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简笔画:明朝天安门的历史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元朝统治被推翻,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同时,明大将徐达统率军队攻克元大都,更名为北平。此时,明朝统治者对元大都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尤其是将元大都的精华--元故宫尽行拆除,以消除前王朝的“王气”,致使当年金铺朱户、丹楹藻绘、辉煌至极的元宫城荡然无存。

天安门简笔画:明朝天安门的历史

  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其孙建文帝继位。这时,在明朝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一场争夺皇位的战争。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北平,夺得皇位,登上皇帝的宝座,从燕王变成了明成祖,并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正月将北平改称北京,暂称“行在”(皇帝在外时的行都)。

  明成祖朱棣就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决定把首都从南京迁到他的“龙兴之地”北京。他之所以要迁都北京,主要原因是由于北京“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关口不下百十”,“会通漕运便利,天津通海运”的优越地理位置。此外还在于为了控制北方和东北地区,以维护全国的安定。

  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准备将都城从金陵(今南京)北迁的明成祖朱棣,征召全国各地能工巧匠,开始大规模重建北京城。其时,江苏省苏州府吴县香山人蒯祥奉命设计建造皇宫,第一项任务就是负责设计和组织施工作为宫廷正门的承天门(即天安门前身)。当时,有一位名叫马可·波罗的意大利著名旅行家来到中国,看到“大汗之城”元大都那富丽堂皇的宫殿和景色优美的花圃后,大为赞叹道:城是如此美丽,布置如此巧妙,竟是不能描写她了。他后来写的《马可·波罗游记》,因有大都城的记述,而使这座古城得以传播,名扬世界。元朝虽未建造天安门,但它另择新址的建筑格局以及元故宫、宫廷广场的定位,却使明代始建天安门具有了可行性。

  蒯祥是典型的子承父业。其父蒯富因技艺高超,当了总管建筑皇宫的“木工首”,后来蒯祥也出任此职,并官拜工部左侍郎。承天门属皇城中的重要建筑,当时形制为一座黄瓦飞檐的三层五间式的五座木牌楼,正中高悬“承天之门”匾额。

  皇城的中门,根据明南京城的名称改称承天门(今天安门),承天门内仿照南京城布局建造端门。宫城南移到紫禁城的位置,正门由元代的灵星门改称午门。在营建紫禁城的同时,又利用午门前方的中心御道左右两侧,按“左祖右社”规制建造了太庙和社稷坛两组严格对称的建筑群。此外,在承天门(清代改称天安门)前开辟一个“T”字形的宫廷广场,广场东、西、南三面都修筑了宫墙,使广场封闭起来,并在东、西两翼和南端凸出的一面,各开一门即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和正南方的大明门(清代改称大清门)。

  承天门属皇城中的重要建筑。承天门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时,只不过是一座黄瓦飞檐的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牌坊正中高悬“承天之门”匾额。承天之门寓有“承天启运”和“受命于天”之意,喻示封建皇帝是“受命于天”的,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为尊。

  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方告完工,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朱棣颁诏正式迁都北京。

  明天顺元年,承天门遭雷击起火被焚毁;时隔8年,即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才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门楼,也奠定了今日天安门的形制;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京城,承天门再次被毁;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在原址废墟上大规模改建,重修为一座城楼,并更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元朝统治被推翻,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同时,明大将徐达统率军队攻克元大都,更名为北平。此时,明朝统治者对元大都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尤其是将元大都的精华--元故宫尽行拆除,以消除前王朝的“王气”,致使当年金铺朱户、丹楹藻绘、辉煌至极的元宫城荡然无存。


  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其孙建文帝继位。这时,在明朝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一场争夺皇位的战争。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北平,夺得皇位,登上皇帝的宝座,从燕王变成了明成祖,并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正月将北平改称北京,暂称“行在”(皇帝在外时的行都)。

  明成祖朱棣就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决定把首都从南京迁到他的“龙兴之地”北京。他之所以要迁都北京,主要原因是由于北京“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关口不下百十”,“会通漕运便利,天津通海运”的优越地理位置。此外还在于为了控制北方和东北地区,以维护全国的安定。

  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准备将都城从金陵(今南京)北迁的明成祖朱棣,征召全国各地能工巧匠,开始大规模重建北京城。其时,江苏省苏州府吴县香山人蒯祥奉命设计建造皇宫,第一项任务就是负责设计和组织施工作为宫廷正门的承天门(即天安门前身)。当时,有一位名叫马可·波罗的意大利著名旅行家来到中国,看到“大汗之城”元大都那富丽堂皇的宫殿和景色优美的花圃后,大为赞叹道:城是如此美丽,布置如此巧妙,竟是不能描写她了。他后来写的《马可·波罗游记》,因有大都城的记述,而使这座古城得以传播,名扬世界。元朝虽未建造天安门,但它另择新址的建筑格局以及元故宫、宫廷广场的定位,却使明代始建天安门具有了可行性。

  蒯祥是典型的子承父业。其父蒯富因技艺高超,当了总管建筑皇宫的“木工首”,后来蒯祥也出任此职,并官拜工部左侍郎。承天门属皇城中的重要建筑,当时形制为一座黄瓦飞檐的三层五间式的五座木牌楼,正中高悬“承天之门”匾额。

  皇城的中门,根据明南京城的名称改称承天门(今天安门),承天门内仿照南京城布局建造端门。宫城南移到紫禁城的位置,正门由元代的灵星门改称午门。在营建紫禁城的同时,又利用午门前方的中心御道左右两侧,按“左祖右社”规制建造了太庙和社稷坛两组严格对称的建筑群。此外,在承天门(清代改称天安门)前开辟一个“T”字形的宫廷广场,广场东、西、南三面都修筑了宫墙,使广场封闭起来,并在东、西两翼和南端凸出的一面,各开一门即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和正南方的大明门(清代改称大清门)。

  承天门属皇城中的重要建筑。承天门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时,只不过是一座黄瓦飞檐的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牌坊正中高悬“承天之门”匾额。承天之门寓有“承天启运”和“受命于天”之意,喻示封建皇帝是“受命于天”的,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为尊。

  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方告完工,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朱棣颁诏正式迁都北京。

  明天顺元年,承天门遭雷击起火被焚毁;时隔8年,即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才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门楼,也奠定了今日天安门的形制;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京城,承天门再次被毁;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在原址废墟上大规模改建,重修为一座城楼,并更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


相关文章

  • 天安门简笔画:天安门的石狮子
  • 北京的天安门,是没人不知道的伟大建筑物.这会儿先不说天安门的历史,天安门的建筑,单说天安门前面,金水桥南边那两个石狮子,为什么肚子上都有枪扎的一道深坑呢?这就要从闯王李自成进北京的故事说起. 李闯王的农民起义军,从打陕西延安出发,一路上势如 ...查看


  • 天安门简笔画:清朝天安门的历史
  • 清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在废墟上进行了大规模改建,重修为一座城楼,名字也改成"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1952年经过两次大规模的修缮.1970年的 ...查看


  • 天安门简笔画:天安门简笔画图片
  • 天安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坐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宫的南端,与天安门广场隔长安街相望.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 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 ...查看


  • 天安门简笔画:天安门简笔画
  • 天安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坐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宫的南端,与天安门广场隔长安街相望.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1] 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 ...查看


  • 天安门简笔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 天安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坐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宫的南端,与天安门广场隔长安街相望.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 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 ...查看


  • 天安门简笔画:天安门两侧的文武衙门
  • 明清两朝,在天安门旷形广场千步廊两侧,林立着统治全国的文武衙门. 明宣德五年,首建礼部后便把五府六部集中于广场两旁.千步廊东侧是掌管全国礼仪.祭祀.宴享.贡举等事务的礼部和掌管全国官吏选授.考课.勋封之政的吏部,负责全国户口.土地.赋税.财 ...查看


  • 天安门简笔画:天安门的沿革
  • 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1420年建成.最初仅是一座三层五间式的木结构牌,名字叫做"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天顺元年(1457年),牌楼毁于雷火 ...查看


  • 天安门简笔画:天安门简介
  • 天安门坐落在中国北京市中心,故宫的南端,与天安门广场隔长安街相望,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设计者为明代的御用建筑匠师蒯祥.天安门始建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时称为承天门.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1925年10月10 ...查看


  • 天安门简笔画:文革期间的天安门
  • 1966年4月邢台地震发生地震后,政府组织力量对城楼内的五架梁.西山花踏脚木.草架柱进行了加固,将部分倾斜的梁柱等构件进行了拉结,并增加了铁箍. 1969年12月15日至1970年4月7日,为彻底解决天安门城楼几百年来积存下的种种问题和不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