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手抄报资料:说文解"馋"

  都知道中国人最讲吃,换句话就是特馋。林语堂先生说,见到一种鱼类,德国人先考虑“分类学”,中国人想的却是红烧?清蒸?馋到“不能冷静地观察一条鱼”,就没法研究动物学。就连“馋”这个挂在嘴上的词儿,到底什么意思,也没人捉摸。

  “馋”很微妙,不容易认识。这个汉字出现得就意外地晚,东汉的《说文解字》里还找不到呢。《辞源》举出的最早例句,是唐代白居易的诗“慵馋还自哂”,笑自己又懒又馋。比他稍早的韩愈还把“馋”用在月食上,形容天狗贪吃大月饼。宋代“馋”字才大为流行,苏东坡诗中多次出现,例如管一位爱吃竹笋的清官叫“清贫馋太守”。

  《辞源》解释“馋”是“贪吃”,等于想多吃,吃什么不论;《辞海》讲得更准确些:“贪嘴”。我在饮食史方面下过功夫,发现的例句大大早于《辞源》、《辞海》,是在西汉哲学著作《焦氏易林》中;更难得的是意思上也相当准确:“舌馋于腹”。这叫人想起了钱锺书讲的肚子跟舌头吵架的有趣寓言:舌头非常乐意吃馆子,肚子抱怨说:你贪馋却要我辛苦。作为酒囊饭袋的“肚子”是吃的代表,而作为赏味器官的“舌头”是“馋”的化身。

  中国的饮食文化这么发达,国人都没能弄清“馋”的定义,那洋人就更甭指望了。查查《汉英词典》里跟“馋”对应的gluttonous意思是“暴食”,还有greedy,是“贪吃、贪多”。形容馋,中国文言成语常说“馋涎欲滴”,英语里只能描写成“让人舔嘴唇”、“让人嘴里出水”,馋涎是清水吗?

  “馋”确实够得上一个研究课题。梁实秋先生曾经涉及,可惜浅尝辄止了。他有篇文章就叫《馋》,《雅舍谈吃》里不收。他说:“馋,在英文里找不到一个十分适当的字。罗马暴君尼禄……常见其撕下一根根又粗又壮的鸡腿,举起来大嚼,好一副饕餮相!但那不是馋。”

  提起馋涎,上年纪的人就想到那个俄国生理学家说的“条件反射”,说狗听见喂食的声响就会“嘴里出水”。狗改不了吃屎,它的嗅觉比人高出几千倍,当然不是闻不见臭味,但它不嫌。那么猫儿爱吃腥,总该能证明动物也会欣赏美味了吧?你不如引用孟夫子那句名言:人的口味是一样的(“口之于味,有同嗜焉”),然而那谈的只是人的共性,准确说是人的“食性”。说到人们在吃上的个性,谁都知道那是“众口难调”。孟夫子爱吃鱼(“鱼我所欲也”),可有人闻见腥味就想吐。

  猫狗也好人也罢,说到吃食,首先想到的大多是物质方面,这接近科学家所关心的营养成分,是人体的生理需要。提高到美食层次,就进入人的精神世界了。前个世纪德国人就开始研究味觉、嗅觉,洋人的生理-心理学让国人甘拜下风,然而那跟对“馋”的认识还隔着一层。馋的研究还是一片没开垦的处女地。

  关于“馋”,好吃的华人有特别丰富的体验。我已搜集到大量文字材料,可供分析研究,或许能让您“吃”透美味的道理,其中有典故作调料,还会让你读来津津有味。

  都知道中国人最讲吃,换句话就是特馋。林语堂先生说,见到一种鱼类,德国人先考虑“分类学”,中国人想的却是红烧?清蒸?馋到“不能冷静地观察一条鱼”,就没法研究动物学。就连“馋”这个挂在嘴上的词儿,到底什么意思,也没人捉摸。

  “馋”很微妙,不容易认识。这个汉字出现得就意外地晚,东汉的《说文解字》里还找不到呢。《辞源》举出的最早例句,是唐代白居易的诗“慵馋还自哂”,笑自己又懒又馋。比他稍早的韩愈还把“馋”用在月食上,形容天狗贪吃大月饼。宋代“馋”字才大为流行,苏东坡诗中多次出现,例如管一位爱吃竹笋的清官叫“清贫馋太守”。

  《辞源》解释“馋”是“贪吃”,等于想多吃,吃什么不论;《辞海》讲得更准确些:“贪嘴”。我在饮食史方面下过功夫,发现的例句大大早于《辞源》、《辞海》,是在西汉哲学著作《焦氏易林》中;更难得的是意思上也相当准确:“舌馋于腹”。这叫人想起了钱锺书讲的肚子跟舌头吵架的有趣寓言:舌头非常乐意吃馆子,肚子抱怨说:你贪馋却要我辛苦。作为酒囊饭袋的“肚子”是吃的代表,而作为赏味器官的“舌头”是“馋”的化身。

  中国的饮食文化这么发达,国人都没能弄清“馋”的定义,那洋人就更甭指望了。查查《汉英词典》里跟“馋”对应的gluttonous意思是“暴食”,还有greedy,是“贪吃、贪多”。形容馋,中国文言成语常说“馋涎欲滴”,英语里只能描写成“让人舔嘴唇”、“让人嘴里出水”,馋涎是清水吗?

  “馋”确实够得上一个研究课题。梁实秋先生曾经涉及,可惜浅尝辄止了。他有篇文章就叫《馋》,《雅舍谈吃》里不收。他说:“馋,在英文里找不到一个十分适当的字。罗马暴君尼禄……常见其撕下一根根又粗又壮的鸡腿,举起来大嚼,好一副饕餮相!但那不是馋。”

  提起馋涎,上年纪的人就想到那个俄国生理学家说的“条件反射”,说狗听见喂食的声响就会“嘴里出水”。狗改不了吃屎,它的嗅觉比人高出几千倍,当然不是闻不见臭味,但它不嫌。那么猫儿爱吃腥,总该能证明动物也会欣赏美味了吧?你不如引用孟夫子那句名言:人的口味是一样的(“口之于味,有同嗜焉”),然而那谈的只是人的共性,准确说是人的“食性”。说到人们在吃上的个性,谁都知道那是“众口难调”。孟夫子爱吃鱼(“鱼我所欲也”),可有人闻见腥味就想吐。

  猫狗也好人也罢,说到吃食,首先想到的大多是物质方面,这接近科学家所关心的营养成分,是人体的生理需要。提高到美食层次,就进入人的精神世界了。前个世纪德国人就开始研究味觉、嗅觉,洋人的生理-心理学让国人甘拜下风,然而那跟对“馋”的认识还隔着一层。馋的研究还是一片没开垦的处女地。

  关于“馋”,好吃的华人有特别丰富的体验。我已搜集到大量文字材料,可供分析研究,或许能让您“吃”透美味的道理,其中有典故作调料,还会让你读来津津有味。


相关文章

  • 汉字手抄报:关于汉字的手抄报
  • 前段时间,我们班举行了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遨游汉字王国. 我们进行了搜集资料.学习课文.制作手抄报或幻灯片.成果展示等活动.其中,制作手抄报和幻灯片同学们更是进行得如火如荼. 我们的小组长是卢颖琪,也就是我,小组成员有:邓晓彤.刘舒怡 ...查看


  • 汉字手抄报资料:汉字的数量
  • 汉字的数量并没有准确数字,大约将近十万个(北京国安咨询设备公司汉字字库收入有出处汉字91251个),日常所使用的汉字只有几千字.据统计,1000个常用字能覆盖约92%的书面资料,2000字可覆盖98%以上,3000字时已到99%,简体与繁体 ...查看


  • 汉字手抄报资料:使用汉字的国家
  • 除中国使用汉字外,过去使用过或现在仍然在使用汉字的国家有越南.日本.朝鲜.韩国. 越南在公元第一世纪传入汉字.13世纪创造了越南形声字,叫做"字喃"."字喃"一直与汉字平行使用.19世纪起采用拉丁化新 ...查看


  • 汉字手抄报资料:汉字的简化
  • 古代的汉字属于表意性文字,字形结构的标音表义倾向,使得汉字的笔画.结构日益复杂起来,或者是因为一个字从单义变成了多义,因此,出于字形上分化区别意义的需要,往往也在原有的汉字上增添成分.例如"云",本来就是表示云彩的象形字 ...查看


  • 汉字手抄报资料:汉字偏旁.部首.笔画组合与字根有什么区别?
  • 汉字偏旁.部首.笔画组合与字根有什么区别? 1.偏旁是从造字构形的角度定义的.习惯上有"左偏右旁"的说法. 这是采用"两分法"对汉字进行结构分析得出的认识. 由于汉字结构复杂,许多汉字并不是左右结构的 ...查看


  • 汉字手抄报资料:汉字在海外
  • 汉字两千年前就先后传入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在不同历史时期作为正式文字使用.因此从东北亚到东南亚,历史上形成了一个汉字文化圈. 汉字在朝鲜语中占有很大比重,据统计,朝鲜语中,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汉字词汇都占60%左右.史料记载,公元28 ...查看


  • 汉字手抄报资料:我与汉字的故事
  • 我与汉字的故事 汉字,我天天和它打交道.它也是我的好朋友,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与它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小时候我对汉字情有独钟,在画画后,我总会提笔在画上签上名儿.那时候的我,很小,只会写"大"."小&quo ...查看


  • 汉字手抄报资料:有趣的汉字
  • 有趣的汉字 汉字,是中华艺术的一块瑰宝,是有生命的小精灵:你看,"光"一看就有亮亮的感觉;"哭"字好似一个人在伤心地哭;"落"字一落千丈;"升"字一飞冲天.这些 ...查看


  • 汉字手抄报资料:汉字的产生过程
  •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生命力的文字.它从诞生至今,已经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在汉字诞生之前,根据古籍记载,中华民族的先民是以实物记事和图画记事来帮助记忆.辅助交际的. 上古的实物记事,主要有结绳.结珠.讯木等.<周易·系辞下>说 ...查看


  • 汉字手抄报资料:汉字结构的自然流变
  • 汉字结构的自然流变 汉字结构上的自然流变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异体字越来越多,也就是说同一个字不同的书写形式越来越多;②笔画的模式越来越多;③书写方式越来越多. 汉字在起源之时,实际上是一幅幅逼真的图画,各个部落甚至各个人在写这些字,或者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