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4070/j.cnki.15-1098.2012.04.007
生态建设
Shengtaijianshe
产生城市内涝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薛
梅1
陶俊娥2
郭玲玲1
(1.呼和浩特市水利勘测设计院;2.乌海市水利工作队)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近年来,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以及强降雨的频发,引起的城市内涝日益加剧。城市内涝灾害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当前城市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避免城市内涝发生。
一、城市内涝成因分析
近年我国极端天气频发,一些城市的气象纪录纷纷被刷新。汛期的降雨时间长、强度大、范围集中是造成城市内涝的最直接原因。
二、天然的排水通道消失
中国现在正处在城市化的高峰期,人口和财富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面积越来越大,原来降雨后雨水可汇集到河沟排出城市,湿地可调节高峰时的洪水,农田可直接将降水补给地下水,现在河流、湿地、农田被一幢幢高楼和硬化后的道路所取代。降雨后雨水无处可走,全部涌向街道,通过道路上的雨水收集口进入地下排水管网,延长了雨水入渗时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存在重地上轻地下的倾向,现在城市在不断地变大,而配套的地下雨水管网由于投入不足,管网建设只在缓步前行。其一,历史欠账太多。过去人们对雨水的排放重视不够,在旧城区雨水管网少、管径小,新建设的管网标准高,与旧管网无法很好的衔接,形成瓶颈,无法将雨水顺畅地排走。其二,小区内不建雨水收集系统。现在新建小区大多数占地几万到几十万平米,开发商在小区建设雨水收集系统的寥寥无几,降雨后雨水全部靠自流排放到周边的道路,加重了道路积水程度。其三,特殊地带的积水。城市的低洼地带和立交桥下是形成积水主要地区,未建设雨水泵站或雨水泵站不配套也是造成内涝的一个原因。其四,雨水系统清掏维护不及时。在汛期,雨水收集口和管道里废弃物淤积堵塞,缩小了有效过水面积,致使水流不畅。
三、应对超标准降雨的措施力度不够
暴雨的预警预报、应急排水设施的建设以及重点区域、设施的防护措施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
(5)严格控制侵蚀沟的发展。全旗土地上现有大小不同程度的侵蚀沟近万条,这是威胁农业生产的一害,如不治理将越冲越深,造成农田水冲砂压的危害更大,必须坚决治理。对宽而深的沟,采取生物坝的形式加以治理,蓄洪淤土逐年淤平,效果会明显。对侵蚀沟的沟头要打死坝控制其继续发展,对窄而浅的耕地上的小沟可采取改顺山垄为环山垄,并适当加一些地埂。
(6)制定开川拍涝引坡下川的战略长远措施。全旗现有甸子地180万亩,宜治理的60万亩。甸子地具有地形平坦,
土质肥沃的特点,是农作物生长的良好基地,因此加强对甸子地的治理,改变其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为山地下川找出路,这个一个长远的战略措施。
(7)广泛宣传和发动群众,实行责任承包,加快水土保持的建设速度。目前阿荣旗的水土保持工作任务繁重,因此要大力宣传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广泛发动群众,将大面积的荒山荒坡分片承包给各家各户进行治理,签订合同,使其责、权、利挂钩,这样即可提高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又可大大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速度,早日恢复阿荣旗农业自然生态平衡。
四、解决城市内涝的对策
1.着眼未来合理规划
城市排水体系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相协调,在城市规划之初优先考虑排水问题。从我国大部分城市目前的排水设计标准来看,基本上是一年一遇。而所谓一年一遇,是指每个小时可以排36毫米的雨量。面对暴雨,这样的标准显然过低。因此在规划排水系统时要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加大雨水收集能力,既需提高现在的城市排水标准,又要考虑历史雨量,以及未来城市发展带来的新增量。既要提高雨水系统的达标率,又要提高雨水管网的设施覆盖率。在城市规划建设之初,就要留有足够的空间建设雨水系统,并保证实现雨污分流。
2.建设排、蓄相结合的排水系统
如果片面强调加大雨水管网的建设,势必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不仅浪费财力,而且浪费宝贵的水资源。我们可以在小区建下沉式花园,在城市低洼地带建广场,在暴雨来袭时将雨水暂时储存起来,在洪峰过后排入河道或回灌井。在市区建设绿地,在需硬化的地面铺设渗水砖,将雨水直接入渗,很好的补充了地下水。
3.加强预警预报,加大应急处理能力
与当地气象部门联合起来建立暴雨天气预报预警系统,及时掌握雨情,并向社会及时通报降雨情况和道路积水情况,便于市民选择出行路线。做好遭遇强降雨的演练,制定应急预案,增加机动的排水设施,在重点地段和可能出现危险的时候及时到位,将由暴雨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
4.加强排水设施的维护保养和宣传教育
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部门,加大投入,做好雨水管网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在汛期到来之前,检修、清掏管网,保证管网的畅通。加大宣传,使市民意识到爱护雨水设施防止城市内涝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不随意往雨水设施内倾倒垃圾,帮助管理部门监督举报破坏雨水设施的行为,保障雨水排放畅通无阻,共建和谐社会。
87
DOI:10.14070/j.cnki.15-1098.2012.04.007
生态建设
Shengtaijianshe
产生城市内涝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薛
梅1
陶俊娥2
郭玲玲1
(1.呼和浩特市水利勘测设计院;2.乌海市水利工作队)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近年来,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以及强降雨的频发,引起的城市内涝日益加剧。城市内涝灾害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当前城市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避免城市内涝发生。
一、城市内涝成因分析
近年我国极端天气频发,一些城市的气象纪录纷纷被刷新。汛期的降雨时间长、强度大、范围集中是造成城市内涝的最直接原因。
二、天然的排水通道消失
中国现在正处在城市化的高峰期,人口和财富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面积越来越大,原来降雨后雨水可汇集到河沟排出城市,湿地可调节高峰时的洪水,农田可直接将降水补给地下水,现在河流、湿地、农田被一幢幢高楼和硬化后的道路所取代。降雨后雨水无处可走,全部涌向街道,通过道路上的雨水收集口进入地下排水管网,延长了雨水入渗时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存在重地上轻地下的倾向,现在城市在不断地变大,而配套的地下雨水管网由于投入不足,管网建设只在缓步前行。其一,历史欠账太多。过去人们对雨水的排放重视不够,在旧城区雨水管网少、管径小,新建设的管网标准高,与旧管网无法很好的衔接,形成瓶颈,无法将雨水顺畅地排走。其二,小区内不建雨水收集系统。现在新建小区大多数占地几万到几十万平米,开发商在小区建设雨水收集系统的寥寥无几,降雨后雨水全部靠自流排放到周边的道路,加重了道路积水程度。其三,特殊地带的积水。城市的低洼地带和立交桥下是形成积水主要地区,未建设雨水泵站或雨水泵站不配套也是造成内涝的一个原因。其四,雨水系统清掏维护不及时。在汛期,雨水收集口和管道里废弃物淤积堵塞,缩小了有效过水面积,致使水流不畅。
三、应对超标准降雨的措施力度不够
暴雨的预警预报、应急排水设施的建设以及重点区域、设施的防护措施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
(5)严格控制侵蚀沟的发展。全旗土地上现有大小不同程度的侵蚀沟近万条,这是威胁农业生产的一害,如不治理将越冲越深,造成农田水冲砂压的危害更大,必须坚决治理。对宽而深的沟,采取生物坝的形式加以治理,蓄洪淤土逐年淤平,效果会明显。对侵蚀沟的沟头要打死坝控制其继续发展,对窄而浅的耕地上的小沟可采取改顺山垄为环山垄,并适当加一些地埂。
(6)制定开川拍涝引坡下川的战略长远措施。全旗现有甸子地180万亩,宜治理的60万亩。甸子地具有地形平坦,
土质肥沃的特点,是农作物生长的良好基地,因此加强对甸子地的治理,改变其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为山地下川找出路,这个一个长远的战略措施。
(7)广泛宣传和发动群众,实行责任承包,加快水土保持的建设速度。目前阿荣旗的水土保持工作任务繁重,因此要大力宣传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广泛发动群众,将大面积的荒山荒坡分片承包给各家各户进行治理,签订合同,使其责、权、利挂钩,这样即可提高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又可大大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速度,早日恢复阿荣旗农业自然生态平衡。
四、解决城市内涝的对策
1.着眼未来合理规划
城市排水体系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相协调,在城市规划之初优先考虑排水问题。从我国大部分城市目前的排水设计标准来看,基本上是一年一遇。而所谓一年一遇,是指每个小时可以排36毫米的雨量。面对暴雨,这样的标准显然过低。因此在规划排水系统时要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加大雨水收集能力,既需提高现在的城市排水标准,又要考虑历史雨量,以及未来城市发展带来的新增量。既要提高雨水系统的达标率,又要提高雨水管网的设施覆盖率。在城市规划建设之初,就要留有足够的空间建设雨水系统,并保证实现雨污分流。
2.建设排、蓄相结合的排水系统
如果片面强调加大雨水管网的建设,势必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不仅浪费财力,而且浪费宝贵的水资源。我们可以在小区建下沉式花园,在城市低洼地带建广场,在暴雨来袭时将雨水暂时储存起来,在洪峰过后排入河道或回灌井。在市区建设绿地,在需硬化的地面铺设渗水砖,将雨水直接入渗,很好的补充了地下水。
3.加强预警预报,加大应急处理能力
与当地气象部门联合起来建立暴雨天气预报预警系统,及时掌握雨情,并向社会及时通报降雨情况和道路积水情况,便于市民选择出行路线。做好遭遇强降雨的演练,制定应急预案,增加机动的排水设施,在重点地段和可能出现危险的时候及时到位,将由暴雨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
4.加强排水设施的维护保养和宣传教育
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部门,加大投入,做好雨水管网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在汛期到来之前,检修、清掏管网,保证管网的畅通。加大宣传,使市民意识到爱护雨水设施防止城市内涝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不随意往雨水设施内倾倒垃圾,帮助管理部门监督举报破坏雨水设施的行为,保障雨水排放畅通无阻,共建和谐社会。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