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手抄报资料:比萨斜塔下"真实的谎言"

  伽利略拿着两个重量不一样的球,来到比萨斜塔上。塔下面已经有很多人在围观。在一片惊呼声中,他们紧紧地盯着伽利略,他手里那两只球同时从塔顶下落。“是一起着地的。”人们大声喊起来。

  这个故事是我上小学的时候,在课堂上听老师讲的。现在,我知道,这个伽利略晚年的学生维安尼在写伽利略传记中提到的故事,不过是个谎言。

  《科学的历程》为我们打开了科学真实的历史过程。对于这件事,《科学的历程》这本书谈到,经过科学史家的考证表明,没有任何理由显示伽利略做过这一实验,伽利略本人对这个实验也从来没有提起过。在伽利略之前,倒是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1856年,荷兰物理学家斯台文使两个大小不同、重量比为1比10的铅球,从30英尺的高度下落,结果两个球几乎同时落在地面上的木板上。伽利略也许听说了这个实验,可能也亲自动手做过,但是,结果可想而知。

  事实是,一位亚里士多德派的物理学家为了反驳伽利略,倒真的是在1612年在比萨斜塔做了一个实验,结果是相同材料但重量不同的物体并不是同一时刻到达地面的。伽利略对此有一个辩护,意思是说,重量1比10的两个物体下落时只差很小的距离,可是亚里士多德却说差10倍,为什么忽视亚里士多德派如此重大的失误,却盯着我小小的误差不放呢?这个辩护也可以说明,伽利略并没有在比萨斜塔上做过那个著名的判决性实验,他要是做了这个实验,那就是自讨苦吃。

  但是,伽利略的学生为什么要编造这个谎言呢?看了该书的第18章对近代科学方法论的介绍,我突然有了领悟。真正代表近代科学方法论精神的,是伽利略和牛顿。伽利略最先倡导并实践了“实验加教学”的方法。但是,伽利略的实验并不是培根意义上的观察实验,而是理想化的实验。地球上的任何力学实验都不可能避免摩擦力的影响,但要认识基本的力学规律,必须首先从观念上排除摩擦力。只有这种理想化的实验才可能与教学处理配套。

  原来,这个实验不过是一次头脑中的“理想实验”。就一个理想实验来说,它当然是真实的。这就是所谓的“真实的谎言”吧。

  “读史使人明智。”这是该书作者吴国盛写作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目的。他说,科学故事也许能诱发孩子对神奇的科学世界的向往,但是,对正规的理科学习并没有多大的帮助,倒是相反,一些以讹传讹的传奇故事,对于深入理解科学理论是有害的。因此,他要写一部严肃的科学史的普及读物,这有助于理科教学,有助于理解科学的发展,有助于理解科学的社会角色和人文意义。但我觉得,一旦我们真正地了解了科学的历史,意义决非仅此而已。

  伽利略拿着两个重量不一样的球,来到比萨斜塔上。塔下面已经有很多人在围观。在一片惊呼声中,他们紧紧地盯着伽利略,他手里那两只球同时从塔顶下落。“是一起着地的。”人们大声喊起来。

  这个故事是我上小学的时候,在课堂上听老师讲的。现在,我知道,这个伽利略晚年的学生维安尼在写伽利略传记中提到的故事,不过是个谎言。

  《科学的历程》为我们打开了科学真实的历史过程。对于这件事,《科学的历程》这本书谈到,经过科学史家的考证表明,没有任何理由显示伽利略做过这一实验,伽利略本人对这个实验也从来没有提起过。在伽利略之前,倒是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1856年,荷兰物理学家斯台文使两个大小不同、重量比为1比10的铅球,从30英尺的高度下落,结果两个球几乎同时落在地面上的木板上。伽利略也许听说了这个实验,可能也亲自动手做过,但是,结果可想而知。

  事实是,一位亚里士多德派的物理学家为了反驳伽利略,倒真的是在1612年在比萨斜塔做了一个实验,结果是相同材料但重量不同的物体并不是同一时刻到达地面的。伽利略对此有一个辩护,意思是说,重量1比10的两个物体下落时只差很小的距离,可是亚里士多德却说差10倍,为什么忽视亚里士多德派如此重大的失误,却盯着我小小的误差不放呢?这个辩护也可以说明,伽利略并没有在比萨斜塔上做过那个著名的判决性实验,他要是做了这个实验,那就是自讨苦吃。

  但是,伽利略的学生为什么要编造这个谎言呢?看了该书的第18章对近代科学方法论的介绍,我突然有了领悟。真正代表近代科学方法论精神的,是伽利略和牛顿。伽利略最先倡导并实践了“实验加教学”的方法。但是,伽利略的实验并不是培根意义上的观察实验,而是理想化的实验。地球上的任何力学实验都不可能避免摩擦力的影响,但要认识基本的力学规律,必须首先从观念上排除摩擦力。只有这种理想化的实验才可能与教学处理配套。

  原来,这个实验不过是一次头脑中的“理想实验”。就一个理想实验来说,它当然是真实的。这就是所谓的“真实的谎言”吧。

  “读史使人明智。”这是该书作者吴国盛写作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目的。他说,科学故事也许能诱发孩子对神奇的科学世界的向往,但是,对正规的理科学习并没有多大的帮助,倒是相反,一些以讹传讹的传奇故事,对于深入理解科学理论是有害的。因此,他要写一部严肃的科学史的普及读物,这有助于理科教学,有助于理解科学的发展,有助于理解科学的社会角色和人文意义。但我觉得,一旦我们真正地了解了科学的历史,意义决非仅此而已。


相关文章

  • 比萨斜塔简介
  • 比萨斜塔简介 英文名称:The Leaning Tower of Pisa 时间:1173-1370年左右 地点:意大利 比萨基本资料 从地基到钟楼的高度:58.4公尺 地基的直径:19.6公尺 钟塔向南的倾斜度:5.5度 稳定斜塔是一项非 ...查看


  • 游比萨斜塔
  • 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始建于1173年.该塔从一开始修建就不顺利,塔基选在河沙淤积的土地上,建到第四层便向南倾斜,工程便停止了.隔了=百多年后,发现倾斜度不大,便继续往上加盖,于135o年完工.·当时顶部中心点偏离1·4米,而到了1995年,已 ...查看


  • 夕阳下的比萨斜塔
  • 夕阳下的比萨塔 比萨斜塔(意大利语:Torre pendente di Pisa或Torre di Pisa)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广场的大片草坪上散布着一组宗教建筑,它们是大教堂(建造 ...查看


  • 比萨斜塔的遐想
  • 1 3 4 内蒙古 中医药 比萨 斜塔 的遐 想 崔 立津' 袁 烽 王红 荣' 杨 洋' 摘要 : 意大利 比 萨斜塔 的建筑过 程 , 以及 目前 比较 科 学的维修进 步结 果 , 不仅仅 是 意大利 著名的 古代 文化遗 产和世 界 ...查看


  • 曹时中参加拯救比萨斜
  • 1998年7月30日 曹时中参加拯救比萨斜塔 闻名于世的比萨斜塔 1998年7月30日应邀前往意大利为拯救比萨斜塔出谋划策的中国专家曹时中30日在比萨对记者表示,经实地考察后他对拯救该塔"信心更足.把握更大". 作为中国 ...查看


  • 全球十大最危险建筑,一个比一个险!比萨斜塔居然不是第一?
  • 美国知名杂志<时代>周刊评出世界看似"岌岌可危"的建筑,中国山西的悬空寺也被选中.对比发现,除了一些因倾斜超乎常理而上榜的建筑外,更有不少建筑因建在悬崖峭壁上而夺人眼球. 10[TAKASUGI-AN茶馆]位 ...查看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讽刺/嘲讽与猜疑中走上 ...查看


  • 精品资料--倾斜与平衡(精校完美打印版)
  • 倾斜与平衡 倾斜与平衡tec917 江南十校联考作文材料: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倾斜与平衡,既是常见的物理现象,也是常见的人生或社会现象. 请以"倾斜与平衡"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1 ...查看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案背景: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第八册第七单元的首篇课文.本组承接了四上教材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这一专题,学生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