出很明确的规定,规范《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中第4.3.3条规定后浇带模板的拆除和支顶应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第7.4.6条规定后浇带的留置位置应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确定。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应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由于很多工程在编制施工技术方案的时候没有对后浇带支撑以及拆除作出相应的规定,所以导致了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检查发现有的施工部门为了施工方便很早的就把后浇带的支撑拆除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工地上的技术人员并非不知道,在施工过程中早早的将后浇带的支撑拆除将会带来很多安全隐患,甚至破坏结构本身。但是该部位支撑不拆除给工程带来很多不便,同时增加了成本,特别是高层建筑,占用钢管和模板量很大。究竟能不能拆除,拆除后再重新支撑有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这些问题都一直是有争议的。实际施工中也做得五花八门,有的直接不拆除模板、有的支撑做的很富余、有的做的很简单、甚至有的没有支撑、该部位混
凝土已经断裂,并出现肉眼可见的变形。
众所周知,后浇带处梁、板结构构件在设计时是按照连续因为后浇带处梁、板构件在设计时是按照连续或简支(或框架)梁、板进行受力计算的,一旦我们拆除了模板支撑,后浇带两侧的受力就成了悬挑构件,悬挑构件和连续或简支(或框架)构件的受力计算有很大差别,且其产生的约束也相差很大,这时就容易引发工程质量事故。因此那些在施工中早拆模和等梁板混凝土达到一定的强度后就完全拆除模板、没有支撑的行为是非常冒险的。规范中也将后浇带模板的拆除和支顶应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作为强制性条文要求我们必须
严格执行。
针对后浇带模板与支撑在施工过程中的重要性,许多技术人员也开展了深入的探讨。通过
近年来大量工程的实践,目前施工中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1)不拆除模板,但是在模板设计与搭设时必须考虑在后浇带处单独搭设以便于将来梁、板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便于将其它满堂脚手架拆除(理论上要求这部分混凝土的强度一
定要达到100%才能拆除)。
这样,后浇带处的支撑设计就要考虑荷载的取值必须满足这部分支撑独立负荷的要求,对模板和支架采取必要的观测和维护措施。此种办法能够使后浇带处混凝土不因拆除模板而
被扰动,产生不利的破坏。
(2)待两侧梁板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拆除模板,但在后浇带处必须及时回顶,做出相应
的加固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有的工程发现模板满堂支撑架体若在后浇带处分开支设,由于后浇带留置时间较长,在拆除满堂脚手架时对后浇带处支撑影响较大,工人的操作难以保证后浇带处支撑系统独立完好。为了保证结构受力要求,将梁板和后浇带模板支撑体系作为同一体系,拆除此部分满堂支撑脚手架时,后浇带处支撑必须随时拆除随时回顶。回顶后的支撑体系在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后强度达到100%后方可拆除。在拆除和回顶过程中需要注意不能大面积拆模,一般一跨一跨循环进行,后浇带梁板所在跨的模板拆除顺序是:梁底模板拆除——
梁底回顶——顶板模板拆除——顶板模板回顶。严禁梁、板同时拆除后再回顶! 也可采用后
浇带二次回顶支撑拆除前,后浇带混凝土以同条件的试块强度必须达到100%。
后浇带施工是目前高层和小高层建筑施工中经常碰到的,后浇带的施工应该是非常讲究引起我们的重视,尤其是后浇带模板和支撑体系往往被我们所忽略, 在今后的施工过程中我们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规范要求制定后浇带模板和支撑体系的施工方案,并在工作中不断摸
索,改进和完善后浇带模板和支撑体系方面的技术措施。
后浇带模板的拆除时间如何确定? 如何克服由拆模引起的裂缝?
为减少,避免现浇混凝土结构早期裂缝,往往在施工阶段采取设置后浇带的措施,以缓解混凝土早期收缩引起的约束拉应力. 由于后浇带将原来整体连接的混凝土结构分割成两个部分,可能造成与原设计计算不同的承载受力状态,即非设计状况. 例如原四边嵌固的矩形楼板,被后浇带分割为两块三边嵌固,一边自由(悬挑) 的矩形板后,受力状态完全改变了. 在施工荷载作用下很容易导致裂缝或更大的结构缺陷.
对此,施工时可采取如下措施:
(1)后浇带的间距一般不大于30m ,浇注混凝土的时间通常在2个月以上.
(2)在模板设计时,将后浇带处的模扳体系与临近结构的模板分开配置. 当临近结构拆模以后,仍保留后浇带的模板及支架. 直到后浇带的混凝土达到相应强度,能承载受力以后才行拆除.
(3)采用一般的连续模板施工时,模班拆除后,应另沿后浇带设置模板及立柱支顶,承担该区域的施工荷载.
(4)控制施工荷载,沿后浇带进行支撑和覆盖. 一方面防止施工期间杂物落入后浇带中,另一方面将荷载分散到相邻区域,尽量避免后浇带处直接承载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