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诗:九日齐山登高

  《九日齐山登高》原文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日齐山登高》赏析

  这首诗是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人们登山,仿佛是登在这一片可爱的颜色上。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诗人意识到,尘世间像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在这种心境支配下,他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这中间四句给人一种感觉: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于是,诗人进一步安慰自己:“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

  诗人的愁闷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除了因为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这位“客”不是别人,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利豪宕;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回,愁情拂去又来,愈排遣愈无能为力。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九日齐山登高》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时期文学家、诗人,后人称为“小杜”。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与同期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九日齐山登高》原文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日齐山登高》赏析

  这首诗是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人们登山,仿佛是登在这一片可爱的颜色上。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诗人意识到,尘世间像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在这种心境支配下,他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这中间四句给人一种感觉: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于是,诗人进一步安慰自己:“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

  诗人的愁闷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除了因为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这位“客”不是别人,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利豪宕;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回,愁情拂去又来,愈排遣愈无能为力。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九日齐山登高》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时期文学家、诗人,后人称为“小杜”。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与同期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相关文章

  • 重阳节手抄报:诗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株儒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注释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 ...查看


  • 重阳节的诗句: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
  •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 朝代:唐代 作者:赵彦昭 原文: 秋豫凝仙览,宸游转翠华.呼鹰下鸟路,戏马出龙沙. 紫菊宜新寿,丹萸辟旧邪.须陪长久宴,岁岁奉吹花. 注释: 1.宸游:(chén yóu) 帝王之巡游. 宸,①屋檐.②帝王住的地方 ...查看


  • 重阳节的诗句: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
  •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 朝代:唐代 作者:赵彦昭 原文: 秋豫凝仙览,宸游转翠华.呼鹰下鸟路,戏马出龙沙. 紫菊宜新寿,丹萸辟旧邪.须陪长久宴,岁岁奉吹花. 注释: 1.宸游:(chén yóu) 帝王之巡游. 宸,①屋檐.②帝王住的地方 ...查看


  • 重阳节的诗句: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 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朝代:唐代 作者:阴行先 原文: 重阳初启节,无射正飞灰.寂寞风蝉至,连翩霜雁来. 山棠红叶下,岸菊紫花开.今日桓公座,多愧孟嘉才. 注释 1.启节 qǐ jié (1).古代使臣出行,执节以示信.后因谓侍从引驾或高级 ...查看


  • 重阳节的诗句:九日登南山
  • 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 朝代:宋代 作者:陈师道 原文: 平林广野骑台荒,山寺钟鸣报夕阳. 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 巾欹更觉霜侵鬓,语妙何妨石作肠. 落木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 注释: ①南山:戏马台在彭城县南三里,其地有山称 ...查看


  • 重阳节的诗句: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
  • 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 朝代:宋代 作者:陈师道 原文: 平林广野骑台荒,山寺钟鸣报夕阳. 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 巾欹更觉霜侵鬓,语妙何妨石作肠. 落木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 注释: ①南山:戏马台在彭城县南三里,其地有山称 ...查看


  •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古诗词赏析
  • 中国传统节日古诗词赏析 1.春节 元 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1.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2.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3. 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 ...查看


  • 写景诗:[宿新市徐公店]
  • <宿新市徐公店>作者是宋朝文学家杨万里.其古诗全文如下: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译文]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 ...查看


  • 古诗季节确定
  • 如何辨别古诗词中所描述的景.事和物是哪个季节的 我国古代许多文人寄情山水.托物言志.以自然界的万物寄寓他们的喜怒哀乐,留下了许多咏物写景的名篇.国标本苏教版<语文>就选取了很多这样的古诗词,意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阅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