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西湖的诗句:贺新凉·游西湖有感

  《贺新凉·游西湖有感》原文

  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

  回首洛阳花石尽,烟渺黍离之地,更不复、新亭堕泪。

  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谁人是?

  千古恨,几时洗?余生自负澄清志。

  更有谁、石番溪未遇,傅岩未起?

  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便都道、江神堪恃。

  借问孤山林处士,但掉头、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

  《贺新凉·游西湖有感》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文及翁登第后与同年进士一起游览西湖时作的,抒发了作者忠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并且严厉斥责了南宋统治者歌舞升平、政治腐败和不图恢复的现状,同时对其偏安一隅深感忧愿。

  “一勺西湖水”,起句点题。一勺,比喻西湖范围小,溶量浅。然而这一弯湖水,竟成为君臣上下偏安一隅的屏障。为加强语气,作者连用“百年歌舞,百年酣醉”两个排比句,犀利揭露南宋历朝君王固循保守腐朽生活。“一勺”与“百年”形成了数字对比,形成鲜明对照,从北宋亡国的事实引出沉痛教训,语气转为忧郁,如同在哭泣。洛阳是北宋的西京,城市繁荣,有各种奇花异石、园林胜景,它的兴废,标志着天下的治乱盛衰。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废兴。“”高亭大榭,烟水焚燎,化而为灰烬。“李格非《洛阳名园记》本词回首洛阳花石尽”好像化用此语而影射北宋末年的历史。徽宗赵佶为建造寿出艮岳,派朱勔到江南一带收取奇花异石,扰乱百姓,直接引发方腊起义,最后,金兵终于灭掉北宋王朝,故都沦陷。作者有感于此,眺望北方,洛阳花石已化为灰烬,汴京宫殿亦已成为黍离之地,淹没于迷茫烟雾之中,岁月渐久,南渡君臣也已将它遗忘。“回首”二句通过回忆和想象“洛阳花石”和“黍离之地”,盛衰互相对比,抚今追昔,讽刺意义已十分明显,“更不复,新亭堕泪”“更不复”三字领起,递进一层,由微婉的讽刺转而直接抨击现实。繁华的故都已荒败不堪,南渡君臣又不思收复,甚至没有一个空发感叹的人存在!作者内心的悲愤再也压抑不住,语调也由抑郁低沉转为亢奋激越。

  “簇乐红妆摇画舫”,指的是湖上笙簧竞奏仕女混杂寻欢作乐景象。面对这种场面,作者禁不住想起西晋末年祖逖中流击楫、矢志北伐的故事。祖逖的誓言犹萦绕在耳边,可眼前满载“簇乐红妆”的西湖画舫中,却不能找到他的身影,一边是沦陷荒芜的国土,一边是纸醉全迷的生活,因此作者禁不住要迸发出“千古恨,几时洗”这样悲愤填膺的呼声。

  以上由西湖游乐触景生情引出纵论国事,悲愤苦闷的情怀。下片紧承“千古恨,几时洗”而发表政见,评论时事。

  “余生自负澄清志。更有谁、磻溪未遇,傅岩未起?国事如今谁倚仗?”三句表明作者立志救国的凌云壮志和要求朝廷起用贤才的愿望。澄清志,见《后汉书。范滂传》:“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充分表现作者欲挽狂澜、澄清中原的政治理想与抱负。“磻溪未遇”和“傅岩未起”,分别用姜太公遇周文王和殷高宗重用傅说的典故,指明必须大力起用贤才才能振兴国运,谋图规复,“国事如今谁依仗?衣带一江而已”两句,回答结合,腐败不堪的南宋王朝不懂得依靠人力而只想倚仗长江天险,这种盲目求安的心理,给予辛辣的讽刺。“衣带”指的是长江之狭窄不足凭借。“便都道、江神堪恃”是对一班昏庸君臣亡国论调的揶揄讽刺之词。最后,“借问”几句,笔锋一转,对士大夫中不问国事的风气也作了尖锐的批评。南宋国力衰弱,朝廷当然要负主要责任,但是一些自命不凡的士大夫,却一味寄情于山水,对国事不闻不问,也加剧了社会政治的危机。孤山林处士,指北宋初年的高士林逋,他隐居在西湖的孤山,种梅养鹤,一生不做官。他生当北宋太平之世,不求宦达,可以说是清高的表现。但南宋后期国家危机四伏,这班士大夫却以忘却国事互相标榜,这无疑是消极逃避责任的表现,因此难怪作者要发出“天下事,可知矣”如此沉重的感慨了。联系上片歇拍“千古恨,几时洗”,可见作者内心的忧愤之情!

  《贺新凉·游西湖有感》作者介绍

  文及翁(生卒年不详)字时学,号本心,绵州(今四川绵阳)人,徙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宝祐元年(1253)进士,为昭庆军节度使掌书记。景定三年(1262),以太学录召试馆职,除秘书省正字,历校书郎、秘书郎、著作佐郎、著作郎。咸淳元年(1265)六月,出知漳州。四年,以国子司业,为礼部郎官兼学士院权直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年末,以直华文阁知袁州。德祐初,官至资政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元兵将至,弃官遁去。入元,累征不起。有文集二十卷。不传。《全宋词》据《钱塘遗事》卷一辑其词一首。

  《贺新凉·游西湖有感》原文

  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

  回首洛阳花石尽,烟渺黍离之地,更不复、新亭堕泪。

  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谁人是?

  千古恨,几时洗?余生自负澄清志。

  更有谁、石番溪未遇,傅岩未起?

  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便都道、江神堪恃。

  借问孤山林处士,但掉头、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

  《贺新凉·游西湖有感》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文及翁登第后与同年进士一起游览西湖时作的,抒发了作者忠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并且严厉斥责了南宋统治者歌舞升平、政治腐败和不图恢复的现状,同时对其偏安一隅深感忧愿。

  “一勺西湖水”,起句点题。一勺,比喻西湖范围小,溶量浅。然而这一弯湖水,竟成为君臣上下偏安一隅的屏障。为加强语气,作者连用“百年歌舞,百年酣醉”两个排比句,犀利揭露南宋历朝君王固循保守腐朽生活。“一勺”与“百年”形成了数字对比,形成鲜明对照,从北宋亡国的事实引出沉痛教训,语气转为忧郁,如同在哭泣。洛阳是北宋的西京,城市繁荣,有各种奇花异石、园林胜景,它的兴废,标志着天下的治乱盛衰。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废兴。“”高亭大榭,烟水焚燎,化而为灰烬。“李格非《洛阳名园记》本词回首洛阳花石尽”好像化用此语而影射北宋末年的历史。徽宗赵佶为建造寿出艮岳,派朱勔到江南一带收取奇花异石,扰乱百姓,直接引发方腊起义,最后,金兵终于灭掉北宋王朝,故都沦陷。作者有感于此,眺望北方,洛阳花石已化为灰烬,汴京宫殿亦已成为黍离之地,淹没于迷茫烟雾之中,岁月渐久,南渡君臣也已将它遗忘。“回首”二句通过回忆和想象“洛阳花石”和“黍离之地”,盛衰互相对比,抚今追昔,讽刺意义已十分明显,“更不复,新亭堕泪”“更不复”三字领起,递进一层,由微婉的讽刺转而直接抨击现实。繁华的故都已荒败不堪,南渡君臣又不思收复,甚至没有一个空发感叹的人存在!作者内心的悲愤再也压抑不住,语调也由抑郁低沉转为亢奋激越。

  “簇乐红妆摇画舫”,指的是湖上笙簧竞奏仕女混杂寻欢作乐景象。面对这种场面,作者禁不住想起西晋末年祖逖中流击楫、矢志北伐的故事。祖逖的誓言犹萦绕在耳边,可眼前满载“簇乐红妆”的西湖画舫中,却不能找到他的身影,一边是沦陷荒芜的国土,一边是纸醉全迷的生活,因此作者禁不住要迸发出“千古恨,几时洗”这样悲愤填膺的呼声。

  以上由西湖游乐触景生情引出纵论国事,悲愤苦闷的情怀。下片紧承“千古恨,几时洗”而发表政见,评论时事。

  “余生自负澄清志。更有谁、磻溪未遇,傅岩未起?国事如今谁倚仗?”三句表明作者立志救国的凌云壮志和要求朝廷起用贤才的愿望。澄清志,见《后汉书。范滂传》:“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充分表现作者欲挽狂澜、澄清中原的政治理想与抱负。“磻溪未遇”和“傅岩未起”,分别用姜太公遇周文王和殷高宗重用傅说的典故,指明必须大力起用贤才才能振兴国运,谋图规复,“国事如今谁依仗?衣带一江而已”两句,回答结合,腐败不堪的南宋王朝不懂得依靠人力而只想倚仗长江天险,这种盲目求安的心理,给予辛辣的讽刺。“衣带”指的是长江之狭窄不足凭借。“便都道、江神堪恃”是对一班昏庸君臣亡国论调的揶揄讽刺之词。最后,“借问”几句,笔锋一转,对士大夫中不问国事的风气也作了尖锐的批评。南宋国力衰弱,朝廷当然要负主要责任,但是一些自命不凡的士大夫,却一味寄情于山水,对国事不闻不问,也加剧了社会政治的危机。孤山林处士,指北宋初年的高士林逋,他隐居在西湖的孤山,种梅养鹤,一生不做官。他生当北宋太平之世,不求宦达,可以说是清高的表现。但南宋后期国家危机四伏,这班士大夫却以忘却国事互相标榜,这无疑是消极逃避责任的表现,因此难怪作者要发出“天下事,可知矣”如此沉重的感慨了。联系上片歇拍“千古恨,几时洗”,可见作者内心的忧愤之情!

  《贺新凉·游西湖有感》作者介绍

  文及翁(生卒年不详)字时学,号本心,绵州(今四川绵阳)人,徙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宝祐元年(1253)进士,为昭庆军节度使掌书记。景定三年(1262),以太学录召试馆职,除秘书省正字,历校书郎、秘书郎、著作佐郎、著作郎。咸淳元年(1265)六月,出知漳州。四年,以国子司业,为礼部郎官兼学士院权直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年末,以直华文阁知袁州。德祐初,官至资政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元兵将至,弃官遁去。入元,累征不起。有文集二十卷。不传。《全宋词》据《钱塘遗事》卷一辑其词一首。


相关文章

  • 古诗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 21.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智乐园教育网提供www.zhly.cn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 ...查看


  • 课文 21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2篇)
  • 课文 21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2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 江苏建湖 吴勇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 ...查看


  • 三年级上册国学教案
  • 小学三年级国学 上 册 教 案 清 平 小 学 罗 远 云 2012年8月29日 国学经典教学全册备课 一. 指导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 ...查看


  • 七上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归纳及训练题
  • 人教版七上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归纳及训练题 <论语>: ①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查看


  • 饮湖上初晴后雨---301
  • <饮湖上初晴后雨>----黄琼慧 教学目标 1.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理解古诗的内容.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3.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背诵诗句. 教学难点 ...查看


  • 描写西湖的诗句:雨中花
  • <雨中花>原文 旆拂西风,客应星汉,行参玉节征鞍. 缓带轻裘,争看盛世衣冠. 吟倦西湖风月,去看北塞关山. 过离宫禾黍,故垒烟尘,有泪应弹. 文章俊伟,颖露囊锥,名动万里呼韩. 知素有.平戎手段,小试何难. 情寄吴梅香冷,梦随陇 ...查看


  •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体会"无穷碧"和"别样红"的丰富内涵.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 ...查看


  • 描写西湖的诗句:汉宫春·着破荷衣
  • 汉宫春·着破荷衣 朝代:宋代 作者:赵汝茪 原文: 着破荷衣,笑西风吹我,又落西湖.湖间旧时饮者,今与谁俱?山山映带,似携来.画卷重舒.三十里,芙蓉步障,依然红翠相扶. 一目清无留处,任屋浮天上,身集空虚.残烧夕阳过雁,点点疏疏.故人老大, ...查看


  • 六年级古诗文诵读练习222
  • 六年级古诗文诵读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2. 唐代诗人中的"王孟"二人是指和,他们是诗派的代表诗人. 3."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中,我了解到秦末有个西楚霸王,名字叫. 4. 陆游,字务观,号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