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荀子的德性思想比较

2007年3月胜利油田党校学报M ar . 2007

        

第20卷第2期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 l of ShengliO ilfield V o l . 20N o . 2

孟子与荀子的德性思想比较

王洪霞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 。孟子重视主体的心性品质, 而荀子更强调外在的习行和教化, 。将德性由自我推至社会时, 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王制”【关键词】 孟子; 荀子; 德性; 人性【中图分类号】 B 6A 【文章编号】 1009-4326(2007) 02-0037-03

, 在古代它的含义更为广泛, 是指一切美好品质的概括。在现代世界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 寻找德性的智慧, 确立安身立命之所, 传统的思想资源是不可忽视的。本文仅就先秦儒学的两位大师孟子和荀子的德性思想进行比较, 以期从他们的智慧中获得启示。

一、人性的内溯与外求

德性作为一种内在于人的品质, 在原始儒家那里是同人的心性结构密切相关的。孔子首先将德性的主体从天上拉到人间, 肯定了人在塑造德性过程(论语・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我欲仁, 斯仁至矣”《) , 他创造了仁礼统一的德性理论, 将外在的德述而》

也; 羞恶之心, 义也; 恭敬之心, 礼也; 是非之心, 智也。仁义礼智, 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 弗思而(同上) 这就明确指出了人之为人的关键德性所已。”

在, “仁、义、礼、智”都在人的本性之中, 人只要内求(孟于己, 即可得之, “故曰‘求则得之, 舍则失之’”《) 。子・告子上》

生于战国末期的荀子提出了与孟子相对的观点, 即著名的性恶论。正是这一思想, 使荀子被宋明理学家排除在儒家道统之外。理学家程颐评价道:(二程“荀子极偏驳, 只一句‘性恶’, 大本已失。”《) 荀子在集》《性恶篇》中说:“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 生而有好利焉, 顺是, 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生而有疾恶焉, 顺是, 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顺是, 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纵) 人之性, 顺人之情, 必出于争夺, 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然而荀子的性恶与孟子的性善并非在一个层次上。在《正名篇》中荀子说, “凡性者, 天之就也, 不可学, 不可事”, “性者, 本始材朴也”, “今人之性, 饥而欲饱, 寒而欲暖, 劳而欲休, 此人之情性也。”可见, 荀子所谓的“性”是人人生来具有的生理、心理方面的自然属性,

既包括人们感官的能力, 又指涉着人们的心理欲求与情绪冲动。所以, 荀子又把“性”细化为“性”、“情”、“欲”彼此关联的三个层面。《正名篇》中道:“性者, 天之就也; 情者, 性之质也; 欲者, 情之应也。”“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之好、恶、喜、怒、哀、乐, 谓之情。”可见荀子说性恶是性

目规范统一于人内在的仁德之中, 他虽然没有对人性作出任何抽象的逻辑的定义, 但在孔子那里人道是有天道作为根基的。这一思路在《中庸》和《性自命出》中得到进一步的贯彻和深化。《中庸》云:“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性自命出》云:“性自命出, 命自天降。道始于情, 情生于性”。这些论述不仅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还将性同后天的教化和人情状态加以联系, 对性的本质做了更为充分的说明。孟子沿着这一思路, 完善了人性的理论。

孟子明确提出性善的主张, 将德性内化到人性之中。“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 水(孟子・告子上》) 这善性表现为四端:无有不下。”《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 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 仁

①【收稿日期】 2006-

11-10 【作者简介】 王洪霞(1983-) , 女, 山东临沂人,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宋明理学。

37

之欲上来说的。荀子强调人性的恶所以主张“化性起伪”, 由于他并不认为人性中有善, 所以必须外求以成就德性, 《性恶篇》中“今人之性恶, 必将待师法然后正, 得礼义然后治”, “凡礼义生于圣人之伪, 非故生于人之性也。”然而圣人亦是人, 何以能起礼义呢? 荀子解释道:“圣人积思虑, 习伪故, 以生礼义而起法度”, 即圣人经过不断的思想和积累经验, 而制定出礼义、法度, 可见荀子依然强调德性是外求于人性的。

不管德性是内溯还是外求于人性, , 求即可, 的因素。

二、正是因为对人性的不同强调, 孟子和荀子德性思想是有不同的侧重的。孟子对主体内在的心性品质更为重视, 强调通过主体的自觉能力来完善德性, 荀子并没有否定人的主体努力, 但相比起来, 荀子较强调外在的习行与教化。在孟荀对“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不同阐发中我们可以看到。

《孟子・告子下》: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 有诸? ”孟子曰:“然。”“交闻文王十尺, 汤九尺, 今交九尺四寸以长, 食粟而已, 如何则可? ”曰:“奚有于是? 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 力不能胜一匹雏, 则为无力人矣; 今曰举百钧, 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 是亦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 弗为耳。徐行后长者谓之弟, 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 岂人所不能哉? 所不为也。尧舜之道, 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 诵尧之言, 行尧之行, 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 诵桀之言, 行桀之行, 是桀而已矣。”这里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强调的是主体自身的意愿, 是从主体自身的能动角度说的, 而荀子是有不同的。“涂之人——百姓, 积善而全尽, 谓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 为之而后成, 积之而后高, 尽之(荀子・儒效》) 而后圣, 故圣人也者, 人之所积也。”《

重四端从人内心的扩展。“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自贼者也; 谓其君不能者, 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 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燃, 泉之始达。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

(孟子・公孙丑上》) 海; 苟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孟子突出强调了“心”, 孟子・离娄下》)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 , 它纯, 。其次, 孟子, 配义与道, “必有事焉而(孟子・公孙丑上》) , “持, 心勿忘, 勿助长也”《(孟子・公孙丑上》) 。最后, 孟子其志, 无暴其气”《

注重反身内省, 人应该经常地反省自责, 检查自己。“爱人不亲反其仁, 治人不治反其智, 礼人不善反其敬。行有不得者, 皆反求诸己, 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 。《“古之君子, 其过也, 如日月之(孟子・公孙食, 民皆见之; 及其更也, 民皆仰之。”《) 。人要在自我反省中发现自己的言行是否与丑下》

天生的仁义善心相违背, 有就要改掉。

荀子也重视人的道德修养, 但他的修养内容显然比孟子更广泛。首先, 内修外行的思想, “君子务修其内而让之于外, 务积德于身而处之以遵道”, 内修(荀子・性恶》) , 外是指“化师法, 积文学, 道礼义”《(荀子・儒行是指“谨注错(举措) , 慎习俗, 大积靡”《) 。这两方面荀子更注重笃行, 他说效》“不闻不若闻

之, 闻之不若见之, 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学(荀子・儒效》) 。至于行之而止矣”《“口能言之, 身能

行之, 国宝也; 口不能言, 身能行之, 国器也; 口能言之, 身不能行, 国用也; 口言善, 身行恶, 国妖也。治国(荀子・大者敬其宝, 爱其器, 任其用, 除其妖。”《) 其次, 荀子重视博学, 将知性的学习和道德并略》

进。《劝学篇》开首就讲“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故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 不知地之厚也; 不闻先王之遗言, 不知学问之大也”。最后, 荀子注重外在礼乐的作用。他说:“人无礼则不生, 事无礼则不(荀子・修身》) , “礼者、成, 国家无礼则不宁”《断长

“可以为尧、禹, 可以为桀、跖, 可以为工匠, 可以为农(荀子・荣辱》) “干、贾, 在注错习俗之所积耳。”《

续短, 损有余, 益不足, 达爱敬之文, 而滋成行义之美(荀子・礼论》) , “故乐行而志清, 礼修而行者也”《

越、夷、貉之子, 生而同声, 长而异俗, 教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可见荀子主张《“人皆可以为尧舜”不

成, 耳目聪明, 血气和平, 移风易俗, 天下皆宁, 美善相乐。故曰∶乐者、乐也。子乐得其道, 小人乐得其欲; 以道制欲, 则乐而不乱; 以欲忘道, 则惑而不乐。故乐者, 所以道乐也, 金石丝竹, 所以道德也; 乐行而

仅看到了作为人的主体的努力, 而且看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也要受习俗的影响和教育的熏陶。

在其他方面也可以看到这种不同。孟子首先注38

民乡方矣。故乐也者, 治人之盛者也, 而墨子非之。”(荀子・乐论篇》) 《

的形态。

四、仁政与王制

人作为社会性的存在, 其自身的成就不仅依赖于自我维度的展开, 而且指向更广阔的社会之维。孟荀都将其德性推至整个国家社会, 提出了各自的政治主张。, “以不忍人之心, (, 综上可见, 孟子注重应然的内在修养, 荀子则在实然的道德修养上见解更多, 他们的思想是可以互补互进的, 在现实的人生中, 人们需要有应然的道德理性的自觉, 这就要在内在修养上着力, 然而面对错综的社会环境, 就要有实然的精神去面对。

三、德性的典范

孟子和荀子都认为人可以达到德性的完美境界, 孟子曰“人人可以为尧舜”, 荀子曰为禹”, 标准, 孟子说, 。仁义忠信, 乐善(孟子・告不倦, 此天爵也; , 此人爵也。”《) 孟子推崇天爵, 轻视人爵。子上》荀子提出势荣和义

,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 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继承孔子先富后教的思《

想, 没有忽视人们物质生活的基础作用, 他强调统治者以仁义之政治理天下。

荀子主张以礼法治天下, 他的政治理想是王制:“以善至者待之以礼, 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两者分别, 则贤不肖不杂, 是非不乱。贤不肖不杂, 则英杰(荀子・王制》) 他也有孟至, 是非不乱, 则国家治。”《

荣的区别, “志意修, 德行厚, 知虑明, 是荣之由中出者也, 夫是之谓义荣。爵列尊, 贡禄厚, 形执胜, 上为天子诸侯, 下为卿相士大夫, 是荣之从外至者也, 夫是之谓势荣。”荀子看重义荣, 推崇德性, 这是和孟子相同的, 但他也希望“义荣势荣, 唯君子然后兼有之”。孟子说“可欲之谓善, 有诸己之谓信, 充实之谓美, 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大而化之之谓圣, 圣而不(孟子・尽心下》) 可知之之谓神。”《“居天下之广居,

子仁政类似的主张:“不富无以养民情, 不教无以理民性。故家五亩宅, 百亩田, 务其业而勿夺其时, 所以富之也。立大学, 设庠序, 修六礼, 明七教, 所以道之(荀子・赋篇》) 但他在强调德性的教化的同也。”《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 与民由之; 不得志, 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孟子・滕文公下》) 荀子曰屈, 此之谓大丈夫。”《“彼

时, 也重视国家刑罚的作用。

可见在政治观点上, 孟荀也是可以互补的, 他们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他们对治理国家的不同侧重对现代社会是很有启示的。

大儒者, 虽隐于穷阎漏屋, 无置锥之地, 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 用百里之地, 而千里之国莫能与之争胜; 笞棰暴国, 齐一天下, 而莫能倾也。是大儒之征也。”不论是大丈夫还是大儒, 孟荀都为德性树立了理想

Co m pare M enc i us ’sM ora l ity I dea w ith Xunz i ’s

W ANG Hong -x i a

(School of Ph ilosophy and Soci ology , Shandong Un i versity , J i n an 250100, Ch i n a )

Abstact :T he two m astersM encius and Xunzi in X ianQ in con stitute their differen t mo rality idea based on the in side and the outside of the hum an nature . M encius attached i m po rtance to heart nature inheren t in hum an being , w h ile Xunzi though t a l o t of habits and educati on . But bo th of the m though t that one can

reach the perfect stage of mo rality and their mo ral examp les is si m i 2lar . W hen they put the mo rality fo r w ard in s ociety , M encius ’s “R enzheng ”and Xunzi ’s “W angzh i ”can be comp le m en tati on .

Key words :mo rality ; hum an nature ; mo ral examp le

(责任编辑 孙海泽)

39

2007年3月胜利油田党校学报M ar . 2007

        

第20卷第2期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 l of ShengliO ilfield V o l . 20N o . 2

孟子与荀子的德性思想比较

王洪霞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 。孟子重视主体的心性品质, 而荀子更强调外在的习行和教化, 。将德性由自我推至社会时, 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王制”【关键词】 孟子; 荀子; 德性; 人性【中图分类号】 B 6A 【文章编号】 1009-4326(2007) 02-0037-03

, 在古代它的含义更为广泛, 是指一切美好品质的概括。在现代世界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 寻找德性的智慧, 确立安身立命之所, 传统的思想资源是不可忽视的。本文仅就先秦儒学的两位大师孟子和荀子的德性思想进行比较, 以期从他们的智慧中获得启示。

一、人性的内溯与外求

德性作为一种内在于人的品质, 在原始儒家那里是同人的心性结构密切相关的。孔子首先将德性的主体从天上拉到人间, 肯定了人在塑造德性过程(论语・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我欲仁, 斯仁至矣”《) , 他创造了仁礼统一的德性理论, 将外在的德述而》

也; 羞恶之心, 义也; 恭敬之心, 礼也; 是非之心, 智也。仁义礼智, 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 弗思而(同上) 这就明确指出了人之为人的关键德性所已。”

在, “仁、义、礼、智”都在人的本性之中, 人只要内求(孟于己, 即可得之, “故曰‘求则得之, 舍则失之’”《) 。子・告子上》

生于战国末期的荀子提出了与孟子相对的观点, 即著名的性恶论。正是这一思想, 使荀子被宋明理学家排除在儒家道统之外。理学家程颐评价道:(二程“荀子极偏驳, 只一句‘性恶’, 大本已失。”《) 荀子在集》《性恶篇》中说:“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 生而有好利焉, 顺是, 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生而有疾恶焉, 顺是, 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顺是, 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纵) 人之性, 顺人之情, 必出于争夺, 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然而荀子的性恶与孟子的性善并非在一个层次上。在《正名篇》中荀子说, “凡性者, 天之就也, 不可学, 不可事”, “性者, 本始材朴也”, “今人之性, 饥而欲饱, 寒而欲暖, 劳而欲休, 此人之情性也。”可见, 荀子所谓的“性”是人人生来具有的生理、心理方面的自然属性,

既包括人们感官的能力, 又指涉着人们的心理欲求与情绪冲动。所以, 荀子又把“性”细化为“性”、“情”、“欲”彼此关联的三个层面。《正名篇》中道:“性者, 天之就也; 情者, 性之质也; 欲者, 情之应也。”“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之好、恶、喜、怒、哀、乐, 谓之情。”可见荀子说性恶是性

目规范统一于人内在的仁德之中, 他虽然没有对人性作出任何抽象的逻辑的定义, 但在孔子那里人道是有天道作为根基的。这一思路在《中庸》和《性自命出》中得到进一步的贯彻和深化。《中庸》云:“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性自命出》云:“性自命出, 命自天降。道始于情, 情生于性”。这些论述不仅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还将性同后天的教化和人情状态加以联系, 对性的本质做了更为充分的说明。孟子沿着这一思路, 完善了人性的理论。

孟子明确提出性善的主张, 将德性内化到人性之中。“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 水(孟子・告子上》) 这善性表现为四端:无有不下。”《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 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 仁

①【收稿日期】 2006-

11-10 【作者简介】 王洪霞(1983-) , 女, 山东临沂人,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宋明理学。

37

之欲上来说的。荀子强调人性的恶所以主张“化性起伪”, 由于他并不认为人性中有善, 所以必须外求以成就德性, 《性恶篇》中“今人之性恶, 必将待师法然后正, 得礼义然后治”, “凡礼义生于圣人之伪, 非故生于人之性也。”然而圣人亦是人, 何以能起礼义呢? 荀子解释道:“圣人积思虑, 习伪故, 以生礼义而起法度”, 即圣人经过不断的思想和积累经验, 而制定出礼义、法度, 可见荀子依然强调德性是外求于人性的。

不管德性是内溯还是外求于人性, , 求即可, 的因素。

二、正是因为对人性的不同强调, 孟子和荀子德性思想是有不同的侧重的。孟子对主体内在的心性品质更为重视, 强调通过主体的自觉能力来完善德性, 荀子并没有否定人的主体努力, 但相比起来, 荀子较强调外在的习行与教化。在孟荀对“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不同阐发中我们可以看到。

《孟子・告子下》: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 有诸? ”孟子曰:“然。”“交闻文王十尺, 汤九尺, 今交九尺四寸以长, 食粟而已, 如何则可? ”曰:“奚有于是? 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 力不能胜一匹雏, 则为无力人矣; 今曰举百钧, 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 是亦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 弗为耳。徐行后长者谓之弟, 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 岂人所不能哉? 所不为也。尧舜之道, 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 诵尧之言, 行尧之行, 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 诵桀之言, 行桀之行, 是桀而已矣。”这里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强调的是主体自身的意愿, 是从主体自身的能动角度说的, 而荀子是有不同的。“涂之人——百姓, 积善而全尽, 谓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 为之而后成, 积之而后高, 尽之(荀子・儒效》) 而后圣, 故圣人也者, 人之所积也。”《

重四端从人内心的扩展。“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自贼者也; 谓其君不能者, 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 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燃, 泉之始达。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

(孟子・公孙丑上》) 海; 苟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孟子突出强调了“心”, 孟子・离娄下》)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 , 它纯, 。其次, 孟子, 配义与道, “必有事焉而(孟子・公孙丑上》) , “持, 心勿忘, 勿助长也”《(孟子・公孙丑上》) 。最后, 孟子其志, 无暴其气”《

注重反身内省, 人应该经常地反省自责, 检查自己。“爱人不亲反其仁, 治人不治反其智, 礼人不善反其敬。行有不得者, 皆反求诸己, 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 。《“古之君子, 其过也, 如日月之(孟子・公孙食, 民皆见之; 及其更也, 民皆仰之。”《) 。人要在自我反省中发现自己的言行是否与丑下》

天生的仁义善心相违背, 有就要改掉。

荀子也重视人的道德修养, 但他的修养内容显然比孟子更广泛。首先, 内修外行的思想, “君子务修其内而让之于外, 务积德于身而处之以遵道”, 内修(荀子・性恶》) , 外是指“化师法, 积文学, 道礼义”《(荀子・儒行是指“谨注错(举措) , 慎习俗, 大积靡”《) 。这两方面荀子更注重笃行, 他说效》“不闻不若闻

之, 闻之不若见之, 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学(荀子・儒效》) 。至于行之而止矣”《“口能言之, 身能

行之, 国宝也; 口不能言, 身能行之, 国器也; 口能言之, 身不能行, 国用也; 口言善, 身行恶, 国妖也。治国(荀子・大者敬其宝, 爱其器, 任其用, 除其妖。”《) 其次, 荀子重视博学, 将知性的学习和道德并略》

进。《劝学篇》开首就讲“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故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 不知地之厚也; 不闻先王之遗言, 不知学问之大也”。最后, 荀子注重外在礼乐的作用。他说:“人无礼则不生, 事无礼则不(荀子・修身》) , “礼者、成, 国家无礼则不宁”《断长

“可以为尧、禹, 可以为桀、跖, 可以为工匠, 可以为农(荀子・荣辱》) “干、贾, 在注错习俗之所积耳。”《

续短, 损有余, 益不足, 达爱敬之文, 而滋成行义之美(荀子・礼论》) , “故乐行而志清, 礼修而行者也”《

越、夷、貉之子, 生而同声, 长而异俗, 教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可见荀子主张《“人皆可以为尧舜”不

成, 耳目聪明, 血气和平, 移风易俗, 天下皆宁, 美善相乐。故曰∶乐者、乐也。子乐得其道, 小人乐得其欲; 以道制欲, 则乐而不乱; 以欲忘道, 则惑而不乐。故乐者, 所以道乐也, 金石丝竹, 所以道德也; 乐行而

仅看到了作为人的主体的努力, 而且看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也要受习俗的影响和教育的熏陶。

在其他方面也可以看到这种不同。孟子首先注38

民乡方矣。故乐也者, 治人之盛者也, 而墨子非之。”(荀子・乐论篇》) 《

的形态。

四、仁政与王制

人作为社会性的存在, 其自身的成就不仅依赖于自我维度的展开, 而且指向更广阔的社会之维。孟荀都将其德性推至整个国家社会, 提出了各自的政治主张。, “以不忍人之心, (, 综上可见, 孟子注重应然的内在修养, 荀子则在实然的道德修养上见解更多, 他们的思想是可以互补互进的, 在现实的人生中, 人们需要有应然的道德理性的自觉, 这就要在内在修养上着力, 然而面对错综的社会环境, 就要有实然的精神去面对。

三、德性的典范

孟子和荀子都认为人可以达到德性的完美境界, 孟子曰“人人可以为尧舜”, 荀子曰为禹”, 标准, 孟子说, 。仁义忠信, 乐善(孟子・告不倦, 此天爵也; , 此人爵也。”《) 孟子推崇天爵, 轻视人爵。子上》荀子提出势荣和义

,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 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继承孔子先富后教的思《

想, 没有忽视人们物质生活的基础作用, 他强调统治者以仁义之政治理天下。

荀子主张以礼法治天下, 他的政治理想是王制:“以善至者待之以礼, 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两者分别, 则贤不肖不杂, 是非不乱。贤不肖不杂, 则英杰(荀子・王制》) 他也有孟至, 是非不乱, 则国家治。”《

荣的区别, “志意修, 德行厚, 知虑明, 是荣之由中出者也, 夫是之谓义荣。爵列尊, 贡禄厚, 形执胜, 上为天子诸侯, 下为卿相士大夫, 是荣之从外至者也, 夫是之谓势荣。”荀子看重义荣, 推崇德性, 这是和孟子相同的, 但他也希望“义荣势荣, 唯君子然后兼有之”。孟子说“可欲之谓善, 有诸己之谓信, 充实之谓美, 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大而化之之谓圣, 圣而不(孟子・尽心下》) 可知之之谓神。”《“居天下之广居,

子仁政类似的主张:“不富无以养民情, 不教无以理民性。故家五亩宅, 百亩田, 务其业而勿夺其时, 所以富之也。立大学, 设庠序, 修六礼, 明七教, 所以道之(荀子・赋篇》) 但他在强调德性的教化的同也。”《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 与民由之; 不得志, 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孟子・滕文公下》) 荀子曰屈, 此之谓大丈夫。”《“彼

时, 也重视国家刑罚的作用。

可见在政治观点上, 孟荀也是可以互补的, 他们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他们对治理国家的不同侧重对现代社会是很有启示的。

大儒者, 虽隐于穷阎漏屋, 无置锥之地, 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 用百里之地, 而千里之国莫能与之争胜; 笞棰暴国, 齐一天下, 而莫能倾也。是大儒之征也。”不论是大丈夫还是大儒, 孟荀都为德性树立了理想

Co m pare M enc i us ’sM ora l ity I dea w ith Xunz i ’s

W ANG Hong -x i a

(School of Ph ilosophy and Soci ology , Shandong Un i versity , J i n an 250100, Ch i n a )

Abstact :T he two m astersM encius and Xunzi in X ianQ in con stitute their differen t mo rality idea based on the in side and the outside of the hum an nature . M encius attached i m po rtance to heart nature inheren t in hum an being , w h ile Xunzi though t a l o t of habits and educati on . But bo th of the m though t that one can

reach the perfect stage of mo rality and their mo ral examp les is si m i 2lar . W hen they put the mo rality fo r w ard in s ociety , M encius ’s “R enzheng ”and Xunzi ’s “W angzh i ”can be comp le m en tati on .

Key words :mo rality ; hum an nature ; mo ral examp le

(责任编辑 孙海泽)

39


相关文章

  • 说说[荀子](之四)(备课资料)
  • 四 下面我们谈一谈荀子的性命论. 这个问题在孔子.孟子那里就已被提到.当时,天下人都在谈论"性",问题的焦点是性到底是善的,还是恶.如果想要谈性命论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先看一下当时其他人物的观点:第一就是告子,他认为性无 ...查看


  •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异同
  • 2012年第1期第1总第51卷(8期)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SHANGQIU 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 Vol.11,No.1 ,Feb.2012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异同 蔡 坤 ()郑 ...查看


  • 谈谈孟子和杨朱的分歧
  • 一.孟杨二人及其时代背景 孟杨二人皆处于战国中期,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是诸侯强大而周室衰微,诸侯争霸而社会混乱.原先周王朝的封建体制分崩离析,天下谋求新的一统.国君们亦渐次开明,之于各种救时济世学说表现宽容.士一阶层遂得以怀抱利器,奔走游说, ...查看


  • 荀子治道思想的主要特质分析
  • TheCentralPlainsCulture Research 荀子治道思想的主要特质分析 涂可国 摘 要:荀子治道思想的特质可以归纳为四个层面:一是政治主义.荀子治道思想以治政为主导,最关心 的是由天道推及政道.由人道推及政道,思考重心 ...查看


  • 诸子百家人格美
  • 先秦是我国文化走出摇篮.迅速成熟的历史时期.春秋战国,诸子并峙,百家争鸣,思想文化空前繁荣,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界,群星灿烂,成就辉煌.先贤们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铸造了中华民族文化之真魂.先秦的思想家 ...查看


  • 荀子性恶论原旨
  • 荀子性恶论原旨 冯 兵(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导读]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 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 对人性的探讨历来就是我国传统哲学与伦理思想的重头戏, ...查看


  • 徐克谦: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优先观
  • 时间:2010-09-09 09:09 作者:徐克谦[字号:大 中 小]点击:373次 价值观是构成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的诸多要素中极其重要的方面.一种文化的价值观,就是指创造和维系这个文化传统的人们,普遍认为在他们自己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和 ...查看


  • 荀子"性恶"说重估
  • 张炳尉 内容提要 荀子在<正名>篇中对性的涵义作了界定,但后世学者对此误解颇多.杨倞和王先谦没有说透,而傅斯年.徐复观等人的解释则有所偏差.把荀子的人性论及与之密不可分的天论.圣人论,放在先秦儒家性命思想演进的整体脉络中进行考察 ...查看


  • 儒家文化传统中的生命观对当今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影响
  • 儒家文化传统中的生命观对当今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影响 --兼论当前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摘 要:在历经2008年的考验和诸多灾难后,中国人民又感受到了金融风暴的阴影,从当前的社会形式和问题出发,本文讲试图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中,通过对孔子.孟子.荀子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