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 h e X u e Y a n J i u ☆哲学研究☆
潜能、趋向与可能
———布洛赫希望哲学视域下重释“中国梦”
刘晓欣,宋雅朕
(河南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郑州450001)
摘要:恩斯特·布洛赫在“尚未存在的存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希望的原理,阐明这种希望是一种具体的乌托
邦,表征了一种通过实践面向未来超越现实的内在趋向。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试图将“中国梦”的理念置于希
望哲学的理论视域中予以重构,力图凸显“中国梦”本质上是我们在曾是、所是、将是的三重在世性中对未来的
描绘,是期待意识迅速捕捉到了过去维度中未实现的解放潜能、现实维度中的潜在和趋向以及未来维度中可
能实现的希望的统一呈现,从而坚定我们在希望感召下通过实践实现中国梦的信心与信念。
关键词:希望;中国梦;实践
中图分类号:B1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4-0079-03
布洛赫从“尚未存在的存在论”出发研究希望,他认为洛赫认为“:希望的主体和本质是人,只有人在需要驱动下希望是一种不断处于生成过程中的东西,因而作为希望主的内在期待意识即主观希望与指向一种客观实在的可能体的人也是一种一直未完成的存在。“在”始终处于一种发性发生关联时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希望。”[1]展过程中,也就是说我们所拥有的“现存”却是我们始终不从明朝中期到后来的鸦片战争,中国经历了三百多年能占有的东西,因而“在”会使人产生冲动,这种冲动会使的闭关自守,这种不与外界交流的状态,渐渐把中国变成人产生向前性的思考即布洛赫所提出的“预先推定意识”,了一个贫穷落后、愚昧无知的国度,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这种意识首先作为现象呈现在人的脑海之中,随着人反复的列强凌辱,更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苦难。渴望中华民族复的思考使之变成希望而得以正确的表述。“中国梦”是预先兴的强烈愿望,犹如一粒粒种子在受到折磨与煎熬的中国推定的“尚未形成的东西”,是对既成现实的预先超越,是人的内心潜滋暗长。无数中华儿女受现实中匮乏的驱动渐希望在文明进步中的现实表述。具体来说,“中国梦”本身次觉醒,民族复兴的希望开始铺就和绘制“中国梦”的历史是我们在曾是、所是、将是的三重在世性中对未来的描绘,画卷。但事实上,初始阶段的“梦”仅仅走在一条找不到出是期待意识迅速捕捉到了过去维度中未实现的解放潜能,口的路上。孙中山先生推翻了满清王朝的黑暗统治,让“振现实维度中的潜在和趋向,未来维度中可能实现的希望的兴中华”深入人心,但他并没有找到这个“梦”的真正出口。统一呈现。它描绘出未来的自由王国,立足于人类从事创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领导人民依靠人民开始了真正的革造世界的生产实践之中。这种实践生成人的同时也创造出命与探索,让中国完成了从走投无路到实现民族复兴的华了“更好的生活”与“更好的世界”,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国丽转身,使得梦想在光明的引导下找到现实的出口。如今梦”就是一种希望哲学。的中国正处在努力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攻坚阶段,
一、潜能:希望哲学视角下“中国梦”的缘起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但社会转型与改革发布洛赫把人的基本需要作为希望哲学研究的内容,他展中还存在着诸多难题亟待解决,正是这些问题催生了中从客观世界出发,从人类学的角度揭示出了“饥饿”是人类国人在困惑中寻求突破和超越的期待意识,它成就着“中最根本的内在冲动,人类从满足饥饿的愿望中产生出希国梦”实现新的历史篇章。
望。布洛赫认为人类正是以这种内在需要的驱动作为希望二、趋向:希望哲理下“中国梦”的内涵
的起点,不断地使具体的乌托邦通过实践活动变成现实,希望的哲理旨在反对一切脱离客观存在的抽象的乌从而推动着历史车轮的向前发展。布洛赫所强调的希望不托邦,对布洛赫来说,“马克思主义并非不是乌托邦, 而是具是一种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人不可分离的生存状态。布体的乌托邦的创见。”[2]这种具体的乌托邦贯穿于历史的始收稿日期:2014-12-01
作者简介:刘晓欣(1976-),男,河南安阳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从事社会政治哲学研究;宋雅朕(1991-),女,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Z h e X u e Y a n J i u ☆哲学研究☆
潜能、趋向与可能
———布洛赫希望哲学视域下重释“中国梦”
刘晓欣,宋雅朕
(河南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郑州450001)
摘要:恩斯特·布洛赫在“尚未存在的存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希望的原理,阐明这种希望是一种具体的乌托
邦,表征了一种通过实践面向未来超越现实的内在趋向。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试图将“中国梦”的理念置于希
望哲学的理论视域中予以重构,力图凸显“中国梦”本质上是我们在曾是、所是、将是的三重在世性中对未来的
描绘,是期待意识迅速捕捉到了过去维度中未实现的解放潜能、现实维度中的潜在和趋向以及未来维度中可
能实现的希望的统一呈现,从而坚定我们在希望感召下通过实践实现中国梦的信心与信念。
关键词:希望;中国梦;实践
中图分类号:B1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4-0079-03
布洛赫从“尚未存在的存在论”出发研究希望,他认为洛赫认为“:希望的主体和本质是人,只有人在需要驱动下希望是一种不断处于生成过程中的东西,因而作为希望主的内在期待意识即主观希望与指向一种客观实在的可能体的人也是一种一直未完成的存在。“在”始终处于一种发性发生关联时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希望。”[1]展过程中,也就是说我们所拥有的“现存”却是我们始终不从明朝中期到后来的鸦片战争,中国经历了三百多年能占有的东西,因而“在”会使人产生冲动,这种冲动会使的闭关自守,这种不与外界交流的状态,渐渐把中国变成人产生向前性的思考即布洛赫所提出的“预先推定意识”,了一个贫穷落后、愚昧无知的国度,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这种意识首先作为现象呈现在人的脑海之中,随着人反复的列强凌辱,更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苦难。渴望中华民族复的思考使之变成希望而得以正确的表述。“中国梦”是预先兴的强烈愿望,犹如一粒粒种子在受到折磨与煎熬的中国推定的“尚未形成的东西”,是对既成现实的预先超越,是人的内心潜滋暗长。无数中华儿女受现实中匮乏的驱动渐希望在文明进步中的现实表述。具体来说,“中国梦”本身次觉醒,民族复兴的希望开始铺就和绘制“中国梦”的历史是我们在曾是、所是、将是的三重在世性中对未来的描绘,画卷。但事实上,初始阶段的“梦”仅仅走在一条找不到出是期待意识迅速捕捉到了过去维度中未实现的解放潜能,口的路上。孙中山先生推翻了满清王朝的黑暗统治,让“振现实维度中的潜在和趋向,未来维度中可能实现的希望的兴中华”深入人心,但他并没有找到这个“梦”的真正出口。统一呈现。它描绘出未来的自由王国,立足于人类从事创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领导人民依靠人民开始了真正的革造世界的生产实践之中。这种实践生成人的同时也创造出命与探索,让中国完成了从走投无路到实现民族复兴的华了“更好的生活”与“更好的世界”,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国丽转身,使得梦想在光明的引导下找到现实的出口。如今梦”就是一种希望哲学。的中国正处在努力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攻坚阶段,
一、潜能:希望哲学视角下“中国梦”的缘起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但社会转型与改革发布洛赫把人的基本需要作为希望哲学研究的内容,他展中还存在着诸多难题亟待解决,正是这些问题催生了中从客观世界出发,从人类学的角度揭示出了“饥饿”是人类国人在困惑中寻求突破和超越的期待意识,它成就着“中最根本的内在冲动,人类从满足饥饿的愿望中产生出希国梦”实现新的历史篇章。
望。布洛赫认为人类正是以这种内在需要的驱动作为希望二、趋向:希望哲理下“中国梦”的内涵
的起点,不断地使具体的乌托邦通过实践活动变成现实,希望的哲理旨在反对一切脱离客观存在的抽象的乌从而推动着历史车轮的向前发展。布洛赫所强调的希望不托邦,对布洛赫来说,“马克思主义并非不是乌托邦, 而是具是一种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人不可分离的生存状态。布体的乌托邦的创见。”[2]这种具体的乌托邦贯穿于历史的始收稿日期:2014-12-01
作者简介:刘晓欣(1976-),男,河南安阳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从事社会政治哲学研究;宋雅朕(1991-),女,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