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园地http://home.cfe21.com/czsxyd
E-mial:[email protected]
作者:张振兴
单位:河北省黄骅市羊二庄中学(061109)
说明:本文适用于北师大七年级
“变化的速度”伴随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天,在中考题中,它也是“常客”,并且往往以图象的形式表现出来。下面几例就从最近两年全国各地的中考中选取的几道试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例1(2003年四川省中考题)小明骑自行车上学,开始以正常速度匀速行驶,但行至中途自行车出了故障,只好停下来修车,车修后,因怕耽误上课,他比修车前加快了骑车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下面是行驶路程S(米) 关于时间t(分) 的函数图象,那么符合这个同学行
驶情况的图象大致是( )
(A) (B) (C) (D)
分析:“中途自行车出了故障,只好停下来修车”,说明中间有一段时间行驶的路程为0,即时间增加了但是路程不变化,表现在图象上有一段图象与横轴平行;修车后,速度加快,说明在相同时间内走的路程比开始的时候要大,则表示修车后的图象与横轴正半轴的夹角大于开始部分。由此,可以断定应该选C 。
例2(2002年福建省厦门市中考题)张大伯出去散步,从家走了20分钟,到一个离家900米的阅报亭,看了10分钟报纸后,用了15分钟返回到家,下面哪个图形表示张大伯离家时间与距离之间的关系(
)
分析: “张大伯出去散步,从家走了20分钟,到一个离家900米的阅报亭”,表明第一段时间为20分钟(即第0~20分钟),行程为900米;从而排除C ;“看了10分钟报纸”,表明在接下来的10分钟(即第20~30分钟)行程不变,对应线段与横轴平行,从而排除B (没有横轴的平行线段)、A (时间不对);之后,“用了15分钟返回到家” ,说明在最后的15分钟(即第30~45分钟)行程逐渐减小为0。故选 D 。
例3(2003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题)一列火车从青岛站出发,加速行驶一段时间后开始匀速行驶.火车到达下一个车站.乘客上下车后,火车又加速,一段时间后再次开始匀速行驶.下面(
)图可以近似地刻画出火车在这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情况.
A B C D
分析:尤其注意的是,这道题的图象中,纵轴表示的是速度。我们可以把这段时间再细分成以下几小段来看:①火车先加速行驶,则在第一段时间中,速度逐渐变大,对应线段上升(指顺着横轴正方向看的趋势走向),从而排除A 、D ;②加速行驶一段时间(第一段时间)后,火车“开始匀速行驶”,在此过程中,火车的速度不变,对应的线段应该与横轴平行,从而排除C ;③“过了一段时间,火车到达下一个车站”,这段时间是火车减速直至停车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火车的速度变小直至为0;④乘客上下车时,火车的速度始终为0,对应的线段在横轴上;⑤然后,“火车又加速”,对应线段上升;⑥之后,火车“再次开始匀速行驶”,对应的线段应该与横轴平行。对照图象,可知选B 。
例4(2003年山西省中考题)星期天晚饭后,小红从家里出去散步,下图描述了她散步过程中离家的距离S(m)与散步所用时间t(min)之问的函数关系.依据图象,下面描述符合小红散步情景的是( ) .
A .从家出发,到了一个公共阅报栏,看了一会儿报,就回家了;
B .从家出发,到了一个公共阅报栏,看了一会儿报后,继续向前走了一段,然后回家了;
C .从家出发,一直散步(没有停留) ,然后回家了;
D .从家出发,散了一会儿步,就找同学去了,1 8 min后才开始返回.
分析:从图象上看,可以分成四个时间段。在第一段时间中(第0~4分钟),小红从家中从发散步,离家越来越远;在第二段时间中(第4~10分钟),它的行程没有变化,说明停留在一个地方了,对应“到了一个公共阅报栏,看了一会儿报”;在第三段时间中(第10~大约12.5分钟),小红的行程变大,即离家更远了,说明她“继续向前走了一段”;在第四段时间中(大约第12.5~18分钟),小红的行程变小直至为0,说明她散步回家了。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选B.
例5(2002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题)甲、乙两人(甲骑自行车,乙骑摩托车)从A 城出发到B 城旅行,如图表示甲、乙两人离开A 城的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函数图象,根据图象,你能得到关于甲、乙两人旅行的哪些信息?
答题要求:
(1)请至少提供四条信息,如:由图象可知:甲比乙早出发4小时(或乙比甲迟出发4小时);甲离开A 城的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函数图象是一条折线段,说明甲作变速运动; (
2)请不要再提供(1)中已列举的信息。
分析:参照前面几道例题的分析方法,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自己的答案了。下面提供几条参考信息:
两城之间相距100千米;
本次旅行,甲用了8小时;
本次旅行,乙用了2小时;
乙做匀速运动(图象是一条直线);
甲比乙晚到2小时(或者:乙比甲早到2小时);
甲途中休息了1小时;
本次旅行,甲的平均速度为12.5千米/时;
本次旅行,乙的平均速度为50千米/时;
甲出发大约5.3小时后,与乙相遇;
甲出发3小时后,走了全程的一半;
乙出发1小时后,走了全程的一半;
„„(请同学们补充吧)
初中数学园地http://home.cfe21.com/czsxyd
E-mial:[email protected]
作者:张振兴
单位:河北省黄骅市羊二庄中学(061109)
说明:本文适用于北师大七年级
“变化的速度”伴随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天,在中考题中,它也是“常客”,并且往往以图象的形式表现出来。下面几例就从最近两年全国各地的中考中选取的几道试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例1(2003年四川省中考题)小明骑自行车上学,开始以正常速度匀速行驶,但行至中途自行车出了故障,只好停下来修车,车修后,因怕耽误上课,他比修车前加快了骑车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下面是行驶路程S(米) 关于时间t(分) 的函数图象,那么符合这个同学行
驶情况的图象大致是( )
(A) (B) (C) (D)
分析:“中途自行车出了故障,只好停下来修车”,说明中间有一段时间行驶的路程为0,即时间增加了但是路程不变化,表现在图象上有一段图象与横轴平行;修车后,速度加快,说明在相同时间内走的路程比开始的时候要大,则表示修车后的图象与横轴正半轴的夹角大于开始部分。由此,可以断定应该选C 。
例2(2002年福建省厦门市中考题)张大伯出去散步,从家走了20分钟,到一个离家900米的阅报亭,看了10分钟报纸后,用了15分钟返回到家,下面哪个图形表示张大伯离家时间与距离之间的关系(
)
分析: “张大伯出去散步,从家走了20分钟,到一个离家900米的阅报亭”,表明第一段时间为20分钟(即第0~20分钟),行程为900米;从而排除C ;“看了10分钟报纸”,表明在接下来的10分钟(即第20~30分钟)行程不变,对应线段与横轴平行,从而排除B (没有横轴的平行线段)、A (时间不对);之后,“用了15分钟返回到家” ,说明在最后的15分钟(即第30~45分钟)行程逐渐减小为0。故选 D 。
例3(2003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题)一列火车从青岛站出发,加速行驶一段时间后开始匀速行驶.火车到达下一个车站.乘客上下车后,火车又加速,一段时间后再次开始匀速行驶.下面(
)图可以近似地刻画出火车在这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情况.
A B C D
分析:尤其注意的是,这道题的图象中,纵轴表示的是速度。我们可以把这段时间再细分成以下几小段来看:①火车先加速行驶,则在第一段时间中,速度逐渐变大,对应线段上升(指顺着横轴正方向看的趋势走向),从而排除A 、D ;②加速行驶一段时间(第一段时间)后,火车“开始匀速行驶”,在此过程中,火车的速度不变,对应的线段应该与横轴平行,从而排除C ;③“过了一段时间,火车到达下一个车站”,这段时间是火车减速直至停车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火车的速度变小直至为0;④乘客上下车时,火车的速度始终为0,对应的线段在横轴上;⑤然后,“火车又加速”,对应线段上升;⑥之后,火车“再次开始匀速行驶”,对应的线段应该与横轴平行。对照图象,可知选B 。
例4(2003年山西省中考题)星期天晚饭后,小红从家里出去散步,下图描述了她散步过程中离家的距离S(m)与散步所用时间t(min)之问的函数关系.依据图象,下面描述符合小红散步情景的是( ) .
A .从家出发,到了一个公共阅报栏,看了一会儿报,就回家了;
B .从家出发,到了一个公共阅报栏,看了一会儿报后,继续向前走了一段,然后回家了;
C .从家出发,一直散步(没有停留) ,然后回家了;
D .从家出发,散了一会儿步,就找同学去了,1 8 min后才开始返回.
分析:从图象上看,可以分成四个时间段。在第一段时间中(第0~4分钟),小红从家中从发散步,离家越来越远;在第二段时间中(第4~10分钟),它的行程没有变化,说明停留在一个地方了,对应“到了一个公共阅报栏,看了一会儿报”;在第三段时间中(第10~大约12.5分钟),小红的行程变大,即离家更远了,说明她“继续向前走了一段”;在第四段时间中(大约第12.5~18分钟),小红的行程变小直至为0,说明她散步回家了。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选B.
例5(2002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题)甲、乙两人(甲骑自行车,乙骑摩托车)从A 城出发到B 城旅行,如图表示甲、乙两人离开A 城的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函数图象,根据图象,你能得到关于甲、乙两人旅行的哪些信息?
答题要求:
(1)请至少提供四条信息,如:由图象可知:甲比乙早出发4小时(或乙比甲迟出发4小时);甲离开A 城的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函数图象是一条折线段,说明甲作变速运动; (
2)请不要再提供(1)中已列举的信息。
分析:参照前面几道例题的分析方法,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自己的答案了。下面提供几条参考信息:
两城之间相距100千米;
本次旅行,甲用了8小时;
本次旅行,乙用了2小时;
乙做匀速运动(图象是一条直线);
甲比乙晚到2小时(或者:乙比甲早到2小时);
甲途中休息了1小时;
本次旅行,甲的平均速度为12.5千米/时;
本次旅行,乙的平均速度为50千米/时;
甲出发大约5.3小时后,与乙相遇;
甲出发3小时后,走了全程的一半;
乙出发1小时后,走了全程的一半;
„„(请同学们补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