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和"之前"对比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语料的分析,简单的介绍了“以前”和“之前”的差异。“以前”和“之前”的第一个不同的就是二者指称的范围不同。“之前”可以指示在某个时间之前,也可以表示在处所的前面,而“以前”只能表示在某个时间以前,由此本人对“以前”的方位名词的性质产生了怀疑。“以前”和“之前”的另一个不同是“前”的范围不同。“之前”一般表示在事件发生之前的较短的时间内,而“以前”既可以指在事件发生前的很长时间内,又可以指在事件发生前的较短的时间内。至于“以前”和“之前”的“前”到底包不包括事情发生的临界点,这个还要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

  关键词:以前;之前;差异

  表示空间的方位名词可以用来表示时间,这是现代汉语词汇的一大特点,这些词主要包括“前”、“后”、“内”、“之前”、“以前”、“之后”、“以后”、“前后”、“左右”、“之内”、“以内”。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多人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对现代汉语方位词的时间表述做了系统的研究。但是,很少有人看到,这些用来表示时间的空间方位词,有些是成对出现的近义词,如“以前”和“之前”,“以后”和“之后”,“以内”和“之内”等,在使用的过程中经常容易混用。下面我们就以“以前”和“之前”为例,探讨一下这类词到底有什么区别。

  1.“以前”和“之前”指称范围的不同

  在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1]中对二者的解释分别是:

  以前:名词(方位词) 现在或所说某时之前的时期。(p1538)

  之前:名词(方位词)

  ①表示在某个时间或处所的前面;

  ②单独用在句子开头,表示在上文所说的事情以前。(p1665)

  从这两个词的解释中,我们至少能发现二者的三点不同:其一,“之前”可以用来表示在某个处所的前面,而“以前”不行;其二,“之前”可以单独用在句子开头,“以前”则不可以;其三,“以前”表示的是现在或所说的某个时期,它可能包括现在这个时间分界点,也可能不包括,而“之前”就是指某个时间的前面,不包括现在。

  1.1“之前”可以表示在处所的前面,而“以前”不可以

  通过搜索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的语料库,我们能够找到“之前”表示在某个处所前面的例子,如:

  (1)它的听觉极其灵敏,耳孔之前有皮肤褶膜,可加强声波的聚集。[2]

  “之前”表示在耳孔的前面。

  (2)(他)披甲胄,左手握着权杖,右手高举,左脚向前跨出一步,与他在三军之前能言善辩的皇帝身份非常相称。

  “之前”表示站在三军的前面。

  (3)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一种花只在寒冬腊月盛开于佛坛之前,这就是酥油花。

  “之前”表示在佛坛的前面。

  “之前”指示方位的例子并不多,大多数都是用“前”或者“前面”,不过还有。但是,我们并没有找到“以前”作为空间方位词的例子。由此我认为,把“以前”看作一个方位词似乎并不恰当。在第四版的《现代汉语》[3]中,是这样定义方位词的:“方位名词表示方向、位置……方位名词有定位性,与实词语组成方位短语,表示空间位置……方位名词前往往加介词,组成介词短语;少数方位名词可以表示时间。”方位名词最主要的功能应该是指示方位,表示方向位置,既然“以前”并不能用来表示方位和位置,我们再把它归为方位词,还合适吗?

  1.2“以前”和“之前”指称事物是否包括分界点

  在吕叔湘的《现代汉语八百词》[4]中,提到了“以前”和“之前”的两个相同的用法:第一,名+以前,如“抗日战争以前(之前)你在什么地方”;第二,动/小句+以前,如“解放以前(之前)”,“你去青岛以前(之前)一定要到我这里来一趟”。尽管二者都有这种相同的用法,但是它们所指称的范围是否包括那个分界点呢?王明仁(2009)[1]认为,在古代汉语中,“之前”的“之”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名词+之前”就表示在这个名词的前面,无论是表示空间方位还是表示时间,都不应该包括这个名词在内。而“以前”的“以”是个介词或者连词,“名词+以前”表示的是从名词这个点往前推的意思,古汉语由于语言环境的限制,有时候包括这个分界点,有的时候不包括。在现代汉语里,“以前”和“之前”是怎样的呢?试比较:

  (4)演出在晚上10点之前结束了,观众散去,演员们便又忙着拆台。

  (5)此战之前,侵华日军并未遇到什么抵抗。

  (6)其所以在四月十八日以前未敢以主力向毛奇方面前进者,一是侦察我军情况及准备工作。

  (7)那个赛季以前,我们还只是CBA一支较好的队而已,并没有机会赢得冠军。

  例(4)“演出在晚上10点之前结束”,肯定没有包括那个时间点,因为如果演出是在十点结束的话,这句话就会说“演出在晚上10点结束”。例(5)“此战之前,侵华日军并未遇到什么抵抗,”其隐藏的含义就是在这次战斗中,侵华日军遇到了顽强的抵抗,所以这个“之前”也不应该包括它前面的名词“此战”所包含的时间点。例(6)提到的,“其所以在四月十八日以前未敢……”,仅凭这句话,我们并不好判断,这个“四月十八日以前”到底包不包括四月十八日,我们既可以理解为他们是在十八日发动的进攻,也可以理解为他们是在十九日才进攻。例(7)中的意思就是那个赛季以前,我们没有机会赢得冠军,其隐藏的含义就是,我们在那个赛季赢得了冠军,所以这里的“以前”是不包括那个时间点的,和例(5)的用法相同。由此可见,第一,在现代汉语里,当“以前”或“之前”的前面是一个比较具体的时间点的时候,比如十点、十一点,一般是不包括这个时间点的,因为按照汉语表达的习惯来说,如果想包括这个时间点或者强调这个时间点,我们会直接说出来,比如,“我十点之前(以前)给你打电话”,就只是吧“十点”作为一个临界值,是一个大概的说法,如果想强调它的话,就会说“我十点给你打电话”,所以无论“以前”还是“之前”,若前面是个具体的时间点,一般是不包括其在内的。第二,如果是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放在“以前”或“之前”的前面,我们就得分析上下语境才能得出结论,到底包不包括那个临界点了,比如例(6)的“四月十八日”。第三,如果在“以前”和“之前”的前面是一个具体的事件,如例(5)的“此战”,例(7)的“那个赛季”,那一般也是不包括那个临界点的,因为在这种句子中大都暗含一个“在这之前我们没有怎么怎么样,但是从这次开始我们就有了什么什么”。   在现代汉语里由于“以前”和“之前”是否包含时间的临界点人们经常搞不清,所以才会在一些说明中在后面用括号标注出来。如:

  1970年(含70年)以前工程技术或工程经济专业中专毕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工程技术或工程经济专业中级职务,并任职满3年。(陕西省《2006年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考务工作的通知》)

  2.“以前”和“之前”的语义侧重点不同

  通过对大量语料的研读和理解,我们发现,“以前”在指称事物的时候,既可以指发生在这件事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也可以指发生在这个事件不久的一段时间,而“之前”大多数是用来指发生在这个事件不就的一段时间。试比较:

  (8)在蔡锷回云南之前,朱德即受命组织部队,征用车皮,等待蔡锷到来率军出征。

  (9)在对日战争胜利之前,美国政府已经开始实行一个装备适应中国政府需要的空军计划。

  (10)在比赛开始之前,奥尼尔向我走来,在我耳边说了几句话。

  (11)在油膜蒸发完以前,水滴就“爆炸”气化了,引起周围油膜的破裂。

  (12)在阿拉伯人侵入北非以前,柏柏尔人是那里的主人。

  (13)在蒸汽机发明以前,船只只得凭风而行。

  例(8)(9)(10)都是指在事情发生不久前,进行过什么。例(8)是说,在蔡锷回云南前的一小段时间内,朱德开始组织部队,在“蔡锷回云南”这件事和“朱德组织部队”这件事的相隔时间不会太久,例(10)能清晰的表现出这一点来,“比赛开始”和“奥尼尔向我走来”两件事的间隔时间肯定非常短。例(12)和例(13)都是指两件事的间隔时间非常的长,例(12)的意思就是,在阿拉伯人入侵北非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柏柏尔人一直是北非的主人。例(13)就更明确了,出现蒸汽机以前,船都是凭风而行的,二者间隔的时间有上百年。例(11)“在油膜蒸发完以前,水滴就“爆炸”气化了,在这里“以前”并不强调“油膜蒸发完”和“水滴气化”之间间隔的时间长短,只是表示一种前后相继的关系,倒是是后边的“就”字,让人感觉死后“水滴气化”是在“油膜蒸发完”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就完成了的。

  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提到了“以前”的一个用法“很久(很早)+以前,指过去很远的时间;不久+以前,指过去不远的时间,并且认为这个用法是“以前”特有的,“之前”没有的。但是通过查询语料库我们发现,“很久之前”、“不久之前”、 “很久以前”、“不久以前”,在语料库中都出现过,其具体的数字如下:

  无论是“以前”还是“之前”,都可以在语料库中找到和“不久”和“很久”搭配。但观察它们的出现次数不难发现,“以前”搭配“很久”和“不久”更为常见一些。“之前”和“不久”搭配的次数远多于和“很久”搭配的次数,这从另一个方面也反应出来,“之前”多数是指在事情发生的一段较短的时间之内。

  3.小结

  通过上文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同样作为方位词的“以前”和“之前”在指称范围和语义侧重的方面是不同的,在古代汉语时期,二者是否包含时间临界点也是有所区别的,因而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所规范,不能混用。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

  [2]文中引用的所有语料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的语料库。

  [3]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参考文献:

  [1] 王明仁,从古代汉语看“以前”、“以后”的运用,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7)

  摘 要:本文通过对语料的分析,简单的介绍了“以前”和“之前”的差异。“以前”和“之前”的第一个不同的就是二者指称的范围不同。“之前”可以指示在某个时间之前,也可以表示在处所的前面,而“以前”只能表示在某个时间以前,由此本人对“以前”的方位名词的性质产生了怀疑。“以前”和“之前”的另一个不同是“前”的范围不同。“之前”一般表示在事件发生之前的较短的时间内,而“以前”既可以指在事件发生前的很长时间内,又可以指在事件发生前的较短的时间内。至于“以前”和“之前”的“前”到底包不包括事情发生的临界点,这个还要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

  关键词:以前;之前;差异

  表示空间的方位名词可以用来表示时间,这是现代汉语词汇的一大特点,这些词主要包括“前”、“后”、“内”、“之前”、“以前”、“之后”、“以后”、“前后”、“左右”、“之内”、“以内”。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多人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对现代汉语方位词的时间表述做了系统的研究。但是,很少有人看到,这些用来表示时间的空间方位词,有些是成对出现的近义词,如“以前”和“之前”,“以后”和“之后”,“以内”和“之内”等,在使用的过程中经常容易混用。下面我们就以“以前”和“之前”为例,探讨一下这类词到底有什么区别。

  1.“以前”和“之前”指称范围的不同

  在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1]中对二者的解释分别是:

  以前:名词(方位词) 现在或所说某时之前的时期。(p1538)

  之前:名词(方位词)

  ①表示在某个时间或处所的前面;

  ②单独用在句子开头,表示在上文所说的事情以前。(p1665)

  从这两个词的解释中,我们至少能发现二者的三点不同:其一,“之前”可以用来表示在某个处所的前面,而“以前”不行;其二,“之前”可以单独用在句子开头,“以前”则不可以;其三,“以前”表示的是现在或所说的某个时期,它可能包括现在这个时间分界点,也可能不包括,而“之前”就是指某个时间的前面,不包括现在。

  1.1“之前”可以表示在处所的前面,而“以前”不可以

  通过搜索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的语料库,我们能够找到“之前”表示在某个处所前面的例子,如:

  (1)它的听觉极其灵敏,耳孔之前有皮肤褶膜,可加强声波的聚集。[2]

  “之前”表示在耳孔的前面。

  (2)(他)披甲胄,左手握着权杖,右手高举,左脚向前跨出一步,与他在三军之前能言善辩的皇帝身份非常相称。

  “之前”表示站在三军的前面。

  (3)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一种花只在寒冬腊月盛开于佛坛之前,这就是酥油花。

  “之前”表示在佛坛的前面。

  “之前”指示方位的例子并不多,大多数都是用“前”或者“前面”,不过还有。但是,我们并没有找到“以前”作为空间方位词的例子。由此我认为,把“以前”看作一个方位词似乎并不恰当。在第四版的《现代汉语》[3]中,是这样定义方位词的:“方位名词表示方向、位置……方位名词有定位性,与实词语组成方位短语,表示空间位置……方位名词前往往加介词,组成介词短语;少数方位名词可以表示时间。”方位名词最主要的功能应该是指示方位,表示方向位置,既然“以前”并不能用来表示方位和位置,我们再把它归为方位词,还合适吗?

  1.2“以前”和“之前”指称事物是否包括分界点

  在吕叔湘的《现代汉语八百词》[4]中,提到了“以前”和“之前”的两个相同的用法:第一,名+以前,如“抗日战争以前(之前)你在什么地方”;第二,动/小句+以前,如“解放以前(之前)”,“你去青岛以前(之前)一定要到我这里来一趟”。尽管二者都有这种相同的用法,但是它们所指称的范围是否包括那个分界点呢?王明仁(2009)[1]认为,在古代汉语中,“之前”的“之”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名词+之前”就表示在这个名词的前面,无论是表示空间方位还是表示时间,都不应该包括这个名词在内。而“以前”的“以”是个介词或者连词,“名词+以前”表示的是从名词这个点往前推的意思,古汉语由于语言环境的限制,有时候包括这个分界点,有的时候不包括。在现代汉语里,“以前”和“之前”是怎样的呢?试比较:

  (4)演出在晚上10点之前结束了,观众散去,演员们便又忙着拆台。

  (5)此战之前,侵华日军并未遇到什么抵抗。

  (6)其所以在四月十八日以前未敢以主力向毛奇方面前进者,一是侦察我军情况及准备工作。

  (7)那个赛季以前,我们还只是CBA一支较好的队而已,并没有机会赢得冠军。

  例(4)“演出在晚上10点之前结束”,肯定没有包括那个时间点,因为如果演出是在十点结束的话,这句话就会说“演出在晚上10点结束”。例(5)“此战之前,侵华日军并未遇到什么抵抗,”其隐藏的含义就是在这次战斗中,侵华日军遇到了顽强的抵抗,所以这个“之前”也不应该包括它前面的名词“此战”所包含的时间点。例(6)提到的,“其所以在四月十八日以前未敢……”,仅凭这句话,我们并不好判断,这个“四月十八日以前”到底包不包括四月十八日,我们既可以理解为他们是在十八日发动的进攻,也可以理解为他们是在十九日才进攻。例(7)中的意思就是那个赛季以前,我们没有机会赢得冠军,其隐藏的含义就是,我们在那个赛季赢得了冠军,所以这里的“以前”是不包括那个时间点的,和例(5)的用法相同。由此可见,第一,在现代汉语里,当“以前”或“之前”的前面是一个比较具体的时间点的时候,比如十点、十一点,一般是不包括这个时间点的,因为按照汉语表达的习惯来说,如果想包括这个时间点或者强调这个时间点,我们会直接说出来,比如,“我十点之前(以前)给你打电话”,就只是吧“十点”作为一个临界值,是一个大概的说法,如果想强调它的话,就会说“我十点给你打电话”,所以无论“以前”还是“之前”,若前面是个具体的时间点,一般是不包括其在内的。第二,如果是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放在“以前”或“之前”的前面,我们就得分析上下语境才能得出结论,到底包不包括那个临界点了,比如例(6)的“四月十八日”。第三,如果在“以前”和“之前”的前面是一个具体的事件,如例(5)的“此战”,例(7)的“那个赛季”,那一般也是不包括那个临界点的,因为在这种句子中大都暗含一个“在这之前我们没有怎么怎么样,但是从这次开始我们就有了什么什么”。   在现代汉语里由于“以前”和“之前”是否包含时间的临界点人们经常搞不清,所以才会在一些说明中在后面用括号标注出来。如:

  1970年(含70年)以前工程技术或工程经济专业中专毕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工程技术或工程经济专业中级职务,并任职满3年。(陕西省《2006年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考务工作的通知》)

  2.“以前”和“之前”的语义侧重点不同

  通过对大量语料的研读和理解,我们发现,“以前”在指称事物的时候,既可以指发生在这件事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也可以指发生在这个事件不久的一段时间,而“之前”大多数是用来指发生在这个事件不就的一段时间。试比较:

  (8)在蔡锷回云南之前,朱德即受命组织部队,征用车皮,等待蔡锷到来率军出征。

  (9)在对日战争胜利之前,美国政府已经开始实行一个装备适应中国政府需要的空军计划。

  (10)在比赛开始之前,奥尼尔向我走来,在我耳边说了几句话。

  (11)在油膜蒸发完以前,水滴就“爆炸”气化了,引起周围油膜的破裂。

  (12)在阿拉伯人侵入北非以前,柏柏尔人是那里的主人。

  (13)在蒸汽机发明以前,船只只得凭风而行。

  例(8)(9)(10)都是指在事情发生不久前,进行过什么。例(8)是说,在蔡锷回云南前的一小段时间内,朱德开始组织部队,在“蔡锷回云南”这件事和“朱德组织部队”这件事的相隔时间不会太久,例(10)能清晰的表现出这一点来,“比赛开始”和“奥尼尔向我走来”两件事的间隔时间肯定非常短。例(12)和例(13)都是指两件事的间隔时间非常的长,例(12)的意思就是,在阿拉伯人入侵北非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柏柏尔人一直是北非的主人。例(13)就更明确了,出现蒸汽机以前,船都是凭风而行的,二者间隔的时间有上百年。例(11)“在油膜蒸发完以前,水滴就“爆炸”气化了,在这里“以前”并不强调“油膜蒸发完”和“水滴气化”之间间隔的时间长短,只是表示一种前后相继的关系,倒是是后边的“就”字,让人感觉死后“水滴气化”是在“油膜蒸发完”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就完成了的。

  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提到了“以前”的一个用法“很久(很早)+以前,指过去很远的时间;不久+以前,指过去不远的时间,并且认为这个用法是“以前”特有的,“之前”没有的。但是通过查询语料库我们发现,“很久之前”、“不久之前”、 “很久以前”、“不久以前”,在语料库中都出现过,其具体的数字如下:

  无论是“以前”还是“之前”,都可以在语料库中找到和“不久”和“很久”搭配。但观察它们的出现次数不难发现,“以前”搭配“很久”和“不久”更为常见一些。“之前”和“不久”搭配的次数远多于和“很久”搭配的次数,这从另一个方面也反应出来,“之前”多数是指在事情发生的一段较短的时间之内。

  3.小结

  通过上文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同样作为方位词的“以前”和“之前”在指称范围和语义侧重的方面是不同的,在古代汉语时期,二者是否包含时间临界点也是有所区别的,因而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所规范,不能混用。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

  [2]文中引用的所有语料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的语料库。

  [3]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参考文献:

  [1] 王明仁,从古代汉语看“以前”、“以后”的运用,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7)


相关文章

  • 专利审查员日常的工作怎么开展,如何审查专利申请的创造性?
  • [知乎用户的回答(10票)]: 泻药.知乎上有很多优秀的专利代理人,也有专利审查员.我作为本行业新米,只能说献丑了.本答案内容属于个人看法,不代表本单位立场. 首先提几个基本要点吧. 第一,我国专利制度中,专利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 ...查看


  • 生物的启示
  • 课题课教案 <生物的启示> 教学设计 长 清 区 石 麟 小 学 三 年 级 段学莲 2010年12月 生物的启示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搜集整理信息资料,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发 明创造.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科学 ...查看


  • 朱峰谈概念设计(十一)场景设计
  • 缺乏优秀的场景设计师最大的原因由于他们缺乏足够的训练,因为没有足够多的学校能够教授这一课题,学习 角色设计比场景设计要容易得多.你需要先学习很多领域的知识,然后才能通过这些专业的知识来研究场景设 计这个课题. 基本原理---透视---光线- ...查看


  • 浪子的比喻
  • 黄桥教堂主日讲章 浪子的比喻 弟兄姊妹:浪子的比喻是我们每一个基督徒耳熟能详的故事,是我们的救主耶稣基督在路加福音十五章当中,给那些文士和法利赛人所讲的第三个比喻.在路15:1-2节中告诉我们:有许多税吏和罪人悔改来到主的面前,而那些自以为 ...查看


  • 美国三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效应对比
  • 内容摘要: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给美国经济带来的重创,阻止危机的进一步蔓延,美联储三次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每次推出的规模和针对的问题都不同.本文通过近几年来美国的经济增长及就业率等数据,简要地分析了每一次量化宽松所带来的影响,并且比较了美联储三 ...查看


  • 后悔的认知机制和神经基础 1
  • 摘要:后悔是基于对不利或相对不利行为结果的反事实思维诱发的一种复杂的负性社会情绪,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决策和身心健康具有重大的影响.与失望情绪相比,后悔在现象学.产生条件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后悔不仅会受到个体的行为方式.人格特征. ...查看


  • 梵高绘画作品中色彩的运用和表现
  • 第31卷第2期2009年6月 集宁师 Journal of Jining 专学报 Teachers College V01.3l,No.2 Jun.2009 谈梵高绘画作品中色彩的运用和表现 孙琳 (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内蒙古乌兰察 ...查看


  • 通过20亿股指看清股市过去现在和未来(一)
  • 通过20亿股指看清股市过去现在和未来(图形见下篇文章) 一.认清A股近几年走势现状 本人在2011年11月8日的<特殊股指走势预示股市未来继续走熊>的文章中,开头曾特别指出:股指的最重要作用是能够反映整个股市的全貌,并据此帮助投 ...查看


  • 学生认识发展的化学
  • 专 论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化学1模块氧化还原专题的 单元整体教学研究 ) ) ) 高端备课项目化学核心内容教学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研究成果 胡久华 王 磊* 潘瑞静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化学教育研究所 100875) 摘要 在分析氧化还原已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