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医疗体系变革及全民健保制度分析
发展研究部
2009~2011年,我国医改初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建立了基本药物制度、医保覆盖率达到99%。之后,医改进入深水区—公立医院改革。2012年起,我国不断扩大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并积极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服务行业,但在此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且多数问题与15~20年之前的台湾所面临问题一样。
反观台湾医疗体系改革,台湾全民健保的实施使得原本仅有59%的人口享有公、劳、农保,扩大成了全民纳保。而且,台湾全民健保虽已实施十几年,但整体医疗费用之增加却相当有限。全民健保具备了低保费、低行政经费及高纳保率的经营效率等优点,占GDP6.6%的医疗卫生支出却达到了84%的民众满意度。
台湾为我国现阶段医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蓝本,国内很多医改专家也在积极建议政府引入台湾的医改模式。为此,我们将分析台湾的医疗体系的变革以及全民健保的发展历史,以供参考。
一、台湾医疗体系变革
20世纪70年代,台湾医疗体系情况和大陆类似,整个社会医疗体系混乱,医患关系紧张。当时的台湾医疗体系中,公立医院占80%,如荣民总医院等绝大部分医院都是50~60年代蒋政府发展起来的。
70年代伴随着岛内政经体系出口导向及鼓励私人资本的大环境,医疗行业政府也鼓励民营投入。1976年,台塑大王王永庆投资创办长庚医院。王永庆以其父之名命名这家民营医院,取效美国医院模式,引入台塑集团企业式的效率管理,管理模式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类似于企业以顾客为中心,实行的主治医师责任制则类似于产品质量责任制。
历经几年亏损后,台湾长庚医院最终获得每年15%的利润率,成为台湾最赚钱、同时也最令病患满意的医院,其诊疗流程再造、成本核算模式等尤为先进。台湾各大企业集团则纷纷效仿,非公立医院一时风行。当时,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所开办的多家民营医院长期经营不善,其管理模式亦与公立医院相近。1995年左右,陈立夫名下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引入“长庚模式”,此后所设十余家医院,均取得成功。
面对非公立医院的强势竞争,台湾公立医院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也大逆转,并以优惠政策刺激鼓励私人医疗资本,公立医院最终被迫改革,以著名的台大
医院、台北荣总医院启动改革为标志,台湾的医疗服务业就此提高效率,进入良性竞争。到2011年,私立医院已经占比已经达到90%,为全岛乃至全球提供医疗服务。 表1:2011年台湾公立和民营机构对比
二、台湾全民健保制度
1995年之前,台湾拥有各种医保,但仅覆盖率仅达58%。1995年开始的全民健保几乎覆盖了100%的民众,由健康保险局作为唯一的保险人统一经营管理。健康保险费由雇主、雇员共同缴纳,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并重点照顾没有缴费能力的参保人,同时将烟草附加税等作为补充来源。
图1:台湾全民医保构架图
台湾居民一共被分作6类人群,第一类是一般受雇者、公务人员、自营业主,保费由个人、单位、政府按3∶6∶1承担,其中特别的是自营业主,100%由个人负担。第二类为职业工会和外雇船员,个人与政府按6∶4支付。第三类则是农民、渔民等,个人与政府的支付比例为3∶7。另外的几类,包括军人、低收入户、荣民(注:指早期的退伍军人),则全部由政府支付。
从政策设计上来看,经济能力越弱者,个人支付比例越小。健保局曾对此作过调查,数据显示,收入最低群体,年缴纳保费3272元台币,支出的医疗费用则为16761元,比例为 1∶5,而最高收入群体,年缴保费6426元,医疗费用则为14277,比例仅为1∶2。
表2:全民健保被保险人分类及保费负担比率
通常而言,政府支持的全民医保多数会遇到财政赤字、等候时间长、民众就诊次数多等问题。台湾也不例外。1995年实行全民医保后,最初三年财务平衡,但1999年全民健保开始入不敷出。
图2:1995~2011年台湾全民健保财务收入与支出情况(亿元新台币)
为解决全民健保入不敷出的情况,政府从保险收入和支出方面进行了改革。
保险收入主要包括全民健保和商业健康保险两方面。由于各政党选举医保低费率都是最重要的政治牌之一,提高费率措施迟迟难以推行。直到2010年,经过不断谈判,全民健保费率才从4.55%调整为5.17%。然而,即使如此,单靠全民健保仍无法涵盖所有医疗需求,
所余需求除需患者自付外大部分由商业健康保险进行补偿。1995~1998年,健康保险占人身保险总保费收入比重由6.03%上升至9.62%,2001年上升至13.76%。全民健保实施后,商业健康保险的保费收入也持续增长,1995~2008年商业健康险年均增速为20.5%。另外,过去30年大量病例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素材和高端医生,台湾吸引了大量岛外人群前来治疗,岛外人群必须支付较高费用或依靠国际商业医保,客观上也扩大了收入。台湾的观光治疗、整形美容、运动医学、生殖等领域的医学水平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目前,医保收入占到医院整体收入约70%~80%。
图3:台湾地区历年商业健康保险总保费收入(亿元新台币)
支出方面,2000年前后,台湾开始推行DRG等预付费制度(按量计酬向总额付费制的转变),和目前中国正在经历的过程一样,促使医疗机构降低成本,并连续降药价。成效十分明显,但也不可避免出现了推诿病人、降低医疗服务质量等问题。好在整体医疗服务的供需平衡,医学中心(相当于我们的三级医院)等候时间长也可以转到地区医院或者诊所治疗,且经转诊或在地区医院就诊的自付比例低,整体民众满意度较高。 表3 全民健保门诊基本部分负担金额(新台币)_鼓励基层就诊和转诊
台湾虽然为大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但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必然是个渐进式的过程。2012年台湾的人均GDP已达到20374美元,大陆才约6100美元。台湾的政治体制也和大
陆有很大不同。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民营资本的放开是大势所趋,医保控费与支付制度的改革也不会回头。
台湾医疗体系变革及全民健保制度分析
发展研究部
2009~2011年,我国医改初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建立了基本药物制度、医保覆盖率达到99%。之后,医改进入深水区—公立医院改革。2012年起,我国不断扩大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并积极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服务行业,但在此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且多数问题与15~20年之前的台湾所面临问题一样。
反观台湾医疗体系改革,台湾全民健保的实施使得原本仅有59%的人口享有公、劳、农保,扩大成了全民纳保。而且,台湾全民健保虽已实施十几年,但整体医疗费用之增加却相当有限。全民健保具备了低保费、低行政经费及高纳保率的经营效率等优点,占GDP6.6%的医疗卫生支出却达到了84%的民众满意度。
台湾为我国现阶段医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蓝本,国内很多医改专家也在积极建议政府引入台湾的医改模式。为此,我们将分析台湾的医疗体系的变革以及全民健保的发展历史,以供参考。
一、台湾医疗体系变革
20世纪70年代,台湾医疗体系情况和大陆类似,整个社会医疗体系混乱,医患关系紧张。当时的台湾医疗体系中,公立医院占80%,如荣民总医院等绝大部分医院都是50~60年代蒋政府发展起来的。
70年代伴随着岛内政经体系出口导向及鼓励私人资本的大环境,医疗行业政府也鼓励民营投入。1976年,台塑大王王永庆投资创办长庚医院。王永庆以其父之名命名这家民营医院,取效美国医院模式,引入台塑集团企业式的效率管理,管理模式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类似于企业以顾客为中心,实行的主治医师责任制则类似于产品质量责任制。
历经几年亏损后,台湾长庚医院最终获得每年15%的利润率,成为台湾最赚钱、同时也最令病患满意的医院,其诊疗流程再造、成本核算模式等尤为先进。台湾各大企业集团则纷纷效仿,非公立医院一时风行。当时,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所开办的多家民营医院长期经营不善,其管理模式亦与公立医院相近。1995年左右,陈立夫名下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引入“长庚模式”,此后所设十余家医院,均取得成功。
面对非公立医院的强势竞争,台湾公立医院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也大逆转,并以优惠政策刺激鼓励私人医疗资本,公立医院最终被迫改革,以著名的台大
医院、台北荣总医院启动改革为标志,台湾的医疗服务业就此提高效率,进入良性竞争。到2011年,私立医院已经占比已经达到90%,为全岛乃至全球提供医疗服务。 表1:2011年台湾公立和民营机构对比
二、台湾全民健保制度
1995年之前,台湾拥有各种医保,但仅覆盖率仅达58%。1995年开始的全民健保几乎覆盖了100%的民众,由健康保险局作为唯一的保险人统一经营管理。健康保险费由雇主、雇员共同缴纳,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并重点照顾没有缴费能力的参保人,同时将烟草附加税等作为补充来源。
图1:台湾全民医保构架图
台湾居民一共被分作6类人群,第一类是一般受雇者、公务人员、自营业主,保费由个人、单位、政府按3∶6∶1承担,其中特别的是自营业主,100%由个人负担。第二类为职业工会和外雇船员,个人与政府按6∶4支付。第三类则是农民、渔民等,个人与政府的支付比例为3∶7。另外的几类,包括军人、低收入户、荣民(注:指早期的退伍军人),则全部由政府支付。
从政策设计上来看,经济能力越弱者,个人支付比例越小。健保局曾对此作过调查,数据显示,收入最低群体,年缴纳保费3272元台币,支出的医疗费用则为16761元,比例为 1∶5,而最高收入群体,年缴保费6426元,医疗费用则为14277,比例仅为1∶2。
表2:全民健保被保险人分类及保费负担比率
通常而言,政府支持的全民医保多数会遇到财政赤字、等候时间长、民众就诊次数多等问题。台湾也不例外。1995年实行全民医保后,最初三年财务平衡,但1999年全民健保开始入不敷出。
图2:1995~2011年台湾全民健保财务收入与支出情况(亿元新台币)
为解决全民健保入不敷出的情况,政府从保险收入和支出方面进行了改革。
保险收入主要包括全民健保和商业健康保险两方面。由于各政党选举医保低费率都是最重要的政治牌之一,提高费率措施迟迟难以推行。直到2010年,经过不断谈判,全民健保费率才从4.55%调整为5.17%。然而,即使如此,单靠全民健保仍无法涵盖所有医疗需求,
所余需求除需患者自付外大部分由商业健康保险进行补偿。1995~1998年,健康保险占人身保险总保费收入比重由6.03%上升至9.62%,2001年上升至13.76%。全民健保实施后,商业健康保险的保费收入也持续增长,1995~2008年商业健康险年均增速为20.5%。另外,过去30年大量病例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素材和高端医生,台湾吸引了大量岛外人群前来治疗,岛外人群必须支付较高费用或依靠国际商业医保,客观上也扩大了收入。台湾的观光治疗、整形美容、运动医学、生殖等领域的医学水平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目前,医保收入占到医院整体收入约70%~80%。
图3:台湾地区历年商业健康保险总保费收入(亿元新台币)
支出方面,2000年前后,台湾开始推行DRG等预付费制度(按量计酬向总额付费制的转变),和目前中国正在经历的过程一样,促使医疗机构降低成本,并连续降药价。成效十分明显,但也不可避免出现了推诿病人、降低医疗服务质量等问题。好在整体医疗服务的供需平衡,医学中心(相当于我们的三级医院)等候时间长也可以转到地区医院或者诊所治疗,且经转诊或在地区医院就诊的自付比例低,整体民众满意度较高。 表3 全民健保门诊基本部分负担金额(新台币)_鼓励基层就诊和转诊
台湾虽然为大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但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必然是个渐进式的过程。2012年台湾的人均GDP已达到20374美元,大陆才约6100美元。台湾的政治体制也和大
陆有很大不同。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民营资本的放开是大势所趋,医保控费与支付制度的改革也不会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