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诗句:临江仙·送钱穆父

  临江仙·送钱穆父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尊 通:樽)

  赏析

  这首词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元祐初年,苏轼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岁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作者认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样,是由于朝好议论政事,为言官所攻。

  以上数句,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来抒发作者对仕宦失意、久处逆境所持的达观态度,并用对偶连喻的句式,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赞颂,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词的上片既是对友人辅君治国、坚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词人半生经历、松柏节操的自我写照,是词人的自勉自励,寓有强烈的身世之感。明写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与主同,表现出作者与友人肝胆相照,志同道合。

  词的下片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歧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则亦不用哀愁。这二者似乎有矛盾,实则可以统一强抑悲怀、勉为达观这一点上,这符合苏轼宦途多故之后锻炼出来的思想性格。词末二句言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其实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苏轼一生虽积极入世,具有鲜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受老庄及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每当官场失意、处境艰难时,他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首送别词中的“一笑作春温”、“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等句,是苏轼这种豪放性格、达观态度的集中体现。然而在这些旷达之语的背后,仍能体察出词人对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怅,以及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

  临江仙·送钱穆父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尊 通:樽)

  赏析

  这首词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元祐初年,苏轼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岁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作者认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样,是由于朝好议论政事,为言官所攻。

  以上数句,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来抒发作者对仕宦失意、久处逆境所持的达观态度,并用对偶连喻的句式,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赞颂,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词的上片既是对友人辅君治国、坚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词人半生经历、松柏节操的自我写照,是词人的自勉自励,寓有强烈的身世之感。明写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与主同,表现出作者与友人肝胆相照,志同道合。

  词的下片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歧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则亦不用哀愁。这二者似乎有矛盾,实则可以统一强抑悲怀、勉为达观这一点上,这符合苏轼宦途多故之后锻炼出来的思想性格。词末二句言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其实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苏轼一生虽积极入世,具有鲜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受老庄及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每当官场失意、处境艰难时,他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首送别词中的“一笑作春温”、“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等句,是苏轼这种豪放性格、达观态度的集中体现。然而在这些旷达之语的背后,仍能体察出词人对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怅,以及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


相关文章

  • 送别诗:临江仙·送钱穆父
  • <临江仙·送钱穆父>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临江仙·送钱穆父>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临江仙·送钱穆父>原文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 ...查看


  • 送别诗:临江仙 送钱穆父
  • <临江仙 送钱穆父>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尊前 通:樽) 作品赏析 [注释]: ...查看


  • 送别诗常见的意象和主要内容思想
  • 送别诗指以送别时的场景.别后的想象等为内容,表现诗人对友人(亲人)的依依不舍或对友人(亲人)的劝慰勉励或自伤身世.坦陈心志等的诗歌.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可以归类为: ①送别的地点:如离亭.长亭.劳劳亭.谢亭.南浦.西楼.灞桥.霸陵.古道.歧路 ...查看


  •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5
  • 1.5 <浣溪沙·蓼岸风多橘柚香><临江仙·送钱穆父> 1.浣溪沙 五代 孙光宪 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 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 上片: 第一句:"蓼岸风 ...查看


  • 横看成岭侧成峰哲理诗学生
  • 专题五 横看成岭侧成峰---哲理诗 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篇幅短小精悍,古代大都是四句的绝句,新诗则一至四句均有出现.如苏轼的<题西林 ...查看


  • 秋天的诗句:滕王阁诗
  • 滕王阁诗 朝代:唐代 作者:王勃 原文: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此诗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滕王 ...查看


  • 描写秋天的诗句:感皇恩
  • <感皇恩>原文 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 漠漠孤云未成雨. 数声新雁,回首杜陵何处. 壮心空万里,人谁许! 黄阁紫枢,筑坛开府. 莫怕功名欠人做. 如今熟计,只有故乡归路. 石帆山脚下,菱三亩. <感皇恩>鉴赏 在一个 ...查看


  • 秋天的诗句:木落雁南度
  • <早寒有怀>原文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早寒有怀>鉴赏 这是一首抒情诗.大约是诗人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作. "木落雁南度,北风 ...查看


  • 秋天的诗句:桂枝香·登临送目
  • 桂枝香·登临送目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