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理想国为什么不可能被实现

论理想国为什么不可能被实现

摘要:文章主要扼要重述了《理想国》中柏拉图的思想层层递进的主线思路;文章认为《理想国》固然是古代哲学史上的著作,但其中有一些观点存在谬误,而正是这些谬误导致理想国最多也只能存在于理想中,以至于柏拉图本人到晚年也对《理想国》作出一些修正,从理想走向了实际。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正义,不正义

正文:《理想国》一书主要阐述了柏拉图本人的政治哲学观点。该书被誉为是西方知识界必读之书,其中讨论了形形色色关于一个国家政治的各方面问题,如柏拉图在书中讨论最多的教育问题,共产主义问题,民主问题,立法问题,优生优育问题等等。由于该书采用了对话的形式,书中所有的观点都是通过苏格拉底,玻勒马霍斯,格劳孔和其弟阿得曼托斯的辩论展开的,而书中的辩论又是一环扣一环,时而被听者的质疑询问打断,时而又被苏格拉底带到另一个话题上,总之话题随着辩论的自然进行而不断变换,这对于读者来说固然自然通畅,一气呵成,但对读后的思路整理却造成了一遍。先让我们重新整理一下思路,看看柏拉图是怎样抽丝剥见的论述他的政治哲学观点的。

一 全书思路的扼要重述

在第一章中,苏格拉底与玻勒马霍斯的父亲克法洛斯谈论了有关拥有财富的老年人优裕的生活,并从而引发了有关“正义”问题的争论。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各自陈述了自己认为正义的定义,并提出了两个本质的问题,到底什么是正义和不正义?正义的人一定比不正义的人生活的幸福吗?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了第二章,苏格拉底提议,在一个大的事物中比较容易发现真理,再将其套用到比较小的方面。于是他开始着手构建一个他理想中最完美的“国家”,通过探讨这个幸福的国家的四种特性,尤其中正义在国家中的构成,再映射到个人身上,借此来回答第一章遗留的问题,即“什么是正义,正义的人一定更幸福吗?”于是从第二章开始,一个理想国便在字里行间,渐渐的,在苏格拉底迂回揶揄的话语中被建立起来。

首先,苏格拉底认为构建一个理想国最重要的是每个人要各司其职,“只要每个人在恰当的时候干适合他性格的工作,放弃其他事情,专搞一行,这样就会每种东西都生产的又多又好。”(370-C )从这一点,苏格拉底引发了一个城邦必须要有最重要的三种职业,城邦的护卫者,亦即哲人阶级,运用思想,富于理想;辅助者,亦即军人阶级,勇敢坚毅;商人,亦即生产阶级,是寻求自然欲望的人。各个阶级各司其职,哲人阶级治国,军人阶级保护国家、维持秩序;生产阶级专事生产,维持国人的物质生活。

第二,要构建一个理想国必须重视教育问题。“从娃娃抓起”,一定要对儿童进行最好的教育。于是苏格拉底给出了最好的教育的种种规定,目的是要使得每个儿童从小听到的诗歌,玩耍的游戏,吟诵的歌谣都对他们产生同一种影响,即“首先应该痛加谴责的,是丑恶的假故事”(377-E ),“讲故事,写诗歌,谈到神的时候,应当不把他们描写为随时变形的魔术师,在言行方面,他们不是那种用谎言引导我们走上歧路的角色。”(383)“因为我恐怕诗人和故事作者,在最紧要点上,在关于人的问题上说法有错误。他们举出许多人来说明不正直的人很快乐,正直的人很痛苦,还说不正直是有利可图的,只要不被发觉就行;正直是对人有利而

对己有害的。这些话我们不应该让他们去讲,而应要他们去歌唱去说讲刚刚相反的话。”(392-B )除了给予儿童的教育,苏格拉底对给予护卫者体育和音乐上的教育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体育教于人激情和勇敢,音乐教于人爱智而温文。

第三,苏格拉底提出在理想国中应该实行共产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和中国古代社会的“大同社会”有几分相似之处。他提出“第一,除了绝对的必需品以外,他们任何人不得有任何私产。第二,任何人不应该有不是大家公有的房屋或仓库,至于他们的食粮则有其他公民供应,作为能够打仗既智且勇的护卫者职务的报酬,按照需要,每年定量分给,既不让多余,也不让短缺。他们必须同吃同住,像士兵在战场上一样,”(416-E )财产的公有使得理想国的护卫者们能够像忠心耿耿的猎犬一样看护着羊群,而不至于因为饥饿或放纵而去打击伤害羊群。柏拉图认为,这些最优秀的护卫者应当了解到最宝贵的金银财宝在于他们的心灵深处。他们不能像其他公民一样享受金,银,土地和住宅却不因此感到不幸福,是因为他们放弃了这些可以使整个国家达到最幸福的状态,而只有整个国家非常和谐的发展,那么每个阶级都将得到自然赋予他们的幸福。这种公有制度不仅仅在财产上实行,柏拉图认为,“例如婚姻嫁娶以及生儿育女,处理所有这一切都应该本着一个原则,即如俗话所说的,朋友之间不分彼此。”(424)这就是为现代人所最不能理解的共妻共子的制度。实行共妻共子是为了使最好的男人和最好的女人结合,而他们所生育的孩子也应该交由官员抚养,甚至把生下来天生有缺陷的孩子“秘密地加以处理,有关情况谁都不清楚。”

至此,理想国内最重大的几个问题已经被写进了法律,让后人一代一代的传习,一个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度已见雏形。以后的第六第七章,主要是关于者为善的知识的学习,第八第九章讨论了四种不正义的政体是如何依次转变的,以及与之相关的不正义的个人类型。这些内容与理想国的构建没有太大关系,下面文章将主要对柏拉图关于理想国的种种规定提出质疑,并希望以此解释为什么Utopia 只能被称为理想中的国家,在现实中是不可能被实现的。

二 对书中一些观点的质疑和思考

首先从上文所述的三个大方面来看,其中的观点就存在一些问题,不仅需要怀疑这些规定的可执行性,更重要的是从本质来说,这些规定是否真的能使理想国达到最善。

第一如上所述,理想国内每个公民都应该各司其职,而跨越界限去做别人的事就被认为是不正义的。首先,如何辨别每个公民不同的秉性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柏拉图认为全能全知的哲人能够辨别每个人的秉性,“当你说一个人对某件事有天赋的才能另一个人没有天赋的才能,是根据什么呢?是因为一个人学习起来容易另一个人学习起来困难,对吗?”(455-C )这固然没错,但问题在于这样一个通过学习鉴别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的。比如无论是制鞋的天赋还是行医的天赋,都不可能从一个刚出生的婴儿身上看出来,只有当每一个婴孩受到了同样的教育,渐渐的再对他们一个一个查清辨别,才能分清他们对哪件事有天赋,哪件事没有天赋。(这里还没有讨论天赋和兴趣的区别,如果某人明明味觉敏感,适合做一名厨师,可他偏偏爱上打铁这项工作,在兴趣使然下他觉得学习打铁比学习烹饪来的更简单,那该怎么办呢?)其次,对于制鞋和行医这样的工作还好,如果要辨别一个人是应该去研究天文还是研究水利,这就需要更长时间的培养,而在培养的过程中,最全能全智的哲人也不能保证不出一点差错。(这里也且不说这位哲人要承担怎样的工作量,毕竟除了鉴别天赋的工作,柏拉图还赋予了他这么多工作要做!)再次,一个人的秉性还可能在后天发生变化,比如一个裁缝因突发事故双眼失明,那他究竟算有裁缝的天赋还是没有裁缝的天赋呢?他应该继续从事什么行业,

还是被“进行秘密的处理”掉呢?

第二是关于教育的问题,为了给孩子们最理想的教育,柏拉图似乎在暗暗的与荷马等一批大诗人较劲,他认为这些诗歌中有许多丑恶的,骗人的部分是不应当写下,被人们诵读的,否则会使得世风日下,人心涣散。但是我要说,这样一个制度和我国古代“焚书坑儒”的经历又有什么不同呢?固然柏拉图没有如此残忍的把诗人都处以极刑,但是他却不允许诗歌,乐曲进行任何的创新,也不允许他们有任何自己的想法,而只能根据柏拉图本人构建理想国的无上原则进行写作,已有的诗歌也要进行删改。这无疑是对多样文化的巨大摧残,而且,诗歌原本就是随心所欲表达自己想法的平台,失去了这一权利,失去了创新的动力,真正好的诗人们一定会失望的停止写诗,那么可想而知,泛滥于国内的诗歌,其水平我们也不能期待比“八股文”要好到哪里去了。

第三点中,柏拉图提出财产,妇女和儿童都应该为共有的制度。但是这一点,几乎与人类的天性互相敌对,是最难以实现的一条规定。首先,柏拉图认为护卫者不应该拥有自己的财产,而是由其下的阶级供应,使他们的食粮既不多余也不短缺。但是多余和短缺的相对概念就是一个谬论,如何短缺时由护卫者自己决定的,还是那位全能全知的哲人王决定的呢?如果有一位手艺精湛的糕点师傅做出了世上最好吃的一款糕点,并将其供应给了护卫者们,那人类的本性趋势他们还不满足,想再吃一块这最好的糕点,根据柏拉图的说法,为了保证他们的食粮不短缺,就必须不停的给他们供应这最好的糕点,这不是与设立护卫者不能拥有私人财产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了吗?反过来说,如果不允许护卫者满足自己的需要,那又怎么保证他们不会起义造反,残害人民(虽然为了一块糕点而残害糕点师傅的做法显得可笑,但以此类推,我们可以认为他们同样可以为了一枚稀世珍宝残害一个无辜的收藏家,等等)其次,无法拥有自己的财产,用现今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护卫者们是没有认真工作的激励的,因为他们无论认不认真守护自己的国家,都可以得到既不多余也不短缺的必需品。虽然柏拉图说,护卫者应当以国家的最幸福状态当成自己的最幸福状态,但这一条定律我却没有在之前的教育过程中找到。柏拉图的教育模式教给了护卫者们勇敢和理智,使他们锻炼出强壮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却没有说明为什么拥有了这些完美品质的护卫者,一定也同时发展出要为国家忠心耿耿的信念。

同时,第三点共产主义问题中,柏拉图还提出了一个好的社会应当共妻共子。他在举例证明的时候问格劳孔,“我在你家里看到一些猎狗和不少纯种公鸡,关于它们的交配你留意过没有?”(459)这一点以后的推论,似乎都将人类与动物做类比:人类把动物的最优的种强行进行交配繁殖来得到最优的后代,所以人类对自己也应该效仿。这样的制度人类和畜类还有什么区别吗?所谓人与动物的区别,原本在生殖的目的上体现的非常清楚。动物进行交配,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繁育出最优的后代,使自己的种群能够在进化过程中不被淘汰。而从古自今,人类交配的目的远远不至于繁殖,人类能够发展出思想,自己的爱恨情仇,是多么伟大的一件事。人类的爱情以至于交配的欲望,是一种神奇的化学作用,是一种气味相投,是根本不同于“选取最优”生存法则的另一种原则。其次,柏拉图还认为,一个女子将称其怀孕后七到十个月内生产的婴孩都叫儿女,而儿女们都管她叫妈妈。且不说这七到十个月的时间限定,在四十年以后就会造成十年的误差,到时候称谓里同一辈的哥哥姐姐,可能之间相差了十年的岁数。就说这一条孩子为母亲公有的制度,抹杀了一条,甚至不仅是人类本性,连动物都拥有的本性——母爱。一个母亲是爱孩子的,但她爱自己怀胎十月产下的孩子,要比其他孩子远多的多,这一条本性无法被证明,却也更无法被抹灭。我甚至已经可以想见,在柏拉图所规定的,短暂的喂奶时间中,有多少母亲,有多少双期盼的眼睛在寻找那个,鼻眼

之间几分相似的小娃娃,那个,自己怀胎十月,感受过它在肚子里活蹦乱跳的小生命,那个,身上流淌着自己的血液,血浓于水的孩子啊。

三 总结

以上只是一些基于《理想国》中各个零散观点的一些个人想法和质疑,并没有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来评判理想国的好坏,因为作者本人阅历也十分浅薄,知识不够丰富,无法对理想国中所提到的最核心内容,四种政体:贵族政体——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僭主政体,他们之间各自的正义与不正义,进行评判思考。但是,基于上面一些简单的讨论,我们已经不难看出,在柏拉图心中为我们构建的这个理想国,就像是在梦境中幻想的一个城市,有一个朦胧的外形,但细究其中,却发现每个小角落都可能存在荒谬和错误,那么,这样一个国家,也就真的只能存在于幻想中,而被译为“理想国”,也再贴切不过。

参考文献:

迟洪涛:《原始共产主义的乌托邦——《理想国》述评》

戴维·萨克斯:《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一个谬误》

南京享网:《柏拉图为何放弃“共产共妻”思想》

百度词条:理想国

论理想国为什么不可能被实现

摘要:文章主要扼要重述了《理想国》中柏拉图的思想层层递进的主线思路;文章认为《理想国》固然是古代哲学史上的著作,但其中有一些观点存在谬误,而正是这些谬误导致理想国最多也只能存在于理想中,以至于柏拉图本人到晚年也对《理想国》作出一些修正,从理想走向了实际。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正义,不正义

正文:《理想国》一书主要阐述了柏拉图本人的政治哲学观点。该书被誉为是西方知识界必读之书,其中讨论了形形色色关于一个国家政治的各方面问题,如柏拉图在书中讨论最多的教育问题,共产主义问题,民主问题,立法问题,优生优育问题等等。由于该书采用了对话的形式,书中所有的观点都是通过苏格拉底,玻勒马霍斯,格劳孔和其弟阿得曼托斯的辩论展开的,而书中的辩论又是一环扣一环,时而被听者的质疑询问打断,时而又被苏格拉底带到另一个话题上,总之话题随着辩论的自然进行而不断变换,这对于读者来说固然自然通畅,一气呵成,但对读后的思路整理却造成了一遍。先让我们重新整理一下思路,看看柏拉图是怎样抽丝剥见的论述他的政治哲学观点的。

一 全书思路的扼要重述

在第一章中,苏格拉底与玻勒马霍斯的父亲克法洛斯谈论了有关拥有财富的老年人优裕的生活,并从而引发了有关“正义”问题的争论。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各自陈述了自己认为正义的定义,并提出了两个本质的问题,到底什么是正义和不正义?正义的人一定比不正义的人生活的幸福吗?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了第二章,苏格拉底提议,在一个大的事物中比较容易发现真理,再将其套用到比较小的方面。于是他开始着手构建一个他理想中最完美的“国家”,通过探讨这个幸福的国家的四种特性,尤其中正义在国家中的构成,再映射到个人身上,借此来回答第一章遗留的问题,即“什么是正义,正义的人一定更幸福吗?”于是从第二章开始,一个理想国便在字里行间,渐渐的,在苏格拉底迂回揶揄的话语中被建立起来。

首先,苏格拉底认为构建一个理想国最重要的是每个人要各司其职,“只要每个人在恰当的时候干适合他性格的工作,放弃其他事情,专搞一行,这样就会每种东西都生产的又多又好。”(370-C )从这一点,苏格拉底引发了一个城邦必须要有最重要的三种职业,城邦的护卫者,亦即哲人阶级,运用思想,富于理想;辅助者,亦即军人阶级,勇敢坚毅;商人,亦即生产阶级,是寻求自然欲望的人。各个阶级各司其职,哲人阶级治国,军人阶级保护国家、维持秩序;生产阶级专事生产,维持国人的物质生活。

第二,要构建一个理想国必须重视教育问题。“从娃娃抓起”,一定要对儿童进行最好的教育。于是苏格拉底给出了最好的教育的种种规定,目的是要使得每个儿童从小听到的诗歌,玩耍的游戏,吟诵的歌谣都对他们产生同一种影响,即“首先应该痛加谴责的,是丑恶的假故事”(377-E ),“讲故事,写诗歌,谈到神的时候,应当不把他们描写为随时变形的魔术师,在言行方面,他们不是那种用谎言引导我们走上歧路的角色。”(383)“因为我恐怕诗人和故事作者,在最紧要点上,在关于人的问题上说法有错误。他们举出许多人来说明不正直的人很快乐,正直的人很痛苦,还说不正直是有利可图的,只要不被发觉就行;正直是对人有利而

对己有害的。这些话我们不应该让他们去讲,而应要他们去歌唱去说讲刚刚相反的话。”(392-B )除了给予儿童的教育,苏格拉底对给予护卫者体育和音乐上的教育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体育教于人激情和勇敢,音乐教于人爱智而温文。

第三,苏格拉底提出在理想国中应该实行共产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和中国古代社会的“大同社会”有几分相似之处。他提出“第一,除了绝对的必需品以外,他们任何人不得有任何私产。第二,任何人不应该有不是大家公有的房屋或仓库,至于他们的食粮则有其他公民供应,作为能够打仗既智且勇的护卫者职务的报酬,按照需要,每年定量分给,既不让多余,也不让短缺。他们必须同吃同住,像士兵在战场上一样,”(416-E )财产的公有使得理想国的护卫者们能够像忠心耿耿的猎犬一样看护着羊群,而不至于因为饥饿或放纵而去打击伤害羊群。柏拉图认为,这些最优秀的护卫者应当了解到最宝贵的金银财宝在于他们的心灵深处。他们不能像其他公民一样享受金,银,土地和住宅却不因此感到不幸福,是因为他们放弃了这些可以使整个国家达到最幸福的状态,而只有整个国家非常和谐的发展,那么每个阶级都将得到自然赋予他们的幸福。这种公有制度不仅仅在财产上实行,柏拉图认为,“例如婚姻嫁娶以及生儿育女,处理所有这一切都应该本着一个原则,即如俗话所说的,朋友之间不分彼此。”(424)这就是为现代人所最不能理解的共妻共子的制度。实行共妻共子是为了使最好的男人和最好的女人结合,而他们所生育的孩子也应该交由官员抚养,甚至把生下来天生有缺陷的孩子“秘密地加以处理,有关情况谁都不清楚。”

至此,理想国内最重大的几个问题已经被写进了法律,让后人一代一代的传习,一个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度已见雏形。以后的第六第七章,主要是关于者为善的知识的学习,第八第九章讨论了四种不正义的政体是如何依次转变的,以及与之相关的不正义的个人类型。这些内容与理想国的构建没有太大关系,下面文章将主要对柏拉图关于理想国的种种规定提出质疑,并希望以此解释为什么Utopia 只能被称为理想中的国家,在现实中是不可能被实现的。

二 对书中一些观点的质疑和思考

首先从上文所述的三个大方面来看,其中的观点就存在一些问题,不仅需要怀疑这些规定的可执行性,更重要的是从本质来说,这些规定是否真的能使理想国达到最善。

第一如上所述,理想国内每个公民都应该各司其职,而跨越界限去做别人的事就被认为是不正义的。首先,如何辨别每个公民不同的秉性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柏拉图认为全能全知的哲人能够辨别每个人的秉性,“当你说一个人对某件事有天赋的才能另一个人没有天赋的才能,是根据什么呢?是因为一个人学习起来容易另一个人学习起来困难,对吗?”(455-C )这固然没错,但问题在于这样一个通过学习鉴别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的。比如无论是制鞋的天赋还是行医的天赋,都不可能从一个刚出生的婴儿身上看出来,只有当每一个婴孩受到了同样的教育,渐渐的再对他们一个一个查清辨别,才能分清他们对哪件事有天赋,哪件事没有天赋。(这里还没有讨论天赋和兴趣的区别,如果某人明明味觉敏感,适合做一名厨师,可他偏偏爱上打铁这项工作,在兴趣使然下他觉得学习打铁比学习烹饪来的更简单,那该怎么办呢?)其次,对于制鞋和行医这样的工作还好,如果要辨别一个人是应该去研究天文还是研究水利,这就需要更长时间的培养,而在培养的过程中,最全能全智的哲人也不能保证不出一点差错。(这里也且不说这位哲人要承担怎样的工作量,毕竟除了鉴别天赋的工作,柏拉图还赋予了他这么多工作要做!)再次,一个人的秉性还可能在后天发生变化,比如一个裁缝因突发事故双眼失明,那他究竟算有裁缝的天赋还是没有裁缝的天赋呢?他应该继续从事什么行业,

还是被“进行秘密的处理”掉呢?

第二是关于教育的问题,为了给孩子们最理想的教育,柏拉图似乎在暗暗的与荷马等一批大诗人较劲,他认为这些诗歌中有许多丑恶的,骗人的部分是不应当写下,被人们诵读的,否则会使得世风日下,人心涣散。但是我要说,这样一个制度和我国古代“焚书坑儒”的经历又有什么不同呢?固然柏拉图没有如此残忍的把诗人都处以极刑,但是他却不允许诗歌,乐曲进行任何的创新,也不允许他们有任何自己的想法,而只能根据柏拉图本人构建理想国的无上原则进行写作,已有的诗歌也要进行删改。这无疑是对多样文化的巨大摧残,而且,诗歌原本就是随心所欲表达自己想法的平台,失去了这一权利,失去了创新的动力,真正好的诗人们一定会失望的停止写诗,那么可想而知,泛滥于国内的诗歌,其水平我们也不能期待比“八股文”要好到哪里去了。

第三点中,柏拉图提出财产,妇女和儿童都应该为共有的制度。但是这一点,几乎与人类的天性互相敌对,是最难以实现的一条规定。首先,柏拉图认为护卫者不应该拥有自己的财产,而是由其下的阶级供应,使他们的食粮既不多余也不短缺。但是多余和短缺的相对概念就是一个谬论,如何短缺时由护卫者自己决定的,还是那位全能全知的哲人王决定的呢?如果有一位手艺精湛的糕点师傅做出了世上最好吃的一款糕点,并将其供应给了护卫者们,那人类的本性趋势他们还不满足,想再吃一块这最好的糕点,根据柏拉图的说法,为了保证他们的食粮不短缺,就必须不停的给他们供应这最好的糕点,这不是与设立护卫者不能拥有私人财产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了吗?反过来说,如果不允许护卫者满足自己的需要,那又怎么保证他们不会起义造反,残害人民(虽然为了一块糕点而残害糕点师傅的做法显得可笑,但以此类推,我们可以认为他们同样可以为了一枚稀世珍宝残害一个无辜的收藏家,等等)其次,无法拥有自己的财产,用现今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护卫者们是没有认真工作的激励的,因为他们无论认不认真守护自己的国家,都可以得到既不多余也不短缺的必需品。虽然柏拉图说,护卫者应当以国家的最幸福状态当成自己的最幸福状态,但这一条定律我却没有在之前的教育过程中找到。柏拉图的教育模式教给了护卫者们勇敢和理智,使他们锻炼出强壮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却没有说明为什么拥有了这些完美品质的护卫者,一定也同时发展出要为国家忠心耿耿的信念。

同时,第三点共产主义问题中,柏拉图还提出了一个好的社会应当共妻共子。他在举例证明的时候问格劳孔,“我在你家里看到一些猎狗和不少纯种公鸡,关于它们的交配你留意过没有?”(459)这一点以后的推论,似乎都将人类与动物做类比:人类把动物的最优的种强行进行交配繁殖来得到最优的后代,所以人类对自己也应该效仿。这样的制度人类和畜类还有什么区别吗?所谓人与动物的区别,原本在生殖的目的上体现的非常清楚。动物进行交配,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繁育出最优的后代,使自己的种群能够在进化过程中不被淘汰。而从古自今,人类交配的目的远远不至于繁殖,人类能够发展出思想,自己的爱恨情仇,是多么伟大的一件事。人类的爱情以至于交配的欲望,是一种神奇的化学作用,是一种气味相投,是根本不同于“选取最优”生存法则的另一种原则。其次,柏拉图还认为,一个女子将称其怀孕后七到十个月内生产的婴孩都叫儿女,而儿女们都管她叫妈妈。且不说这七到十个月的时间限定,在四十年以后就会造成十年的误差,到时候称谓里同一辈的哥哥姐姐,可能之间相差了十年的岁数。就说这一条孩子为母亲公有的制度,抹杀了一条,甚至不仅是人类本性,连动物都拥有的本性——母爱。一个母亲是爱孩子的,但她爱自己怀胎十月产下的孩子,要比其他孩子远多的多,这一条本性无法被证明,却也更无法被抹灭。我甚至已经可以想见,在柏拉图所规定的,短暂的喂奶时间中,有多少母亲,有多少双期盼的眼睛在寻找那个,鼻眼

之间几分相似的小娃娃,那个,自己怀胎十月,感受过它在肚子里活蹦乱跳的小生命,那个,身上流淌着自己的血液,血浓于水的孩子啊。

三 总结

以上只是一些基于《理想国》中各个零散观点的一些个人想法和质疑,并没有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来评判理想国的好坏,因为作者本人阅历也十分浅薄,知识不够丰富,无法对理想国中所提到的最核心内容,四种政体:贵族政体——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僭主政体,他们之间各自的正义与不正义,进行评判思考。但是,基于上面一些简单的讨论,我们已经不难看出,在柏拉图心中为我们构建的这个理想国,就像是在梦境中幻想的一个城市,有一个朦胧的外形,但细究其中,却发现每个小角落都可能存在荒谬和错误,那么,这样一个国家,也就真的只能存在于幻想中,而被译为“理想国”,也再贴切不过。

参考文献:

迟洪涛:《原始共产主义的乌托邦——《理想国》述评》

戴维·萨克斯:《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一个谬误》

南京享网:《柏拉图为何放弃“共产共妻”思想》

百度词条:理想国


相关文章

  • 第十课 选择希望人生
  • 第一框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 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个人理想?[P126-1] --我们在学业成就.未来职业.道德人格.家庭生活方面追求的目标.代 表着我们对生命的一种盼望,反映了我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复习:"全面小康" ...查看


  • 理想与知足常乐
  • 理想与知足常乐 摘要:当代大学生几乎都有着自己的理想,但是在追逐.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却鲜有人既收获了成功,又收获了快乐,往往是顾此失彼,无法实现理想和快乐两者的兼得,这主要是由对理想的错误认知造成的.只有对理想有着正确.全面.客观的认知,才有 ...查看


  • 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
  • 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 无锡技师学院 数控50704 许泽锋 [摘要]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成就事业的动力.当代青年大学生要坚定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文章分析了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和重要意义,指出了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主要内容. ...查看


  • 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
  • 明确理想的含义.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填写学业.家庭.事业.休闲.自我成长方面的目标,并在全班进行交流.提醒学生保留这棵理想树,在本框最后一个活动中将会继续使用. 4. 归纳:理想就是我们在学业成就.未来职业.道德人格甚至家庭生活方面追求的 ...查看


  • 思修第一章题目
  • 1."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的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的有益于青年,一贯的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才是最难最难的呵!"这说明了( ). A 人才成长的道路 B 实现人生理想的途径 ...查看


  • 思修论文之理想信念
  • 理想信念对人生历程起着导向的作用,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信念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奋斗前进:理想信念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它一方面使人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统一起来,另一方面又引导着人们不断地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 理想信念引 ...查看


  • 第一章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
  • 第一章 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认识到什么是理想和信念,以及个人理想和社会需要的关系,充分理解理想和信念的作用.掌握实现理想和信念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教学重点:理想信念的科学概念:理想信念在人 ...查看


  • 告诉我,你的理想
  • 告诉我,你的理想 离开前,请留下你的理想 也许你们离得并不远,甚至来自的是同一个地方,有从幼儿园就开始的同学情谊,有同腔同调的乡音,有很多很多共同的记忆,见证了许多人的"不堪回首"的过往.又也许你们来自天南海北,觉得能遇 ...查看


  • 共同理想共同使命
  • 第十课 共同描绘描绘美好未来 共同理想 共同使命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共同理想,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立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 (二)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现实,规划未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