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
长江上游地形独特,高差悬殊,气候多样,成因复杂,表现出显著的区域气候特征,低温、干旱和洪涝灾害是该区域的主要气候灾害。
长江上游东部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和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西北部为山地高原气候,横断山地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由于青藏高原、秦巴山地的阻挡,是长江上游区域冬季气温高于东部低海拔的同纬度平原丘陵地区,日温10℃的开始期偏早,夏季由于季风、高海拔降温效应和地理环境相关的多云少日照等因素,除四川平地部分河谷地带外,气温与冬季相反,普遍低于东部同纬度地区,二秋季开始先于东部同纬度地区。并且,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偏小,多年平均最高温度大约40℃的日数平均不足1天,
1 水土流失
由于长江流域山地和丘陵面积占84.7%,地形不利,加上雨量丰沛且多暴雨,极易造成水土流失。据水利部水利司统计,90年代流域内水土流失总面积达56.20平方公里,平均土壤侵蚀量22.4亿吨,相当于黄河流域的1.5倍,是我国七大江河中水土流失面积和年土壤侵蚀总量最大的流域。值得注意的是,长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35.2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5%,年均土壤侵蚀量16亿吨,相当于每年有36万亩耕地丧失耕作层,是尼罗河、亚马逊河、密西西比河河流输沙总量的1.3倍。
2 泥沙淤积
水土流失所产生的泥沙在流域中下游河道淤积十分严重,每年流域长江的泥沙达5.3亿吨。以洞庭湖为例,全盛时期的洞庭湖,湖面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由于调蓄洪带入的大量泥沙在湖区淤积,使得洞庭湖不断萎缩,至90年代初期,湖面面积仅余2600平方公里。另据调查,白龙江下游碧水电站建成后10多年中淤积的泥沙占总库容的33.6%,大渡河龚嘴水电站16年淤积的泥沙占总库容的61.6%,有的小型水库甚至淤满而失效。
3.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是造成长江流域最直接的损害,1954年和1998年的特大洪灾便给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了巨大损失,目前,洪涝灾害与泥沙淤积的关系及地域分布式长江流域最大的生态与环境不平衡问题。长江流域的洪水灾害以中下游平原地区最为严重,二泥沙淤积的主要原因是上游的水土流失。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长江流域包括上游地区的洪涝灾害日益频繁,如四川盆地的水灾50年代发生4年,70年代发生过7年,80年代发生了8年,90年代以后则更加频繁。
4 水环境质量日趋恶化
由于长江干流水量充沛,稀释污染的能力强,目前干流水质总体上仍处于良好水平,大多数江段水质属于二级,但沿江城镇附近均形成程度不同的岸边污染带,有的城市附近的岸边污染带已相当严重。造成长江流域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是工农业废水和生活废水。据统计,
8长江流域每年废污水排放总量约150×10吨,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2%,而且每年以3.3%
的速度增长,在直接入江的394个排污口中,70%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随着沿江工业的迅速发展,近年来水质污染还有所加重,迫切需要进一步控制污染,加强水质保护和水污染治理。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内容和意义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是以改善西部生态环境,建设长江上游绿色屏障为目标,以严格保护、积极培育、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为核心,农、林、水各部门综合配套的一项系统工
程。他既包括林草植被的保护、恢复和建设,也包括水利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利用、生态农业系统的建立和发展、甚至还包括现存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与环保产业的发展。其中,林草植被的保护、恢复和建设,是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最主要内容和最有效的措施。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主要内容: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时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包括生态系统工程,水利系统工程,经济社会系统工程。从生态系统和水利系统的角度来看,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重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 防止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是长江上游最大的生态隐患,也是影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因此,防止水土流失和拦阻入江泥沙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中,要运用生态学及系统工程学原理,以增加和保护林草植被为主,通过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加以整治。目前,重点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草)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恢复生态功能,减少水土流失,减少输入江河的泥沙量,保障国家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长期发挥效能,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河流的流域特征,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
加强水利水电建设,水电站建设具有调控水流,减缓泥沙淤积,防止洪涝灾害,改变流域气候,提供清洁能源等重要作用。在长江上游生态建设中,要以保护长江河床,提沙固沙,强化农业基础为目的,在长江各支流大力开展水利电力建设,加快启动溪洛渡、向家坝、紫平铺、亭子口、锦屏一级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加强流域内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充分利用水资源,实施小流域综合开发整体工程,努力做到每个小支流都有几个功能较好的水库。
3)控制水体污染
控制上游水体污染必须要防治结合,点源面源结合进行综合治理,在加强管理的同时,按照统一规划、分期设施的原则,开展必要的治理工程。点源污染应按照《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决定》的要求有污染企业负责治理。要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力度,实施排污总量控制制度,运用造林、合理利用土地、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等措施,积极控制污染负荷。
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
长江上游地形独特,高差悬殊,气候多样,成因复杂,表现出显著的区域气候特征,低温、干旱和洪涝灾害是该区域的主要气候灾害。
长江上游东部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和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西北部为山地高原气候,横断山地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由于青藏高原、秦巴山地的阻挡,是长江上游区域冬季气温高于东部低海拔的同纬度平原丘陵地区,日温10℃的开始期偏早,夏季由于季风、高海拔降温效应和地理环境相关的多云少日照等因素,除四川平地部分河谷地带外,气温与冬季相反,普遍低于东部同纬度地区,二秋季开始先于东部同纬度地区。并且,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偏小,多年平均最高温度大约40℃的日数平均不足1天,
1 水土流失
由于长江流域山地和丘陵面积占84.7%,地形不利,加上雨量丰沛且多暴雨,极易造成水土流失。据水利部水利司统计,90年代流域内水土流失总面积达56.20平方公里,平均土壤侵蚀量22.4亿吨,相当于黄河流域的1.5倍,是我国七大江河中水土流失面积和年土壤侵蚀总量最大的流域。值得注意的是,长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35.2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5%,年均土壤侵蚀量16亿吨,相当于每年有36万亩耕地丧失耕作层,是尼罗河、亚马逊河、密西西比河河流输沙总量的1.3倍。
2 泥沙淤积
水土流失所产生的泥沙在流域中下游河道淤积十分严重,每年流域长江的泥沙达5.3亿吨。以洞庭湖为例,全盛时期的洞庭湖,湖面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由于调蓄洪带入的大量泥沙在湖区淤积,使得洞庭湖不断萎缩,至90年代初期,湖面面积仅余2600平方公里。另据调查,白龙江下游碧水电站建成后10多年中淤积的泥沙占总库容的33.6%,大渡河龚嘴水电站16年淤积的泥沙占总库容的61.6%,有的小型水库甚至淤满而失效。
3.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是造成长江流域最直接的损害,1954年和1998年的特大洪灾便给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了巨大损失,目前,洪涝灾害与泥沙淤积的关系及地域分布式长江流域最大的生态与环境不平衡问题。长江流域的洪水灾害以中下游平原地区最为严重,二泥沙淤积的主要原因是上游的水土流失。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长江流域包括上游地区的洪涝灾害日益频繁,如四川盆地的水灾50年代发生4年,70年代发生过7年,80年代发生了8年,90年代以后则更加频繁。
4 水环境质量日趋恶化
由于长江干流水量充沛,稀释污染的能力强,目前干流水质总体上仍处于良好水平,大多数江段水质属于二级,但沿江城镇附近均形成程度不同的岸边污染带,有的城市附近的岸边污染带已相当严重。造成长江流域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是工农业废水和生活废水。据统计,
8长江流域每年废污水排放总量约150×10吨,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2%,而且每年以3.3%
的速度增长,在直接入江的394个排污口中,70%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随着沿江工业的迅速发展,近年来水质污染还有所加重,迫切需要进一步控制污染,加强水质保护和水污染治理。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内容和意义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是以改善西部生态环境,建设长江上游绿色屏障为目标,以严格保护、积极培育、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为核心,农、林、水各部门综合配套的一项系统工
程。他既包括林草植被的保护、恢复和建设,也包括水利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利用、生态农业系统的建立和发展、甚至还包括现存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与环保产业的发展。其中,林草植被的保护、恢复和建设,是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最主要内容和最有效的措施。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主要内容: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时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包括生态系统工程,水利系统工程,经济社会系统工程。从生态系统和水利系统的角度来看,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重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 防止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是长江上游最大的生态隐患,也是影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因此,防止水土流失和拦阻入江泥沙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中,要运用生态学及系统工程学原理,以增加和保护林草植被为主,通过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加以整治。目前,重点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草)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恢复生态功能,减少水土流失,减少输入江河的泥沙量,保障国家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长期发挥效能,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河流的流域特征,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
加强水利水电建设,水电站建设具有调控水流,减缓泥沙淤积,防止洪涝灾害,改变流域气候,提供清洁能源等重要作用。在长江上游生态建设中,要以保护长江河床,提沙固沙,强化农业基础为目的,在长江各支流大力开展水利电力建设,加快启动溪洛渡、向家坝、紫平铺、亭子口、锦屏一级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加强流域内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充分利用水资源,实施小流域综合开发整体工程,努力做到每个小支流都有几个功能较好的水库。
3)控制水体污染
控制上游水体污染必须要防治结合,点源面源结合进行综合治理,在加强管理的同时,按照统一规划、分期设施的原则,开展必要的治理工程。点源污染应按照《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决定》的要求有污染企业负责治理。要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力度,实施排污总量控制制度,运用造林、合理利用土地、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等措施,积极控制污染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