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穿刺导管留置术解剖及设备技术要点分析

腰椎穿刺导管留置术解剖及设备技术要点分析

1 解剖部位:

脊髓是中椎神经系统细长略成圆柱状的部分,是中枢神经系统支配躯干四

肢内脏的运动感觉等,其占据着椎管的上2/3。成年男性脊髓平均长约45 cm,

重约30 g。脊髓上起寰椎上缘平面,下达第1腰椎~第2腰椎体平面,下界高度

变异较大,与躯干长度及年龄有关。脊髓下界高可达第12胸椎体下1/3水平,

低可至第2、第3腰椎间的椎间盘平面,当脊柱向前弯曲时,脊髓下界略有上提。脊髓为硬脊膜、蛛网膜和软脊膜所包被,三层被膜间又以硬膜下间隙与蛛网膜下

间隙相隔。 蛛网膜下间隙里有许多柱状的结构将蛛网膜与软脊膜连接起来。在脑部,蛛网膜下间隙是一个宽大的间隙,被称为蛛网膜下池,它向内侧与脑室

相连。在脊髓、蛛网膜下隙也较宽,特别是在尾部,它被马尾神经包绕的地方,

这个膨大从脊椎开始至蛛网膜下隙结束的地方,被称为腰池。蛛网膜下腔穿刺时

常刺入腰池,蛛网膜下隙的脊髓部分与脑神经是连续的。

1.2 脑脊液

1.2.1 脑脊液的产生:脑脊液的产生部位主要是脑室中的脉络丛,95%

的脑脊液产生于双侧脑室,少部分由第三脑室、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极少部分

来自脑和脊髓的血管间隙及室管膜和脑实质等。脑脊液分两路流动,约75%留

于颅内,经各脑池布于蛛网膜下腔,使脑、脊髓和脑神经、脊神经根被脑脊液浸

泡,然后,脑脊液再沿蛛网膜下隙流向大脑背面,通过蛛网膜粒渗透到硬脑膜窦

吸收入静脉系统,25%流入椎管,达脊髓蛛网膜下腔和终池。推动脑脊液流动的

动力是流体静压、血液渗透压和脑血管搏动。

1.2.2 脑脊液循环:脑脊液保持着动态平衡,不断产生也不断被吸入。

其吸收主要由蛛网膜粒吸收入静脉,其余经脑脊神经的神经周围淋巴管吸收入静

脉。在颅内的脑脊液主要由蛛网膜粒吸收,在椎管内的脑脊液主要由神经根周围

吸收。

1.2.3 不同年龄的差异:正常成人脑脊液总量约130 mL~150 mL,占

体重的2%,新生儿约占体重的15%,大约是40 mL,早产儿约占体重的12%,约20 mL~30 mL;幼儿占体重的4%,约40mL ~60 mL。正常脑脊液生成量约

0.3 mL/mm~0.5mL/mm,约6 h~8 h更新1次,每日更新3次或4次。婴幼儿

的更新次数可能大于4次。

1.2.4 脑脊液的性状: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水样液,偏碱性(pH 7.40~

7.50) ,内含无机盐,几乎与血浆的成分相同,葡萄糖含量是血浆的2/3,蛋白质

含量为微量,细胞很少每毫升脑脊液细胞数不超过1个~5个,主要以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为主,新生儿可能略高一些。其比重约1007(1003~1010) 。脑脊液被认

为是血浆的超滤液,它充满脑和脊髓的周围,起着“水垫”的作用,有缓冲外力冲

击,保护脑与脊髓减少震荡,维护颅内压的作用。同时它还有完成神经细胞与体

液间物质交换,以及营养和代谢产物的运输。

2 穿刺设备技术要点

2.1 穿刺针的合理选择:容易穿透像棘间韧带和黄韧带致密组织,穿过

这些韧带时引起的损伤最小;进入蛛网膜下腔的远端孔的位置要准确无误;芽刺

针应带针芯,斜面要尖,以防将表皮细胞或皮肤细菌带人蛛网膜下腔和穿刺路径

的各个问隙;留置导管时针的斜面不应损伤导管。较合适的穿刺针有4种。Touhg

型斜面,Cranford 型斜面;Whitacrt 斜面型,静脉留置针。

2.2 穿刺针的型号及导管的选择,穿刺针型号的选择既要有足够坚韧、

以准确地控制穿刺路径及调整针尖方面,且又不弯曲、扭转、折断。外径要足够

小以减少损伤,内径要足够大,刺人蛛网膜下腔后取出针芯脑脊液顺利流出,并

且可将留置导管插入。一般情况根据受穿刺病人的年龄选择,<7岁小儿选择20

号,7岁~10岁选择19号,>10岁选择18号。留置导管的选择应有足够的韧

性,以防止在蛛网膜下腔内打折,但又不能韧性过强而对神经末梢有损伤,有刻

度以准确判断尖端同穿刺针孔和蛛网膜下腔的位置关系,末端应光滑。留置导管

时间可持续3 d~20 d。

2.3 腰椎穿刺及留置导管的技术要点,病人通常取侧卧屈膝弓背位,以

使相邻腰椎棘突间隙尽可能的扩大,而且脊髓蛛网膜下腔的长度随脊椎的层曲而

延长。体表标志是脊杜的棘线和髂嵴,嵴间线与棘线的交点为第4腰椎棘突或第

4、5腰椎间隙。沿着棘线很容易在皮肤上标志出腰椎3、4、5的投影。大于10

岁的病人选用腰3和腰4之间,小于10岁者选腰4、艘5之间的椎间隙,小婴

儿或早产儿因脊髓终端较低,应选择腰4和腰5之间或腰5至骶1之间进行腰椎

穿刺留置导管术。腰椎穿刺依次通过皮肤、皮下组织、棘上和棘间韧带、黄韧带、

硬脊膜外膜、硬脊膜和蛛网膜。针刺穿过硬脊膜时可有轻微的痛感,针尖刺入硬

膜外腔时由于外腔压力低,可把空针内液体吸入硬膜外腔,针尖进入蛛网膜下腔

时有脑脊液流出体外。

3 适应证、禁忌证

3.1 适应证:蛛网膜下腔出血,新生儿、早产儿的室旁或室内出血;化

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膜脑炎。

3.2 禁忌证:凝血功能异常,严重感染中毒症状重者,神经退行性病变,

穿刺部位感染或萎缩性损伤,低血压、低血容量休克者,颅内压过高或颅内压过

低者,严重惊厥或惊厥持续状态者。特殊禁忌证是脊柱畸形和脊髓畸形者。

4 结 语

此方法可以直观地进行蛛网膜下腔的测压,直观地看到脑脊液的色泽、清

亮度且能留取标本送检验科检验,又能将受感染或有害的物质排出,还能减少腰

椎穿刺次数,但可能增加感染的几率和皮样囊肿、头痛、神经损伤等的发生,所

以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严格各项操作规程,以使后遗症及并发症降低到

最低限度。

腰椎穿刺导管留置术解剖及设备技术要点分析

1 解剖部位:

脊髓是中椎神经系统细长略成圆柱状的部分,是中枢神经系统支配躯干四

肢内脏的运动感觉等,其占据着椎管的上2/3。成年男性脊髓平均长约45 cm,

重约30 g。脊髓上起寰椎上缘平面,下达第1腰椎~第2腰椎体平面,下界高度

变异较大,与躯干长度及年龄有关。脊髓下界高可达第12胸椎体下1/3水平,

低可至第2、第3腰椎间的椎间盘平面,当脊柱向前弯曲时,脊髓下界略有上提。脊髓为硬脊膜、蛛网膜和软脊膜所包被,三层被膜间又以硬膜下间隙与蛛网膜下

间隙相隔。 蛛网膜下间隙里有许多柱状的结构将蛛网膜与软脊膜连接起来。在脑部,蛛网膜下间隙是一个宽大的间隙,被称为蛛网膜下池,它向内侧与脑室

相连。在脊髓、蛛网膜下隙也较宽,特别是在尾部,它被马尾神经包绕的地方,

这个膨大从脊椎开始至蛛网膜下隙结束的地方,被称为腰池。蛛网膜下腔穿刺时

常刺入腰池,蛛网膜下隙的脊髓部分与脑神经是连续的。

1.2 脑脊液

1.2.1 脑脊液的产生:脑脊液的产生部位主要是脑室中的脉络丛,95%

的脑脊液产生于双侧脑室,少部分由第三脑室、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极少部分

来自脑和脊髓的血管间隙及室管膜和脑实质等。脑脊液分两路流动,约75%留

于颅内,经各脑池布于蛛网膜下腔,使脑、脊髓和脑神经、脊神经根被脑脊液浸

泡,然后,脑脊液再沿蛛网膜下隙流向大脑背面,通过蛛网膜粒渗透到硬脑膜窦

吸收入静脉系统,25%流入椎管,达脊髓蛛网膜下腔和终池。推动脑脊液流动的

动力是流体静压、血液渗透压和脑血管搏动。

1.2.2 脑脊液循环:脑脊液保持着动态平衡,不断产生也不断被吸入。

其吸收主要由蛛网膜粒吸收入静脉,其余经脑脊神经的神经周围淋巴管吸收入静

脉。在颅内的脑脊液主要由蛛网膜粒吸收,在椎管内的脑脊液主要由神经根周围

吸收。

1.2.3 不同年龄的差异:正常成人脑脊液总量约130 mL~150 mL,占

体重的2%,新生儿约占体重的15%,大约是40 mL,早产儿约占体重的12%,约20 mL~30 mL;幼儿占体重的4%,约40mL ~60 mL。正常脑脊液生成量约

0.3 mL/mm~0.5mL/mm,约6 h~8 h更新1次,每日更新3次或4次。婴幼儿

的更新次数可能大于4次。

1.2.4 脑脊液的性状: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水样液,偏碱性(pH 7.40~

7.50) ,内含无机盐,几乎与血浆的成分相同,葡萄糖含量是血浆的2/3,蛋白质

含量为微量,细胞很少每毫升脑脊液细胞数不超过1个~5个,主要以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为主,新生儿可能略高一些。其比重约1007(1003~1010) 。脑脊液被认

为是血浆的超滤液,它充满脑和脊髓的周围,起着“水垫”的作用,有缓冲外力冲

击,保护脑与脊髓减少震荡,维护颅内压的作用。同时它还有完成神经细胞与体

液间物质交换,以及营养和代谢产物的运输。

2 穿刺设备技术要点

2.1 穿刺针的合理选择:容易穿透像棘间韧带和黄韧带致密组织,穿过

这些韧带时引起的损伤最小;进入蛛网膜下腔的远端孔的位置要准确无误;芽刺

针应带针芯,斜面要尖,以防将表皮细胞或皮肤细菌带人蛛网膜下腔和穿刺路径

的各个问隙;留置导管时针的斜面不应损伤导管。较合适的穿刺针有4种。Touhg

型斜面,Cranford 型斜面;Whitacrt 斜面型,静脉留置针。

2.2 穿刺针的型号及导管的选择,穿刺针型号的选择既要有足够坚韧、

以准确地控制穿刺路径及调整针尖方面,且又不弯曲、扭转、折断。外径要足够

小以减少损伤,内径要足够大,刺人蛛网膜下腔后取出针芯脑脊液顺利流出,并

且可将留置导管插入。一般情况根据受穿刺病人的年龄选择,<7岁小儿选择20

号,7岁~10岁选择19号,>10岁选择18号。留置导管的选择应有足够的韧

性,以防止在蛛网膜下腔内打折,但又不能韧性过强而对神经末梢有损伤,有刻

度以准确判断尖端同穿刺针孔和蛛网膜下腔的位置关系,末端应光滑。留置导管

时间可持续3 d~20 d。

2.3 腰椎穿刺及留置导管的技术要点,病人通常取侧卧屈膝弓背位,以

使相邻腰椎棘突间隙尽可能的扩大,而且脊髓蛛网膜下腔的长度随脊椎的层曲而

延长。体表标志是脊杜的棘线和髂嵴,嵴间线与棘线的交点为第4腰椎棘突或第

4、5腰椎间隙。沿着棘线很容易在皮肤上标志出腰椎3、4、5的投影。大于10

岁的病人选用腰3和腰4之间,小于10岁者选腰4、艘5之间的椎间隙,小婴

儿或早产儿因脊髓终端较低,应选择腰4和腰5之间或腰5至骶1之间进行腰椎

穿刺留置导管术。腰椎穿刺依次通过皮肤、皮下组织、棘上和棘间韧带、黄韧带、

硬脊膜外膜、硬脊膜和蛛网膜。针刺穿过硬脊膜时可有轻微的痛感,针尖刺入硬

膜外腔时由于外腔压力低,可把空针内液体吸入硬膜外腔,针尖进入蛛网膜下腔

时有脑脊液流出体外。

3 适应证、禁忌证

3.1 适应证:蛛网膜下腔出血,新生儿、早产儿的室旁或室内出血;化

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膜脑炎。

3.2 禁忌证:凝血功能异常,严重感染中毒症状重者,神经退行性病变,

穿刺部位感染或萎缩性损伤,低血压、低血容量休克者,颅内压过高或颅内压过

低者,严重惊厥或惊厥持续状态者。特殊禁忌证是脊柱畸形和脊髓畸形者。

4 结 语

此方法可以直观地进行蛛网膜下腔的测压,直观地看到脑脊液的色泽、清

亮度且能留取标本送检验科检验,又能将受感染或有害的物质排出,还能减少腰

椎穿刺次数,但可能增加感染的几率和皮样囊肿、头痛、神经损伤等的发生,所

以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严格各项操作规程,以使后遗症及并发症降低到

最低限度。


相关文章

  • 对行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术患者的护理体会
  • 对行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术患者的护理体会 李世凤 (吉林省白山市传染病医院 吉林 白山 134300) [摘要] 颈外静脉留置导管术是重症监护技术中最常用的操作技术,是为危重.大手术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输液.输血及进行完全胃 ...查看


  • 麻醉科业务考试试卷及答案
  • 麻 醉 学 试 卷 成绩: 一.A型题:(每题1分:共70分) 1.下列哪种技术为心内直视手术奠定了基础 ( ) A.气管内插管 B.低温麻醉 C. 支气管麻醉技术 D.控制降压 E.肌肉松弛药 2.以下哪项不属于局部(区域)麻醉给药方式 ...查看


  • 留置针维护
  • 时间:2015年12月16日 地点:感染科办公室 主讲人:付杨华 参加人员:感染科全体护士 内容:留置针及静脉通路维护 一.浅静脉留置针的定义, 应用意义及种类:静脉留置针又称为静脉套管针. 它是由不锈钢的针芯: 软的外套管及塑料针座组成. ...查看


  • 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
  • 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 一.培训目标 根据<护士条例>等,结合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要求,开展新入职护士的规范化培训.通过培训,新入职护士能够掌握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沟通交流能力.应 ...查看


  • 呼吸机依赖
  • 4.必要时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选用氯化钙.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或洋地黄增强心肌收缩力. 九.呼吸机依赖 (一)原因 1.原发疾病未得到改善或继发某些合并症,可能导致撤机困难.常见的原因为呼吸肌乏力或呼吸机相关肺炎.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查看


  • 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
  • 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 [培训目标] 通过外科住院医师培训,使住院医师达到一定的外科医师水平, 比较熟悉外科手术操作技能,能够指导医学本科生以及下级医师完成 教学任务,具有一定的临床科研能力和论文撰写能力,具备阅读外文 文献所需的专业外 ...查看


  • 专业实践能力
  • 专业实践能力 1. 侧卧后前位是指侧卧于摄影床上,X 线从背侧射入,腹侧射出 2. 与剑突末端至脐连线中点位于同一平面的是第1腰椎 3. 髋关节前后位摄影时,使被检者足尖内收的目的是使股骨颈充分显示 4. 鼻窦瓦氏位摄影,正确的体位角度是听 ...查看


  • 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的护理体会
  • [摘要] 目的:通过对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肿瘤患者的并发症的护理与防治,探求最合理的留置PICC导管的护理方法.方法:收集本院160例肿瘤化疗患者采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给药并观察.结果:应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160例,顺利完成化疗, ...查看


  • 2016年临床实践技能操作规范
  • C 小孔视力检查 a A A D C D D D A C A D D A B ( )可作眼病筛查的手段 ( )用于比较同侧耳气导和骨导听觉时间判断耳聋的性质 ABO定型试验中产生异常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PPD判读不正确的是( ) 白瞳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