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手抄报:怎样真正的认识自己

  人人都在写自己的历史,但这历史缺乏细心的读者。我们没有工夫读自己的历史,即使读,也是读得何其草率。

  你是谁?”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在没有认识和了解对方之前,都会产生这种疑问。也都迫不急待的想摸清对方的底细,对自己遇到的人的一切都会有深厚的兴趣,不管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了解别人如果可以算是一种能力,那么认识自己就是一种天赋了。“你是谁?”这个我们都能回答很多,包括姓名 性别 身世 情感和工作历经等等,或轰轰烈烈或平谈无奇,谁都能道出一二三说出四五六。但是能说出来都不是真正的自己,最多只是外在的历经。人们总在说“知己难求”,其实有几个人能说出“我是谁?”,“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生就是一次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遇见自己才是真谛。

  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这是铭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希腊和后来的哲学家喜欢引用来规劝世人。对这句箴言可作三种理解。

  第一是人要有自知之明。这大约是箴言本来的意思,它传达了神对人的要求,就是人应该知道自己的限度。希腊人大抵也是这样理解的。有人问泰勒斯,什么是最困难之事,回答是:“认识你自己。”接着的问题:什么是最容易之事?回答是:“给别人提建议。”这位最早的哲人显然是在讽刺世人,世上有自知之明者寥寥无几,好为人师者比比皆是。看来苏格拉底领会了箴言的真谛,他认识自己的结果是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为此受到了德尔斐神谕的最高赞扬,被称作全希腊最智慧的人。

  第二种理解是,每个人身上都藏着世界的秘密,因此,都可以通过认识自己来认识世界。在希腊哲学家中,好像只有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接近了这个意思。他说:“我探寻过我自己。”还说,他的哲学仅是“向自己学习”的产物。不说认识世界,至少就认识人性而言,每个人在自己身上的确都有着丰富的素材,可惜大多被浪费掉了。事实上,自古至今,一切伟大的人性认识者都是真诚的反省者,他们无情地把自己当作标本,藉之反而对人性有了深刻而同情的理解。

  第三种理解是,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应该认识自己独特的禀赋和价值,从而实现自我,真正成为自己。这种理解最流行,我以前也常采用,但未必符合作为城邦动物的希腊人的实情,恐怕是文艺复兴以来的引伸和发挥了。

  自我、自我感知的存在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我们要拥有某件东西的唯一原因是扩大我们的自我感知,我们能够知道我们是谁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观察我们所拥有的。换句话说,拥有和存在是不同的,但不可分割。在一件物品成为一个财产的时候,我们曾经有的自我和非我合成一体,拥有和存在融合了。确实,这一点在汽车文化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对许多人来说,汽车是延伸自我和理想自我的一部分。人们常常小心翼翼地保养它、试图有一辆能彰显自己身份和个性的车、赋予它特别的装饰、甚至像对待家庭成员一样给它取个名字,当车子损坏时,车主的反应就像是他们自己的身体受到了伤害。每个人开车时的风格也常常很能表现出他真正的自我——一个在办公室里温文懦弱的人,开车时也许狂暴好胜,那就是他受压抑的自我。

  现代自我概念的创始人威廉?詹姆斯曾说:“一个人的自我是他能够称作是他的所有的关系的总和,这不仅包括他的身体和心智能力,还包括他的衣物和房子、他的妻子和孩子、他的祖先和朋友、他的声誉和作品、他的徒弟,以及他的游艇和银行账户。所有这些东西给他带来同样的情感。如果这些东西增加、繁荣,他就有胜利的感觉;如果它们缩减、消失,他就一蹶不振——对每个东西的感觉程度不一定一样,但对所有这些东西感觉的方式大体是一致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就是为什么购物狂这种类型只有现代社会才会出现:因为只有在这个时代,自我才膨胀到了无法抑制的程度,而人们总是希望通过不断的占有和增加来获得那种满足感。浮士德式心灵的空虚感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写照。

  如何认识自我?

  心理学家埃利希?弗洛姆反对现代“激进的享乐主义”,强调分享、给予、奉献的取向,他提出了一个强有力的问题:“如果我是我所拥有的,而如果我所拥有的失去了,那我又是谁呢?”

  这说到底仍是同一个问题:如何认识“自我”?如果你认为自我就是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那么很正常地,你倾向于要更多;但如果你认为自我就是“失去所有东西之后剩下的那些”,那么你在心理上也就不会觉得放弃它们有什么不可以,反正它们都是“身外之物”。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察,在物体丢失之后,常常会激发起人们在手工、思想、艺术、写作等方面的创造性,因为人们在心理机制上倾向于通过这种方式来弥补自身的丢失,以恢复到完美状态——换言之,创造性的时期也许会跟随一个人财产的失去而到来。

  我们所谓的追求,就是放弃本来很好的。去追求更好的,往往只是满身伤痕,事与愿违。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是不能长久的,恒久不变的真理,往往都是谁都可以明白的简单道理。人是世上最贪婪不能满足的动物,爱 快乐 精神 物质让我们不停的去追求。而忘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当你追求另一个未知的时候,你就已经放弃了自己现在拥有的,而很少有人去珍惜,我们从而成了生活的赌徒,直到一无所有,才会去理会内心深处那个无视很久的自我。

  人们都想要开心快乐。而快乐往往来自外在的条件,失去了就会痛苦得到了才会快乐。而得到必有失去,不管是你自己放弃现在很好的,还是别人失去的。那么开心和痛苦是相互的,同时存在的。而痛苦比快乐要敏感,就像是你全身都很快乐,因小手指上的一个小伤口就会让你感到全身痛苦一样,就因为这样多少人一辈子都痛不欲生。只有找回真正的自我,找回内心那久违的喜悦心,只有发自内心的自知 自明 自足才会发现给予也很开心。喜悦心让人知足,快乐让人开心,一个内在,一个外在。认识自己比了解别人要重要得多。

  所以我们问问自己:“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在做什么?”

  人人都在写自己的历史,但这历史缺乏细心的读者。我们没有工夫读自己的历史,即使读,也是读得何其草率。

  你是谁?”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在没有认识和了解对方之前,都会产生这种疑问。也都迫不急待的想摸清对方的底细,对自己遇到的人的一切都会有深厚的兴趣,不管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了解别人如果可以算是一种能力,那么认识自己就是一种天赋了。“你是谁?”这个我们都能回答很多,包括姓名 性别 身世 情感和工作历经等等,或轰轰烈烈或平谈无奇,谁都能道出一二三说出四五六。但是能说出来都不是真正的自己,最多只是外在的历经。人们总在说“知己难求”,其实有几个人能说出“我是谁?”,“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生就是一次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遇见自己才是真谛。

  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这是铭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希腊和后来的哲学家喜欢引用来规劝世人。对这句箴言可作三种理解。

  第一是人要有自知之明。这大约是箴言本来的意思,它传达了神对人的要求,就是人应该知道自己的限度。希腊人大抵也是这样理解的。有人问泰勒斯,什么是最困难之事,回答是:“认识你自己。”接着的问题:什么是最容易之事?回答是:“给别人提建议。”这位最早的哲人显然是在讽刺世人,世上有自知之明者寥寥无几,好为人师者比比皆是。看来苏格拉底领会了箴言的真谛,他认识自己的结果是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为此受到了德尔斐神谕的最高赞扬,被称作全希腊最智慧的人。

  第二种理解是,每个人身上都藏着世界的秘密,因此,都可以通过认识自己来认识世界。在希腊哲学家中,好像只有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接近了这个意思。他说:“我探寻过我自己。”还说,他的哲学仅是“向自己学习”的产物。不说认识世界,至少就认识人性而言,每个人在自己身上的确都有着丰富的素材,可惜大多被浪费掉了。事实上,自古至今,一切伟大的人性认识者都是真诚的反省者,他们无情地把自己当作标本,藉之反而对人性有了深刻而同情的理解。

  第三种理解是,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应该认识自己独特的禀赋和价值,从而实现自我,真正成为自己。这种理解最流行,我以前也常采用,但未必符合作为城邦动物的希腊人的实情,恐怕是文艺复兴以来的引伸和发挥了。

  自我、自我感知的存在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我们要拥有某件东西的唯一原因是扩大我们的自我感知,我们能够知道我们是谁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观察我们所拥有的。换句话说,拥有和存在是不同的,但不可分割。在一件物品成为一个财产的时候,我们曾经有的自我和非我合成一体,拥有和存在融合了。确实,这一点在汽车文化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对许多人来说,汽车是延伸自我和理想自我的一部分。人们常常小心翼翼地保养它、试图有一辆能彰显自己身份和个性的车、赋予它特别的装饰、甚至像对待家庭成员一样给它取个名字,当车子损坏时,车主的反应就像是他们自己的身体受到了伤害。每个人开车时的风格也常常很能表现出他真正的自我——一个在办公室里温文懦弱的人,开车时也许狂暴好胜,那就是他受压抑的自我。

  现代自我概念的创始人威廉?詹姆斯曾说:“一个人的自我是他能够称作是他的所有的关系的总和,这不仅包括他的身体和心智能力,还包括他的衣物和房子、他的妻子和孩子、他的祖先和朋友、他的声誉和作品、他的徒弟,以及他的游艇和银行账户。所有这些东西给他带来同样的情感。如果这些东西增加、繁荣,他就有胜利的感觉;如果它们缩减、消失,他就一蹶不振——对每个东西的感觉程度不一定一样,但对所有这些东西感觉的方式大体是一致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就是为什么购物狂这种类型只有现代社会才会出现:因为只有在这个时代,自我才膨胀到了无法抑制的程度,而人们总是希望通过不断的占有和增加来获得那种满足感。浮士德式心灵的空虚感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写照。

  如何认识自我?

  心理学家埃利希?弗洛姆反对现代“激进的享乐主义”,强调分享、给予、奉献的取向,他提出了一个强有力的问题:“如果我是我所拥有的,而如果我所拥有的失去了,那我又是谁呢?”

  这说到底仍是同一个问题:如何认识“自我”?如果你认为自我就是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那么很正常地,你倾向于要更多;但如果你认为自我就是“失去所有东西之后剩下的那些”,那么你在心理上也就不会觉得放弃它们有什么不可以,反正它们都是“身外之物”。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察,在物体丢失之后,常常会激发起人们在手工、思想、艺术、写作等方面的创造性,因为人们在心理机制上倾向于通过这种方式来弥补自身的丢失,以恢复到完美状态——换言之,创造性的时期也许会跟随一个人财产的失去而到来。

  我们所谓的追求,就是放弃本来很好的。去追求更好的,往往只是满身伤痕,事与愿违。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是不能长久的,恒久不变的真理,往往都是谁都可以明白的简单道理。人是世上最贪婪不能满足的动物,爱 快乐 精神 物质让我们不停的去追求。而忘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当你追求另一个未知的时候,你就已经放弃了自己现在拥有的,而很少有人去珍惜,我们从而成了生活的赌徒,直到一无所有,才会去理会内心深处那个无视很久的自我。

  人们都想要开心快乐。而快乐往往来自外在的条件,失去了就会痛苦得到了才会快乐。而得到必有失去,不管是你自己放弃现在很好的,还是别人失去的。那么开心和痛苦是相互的,同时存在的。而痛苦比快乐要敏感,就像是你全身都很快乐,因小手指上的一个小伤口就会让你感到全身痛苦一样,就因为这样多少人一辈子都痛不欲生。只有找回真正的自我,找回内心那久违的喜悦心,只有发自内心的自知 自明 自足才会发现给予也很开心。喜悦心让人知足,快乐让人开心,一个内在,一个外在。认识自己比了解别人要重要得多。

  所以我们问问自己:“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在做什么?”


相关文章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我也追"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说 通过"名人故事"."名人知识知多少"."名人论坛"等活 ...查看


  • 感恩节手抄报资料:学会感恩
  • 人的一生中,小而言之,从小时候起,就领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等到上学,有老师的教育之恩,工作以后,又有领导.同事的关怀.帮助之恩,年纪大了之后,又免不了要接受晚辈的赡养.照顾之恩;大而言之,作为单个的社会成员,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多层次的社会大环 ...查看


  • 法制手抄报:一堂深刻的法制教育课
  • 人生会面临许多选择,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不能明辨是非而选错了道路使自己后悔一生,当然尤其是我们青少年. 由于这方面的原因,学校为我们组织了一节法制教育课.这对于我们来说真可畏意义重大. 我认真地听完了这堂课,给我的感触很深.这堂课中的案例 ...查看


  • 法制手抄报:小学生法制手抄报
  • 人生会面临许多选择,当你正处于十字路口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时,你将做出如何决择?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不能明辨是非而选错了道路使自己后悔一生,当然尤其是我们青少年. 由于这方面的原因,学校为我们组织了一节法制教育课.这对于我们来说真可畏意义重大 ...查看


  • 创建文明城市手抄报资料:美丽环境,文明发展
  • 美丽环境,健康人类文明发展 有了美丽的环境才有健康的人类,有了人类才有文明的社会,环境-人类-文明这三者是息息相关的.一个人不能离开水.空气.阳光.树木等等,这些资源一旦缺少,就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威胁. 树木能为人类挡风沙,绿化环境, ...查看


  • 心理健康手抄报:20岁要懂处世心理学
  • 每个人都在追逐自己心中那个梦,没有为什么,只有自己想不想做,自己敢不敢去做.有些人其实不是真的不会做,而是不愿去做,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好每件事,不相信自己有那么大的实力能把一件事做好,为什么要那么的轻看自己?就因为比别人差吗? 其实差不了多少 ...查看


  • 心理健康手抄报:不做三种心理奴隶
  • 很多人之所以过得不快乐,主要就是因为自己的受到内心的奴役,导致自己在生活中发生诸多的不快.因此,我们想要让我们的心理健康,每一天都过得快乐,那么我们就不要做自己心理的奴隶,那么,我们的心理奴隶有哪些呢? "别人怎样想"的 ...查看


  • 安全教育手抄报:怎样识别坏人
  • 怎样识别坏人 1.表面上看,坏人与常人没有什么不同.坏人做坏事时,总是先选择好作案时间.地点,以便达到目的,不被人发觉,而且容易逃跑.坏人总善于伪装,花言巧语,小恩小惠,编造使你相信他的理由,达到欺诈.侵害的目的.每名中小学生都应该认识到坏 ...查看


  • 语文手抄报:语文学法指导
  • 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讲究方法,认识思考.工作劳动.体育运动.生活起居也讲究方法.学习是手脑并用,身心共济的复杂的活动当然更要讲究方法.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