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理论, 是发展经济学的基石之一。刘易斯(W.Arthur Lewis)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 发展中国家一般拥有二元化的劳工市场——城市劳工市场和农村劳工市场。前者根据订单、利润决定雇人数量, 生产效率较 高, 工资也较高。后者则是多少人都耕种同一块地, 生产率低、收入低, 在那里没有失业, 只有就业不足。经济起飞时, 城市劳工市场吸引农村劳动力, 由于两个市 场间人员的流动, 城市可以在不怎么提高工资的情况下, 大量增加人力资源, 增长由此得以加速。当农村劳动力被耗尽后, 城市劳工市场需要大幅增加工资才能请到 新的工人, 这个时点被称为刘易斯拐点。
中国农民工短缺在2010年变得十分突出。笔者估计,2010年低端工人工资暴涨近四成, 而且在今后三四年会继续以每年20-30%的速度上 涨。其实, 中国目前还没有到农民工绝对短缺的地步, 只是农民工流向发生了变化。在2005
年,70.3%的农民工流向沿海地区打工, 中部与西部各占 14.4%及15.0%。在2009年, 随着工厂生产线内迁和基础设施项目启动, 中、西部出现许多新的就业机会, 吸引了农民工总数的17.0%及 20.3%,而留在东部打工的农民工占比则减少至62.5%。同时, 内需市场(尤其是服务业) 火爆, 对低端劳工需求甚殷, 又抢走了沿海制造业的一批工人。 农产品价格上涨, 也多了一批留家务农的。
不过, 刘易斯拐点离我们已经不远了。联合国测算, 中国劳动力将于2017年进入负增长(人口于2032年进入负增长) 。由于内需的迅速扩大, 服 务业的加速发展, 以及城镇化建设的全面铺开, 笔者预计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于2014年左右进入实质性短缺状况。至2017年, 劳工需求达到8.37亿人, 供 应为8.19亿人, 就业市场净短缺达到1760万人, 这个数目相当于美国现有劳工总数的11%,日本的25%,德国的41%。
就业市场的逆转, 对于中国经济将是里程碑式的事件。从宏观上看, 它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的黄金时代已开始褪色; 中国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 已 差不多走到尽头; 中国长达7-8年的通缩时期, 已彻底结束。从国际角度上看, 制造业模式, 可能面临一次全面的调整; 过去十年的全球低通胀, 也会遭遇冲击。 从投资角度, 刘易斯拐点意味着什么?
1、以过往新兴国家的经历看, 刘易斯拐点之后, 低端工资无一例外地会出现一次持续的飞涨, 低端消费市场迅速扩张。这种情形肯定会在中国出现。
2、工资上涨常态化, 带来通货膨胀结构性上扬。此轮通胀之后,CPI 的回落估计有限, 中烈度通胀可能持续存在。
3、低端住房需求与家居改善需求大增, 不过这是一个与现有房地产市场不同的新市场, 建材供应商、原材料供应商、家具供应商的受益程度料大过开发商。
4、加大投资力度, 生产流程中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将明显提高, 设备制造业会受惠。这次生产线向内陆省份迁移, 不仅是简单的地理上的转移, 也伴随着资本投入的加大。
5、外资结构出现变化, 对成本敏感的制造商比重下降, 主攻内需的海外品牌、服务供应商大量流入。
6、亚洲面临新的洗牌, 以中国作为龙头及窗口的制造业垂直生产链逐步瓦解, 抢占中国市场和抢夺流出中国的外资及中资成为新时尚。
过去30年, 中国在经济上所取得的成就是惊人的。它既归功于一系列政策上的变革, 也归功于中国人的勤劳、努力, 还归功于全球化和生产外包的大趋 势, 不过人口红利因素也十分重要。中国的出口高潮、住房热、消费提速, 与上世纪50年代下半叶至60年代上半叶出生的婴儿潮一代的生命周期(Life Cycle) 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今人口红利已接近尾声, 劳动力短缺即将出现。无论喜欢不喜欢, 刘易斯拐点都会如期到来, 它将对今后30年的中国经济带来深 刻的冲击, 中国经济的发展路径也许因此改写, 许多目前习以为常的营商手法、投资原则可能遭到颠覆。这场人口结构上的大变局, 既是危, 又是机。
刘易斯理论, 是发展经济学的基石之一。刘易斯(W.Arthur Lewis)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 发展中国家一般拥有二元化的劳工市场——城市劳工市场和农村劳工市场。前者根据订单、利润决定雇人数量, 生产效率较 高, 工资也较高。后者则是多少人都耕种同一块地, 生产率低、收入低, 在那里没有失业, 只有就业不足。经济起飞时, 城市劳工市场吸引农村劳动力, 由于两个市 场间人员的流动, 城市可以在不怎么提高工资的情况下, 大量增加人力资源, 增长由此得以加速。当农村劳动力被耗尽后, 城市劳工市场需要大幅增加工资才能请到 新的工人, 这个时点被称为刘易斯拐点。
中国农民工短缺在2010年变得十分突出。笔者估计,2010年低端工人工资暴涨近四成, 而且在今后三四年会继续以每年20-30%的速度上 涨。其实, 中国目前还没有到农民工绝对短缺的地步, 只是农民工流向发生了变化。在2005
年,70.3%的农民工流向沿海地区打工, 中部与西部各占 14.4%及15.0%。在2009年, 随着工厂生产线内迁和基础设施项目启动, 中、西部出现许多新的就业机会, 吸引了农民工总数的17.0%及 20.3%,而留在东部打工的农民工占比则减少至62.5%。同时, 内需市场(尤其是服务业) 火爆, 对低端劳工需求甚殷, 又抢走了沿海制造业的一批工人。 农产品价格上涨, 也多了一批留家务农的。
不过, 刘易斯拐点离我们已经不远了。联合国测算, 中国劳动力将于2017年进入负增长(人口于2032年进入负增长) 。由于内需的迅速扩大, 服 务业的加速发展, 以及城镇化建设的全面铺开, 笔者预计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于2014年左右进入实质性短缺状况。至2017年, 劳工需求达到8.37亿人, 供 应为8.19亿人, 就业市场净短缺达到1760万人, 这个数目相当于美国现有劳工总数的11%,日本的25%,德国的41%。
就业市场的逆转, 对于中国经济将是里程碑式的事件。从宏观上看, 它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的黄金时代已开始褪色; 中国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 已 差不多走到尽头; 中国长达7-8年的通缩时期, 已彻底结束。从国际角度上看, 制造业模式, 可能面临一次全面的调整; 过去十年的全球低通胀, 也会遭遇冲击。 从投资角度, 刘易斯拐点意味着什么?
1、以过往新兴国家的经历看, 刘易斯拐点之后, 低端工资无一例外地会出现一次持续的飞涨, 低端消费市场迅速扩张。这种情形肯定会在中国出现。
2、工资上涨常态化, 带来通货膨胀结构性上扬。此轮通胀之后,CPI 的回落估计有限, 中烈度通胀可能持续存在。
3、低端住房需求与家居改善需求大增, 不过这是一个与现有房地产市场不同的新市场, 建材供应商、原材料供应商、家具供应商的受益程度料大过开发商。
4、加大投资力度, 生产流程中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将明显提高, 设备制造业会受惠。这次生产线向内陆省份迁移, 不仅是简单的地理上的转移, 也伴随着资本投入的加大。
5、外资结构出现变化, 对成本敏感的制造商比重下降, 主攻内需的海外品牌、服务供应商大量流入。
6、亚洲面临新的洗牌, 以中国作为龙头及窗口的制造业垂直生产链逐步瓦解, 抢占中国市场和抢夺流出中国的外资及中资成为新时尚。
过去30年, 中国在经济上所取得的成就是惊人的。它既归功于一系列政策上的变革, 也归功于中国人的勤劳、努力, 还归功于全球化和生产外包的大趋 势, 不过人口红利因素也十分重要。中国的出口高潮、住房热、消费提速, 与上世纪50年代下半叶至60年代上半叶出生的婴儿潮一代的生命周期(Life Cycle) 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今人口红利已接近尾声, 劳动力短缺即将出现。无论喜欢不喜欢, 刘易斯拐点都会如期到来, 它将对今后30年的中国经济带来深 刻的冲击, 中国经济的发展路径也许因此改写, 许多目前习以为常的营商手法、投资原则可能遭到颠覆。这场人口结构上的大变局, 既是危, 又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