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的速度"图象题解析

初中数学园地http://home.cfe21.com/czsxyd

E-mial:[email protected]

作者:张振兴

单位:河北省黄骅市羊二庄中学(061109)

说明:本文适用于北师大七年级

“变化的速度”伴随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天,在中考题中,它也是“常客”,并且往往以图象的形式表现出来。下面几例就从最近两年全国各地的中考中选取的几道试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例1(2003年四川省中考题)小明骑自行车上学,开始以正常速度匀速行驶,但行至中途自行车出了故障,只好停下来修车,车修后,因怕耽误上课,他比修车前加快了骑车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下面是行驶路程S(米) 关于时间t(分) 的函数图象,那么符合这个同学行

驶情况的图象大致是( )

(A) (B) (C) (D)

分析:“中途自行车出了故障,只好停下来修车”,说明中间有一段时间行驶的路程为0,即时间增加了但是路程不变化,表现在图象上有一段图象与横轴平行;修车后,速度加快,说明在相同时间内走的路程比开始的时候要大,则表示修车后的图象与横轴正半轴的夹角大于开始部分。由此,可以断定应该选C 。

例2(2002年福建省厦门市中考题)张大伯出去散步,从家走了20分钟,到一个离家900米的阅报亭,看了10分钟报纸后,用了15分钟返回到家,下面哪个图形表示张大伯离家时间与距离之间的关系(

分析: “张大伯出去散步,从家走了20分钟,到一个离家900米的阅报亭”,表明第一段时间为20分钟(即第0~20分钟),行程为900米;从而排除C ;“看了10分钟报纸”,表明在接下来的10分钟(即第20~30分钟)行程不变,对应线段与横轴平行,从而排除B (没有横轴的平行线段)、A (时间不对);之后,“用了15分钟返回到家” ,说明在最后的15分钟(即第30~45分钟)行程逐渐减小为0。故选 D 。

例3(2003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题)一列火车从青岛站出发,加速行驶一段时间后开始匀速行驶.火车到达下一个车站.乘客上下车后,火车又加速,一段时间后再次开始匀速行驶.下面(

)图可以近似地刻画出火车在这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情况.

A B C D

分析:尤其注意的是,这道题的图象中,纵轴表示的是速度。我们可以把这段时间再细分成以下几小段来看:①火车先加速行驶,则在第一段时间中,速度逐渐变大,对应线段上升(指顺着横轴正方向看的趋势走向),从而排除A 、D ;②加速行驶一段时间(第一段时间)后,火车“开始匀速行驶”,在此过程中,火车的速度不变,对应的线段应该与横轴平行,从而排除C ;③“过了一段时间,火车到达下一个车站”,这段时间是火车减速直至停车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火车的速度变小直至为0;④乘客上下车时,火车的速度始终为0,对应的线段在横轴上;⑤然后,“火车又加速”,对应线段上升;⑥之后,火车“再次开始匀速行驶”,对应的线段应该与横轴平行。对照图象,可知选B 。

例4(2003年山西省中考题)星期天晚饭后,小红从家里出去散步,下图描述了她散步过程中离家的距离S(m)与散步所用时间t(min)之问的函数关系.依据图象,下面描述符合小红散步情景的是( ) .

A .从家出发,到了一个公共阅报栏,看了一会儿报,就回家了;

B .从家出发,到了一个公共阅报栏,看了一会儿报后,继续向前走了一段,然后回家了;

C .从家出发,一直散步(没有停留) ,然后回家了;

D .从家出发,散了一会儿步,就找同学去了,1 8 min后才开始返回.

分析:从图象上看,可以分成四个时间段。在第一段时间中(第0~4分钟),小红从家中从发散步,离家越来越远;在第二段时间中(第4~10分钟),它的行程没有变化,说明停留在一个地方了,对应“到了一个公共阅报栏,看了一会儿报”;在第三段时间中(第10~大约12.5分钟),小红的行程变大,即离家更远了,说明她“继续向前走了一段”;在第四段时间中(大约第12.5~18分钟),小红的行程变小直至为0,说明她散步回家了。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选B.

例5(2002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题)甲、乙两人(甲骑自行车,乙骑摩托车)从A 城出发到B 城旅行,如图表示甲、乙两人离开A 城的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函数图象,根据图象,你能得到关于甲、乙两人旅行的哪些信息?

答题要求:

(1)请至少提供四条信息,如:由图象可知:甲比乙早出发4小时(或乙比甲迟出发4小时);甲离开A 城的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函数图象是一条折线段,说明甲作变速运动; (

2)请不要再提供(1)中已列举的信息。

分析:参照前面几道例题的分析方法,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自己的答案了。下面提供几条参考信息:

两城之间相距100千米;

本次旅行,甲用了8小时;

本次旅行,乙用了2小时;

乙做匀速运动(图象是一条直线);

甲比乙晚到2小时(或者:乙比甲早到2小时);

甲途中休息了1小时;

本次旅行,甲的平均速度为12.5千米/时;

本次旅行,乙的平均速度为50千米/时;

甲出发大约5.3小时后,与乙相遇;

甲出发3小时后,走了全程的一半;

乙出发1小时后,走了全程的一半;

„„(请同学们补充吧)

初中数学园地http://home.cfe21.com/czsxyd

E-mial:[email protected]

作者:张振兴

单位:河北省黄骅市羊二庄中学(061109)

说明:本文适用于北师大七年级

“变化的速度”伴随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天,在中考题中,它也是“常客”,并且往往以图象的形式表现出来。下面几例就从最近两年全国各地的中考中选取的几道试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例1(2003年四川省中考题)小明骑自行车上学,开始以正常速度匀速行驶,但行至中途自行车出了故障,只好停下来修车,车修后,因怕耽误上课,他比修车前加快了骑车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下面是行驶路程S(米) 关于时间t(分) 的函数图象,那么符合这个同学行

驶情况的图象大致是( )

(A) (B) (C) (D)

分析:“中途自行车出了故障,只好停下来修车”,说明中间有一段时间行驶的路程为0,即时间增加了但是路程不变化,表现在图象上有一段图象与横轴平行;修车后,速度加快,说明在相同时间内走的路程比开始的时候要大,则表示修车后的图象与横轴正半轴的夹角大于开始部分。由此,可以断定应该选C 。

例2(2002年福建省厦门市中考题)张大伯出去散步,从家走了20分钟,到一个离家900米的阅报亭,看了10分钟报纸后,用了15分钟返回到家,下面哪个图形表示张大伯离家时间与距离之间的关系(

分析: “张大伯出去散步,从家走了20分钟,到一个离家900米的阅报亭”,表明第一段时间为20分钟(即第0~20分钟),行程为900米;从而排除C ;“看了10分钟报纸”,表明在接下来的10分钟(即第20~30分钟)行程不变,对应线段与横轴平行,从而排除B (没有横轴的平行线段)、A (时间不对);之后,“用了15分钟返回到家” ,说明在最后的15分钟(即第30~45分钟)行程逐渐减小为0。故选 D 。

例3(2003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题)一列火车从青岛站出发,加速行驶一段时间后开始匀速行驶.火车到达下一个车站.乘客上下车后,火车又加速,一段时间后再次开始匀速行驶.下面(

)图可以近似地刻画出火车在这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情况.

A B C D

分析:尤其注意的是,这道题的图象中,纵轴表示的是速度。我们可以把这段时间再细分成以下几小段来看:①火车先加速行驶,则在第一段时间中,速度逐渐变大,对应线段上升(指顺着横轴正方向看的趋势走向),从而排除A 、D ;②加速行驶一段时间(第一段时间)后,火车“开始匀速行驶”,在此过程中,火车的速度不变,对应的线段应该与横轴平行,从而排除C ;③“过了一段时间,火车到达下一个车站”,这段时间是火车减速直至停车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火车的速度变小直至为0;④乘客上下车时,火车的速度始终为0,对应的线段在横轴上;⑤然后,“火车又加速”,对应线段上升;⑥之后,火车“再次开始匀速行驶”,对应的线段应该与横轴平行。对照图象,可知选B 。

例4(2003年山西省中考题)星期天晚饭后,小红从家里出去散步,下图描述了她散步过程中离家的距离S(m)与散步所用时间t(min)之问的函数关系.依据图象,下面描述符合小红散步情景的是( ) .

A .从家出发,到了一个公共阅报栏,看了一会儿报,就回家了;

B .从家出发,到了一个公共阅报栏,看了一会儿报后,继续向前走了一段,然后回家了;

C .从家出发,一直散步(没有停留) ,然后回家了;

D .从家出发,散了一会儿步,就找同学去了,1 8 min后才开始返回.

分析:从图象上看,可以分成四个时间段。在第一段时间中(第0~4分钟),小红从家中从发散步,离家越来越远;在第二段时间中(第4~10分钟),它的行程没有变化,说明停留在一个地方了,对应“到了一个公共阅报栏,看了一会儿报”;在第三段时间中(第10~大约12.5分钟),小红的行程变大,即离家更远了,说明她“继续向前走了一段”;在第四段时间中(大约第12.5~18分钟),小红的行程变小直至为0,说明她散步回家了。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选B.

例5(2002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题)甲、乙两人(甲骑自行车,乙骑摩托车)从A 城出发到B 城旅行,如图表示甲、乙两人离开A 城的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函数图象,根据图象,你能得到关于甲、乙两人旅行的哪些信息?

答题要求:

(1)请至少提供四条信息,如:由图象可知:甲比乙早出发4小时(或乙比甲迟出发4小时);甲离开A 城的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函数图象是一条折线段,说明甲作变速运动; (

2)请不要再提供(1)中已列举的信息。

分析:参照前面几道例题的分析方法,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自己的答案了。下面提供几条参考信息:

两城之间相距100千米;

本次旅行,甲用了8小时;

本次旅行,乙用了2小时;

乙做匀速运动(图象是一条直线);

甲比乙晚到2小时(或者:乙比甲早到2小时);

甲途中休息了1小时;

本次旅行,甲的平均速度为12.5千米/时;

本次旅行,乙的平均速度为50千米/时;

甲出发大约5.3小时后,与乙相遇;

甲出发3小时后,走了全程的一半;

乙出发1小时后,走了全程的一半;

„„(请同学们补充吧)


相关文章

  • 高考物理图像题总结
  • [物理]2013 年高考物理必考点:"六 看"v-t 图象 "六看"v-t 图象 v-t 图象不仅能直观.清晰的反应物体的运动过程,而且能非常快捷准确地求解运动学相关问题.对于初次接触的学生,应从何入 ...查看


  • 1.简谐运动导学案
  • 11.1简谐运动导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什么是机械振动:(2)掌握简谐运动回复力的特征:(3)掌握从图形图象分析简谐振动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4)通过简谐运动图象分析回复力,加速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学习重点:使学生掌握简谐运动的回复 ...查看


  • 运动图像专题(师)
  • 专题一 对运动图象的剖析及应用 一."三类"运动图象的比较 1.位移-时间(x -t ) 图象 (1)位移是矢量,故位移-时间图象上只能表示物体运动的两个方向:t 轴上方代表的是正方向,t 轴下方代表的负方向:位移-时间 ...查看


  • 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几种常见图象
  • 江西省都昌县第一中学 李一新 高考<考试说明>中关于能力要求中,要考核的能力的第4点是"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中,指出"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 ...查看


  • 函数的三种表达方法习题及答案
  • 一.选择题 1. 如图反映的过程是:小刚从家去菜地浇水,又去青稞地除草,然后回家,如果菜地和青稞地的距离为akm, 小刚在青稞地除草比在菜地浇水多用了bmin ,则a 和b 的值分别是() A.1,8: B.0.5,12: C.1,12: ...查看


  • 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1)
  • 课时1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课前导航 我国是文明古国,对运动早就有研究.早在汉代成书的<尚书纬·考灵曜>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牖(窗户) 而坐,舟行而人不觉也." 毛泽 ...查看


  • 浙教版初中数学教案九年级上第一章
  • 1.1 反比例函数(1) 教学目标: 1.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进而识别其中的反比例函数. 2. 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 3. 能判断一个给定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 通过探索 ...查看


  • 三 交流电的图象
  • 第十三章 交变电流 三 交流电的图象 知识提要 1.正弦交流电的图象:线圈在匀强磁场中绕垂直于磁感线的对称轴匀速转动,线圈交替切割磁感线,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周期性变化,如图13-3-1(从中性面开始计时),于是产生按正弦规律变化的交变电. ...查看


  • 利用图像解决物理问题
  • 利用图像解决物理问题 南陵中学 苏忠山 物理规律用数学表达出来后,实质是一个函数关系式,如果这个函数式仅有两个变量,就可用图象来描述物理规律.这样就将代数关系转变为几何关系,而几何关系往往具有直观.形象.简明的特点.因此,由图象处理物理问题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