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百战穿金甲——边塞诗歌鉴赏
黄沙百战穿金甲——边塞诗歌鉴赏落霞阁主人
黄沙百战穿金甲——边塞诗歌鉴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阅读古诗,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激趣导入——知识回顾——研究归纳——探讨深入——习题演练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相机引导;
通过比较鉴别,归纳相关知识,提高认知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认识,加强修养,陶冶情操,报效祖国。 重点:复习边塞诗歌,整理相关规律
难点:通过比较去把握边塞诗歌主题与风格上的不同
一、导入(关于所谓边塞诗)
我们中国从古到今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多,疆域大,人气旺是好事,但是,民族之间的相处也是一个不容易的事情。我国古代民族之间的战争就基本没有停过,汉族人口最多,又尽占地利,少数民族多居边地,环境也多恶劣;汉族人的大汉族主义和征服意识,少数民族的利益驱使和自恃勇武,导致边境地区常常血流成河。
唐开元、天宝年间,唐朝和突厥、回纥、吐蕃之间,在我国北方连年有战争。对于唐的战争,当时的诗人,一般是不反对的,因为是卫国战争。对于参加这些战争的将士,又常常歌颂他们为民族英雄,认为他们是为国死节,不是为了贪功受赏。
盛唐文人们(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理念,而且他们也很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在诗歌创作上,他们融入了这样的所见、所闻、所感,形成了一个创作流派,这就是边塞诗派。
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世称高岑。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边塞诗的艺术特点:诗歌的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
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当然,我们寻常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可归为这一类。
赏析边塞诗,他们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二.复习回顾:你知道的边塞诗有哪些?你还记得其中的名句吗?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唐)杨炯《从军行》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唐)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唐)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唐)高适《燕歌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唐)曹松《己亥岁感事》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唐)王维《少年行四首》(其二)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唐)李益《塞下曲》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宋)陆游《书愤》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宋)欧阳修《渔家傲》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宋)辛充疾《鹧鸪天》………
[设计依据]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传统文化打在民族精神烙印上的那种坚韧难移的延续性,理应得到发扬光大。背诵古诗词,如同春风拂面、细雨润物,有助于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有助于美好情操的塑造和高尚品格的培养,有助于提高整个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关于边塞诗,学生初高中都学了很多,有很多都能熟读成诵。背诵古诗,给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
三、边塞诗特点——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边塞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我们在接触这类诗歌时,如果能对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
1.初唐诗风: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2.盛唐之诗风:
诗评家常称赏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3.中晚唐诗风:
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式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婉伤: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碛(q沙漠) 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
4.宋代之诗风:
到了宋代,积贫积弱、国力衰颓,面临北方少数民族的强势入侵,统治者却纸醉金迷,不思进取,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题材、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似乎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的时代特征。
黄沙百战穿金甲——边塞诗歌鉴赏
黄沙百战穿金甲——边塞诗歌鉴赏落霞阁主人
黄沙百战穿金甲——边塞诗歌鉴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阅读古诗,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激趣导入——知识回顾——研究归纳——探讨深入——习题演练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相机引导;
通过比较鉴别,归纳相关知识,提高认知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认识,加强修养,陶冶情操,报效祖国。 重点:复习边塞诗歌,整理相关规律
难点:通过比较去把握边塞诗歌主题与风格上的不同
一、导入(关于所谓边塞诗)
我们中国从古到今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多,疆域大,人气旺是好事,但是,民族之间的相处也是一个不容易的事情。我国古代民族之间的战争就基本没有停过,汉族人口最多,又尽占地利,少数民族多居边地,环境也多恶劣;汉族人的大汉族主义和征服意识,少数民族的利益驱使和自恃勇武,导致边境地区常常血流成河。
唐开元、天宝年间,唐朝和突厥、回纥、吐蕃之间,在我国北方连年有战争。对于唐的战争,当时的诗人,一般是不反对的,因为是卫国战争。对于参加这些战争的将士,又常常歌颂他们为民族英雄,认为他们是为国死节,不是为了贪功受赏。
盛唐文人们(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理念,而且他们也很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在诗歌创作上,他们融入了这样的所见、所闻、所感,形成了一个创作流派,这就是边塞诗派。
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世称高岑。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边塞诗的艺术特点:诗歌的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
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当然,我们寻常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可归为这一类。
赏析边塞诗,他们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二.复习回顾:你知道的边塞诗有哪些?你还记得其中的名句吗?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唐)杨炯《从军行》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唐)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唐)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唐)高适《燕歌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唐)曹松《己亥岁感事》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唐)王维《少年行四首》(其二)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唐)李益《塞下曲》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宋)陆游《书愤》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宋)欧阳修《渔家傲》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宋)辛充疾《鹧鸪天》………
[设计依据]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传统文化打在民族精神烙印上的那种坚韧难移的延续性,理应得到发扬光大。背诵古诗词,如同春风拂面、细雨润物,有助于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有助于美好情操的塑造和高尚品格的培养,有助于提高整个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关于边塞诗,学生初高中都学了很多,有很多都能熟读成诵。背诵古诗,给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
三、边塞诗特点——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边塞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我们在接触这类诗歌时,如果能对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
1.初唐诗风: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2.盛唐之诗风:
诗评家常称赏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3.中晚唐诗风:
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式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婉伤: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碛(q沙漠) 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
4.宋代之诗风:
到了宋代,积贫积弱、国力衰颓,面临北方少数民族的强势入侵,统治者却纸醉金迷,不思进取,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题材、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似乎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