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寒食节由来

  寒食节原发地是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早358年)。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之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寒食节历史悠久,经历了春秋至西汉的起始、形成期,从晋文公定“寒食节”开始到秦汉时在太原郡一带形成了隆冬不火食五日,“生病不敢触犯”的风俗;东汉至两晋南北朝的禁复期,当时,鉴于隆冬季节过寒食节时间又相当长(魏武帝禁火令中说冬至后一百五日皆绝火寒食),致使老弱不堪,出于对农业社会原始生产力保护的愿望,当政者先后有周举、魏武帝、石勒、后魏孝文帝等曾多次实行禁断措施,但民间对介之推的崇拜、信仰、节日习俗如故,使寒食节得以延续; 唐、宋为成熟鼎盛期,从唐始,寒食节逐步移到阳春三月,宋、元、明、清各代从皇家、官府到社会各界普遍盛行。《宋书·职官志》载:“元旦、冬至、寒食节放假各七天……”。《宋史·外国传·高昌国》载:“高昌即西州也。该地开元七年历,以三月九日为寒食节,余二社,冬至亦然”。这一时期,过寒食节有赋诗、赏花、馈赠、赐宴、蹴鞠、踏青、插柳、斗百草、施钩、抛堶 、秋千、斗鸡等活动。寒食节假日大致为期七天,称谓开始使用“清明”,活动内容多,华人皆参与;

  从辽代至清代为发展传承期,在这一兄弟少数民族执政时期寒食节同样受到重视。《金史·章宗本纪》载:“明昌元年二月壬寅谕有司,寒假给假五日”。《大元通判·职制》载:“诸流囚居役者,非遇元旦、寒食、重午等节,并勿给假。(意为囚犯于此三节可享受假日)”。《清通礼》载:“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坟莹,届期素服诣墓……故称扫墓”。在这一时期寒食节对调解民族矛盾、促进民族文化大融合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后“文革”期为延续、濒危期,这一时期寒食节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世人有所淡漠,其它活动项目也相对减少,寒食节称谓被清明置代;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出现了弘扬、振兴期。综观寒食节相沿持续的演变历史,寒食节堪成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增进社会和谐稳定,深受人们重视的“聚民心,凝国魂”及体现中华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节日。

  寒食节原发地是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早358年)。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之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寒食节历史悠久,经历了春秋至西汉的起始、形成期,从晋文公定“寒食节”开始到秦汉时在太原郡一带形成了隆冬不火食五日,“生病不敢触犯”的风俗;东汉至两晋南北朝的禁复期,当时,鉴于隆冬季节过寒食节时间又相当长(魏武帝禁火令中说冬至后一百五日皆绝火寒食),致使老弱不堪,出于对农业社会原始生产力保护的愿望,当政者先后有周举、魏武帝、石勒、后魏孝文帝等曾多次实行禁断措施,但民间对介之推的崇拜、信仰、节日习俗如故,使寒食节得以延续; 唐、宋为成熟鼎盛期,从唐始,寒食节逐步移到阳春三月,宋、元、明、清各代从皇家、官府到社会各界普遍盛行。《宋书·职官志》载:“元旦、冬至、寒食节放假各七天……”。《宋史·外国传·高昌国》载:“高昌即西州也。该地开元七年历,以三月九日为寒食节,余二社,冬至亦然”。这一时期,过寒食节有赋诗、赏花、馈赠、赐宴、蹴鞠、踏青、插柳、斗百草、施钩、抛堶 、秋千、斗鸡等活动。寒食节假日大致为期七天,称谓开始使用“清明”,活动内容多,华人皆参与;

  从辽代至清代为发展传承期,在这一兄弟少数民族执政时期寒食节同样受到重视。《金史·章宗本纪》载:“明昌元年二月壬寅谕有司,寒假给假五日”。《大元通判·职制》载:“诸流囚居役者,非遇元旦、寒食、重午等节,并勿给假。(意为囚犯于此三节可享受假日)”。《清通礼》载:“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坟莹,届期素服诣墓……故称扫墓”。在这一时期寒食节对调解民族矛盾、促进民族文化大融合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后“文革”期为延续、濒危期,这一时期寒食节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世人有所淡漠,其它活动项目也相对减少,寒食节称谓被清明置代;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出现了弘扬、振兴期。综观寒食节相沿持续的演变历史,寒食节堪成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增进社会和谐稳定,深受人们重视的“聚民心,凝国魂”及体现中华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节日。


相关文章

  • 寒食节:寒食节的由来及传说 你知道吗
  • 寒食节的由来及传说 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早358年).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 ...查看


  • 寒食节的由来--黄州寒食帖简介
  • 寒食节的由来: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每年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有叫做"寒食节".在后世的发展中 ...查看


  • 寒食节的由来
  • 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每年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有叫做"寒食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 ...查看


  • 寒食节:寒食节的由来及习俗
  • 春秋初期的晋国,内乱不已,晋国公子重耳为避祸,出国逃亡19年,尝尽了人世间的艰辛.在这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介子推一直追随重耳,不离左右.有一次,他们断炊绝粮,陷入困境,介子推割下了自己腿上的肉,供重耳食用充饥.后来重耳回国,做了晋国国君,史 ...查看


  • 清明节故事及由来
  • 清明节故事及由来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清明节的由来:春秋时代晋国大公子重耳遭奸人所害,被迫流亡国外.由于重耳平日颇关心百姓,因此流亡期间屡护臣民协助,忠臣介子推尤其尽心尽力照顾,甚至在饥寒交迫之时,割下自己的肉给他吃,希望重耳日后能回国做一位勤 ...查看


  • 清明节的由来作文2篇
  •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 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 ...查看


  • 清明节的由来:与介子推有关
  • 2006-04-03 11:04:49 来源: 北京晚报(北京) 收藏此页 网友评论 11 条 清明原本是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耕时代,人们春播秋收,遂发明了二十四节气.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成为节日的节气,其由来则与绵山介子推的 ...查看


  • 清明节手抄报资料:清明节由来
  • 清明节是中国民间重要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 ...查看


  • 清明节黑板报:清明节的由来
  •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