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来源:
体育活动时,我带领幼儿到软质地面上玩“爬爬乐”的游戏。游戏休息时,有几位幼儿发现了旁边花圃里有蚯蚓。平时‘幼儿很喜欢小动物,但对蚯蚓却不太了解。孩子们有的能用土语说出蚯蚓的名称,但观察不细致,不能准确地用口语表达其外形特征,更不了解蚯蚓的“再生能力”,但有的不认识误认为是怪物、大坏蛋。大班孩子,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事物充满好奇,,小小的蚯蚓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他们在议论着,有几个胆大的孩子还用小棒子将蚯蚓挑起来观察。
《纲要》中提出:孩子们的探究活动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生活中有许多不起眼的东西,其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为此,我设计生成了科学活动《有趣的蚯蚓》,引导幼儿展开了一系列的观察、研究活动。
活动目标:
1.感知了解蚯蚓的部分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探究蚯蚓,并能将结果记录与交流。
3.产生对蚯蚓的进一步探索欲望,知道要保护蚯蚓,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聊天的两盆花》,蚯蚓若干条,实验用品(尺、放大镜、玻璃板、盆子、泥土等)活动过程:
一、由多媒体课件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昨天晚上,我听到窗台上两盆花在聊天。”(播放多媒体课件)一盆说:“我盆里的泥土太硬了;紧紧的裹着我的根部,我吸收营养都困难。你看,我都快枯萎了。”
另一盆说:“我盆里的泥土松松,软软的,我可以尽情的吸收养分。你看,我长得多茂盛。”
教师:“为什么两盆泥土会不一样呢?这里面有什么秘密?”
(倒出来看看)原来是小蚯蚓在帮花儿松土,花儿才长得茂盛,碧绿。那我们帮花儿谢谢小蚯蚓。
(孩子们在情境中发现活动的主角“蚯蚓”,引入课题。)二、幼儿自主探究,实验并记录。
1.小蚯蚓长是得什么样子的?请你仔细的看一看、摸一摸,观察一下。每人用盒子拿一条蚯蚓去研究研究。(为幼儿提供放大镜和透明的小盒)交流结果:
蚯蚓是环节动物,细细长长的,没有眼睛、鼻子和耳朵。身上有许多水分,摸上去湿湿的。头部有环带。
(引导幼儿细致观察,了解了蚯蚓的外部特征。)2.小蚯蚓是怎么运动的呢?用动作学学。摸摸它的腹部。
一伸一缩 蠕动 腹部有刚毛。蚯蚓借助刚毛爬行。
3.小蚯蚓还有什么秘密呢?它到底有多长?蚯蚓在地上会爬,它在玻璃、纸上上会爬吗?哪里爬得快?它喜欢什么环境是干干的还是潮湿的?它为什么总是躲在泥土里?他喜欢光吗?我们来做几个实验研究研究。(出示表格)讲解操作方法与要求。
实验一:提供尺量。
实验二:提供玻璃和马粪纸。
实验三:提供手电和纸盒实验四:提供软硬不同的泥土另外: 提供笔记录交流探索的结果:
蚯蚓有不同的长度;蚯蚓在玻璃上、纸上也会爬,蚯蚓没有眼睛和耳朵,看不见,也听不见,但是他可以感受到有光,也能感觉到震动。他喜欢生活在潮湿的泥土中。
(利用多种材料和方法对蚯蚓进行实验研究和记录分析,感知了蚯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三、以趣引路,拓展研究。
我们发现了蚯蚓的这么多秘密,你还知道蚯蚓的什么秘密?
1.蚯蚓的粪是宝贝,可以养鸡、鸭、鱼等。
2.蚯蚓是中药,叫地龙。
3.蚯蚓还是一种菜,营养很好。
4.蚯蚓会处理垃圾。
小小蚯蚓真能干,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这一环节,幼儿知道了蚯蚓更多的相关知识,知道了我们要保护蚯蚓,爱护大自然。)四、延伸活动:
1.有一条蚯蚓受伤了,我们把它养在教室里,看看它会好吗?会有什么变化。
2.把蚯蚓送回家。
(在延伸活动中,幼儿了解到蚯蚓受伤分成两段后,它有个小本领,有脑袋的那部分会长出尾巴来,有尾巴的那部分也会长出脑袋来,它就能变成两条蚯蚓啦!)活动反思:
1.选材生活化《纲要》中提出:“”孩子们的探索活动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本活动的内容主体来源于生活,结合活动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关爱人类的朋友——蚯蚓。孩子们兴趣盎然的参与活动,发现了蚯蚓的有趣和奇妙。
2.环境宽松化整个活动注重每个孩子的参与、探索、研究。幼儿带着问题去探索、研究、寻找、发现。幼儿在活动中能很好合作。教师在活动中是材料的提供者,问题的观察者和探索活动的引导者、启发者,为幼儿提供了宽松、自由的探索氛围。幼儿充分体验了自主活动的乐趣,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意识。
3.材料丰富化本次活动的材料,看似简单,其实蕴含了丰富的内容我们提供了若干条蚯蚓和相关的探索辅助材料避免了幼儿操作时的争抢,有提供了自主选择、探索的机会。
活动来源:
体育活动时,我带领幼儿到软质地面上玩“爬爬乐”的游戏。游戏休息时,有几位幼儿发现了旁边花圃里有蚯蚓。平时‘幼儿很喜欢小动物,但对蚯蚓却不太了解。孩子们有的能用土语说出蚯蚓的名称,但观察不细致,不能准确地用口语表达其外形特征,更不了解蚯蚓的“再生能力”,但有的不认识误认为是怪物、大坏蛋。大班孩子,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事物充满好奇,,小小的蚯蚓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他们在议论着,有几个胆大的孩子还用小棒子将蚯蚓挑起来观察。
《纲要》中提出:孩子们的探究活动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生活中有许多不起眼的东西,其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为此,我设计生成了科学活动《有趣的蚯蚓》,引导幼儿展开了一系列的观察、研究活动。
活动目标:
1.感知了解蚯蚓的部分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探究蚯蚓,并能将结果记录与交流。
3.产生对蚯蚓的进一步探索欲望,知道要保护蚯蚓,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聊天的两盆花》,蚯蚓若干条,实验用品(尺、放大镜、玻璃板、盆子、泥土等)活动过程:
一、由多媒体课件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昨天晚上,我听到窗台上两盆花在聊天。”(播放多媒体课件)一盆说:“我盆里的泥土太硬了;紧紧的裹着我的根部,我吸收营养都困难。你看,我都快枯萎了。”
另一盆说:“我盆里的泥土松松,软软的,我可以尽情的吸收养分。你看,我长得多茂盛。”
教师:“为什么两盆泥土会不一样呢?这里面有什么秘密?”
(倒出来看看)原来是小蚯蚓在帮花儿松土,花儿才长得茂盛,碧绿。那我们帮花儿谢谢小蚯蚓。
(孩子们在情境中发现活动的主角“蚯蚓”,引入课题。)二、幼儿自主探究,实验并记录。
1.小蚯蚓长是得什么样子的?请你仔细的看一看、摸一摸,观察一下。每人用盒子拿一条蚯蚓去研究研究。(为幼儿提供放大镜和透明的小盒)交流结果:
蚯蚓是环节动物,细细长长的,没有眼睛、鼻子和耳朵。身上有许多水分,摸上去湿湿的。头部有环带。
(引导幼儿细致观察,了解了蚯蚓的外部特征。)2.小蚯蚓是怎么运动的呢?用动作学学。摸摸它的腹部。
一伸一缩 蠕动 腹部有刚毛。蚯蚓借助刚毛爬行。
3.小蚯蚓还有什么秘密呢?它到底有多长?蚯蚓在地上会爬,它在玻璃、纸上上会爬吗?哪里爬得快?它喜欢什么环境是干干的还是潮湿的?它为什么总是躲在泥土里?他喜欢光吗?我们来做几个实验研究研究。(出示表格)讲解操作方法与要求。
实验一:提供尺量。
实验二:提供玻璃和马粪纸。
实验三:提供手电和纸盒实验四:提供软硬不同的泥土另外: 提供笔记录交流探索的结果:
蚯蚓有不同的长度;蚯蚓在玻璃上、纸上也会爬,蚯蚓没有眼睛和耳朵,看不见,也听不见,但是他可以感受到有光,也能感觉到震动。他喜欢生活在潮湿的泥土中。
(利用多种材料和方法对蚯蚓进行实验研究和记录分析,感知了蚯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三、以趣引路,拓展研究。
我们发现了蚯蚓的这么多秘密,你还知道蚯蚓的什么秘密?
1.蚯蚓的粪是宝贝,可以养鸡、鸭、鱼等。
2.蚯蚓是中药,叫地龙。
3.蚯蚓还是一种菜,营养很好。
4.蚯蚓会处理垃圾。
小小蚯蚓真能干,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这一环节,幼儿知道了蚯蚓更多的相关知识,知道了我们要保护蚯蚓,爱护大自然。)四、延伸活动:
1.有一条蚯蚓受伤了,我们把它养在教室里,看看它会好吗?会有什么变化。
2.把蚯蚓送回家。
(在延伸活动中,幼儿了解到蚯蚓受伤分成两段后,它有个小本领,有脑袋的那部分会长出尾巴来,有尾巴的那部分也会长出脑袋来,它就能变成两条蚯蚓啦!)活动反思:
1.选材生活化《纲要》中提出:“”孩子们的探索活动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本活动的内容主体来源于生活,结合活动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关爱人类的朋友——蚯蚓。孩子们兴趣盎然的参与活动,发现了蚯蚓的有趣和奇妙。
2.环境宽松化整个活动注重每个孩子的参与、探索、研究。幼儿带着问题去探索、研究、寻找、发现。幼儿在活动中能很好合作。教师在活动中是材料的提供者,问题的观察者和探索活动的引导者、启发者,为幼儿提供了宽松、自由的探索氛围。幼儿充分体验了自主活动的乐趣,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意识。
3.材料丰富化本次活动的材料,看似简单,其实蕴含了丰富的内容我们提供了若干条蚯蚓和相关的探索辅助材料避免了幼儿操作时的争抢,有提供了自主选择、探索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