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巧玲,京剧花旦开山祖

?点击京剧

  一键关注

中国京剧——戏迷票友之家

为广大京剧戏迷票友提供:

京剧经典唱段、京剧基本功和表演形式

京剧声腔音乐、京剧行头、京剧行当、

来源:中华和谐文化网 作者:程晏

内容摘要:

梅巧玲 (1842-1882),第一代京剧旦角演员。原名芳,乳名阿昭,字慧仙,号雪芬,别号蕉国居士,自号梅道人,又称景和堂主人,绰号胖巧玲。

  

梅巧玲的萧太后扮相

梅巧玲 (1842-1882),第一代京剧旦角演员。原名芳,乳名阿昭,字慧仙,号雪芬,别号蕉国居士,自号梅道人,又称景和堂主人,绰号胖巧玲。清道光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一日出生于泰州。幼年丧父,6岁随母逃荒至苏州,8岁过继江姓为子,后被辗转贩卖,11岁入苏州福盛班,从班主杨三喜学昆旦兼皮簧青衣,又从夏白眼习艺,后与四喜班名旦罗巧福习花旦,艺成后即崭露头角,且极有人缘,遂为四喜班主要旦角。30岁后执掌四喜班,长期供奉于清宫内廷。梅巧玲戏路宽广,于旗装戏尤有创造,代表剧目有 《四郎探母》、《雁门关》等。因在 《雁门关》中萧太后的扮相俏丽可人、唱做俱佳,被誉为 “活萧太后”,名列“同光十三绝”。

从艺经历

道光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一日,梅巧玲出生于泰州,8岁到鳏夫江某家,起初还算得到了家的温暖,但在江某娶了继室生了儿子后,梅巧玲便成了江家多余的人。在 《舞台生活四十年》中,梅兰芳复述了祖母陈太夫人所讲梅巧玲的遭遇:有一天,江妻在屋里的风炉上用砂罐烧红烧肉,巧玲不小心将砂罐碰翻了,幸亏没人看见,巧玲自然也不敢声张,等到大家追究起这桩事来,发现巧玲的鞋底下沾有红烧肉的卤汁,这下就惹了大祸,三天三夜不给饭吃。多亏江家的厨子有良心,用荷叶包了饭,偷偷给他吃,这才渡过了难关。

梅巧玲11岁那年,江家将他卖了出去。这回梅巧玲被卖到一个叫福盛班的戏班子作徒弟,这是梅家与京剧结缘的肇始,这时也是京剧初步成熟的时期。

在福盛班,梅巧玲从班主杨三喜学昆旦,兼学皮簧,后又随夏白眼学戏。杨、夏二人皆擅昆曲,但也以虐待徒弟闻名,杨三喜曾用硬木板把梅巧玲的掌纹都给打平了。后来梅巧玲跟了他的第三个师傅罗巧福,才算脱离了苦海。罗巧福原本也是杨三喜的徒弟,他在满师后加入四喜班,见梅巧玲在夏白眼那里受尽折磨,很不忍心,便花钱将巧玲赎出并收为弟子。

梅巧玲对罗巧福赎身授艺感恩戴德,学戏也更加刻苦。除昆旦戏外,梅巧玲的青衣、花旦戏也有所成,一出台就很有人缘,不久就走红成为四喜班的名旦。由于他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后来又顺理成章地接管了北京 “四大徽班”之一的四喜班成为班主 (另外三个班为三庆班、春台班、和春班)。

当时徽班里青衣花旦的界限很严,青衣首重唱工,花旦则专重做工及扮相。梅巧玲本工花旦,身材稍胖,但慈禧太后认为,胖能显示雍容华贵,乃赐以 “胖巧玲”的美称,并常召他入宫演戏。《许姬传艺坛漫录》中的一段记载,不免表露出梅巧玲这期间的艰辛:咸丰十年正是皇帝三旬万寿,六月初九万寿节前三后五都有戏。梅巧玲上圆明园去了好几天,回来没有多少日子,大沽就失守了。八月初九洋兵就到齐化门了。从八月二十几到九月初几,天天晚上西北红半个天,白天冒黑烟,那是圆明园三山被洋兵烧了,梅巧玲哭了一场,整天唉声叹气。

艺术特色

梅巧玲天资聪慧,学戏刻苦,扮相雍容端丽,表演细腻逼真,念白文雅脱俗,京昆俱佳。人们称道他的说白 “清脆无比”,“如呖呖莺声,啭于花外”。

梅巧玲敢于创新,是京剧形成初期的著名旦角演员,对京剧旦角表演艺术的提高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京剧旦角改革的先驱者。他突破了青衣“抱肚子”以唱为主、不重表演,花旦以做工、话白为主,不注重唱功的分工界限,丰富了旦角艺术表演力。

他为人正直,办事公道,他一反苛待艺徒和梨园同业恶习,厚待四喜班贫苦同业,在四喜班遇到困难时,梅巧玲尽出自己私蓄,以维持班内同业生活,其重信义,讲情谊,深为人们所重。

梅巧玲虚心好学,言谈文雅,生活朴素,不尚奢华,空闲时间常和文人墨客研习音韵、唱腔、书法等,他的八分隶书时为伶人一绝。

梅巧玲焚券

“焚券”的故事是记述畹华先生于1956年在扬州演出时,接到当地张叔彝先生的信,提到焚券的对象是谢梦渔。当时,住在扬州市场海岛巷51号的谢泽山,正是谢梦渔先生的侄孙子。谢泽山君将从小在家里听到的事实,对梅先生陈述。他说:“先伯祖梦渔公,名增,是扬州仪征籍,前清道光庚戌科的探花,官做到御史,一生廉洁,两袖清风。他的旧学渊博,兼通音律,梅慧老(梅巧玲字慧仙)常常和他在一起研究字音,唱腔,又兼是同乡关系,所以往来甚密,交谊很深。慧老知道先伯祖的景况很窘,凡遭到有了急需的时候,总是诚恳地送钱来帮助他度过难关。但他每次拿到了借款,不论数目多少,总是亲笔写一张借据送给梅家,这样的通财继续了好多年,总共积欠慧老三千两银子。接着,他讲其伯祖谢梦渔享年70余岁,病逝在北京,在扬州会馆设奠,梅巧玲亲往吊祭的情景。当时的社会习惯,交情深的吊客有向孝子致唁的,梅巧玲见了梦渔的长子,拿出一把借据给他看,谢子看完,不胜惶恐地说:“这件事我们都知道,目前实在没有力量,但是一定要如数归还的。”梅巧玲摇了摇头说:他不是要账的,和令尊是多年的至交,今天知己已亡,非常伤痛,是特意来了结一件事情的。

梅巧玲讲完,就拿这一把借据放在灵前燃着的白腊烛上焚化了。紧接着,又问:“这次的丧葬费用够不够?”当他得知谢家的情况实在拮据时,又顺手从自己的靴统时取出二百两的银票交给谢子,作当奠仪。他的谢梦渔的灵前徘徊了很长时间,然后黯然登车而去。当时,在场目睹这种情况的亲友们有许多感动得流泪的。此事马上传遍了北京城,李莼客所著的《越缦堂日记》中也曾记述了这件事。梅巧玲做为一个京剧艺人,他这种慷慨好义,雪中送炭的事迹,实在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作育英才

从磨难中出人头地的梅巧玲在做了班主之后,一反苛待学徒和同业的戏班恶习,无论对待角儿还是普通学徒,他都尊重爱护,并且特别宽容。1874年,在同治皇帝、皇太后相继驾崩的 “国丧”期间,戏班不能演出而没了收入时,梅巧玲竟不照日薪制的行规,不惜借贷给演员发全薪。

梅巧玲的弟子很多,有刘倩云、孙馥云、陈啸云 (程砚秋之师)、朱霭云(朱幼芬之父)、王湘云、王佩云、王桐云、姚祥云、张瑞云、周绮云、郑燕云、郑桐云、刘朵云、刘度云、刘曼云、陈五云等,在当时都有一定名气。最有成就的是余紫云(著名老生余三胜之子,余叔岩之父),四喜班著名青衣,同为 “同光十三绝”之一。

代表剧目

梅巧玲以他的艺术造诣深得观众赞誉,戏剧评论家张肖伧 《燕尘菊影录》云: “堂会无巧玲,则阖座不欢。”梅巧玲擅演剧目有昆曲 《百花赠剑》、 《刺虎》、 《思凡》、 《折柳》、 《小宴》、 《絮阁》等;京剧 《盘丝洞》、 《闺房乐》、《梅玉配》、 《浣花溪》、 《虹霓关》、 《胭脂虎》、《玉玲珑》、 《彩楼配》、 《龙女牧羊》、 《乘龙会》、 《五彩舆》、 《德政坊》等。其中以 《雁门关》最为出色,梅巧玲凭萧太后一角享誉梨园行,他在表演上既运用了青衣的唱工技巧,雍容华贵的端庄风度,又吸收了花旦的念白和幽默、洒脱的动作,成功地塑造了这一舞台艺术形象,有 “活萧太后”之称。

清光绪八年十一月七日,梅巧玲病故,终年41岁。妻室为著名昆生陈金雀之女,生有二子二女,长子梅雨田,为著名琴师;次子梅竹芬,京昆旦角演员,23岁时病故,其子梅兰芳。至梅葆玖、梅葆玥,梅氏为四代京剧世家。

?点击京剧

  一键关注

中国京剧——戏迷票友之家

为广大京剧戏迷票友提供:

京剧经典唱段、京剧基本功和表演形式

京剧声腔音乐、京剧行头、京剧行当、

来源:中华和谐文化网 作者:程晏

内容摘要:

梅巧玲 (1842-1882),第一代京剧旦角演员。原名芳,乳名阿昭,字慧仙,号雪芬,别号蕉国居士,自号梅道人,又称景和堂主人,绰号胖巧玲。

  

梅巧玲的萧太后扮相

梅巧玲 (1842-1882),第一代京剧旦角演员。原名芳,乳名阿昭,字慧仙,号雪芬,别号蕉国居士,自号梅道人,又称景和堂主人,绰号胖巧玲。清道光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一日出生于泰州。幼年丧父,6岁随母逃荒至苏州,8岁过继江姓为子,后被辗转贩卖,11岁入苏州福盛班,从班主杨三喜学昆旦兼皮簧青衣,又从夏白眼习艺,后与四喜班名旦罗巧福习花旦,艺成后即崭露头角,且极有人缘,遂为四喜班主要旦角。30岁后执掌四喜班,长期供奉于清宫内廷。梅巧玲戏路宽广,于旗装戏尤有创造,代表剧目有 《四郎探母》、《雁门关》等。因在 《雁门关》中萧太后的扮相俏丽可人、唱做俱佳,被誉为 “活萧太后”,名列“同光十三绝”。

从艺经历

道光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一日,梅巧玲出生于泰州,8岁到鳏夫江某家,起初还算得到了家的温暖,但在江某娶了继室生了儿子后,梅巧玲便成了江家多余的人。在 《舞台生活四十年》中,梅兰芳复述了祖母陈太夫人所讲梅巧玲的遭遇:有一天,江妻在屋里的风炉上用砂罐烧红烧肉,巧玲不小心将砂罐碰翻了,幸亏没人看见,巧玲自然也不敢声张,等到大家追究起这桩事来,发现巧玲的鞋底下沾有红烧肉的卤汁,这下就惹了大祸,三天三夜不给饭吃。多亏江家的厨子有良心,用荷叶包了饭,偷偷给他吃,这才渡过了难关。

梅巧玲11岁那年,江家将他卖了出去。这回梅巧玲被卖到一个叫福盛班的戏班子作徒弟,这是梅家与京剧结缘的肇始,这时也是京剧初步成熟的时期。

在福盛班,梅巧玲从班主杨三喜学昆旦,兼学皮簧,后又随夏白眼学戏。杨、夏二人皆擅昆曲,但也以虐待徒弟闻名,杨三喜曾用硬木板把梅巧玲的掌纹都给打平了。后来梅巧玲跟了他的第三个师傅罗巧福,才算脱离了苦海。罗巧福原本也是杨三喜的徒弟,他在满师后加入四喜班,见梅巧玲在夏白眼那里受尽折磨,很不忍心,便花钱将巧玲赎出并收为弟子。

梅巧玲对罗巧福赎身授艺感恩戴德,学戏也更加刻苦。除昆旦戏外,梅巧玲的青衣、花旦戏也有所成,一出台就很有人缘,不久就走红成为四喜班的名旦。由于他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后来又顺理成章地接管了北京 “四大徽班”之一的四喜班成为班主 (另外三个班为三庆班、春台班、和春班)。

当时徽班里青衣花旦的界限很严,青衣首重唱工,花旦则专重做工及扮相。梅巧玲本工花旦,身材稍胖,但慈禧太后认为,胖能显示雍容华贵,乃赐以 “胖巧玲”的美称,并常召他入宫演戏。《许姬传艺坛漫录》中的一段记载,不免表露出梅巧玲这期间的艰辛:咸丰十年正是皇帝三旬万寿,六月初九万寿节前三后五都有戏。梅巧玲上圆明园去了好几天,回来没有多少日子,大沽就失守了。八月初九洋兵就到齐化门了。从八月二十几到九月初几,天天晚上西北红半个天,白天冒黑烟,那是圆明园三山被洋兵烧了,梅巧玲哭了一场,整天唉声叹气。

艺术特色

梅巧玲天资聪慧,学戏刻苦,扮相雍容端丽,表演细腻逼真,念白文雅脱俗,京昆俱佳。人们称道他的说白 “清脆无比”,“如呖呖莺声,啭于花外”。

梅巧玲敢于创新,是京剧形成初期的著名旦角演员,对京剧旦角表演艺术的提高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京剧旦角改革的先驱者。他突破了青衣“抱肚子”以唱为主、不重表演,花旦以做工、话白为主,不注重唱功的分工界限,丰富了旦角艺术表演力。

他为人正直,办事公道,他一反苛待艺徒和梨园同业恶习,厚待四喜班贫苦同业,在四喜班遇到困难时,梅巧玲尽出自己私蓄,以维持班内同业生活,其重信义,讲情谊,深为人们所重。

梅巧玲虚心好学,言谈文雅,生活朴素,不尚奢华,空闲时间常和文人墨客研习音韵、唱腔、书法等,他的八分隶书时为伶人一绝。

梅巧玲焚券

“焚券”的故事是记述畹华先生于1956年在扬州演出时,接到当地张叔彝先生的信,提到焚券的对象是谢梦渔。当时,住在扬州市场海岛巷51号的谢泽山,正是谢梦渔先生的侄孙子。谢泽山君将从小在家里听到的事实,对梅先生陈述。他说:“先伯祖梦渔公,名增,是扬州仪征籍,前清道光庚戌科的探花,官做到御史,一生廉洁,两袖清风。他的旧学渊博,兼通音律,梅慧老(梅巧玲字慧仙)常常和他在一起研究字音,唱腔,又兼是同乡关系,所以往来甚密,交谊很深。慧老知道先伯祖的景况很窘,凡遭到有了急需的时候,总是诚恳地送钱来帮助他度过难关。但他每次拿到了借款,不论数目多少,总是亲笔写一张借据送给梅家,这样的通财继续了好多年,总共积欠慧老三千两银子。接着,他讲其伯祖谢梦渔享年70余岁,病逝在北京,在扬州会馆设奠,梅巧玲亲往吊祭的情景。当时的社会习惯,交情深的吊客有向孝子致唁的,梅巧玲见了梦渔的长子,拿出一把借据给他看,谢子看完,不胜惶恐地说:“这件事我们都知道,目前实在没有力量,但是一定要如数归还的。”梅巧玲摇了摇头说:他不是要账的,和令尊是多年的至交,今天知己已亡,非常伤痛,是特意来了结一件事情的。

梅巧玲讲完,就拿这一把借据放在灵前燃着的白腊烛上焚化了。紧接着,又问:“这次的丧葬费用够不够?”当他得知谢家的情况实在拮据时,又顺手从自己的靴统时取出二百两的银票交给谢子,作当奠仪。他的谢梦渔的灵前徘徊了很长时间,然后黯然登车而去。当时,在场目睹这种情况的亲友们有许多感动得流泪的。此事马上传遍了北京城,李莼客所著的《越缦堂日记》中也曾记述了这件事。梅巧玲做为一个京剧艺人,他这种慷慨好义,雪中送炭的事迹,实在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作育英才

从磨难中出人头地的梅巧玲在做了班主之后,一反苛待学徒和同业的戏班恶习,无论对待角儿还是普通学徒,他都尊重爱护,并且特别宽容。1874年,在同治皇帝、皇太后相继驾崩的 “国丧”期间,戏班不能演出而没了收入时,梅巧玲竟不照日薪制的行规,不惜借贷给演员发全薪。

梅巧玲的弟子很多,有刘倩云、孙馥云、陈啸云 (程砚秋之师)、朱霭云(朱幼芬之父)、王湘云、王佩云、王桐云、姚祥云、张瑞云、周绮云、郑燕云、郑桐云、刘朵云、刘度云、刘曼云、陈五云等,在当时都有一定名气。最有成就的是余紫云(著名老生余三胜之子,余叔岩之父),四喜班著名青衣,同为 “同光十三绝”之一。

代表剧目

梅巧玲以他的艺术造诣深得观众赞誉,戏剧评论家张肖伧 《燕尘菊影录》云: “堂会无巧玲,则阖座不欢。”梅巧玲擅演剧目有昆曲 《百花赠剑》、 《刺虎》、 《思凡》、 《折柳》、 《小宴》、 《絮阁》等;京剧 《盘丝洞》、 《闺房乐》、《梅玉配》、 《浣花溪》、 《虹霓关》、 《胭脂虎》、《玉玲珑》、 《彩楼配》、 《龙女牧羊》、 《乘龙会》、 《五彩舆》、 《德政坊》等。其中以 《雁门关》最为出色,梅巧玲凭萧太后一角享誉梨园行,他在表演上既运用了青衣的唱工技巧,雍容华贵的端庄风度,又吸收了花旦的念白和幽默、洒脱的动作,成功地塑造了这一舞台艺术形象,有 “活萧太后”之称。

清光绪八年十一月七日,梅巧玲病故,终年41岁。妻室为著名昆生陈金雀之女,生有二子二女,长子梅雨田,为著名琴师;次子梅竹芬,京昆旦角演员,23岁时病故,其子梅兰芳。至梅葆玖、梅葆玥,梅氏为四代京剧世家。


相关文章

  • 五年级音乐下册 京腔京韵教案 苏教版
  • 京腔京韵 教学内容: 1.学习京剧<沙家浜>选段<智斗>和<智取威虎山>选段<我们是人民子弟兵>. 2.本课教学内容以现代京剧为基点,加入创新,将更多的京剧知识,如京剧的形成.京剧的行当.京剧 ...查看


  • 浅析粤剧与京剧的脚色行当关系
  • 一.脚色行当的历史沿革 中国戏曲的表演艺术来自脚色行当.脚色行当是指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按照其生理.心理.性格.情感乃至人生境遇等等特征进行类型化的分类.不同的脚色行当,代表着不同的表演类型.据记载,脚色行当最初出现于宋元时期的南戏和 ...查看


  • 艺术活动:京剧
  • 艺术活动:京剧 设计意图:中国是个有文化底蕴的国家,而京剧则是最具代表的国粹之一.本次活动旨在让幼儿在模仿京剧唱腔,绘画脸谱的过程中体会并了解这一古老又精美的艺术形式. 活动目标: 1.了解京剧中老生.花旦.丑角的外形及演唱特征. 2.引导 ...查看


  • 京剧小知识
  • 生.<乌 盆 记> <空 城 计> <群 英 会> <四郎探母> <挑 滑 车> <文 昭 关> 旦.<贵妃醉酒> <拾 玉 镯> <红 ...查看


  • 试论戏曲演员如何创造角色
  • 摘 要:主要以演员创造角色与主题,表演程式,行当,流派等有关:戏曲人物创造角色与行当,流派,塑造人物性格有所不同.例谈对角色创造的体会,和戏曲创作的卓越贡献来论述戏曲演员应该如何创造角色. 关键词:创造角色;戏曲程式;行当;流派;人物性格 ...查看


  • 京剧"四小名旦"
  • 在京剧的发展史上,梅.程.荀.尚"四大名旦",在继承和发扬京剧这一剧种上,尤其在充实和提高旦角的表演艺术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而于三十年代中期又涌现出来的"四小名旦",他们虽都师法"四大名 ...查看


  •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教案
  •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教案 高英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京剧的基础知识. 2.通过欣赏,初步培养学生对我国戏曲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戏曲艺术的自豪之感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和初步了解京剧. 教学过程: ...查看


  • 京剧知识浅谈
  • 京剧知识浅谈●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前身为徽剧.清乾隆55年(公元1790年)四大徽班相继进京演出,轰动京师,后又于嘉庆.道光年间,与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 ...查看


  • 梅兰芳介绍
  • 梅兰芳 梅兰芳(1894-1961),京剧大师.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代表戏京剧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昆曲有<思凡>.<游园惊梦>等.所著论文编为&l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