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转应曲

  《转应曲》原文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

  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转应曲》赏析

  开头三句以边草起兴,感叹长期在边关征战的兵士的命运如同边草。边草就是边地的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谓白草“干熟时正白色,牛马所嗜也。”王先谦补注谓白草“冬枯而不萎,性至坚韧。”这种草在秋天开始变白,冬天枯干。士兵征战边关,春去冬来,年复一年,归期渺茫。他们望断边草渐渐变白枯干,深感青春消逝,年华老去,在这僻远广漠的边地,更勾起了浓重的乡思。而朝廷把他们征发到边关以后,却不加关心,他们戍边到老也无人来换防。眼见边草年年枯白,回乡的希望也随之渐渐破灭了。在望草叹老中也包含着这种悲凉的感触,思乡之切与怨怅之深交织在字里行间。

  接下去视角从边草转到白雪、明月,更渲染了兵士静夜思归的心境。在这万籁俱寂的冬夜,伫立边关,但见白雪皑皑,晴空万里,月色皎洁。白雪与明月相映,一片银辉,愈见边地之寥廓明净。这不是赏景的雅兴,而是以乐景写哀,愈见其哀的曲折表现手法,来表露征人对景难排的无尽乡思。山南山北,千里万里,到处是雪,重叠排对的句式,愈显出征人的愁思萦回。望月常易触动乡情,何况远在边塞、久别故乡的征人,他的思绪更难以抑制,随着明月流光牵到万里以外的故乡。这首词从雪晴、月明的宁静景象中,令人可以想见征人伫立苍茫的形象及其排解不尽的缭乱边愁和绵长悠远的思乡情怀。

  结尾三句,进一步加浓了这种思归无期的沉重压抑感。根据《转应曲》词调,六、七两句要将第五句末两字颠倒过来,再重复两次,增强抒情色调和音乐感。“明月,明月”,再强调一下月色,望月思乡的中心更突出了,喟然感叹之情溢于言表。明月已撩动乡思,而偏偏在此时又听到声声胡笳,在空寂的夜晚听来分外苍凉凄切。笳声、鼓角之类音响都是边塞战地的特有声音,塞上悲笳,使征人沉浸于乡思的心境猛然震醒:呵,现在还身处战争环境,战事不息,戍边未竟,何日是归期!望月思归,只是可望可思而已,而真正归故乡的现实却又在这笳声中化为泡影。这样的对月闻笳,真使人愁思郁结,肝肠寸断。征人那痛苦,哀怨的心声随着月光的流洒和笳声的飘扬,也在这大漠中留下了长长的余音。

  这首词借助草、雪、月、笳等景物来写征人的心情,也表露了作者对征人的深切同情,情在景中,蕴藉有味。戴叔伦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司空图《与极浦书》)这就是说,他要求诗中写景要有韵致,有余味。从这首词中,也可见出他追求情景相融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转应曲》作者简介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转应曲》原文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

  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转应曲》赏析

  开头三句以边草起兴,感叹长期在边关征战的兵士的命运如同边草。边草就是边地的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谓白草“干熟时正白色,牛马所嗜也。”王先谦补注谓白草“冬枯而不萎,性至坚韧。”这种草在秋天开始变白,冬天枯干。士兵征战边关,春去冬来,年复一年,归期渺茫。他们望断边草渐渐变白枯干,深感青春消逝,年华老去,在这僻远广漠的边地,更勾起了浓重的乡思。而朝廷把他们征发到边关以后,却不加关心,他们戍边到老也无人来换防。眼见边草年年枯白,回乡的希望也随之渐渐破灭了。在望草叹老中也包含着这种悲凉的感触,思乡之切与怨怅之深交织在字里行间。

  接下去视角从边草转到白雪、明月,更渲染了兵士静夜思归的心境。在这万籁俱寂的冬夜,伫立边关,但见白雪皑皑,晴空万里,月色皎洁。白雪与明月相映,一片银辉,愈见边地之寥廓明净。这不是赏景的雅兴,而是以乐景写哀,愈见其哀的曲折表现手法,来表露征人对景难排的无尽乡思。山南山北,千里万里,到处是雪,重叠排对的句式,愈显出征人的愁思萦回。望月常易触动乡情,何况远在边塞、久别故乡的征人,他的思绪更难以抑制,随着明月流光牵到万里以外的故乡。这首词从雪晴、月明的宁静景象中,令人可以想见征人伫立苍茫的形象及其排解不尽的缭乱边愁和绵长悠远的思乡情怀。

  结尾三句,进一步加浓了这种思归无期的沉重压抑感。根据《转应曲》词调,六、七两句要将第五句末两字颠倒过来,再重复两次,增强抒情色调和音乐感。“明月,明月”,再强调一下月色,望月思乡的中心更突出了,喟然感叹之情溢于言表。明月已撩动乡思,而偏偏在此时又听到声声胡笳,在空寂的夜晚听来分外苍凉凄切。笳声、鼓角之类音响都是边塞战地的特有声音,塞上悲笳,使征人沉浸于乡思的心境猛然震醒:呵,现在还身处战争环境,战事不息,戍边未竟,何日是归期!望月思归,只是可望可思而已,而真正归故乡的现实却又在这笳声中化为泡影。这样的对月闻笳,真使人愁思郁结,肝肠寸断。征人那痛苦,哀怨的心声随着月光的流洒和笳声的飘扬,也在这大漠中留下了长长的余音。

  这首词借助草、雪、月、笳等景物来写征人的心情,也表露了作者对征人的深切同情,情在景中,蕴藉有味。戴叔伦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司空图《与极浦书》)这就是说,他要求诗中写景要有韵致,有余味。从这首词中,也可见出他追求情景相融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转应曲》作者简介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相关文章

  • 唐代边塞诗兴盛原因探析
  • 唐代边塞诗兴盛原因探析 泱泱大唐是一个诗的国度,特别是盛唐时期描写边塞生活,雄浑奔放.慷慨悲壮的边塞诗与描写山水田园,清新自然.明朗恬静的山水田园诗争奇斗妍,并立诗坛,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独特景观,令后人追慕.这两个诗歌流派并非是当时诗人 ...查看


  • "大边塞诗"畅想等
  • "大边塞诗"畅想 王亚平 新而未大:二十年前的困惑 新边塞诗诞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1988年新疆诗词学会成立,既可视为前十年新边塞诗创作之总结,亦可视为后二十年大边塞诗创作之起点. 新边塞诗前十年创作之最大困惑,乃 ...查看


  • 唐代边塞诗歌
  • 摘 要::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查看


  •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作者:阮兴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4年第11期 文字起源于劳动生活,后经历代劳动人民的磨洗和文人的整理,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就像一颗镶嵌在中华大地上的璀璨夺目的明 ...查看


  • 从唐代边塞诗看大唐军人
  • 从唐代边塞诗看大唐军人 班级: 姓名: 任课老师: 目录 一.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正文 .................. ...查看


  • 岑参高适边塞诗异同
  • 浅谈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摘要: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在盛唐时期更是达到了边塞诗创作的顶峰,涌现了许多著名的边塞诗人,其中最易被人拿来比较的莫过于高适和岑参了.高岑二人在诗歌创作上的确是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也有各自 ...查看


  •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
  •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边塞诗 一.边塞诗的概念 边塞诗词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开始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宋年间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词流派. 二.边塞诗的意象: 1.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2.与战争有关的 ...查看


  • 浅析盛唐时代"高岑"边塞诗派
  • 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有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流派--盛唐时代的边塞诗派.它以自己的独特题材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以自己的独特风格为唐代诗坛也为我国古代诗歌增添了绚丽的色彩.这个诗派的代表人物就是高适与岑参,文学史上并称为"高岑&q ...查看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摘 要]边塞诗的创作在唐代达到鼎盛,自成一家风格.掌握积累边塞诗的一些知识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抓住边塞诗的意象,认识边塞诗.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范围狭窄,多是和边塞.战争有关.2.总结边塞诗的内容,领会其思想情感 ...查看


  • 试论卢纶的边塞诗_霍有明
  • DOI:10.15967/j.cnki.cn14-1316/g4.2001.02.015第19卷 第2期2001年4月 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19 No.2Apr.2001 JournalofYunchengCollege 试论卢纶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