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渭水河畔的陇西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人辈出。而今,陇西教育正在蓄势待发,以陇西一中、文峰中学和南二十铺学校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学校大胆创新,走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之路,校园文化建设和高效课堂建设犹如两翼,带动陇西教育向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展示学校魅力 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魅力校园”第五届全国校园文艺汇演暨第十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上,陇西二中大型配乐诗朗诵《威远楼放歌》作为甘肃省教育系统唯一的文艺节目,登上第十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晚会上,50名师生声情并茂的表演, 展现了师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赢得了阵阵掌声。最后,节目获得了第十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金奖。 这是陇西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 在陇西二中校园,记者看到一个个别致的小景观让整个校园显得文化气十足,处处都有激励名言,处处都是墨香诗韵。近年来,学校积极实施校园文化战略,从物质文化、环境文化、科研文化、活动文化、精神文化建设等方面,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校园宣传栏里,校报《二中月报》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主阵地,《二中月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中月报》主编贾志刚老师带领记者参观了他们的编辑部——一间简陋的小房子,里面整齐地摆放着每期报纸,墙上挂满了学生写作活动时的照片。 这份创办于1996年的小报已坚持办了17年。2003年10月,在北京由中国作家协会、人民文学杂志社、中国校园文学杂志社联合举办的全国中学校刊(报)评比中,《二中月报》从参评的1500多份报刊中脱颖而出,成为西北五省区唯一荣获“首届全国中学九十九佳”称号的校报。 贾志刚介绍说,在《二中月报》的带动下,由学校学生会组织成立了山菊花文学社,文学社社员也办起了报刊,从《山菊花》开始先后涌现出了《梦溪斋》《渭水珠》《陇原谷》《流金岁月》《飞天之梦》《枫叶红》《小白杨》等文学社刊社报,这些由二中学生自发创办的文学社及报刊的出现,为同学们营造起一个学会成长、学会选择、学会交往、学会友爱、学会自主发展的舞台。 《二中月报》创刊17年来,培养了大批文学爱好者,帮助众多学生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和服务社会的人生追求,为他们搭起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促进了学生的读书和写作兴趣,为营造立志成才的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发挥出了积极作用。 而在陇西南二十铺九年制学校,校园文化也搞得有声有色,走进学校就可以看到,由学生亲自设计和绘制的宣传板内容丰富、各具特色,教室及楼道里挂满了学生的作品。 记者采访时,正赶上学校的大课间活动时间,学生们在操场上随着音乐和老师跳起了欢快的锅庄舞,舞蹈结束后,校园广播里播出了由学生制作的新闻节目和英语口语。 校长汪伟彪介绍说,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内容比较多,除了锅庄舞外,还有兔子舞、健美操、中华武术操、校园集体舞蹈等。每天早操后还有精彩新颖的早间新闻播报和英语口语演讲。 南二十铺学校虽然不大,但各种社团就有十来个。在社团活动室记者看到,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制作的作品精致美观,剪纸艺术社团的学生们把剪纸作品汇编成了一个小册子,供同学们欣赏。 汪伟彪说,学校社团活动的宗旨是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发展学生个性,开启学生心智,拓宽知识视野。同时为广大学生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调节紧张的学习气氛,并成为学校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学校的这些社团活动,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由于南二十铺学校地处山区,经济落后,每年都有很多家长外出打工,这就使得学校有二百多位留守儿童。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还设立了一个亲情视频聊天室,由老师做辅导员,定期与学生父母进行视频通话,同时学校每一位老师都是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帮助留守儿童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在陇西各个学校,像这样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经常开展,教育局还充分利用各种节庆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今年5月,以“阳光体育·健康活力”为主题,组织开展了“科普大篷车”进校园和全县首届中小学体育大课间展示活动,30多所学校的15200多名中小学生参加了表演。威远之声少儿合唱团在第17届魅力校园“爱在香港·飞跃梦想”2012全国青少年新春大联欢活动中荣获金奖。 同时,全县建立乡村少年宫28个,指导各学校组建各类学生社团320个,学生兴趣小组2000多个,广泛开展体育、艺术、科技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高效课堂:彰显学校活力 2012年5月23日,来自雪山学区、菜子学区、碧岩学区、渭河学区共100名教师参加了在雪山小学举办的“陇西县西南片优质高效课堂观摩研讨活动”。 这两年,高效课堂已成为陇西教育活动中的一个热点,像这样的观摩和研讨活动在各个学区经常开展。以学习江苏洋思和山东杜郎口等省外著名课改学校经验的新课改教研活动在各个学校也已开花结果。 根据县教体局一年探索、二年成型、三年完善并取得成效的高效课堂发展思路,各片区通过学科教学研讨,为教师构筑对话与研讨平台,研究探索如何进一步优化课堂结构,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优质轻负的高效课堂,进一步推进优质高效课堂建设;通过学校教学管理研讨,促进校际间合作交流、共同发展。 在全县大力开展以建设优质高效课堂为主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各学校积极行动,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实践,总结出了初中“三段六环节”和“三层次九环节”、小学“五步骤”等教学模式,高中推行了“345高效课堂模式”和“271高效课堂模式”,促进了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陇西一中引领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实施教师成长“一二三五七”计划,促使每一个教师努力做到一年入门,两年合格,三年成为新秀,五年成为教学骨干,七年成为学科带头人。先后派出200多名教师前往江苏、山东、河北衡水一中、衡水二中、海南三亚二中等学校考察,培训学习已成为教师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终身学习、自主发展”的观念渗透到每个教师的心中。
处在渭水河畔的陇西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人辈出。而今,陇西教育正在蓄势待发,以陇西一中、文峰中学和南二十铺学校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学校大胆创新,走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之路,校园文化建设和高效课堂建设犹如两翼,带动陇西教育向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展示学校魅力 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魅力校园”第五届全国校园文艺汇演暨第十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上,陇西二中大型配乐诗朗诵《威远楼放歌》作为甘肃省教育系统唯一的文艺节目,登上第十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晚会上,50名师生声情并茂的表演, 展现了师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赢得了阵阵掌声。最后,节目获得了第十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金奖。 这是陇西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 在陇西二中校园,记者看到一个个别致的小景观让整个校园显得文化气十足,处处都有激励名言,处处都是墨香诗韵。近年来,学校积极实施校园文化战略,从物质文化、环境文化、科研文化、活动文化、精神文化建设等方面,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校园宣传栏里,校报《二中月报》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主阵地,《二中月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中月报》主编贾志刚老师带领记者参观了他们的编辑部——一间简陋的小房子,里面整齐地摆放着每期报纸,墙上挂满了学生写作活动时的照片。 这份创办于1996年的小报已坚持办了17年。2003年10月,在北京由中国作家协会、人民文学杂志社、中国校园文学杂志社联合举办的全国中学校刊(报)评比中,《二中月报》从参评的1500多份报刊中脱颖而出,成为西北五省区唯一荣获“首届全国中学九十九佳”称号的校报。 贾志刚介绍说,在《二中月报》的带动下,由学校学生会组织成立了山菊花文学社,文学社社员也办起了报刊,从《山菊花》开始先后涌现出了《梦溪斋》《渭水珠》《陇原谷》《流金岁月》《飞天之梦》《枫叶红》《小白杨》等文学社刊社报,这些由二中学生自发创办的文学社及报刊的出现,为同学们营造起一个学会成长、学会选择、学会交往、学会友爱、学会自主发展的舞台。 《二中月报》创刊17年来,培养了大批文学爱好者,帮助众多学生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和服务社会的人生追求,为他们搭起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促进了学生的读书和写作兴趣,为营造立志成才的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发挥出了积极作用。 而在陇西南二十铺九年制学校,校园文化也搞得有声有色,走进学校就可以看到,由学生亲自设计和绘制的宣传板内容丰富、各具特色,教室及楼道里挂满了学生的作品。 记者采访时,正赶上学校的大课间活动时间,学生们在操场上随着音乐和老师跳起了欢快的锅庄舞,舞蹈结束后,校园广播里播出了由学生制作的新闻节目和英语口语。 校长汪伟彪介绍说,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内容比较多,除了锅庄舞外,还有兔子舞、健美操、中华武术操、校园集体舞蹈等。每天早操后还有精彩新颖的早间新闻播报和英语口语演讲。 南二十铺学校虽然不大,但各种社团就有十来个。在社团活动室记者看到,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制作的作品精致美观,剪纸艺术社团的学生们把剪纸作品汇编成了一个小册子,供同学们欣赏。 汪伟彪说,学校社团活动的宗旨是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发展学生个性,开启学生心智,拓宽知识视野。同时为广大学生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调节紧张的学习气氛,并成为学校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学校的这些社团活动,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由于南二十铺学校地处山区,经济落后,每年都有很多家长外出打工,这就使得学校有二百多位留守儿童。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还设立了一个亲情视频聊天室,由老师做辅导员,定期与学生父母进行视频通话,同时学校每一位老师都是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帮助留守儿童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在陇西各个学校,像这样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经常开展,教育局还充分利用各种节庆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今年5月,以“阳光体育·健康活力”为主题,组织开展了“科普大篷车”进校园和全县首届中小学体育大课间展示活动,30多所学校的15200多名中小学生参加了表演。威远之声少儿合唱团在第17届魅力校园“爱在香港·飞跃梦想”2012全国青少年新春大联欢活动中荣获金奖。 同时,全县建立乡村少年宫28个,指导各学校组建各类学生社团320个,学生兴趣小组2000多个,广泛开展体育、艺术、科技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高效课堂:彰显学校活力 2012年5月23日,来自雪山学区、菜子学区、碧岩学区、渭河学区共100名教师参加了在雪山小学举办的“陇西县西南片优质高效课堂观摩研讨活动”。 这两年,高效课堂已成为陇西教育活动中的一个热点,像这样的观摩和研讨活动在各个学区经常开展。以学习江苏洋思和山东杜郎口等省外著名课改学校经验的新课改教研活动在各个学校也已开花结果。 根据县教体局一年探索、二年成型、三年完善并取得成效的高效课堂发展思路,各片区通过学科教学研讨,为教师构筑对话与研讨平台,研究探索如何进一步优化课堂结构,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优质轻负的高效课堂,进一步推进优质高效课堂建设;通过学校教学管理研讨,促进校际间合作交流、共同发展。 在全县大力开展以建设优质高效课堂为主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各学校积极行动,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实践,总结出了初中“三段六环节”和“三层次九环节”、小学“五步骤”等教学模式,高中推行了“345高效课堂模式”和“271高效课堂模式”,促进了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陇西一中引领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实施教师成长“一二三五七”计划,促使每一个教师努力做到一年入门,两年合格,三年成为新秀,五年成为教学骨干,七年成为学科带头人。先后派出200多名教师前往江苏、山东、河北衡水一中、衡水二中、海南三亚二中等学校考察,培训学习已成为教师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终身学习、自主发展”的观念渗透到每个教师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