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送别诗中的诗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我在补充一首,白居易的 《琵琶行》:
浔言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送别诗最初是文人赠别僧侣,而后随着诗僧的大量涌现,诗僧与文人或僧人之间的送别诗也愈加丰富,其中的禅意特征也愈加明显。诗僧的创作进一步增加了送别诗的禅意。大历诗僧皎然集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作品,如:“香炉七岭秀,秋色九江清。自古多禅隐,吾常爱此行。寻师经鄂渚,受请到青城。离别人间事,何关道者情。”(《送广通上人》)再如《送奘上人游五台》:“身将刘令隐,经共谢公翻。有此宗师在,应知我法存。问心常寂乐,为别岂伤魂。独访华泉去,秋风入雁门。”而其他诗僧的作品也同样有这样的特点,如灵一《过惟山上人别业》:
禅客无心忆辟萝,
自然行径向山多。
知君欲问人间事,
始与浮云共一过。
再如《送禅者》:
祖意曾明万事闲,
谁云方外与人间。
卷衣江上秋来别,
处处禅心朵朵山。
严羽《沧浪诗话》云:“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他认为唐人佳作包括送别诗,其长处就在于可以“感动激发人意”。而以禅意入诗的送别诗,恰恰与之异趣,极力超脱世俗情感,营造一个空灵澄净的境界,使送别诗的主旨有了大改变。诚如黄宗羲所云:“诗为至清之物。僧中之诗人、境俱夺,能得其至清者。”所谓人境俱夺者,乃是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其根本差别就在于佛教对待世俗情感的态度。佛教认为人性本净,万法惟空,人为爱欲所染,故有种种烦恼生。《缘起圣道经》云:“受为缘爱,爱为缘取,取为缘有,有为缘故,便有老死愁叹忧苦忧恼生起,如是积集纯大苦聚。”惟有舍弃爱憎之情,方得解脱。慧能云:“内见自性不动,名曰禅。”禅宗讲无住、无念,不为外物所感,不执着于任何悲欢离合之情,任运随缘,情感随之枯淡;受到佛教的影响,在这类送别诗中,往往淡化感情色彩,将强烈的感情转化为恬淡超脱的禅境。
写出送别诗中的诗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我在补充一首,白居易的 《琵琶行》:
浔言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送别诗最初是文人赠别僧侣,而后随着诗僧的大量涌现,诗僧与文人或僧人之间的送别诗也愈加丰富,其中的禅意特征也愈加明显。诗僧的创作进一步增加了送别诗的禅意。大历诗僧皎然集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作品,如:“香炉七岭秀,秋色九江清。自古多禅隐,吾常爱此行。寻师经鄂渚,受请到青城。离别人间事,何关道者情。”(《送广通上人》)再如《送奘上人游五台》:“身将刘令隐,经共谢公翻。有此宗师在,应知我法存。问心常寂乐,为别岂伤魂。独访华泉去,秋风入雁门。”而其他诗僧的作品也同样有这样的特点,如灵一《过惟山上人别业》:
禅客无心忆辟萝,
自然行径向山多。
知君欲问人间事,
始与浮云共一过。
再如《送禅者》:
祖意曾明万事闲,
谁云方外与人间。
卷衣江上秋来别,
处处禅心朵朵山。
严羽《沧浪诗话》云:“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他认为唐人佳作包括送别诗,其长处就在于可以“感动激发人意”。而以禅意入诗的送别诗,恰恰与之异趣,极力超脱世俗情感,营造一个空灵澄净的境界,使送别诗的主旨有了大改变。诚如黄宗羲所云:“诗为至清之物。僧中之诗人、境俱夺,能得其至清者。”所谓人境俱夺者,乃是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其根本差别就在于佛教对待世俗情感的态度。佛教认为人性本净,万法惟空,人为爱欲所染,故有种种烦恼生。《缘起圣道经》云:“受为缘爱,爱为缘取,取为缘有,有为缘故,便有老死愁叹忧苦忧恼生起,如是积集纯大苦聚。”惟有舍弃爱憎之情,方得解脱。慧能云:“内见自性不动,名曰禅。”禅宗讲无住、无念,不为外物所感,不执着于任何悲欢离合之情,任运随缘,情感随之枯淡;受到佛教的影响,在这类送别诗中,往往淡化感情色彩,将强烈的感情转化为恬淡超脱的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