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到1983这个年代对中国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中国航空工业刚刚克服了建国初期的种种困难,开始发展,但很快就迎来了持续十年的文革。政治上的影响和破坏,再加上60到70年代间,我国的航空工业全面开展“三线”建设。建设项目大都在偏远地区,进行得非常艰难。这个时期航空工业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坎坷中前行的。现在我们通过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机型,来谈谈1960到1983年我国航空工业的成功与失败。
这一时期我国研制的飞机主要包括歼击机歼7,歼8,轰炸机轰6,强击机强5,属于民用机的运10,另外我们南航人都很熟悉的长空一号也是在这个时期研制成功的。
首先来介绍歼击机(战斗机)。歼7直到现在,在空军和海军装备中还是占了很大比例。它是第二代超声速歼击机,原型是苏联的米格-21,在1966年试制成功,速度超过两倍声速。当时中国和苏联的关系已经出现了较大的裂痕,因此当时苏联给我们提供的米格-21的资料是很不完整的。当时负责研制歼7的是沈阳飞机设计所和成都飞机工业公司。歼7的改良型很多,主要有I型,II型,III型,IIIA型,B型,M型等等,以及教练型的歼教7。
歼8是由沈阳飞机研究所和沈阳飞机制造厂研制和生产的,于1969年试飞成功。它的设计理念和歼7,和米格21是完全不同的,完全由我国自行研究、设计和制造。采用机头进气,大后掠翼,小展弦比,薄三角翼,下平尾,双腹鳍。由于种种原因,致使歼8直到1979年12月才设计定型。歼8也有多种改型。其中歼8II是与歼8完全不同的飞机,进气道和发动机都是完全不同的,战斗力得到大幅跃升,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特别奖。
然而,在同一时期,我国研制的另外几种歼击机却很快下马了。现在我们来谈谈这些失败的经历。
就在歼8提出研制的那一年,还有另一种方案与之竞争,这就是歼9。虽然这一方案经过了多方论证,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投入量产。歼9截击机是一种全天候高空高速要地防空截击机。研制的提出是因为当时歼7在一些高空作战中暴露了一些缺陷。当时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601)提出改进歼7,当时的两种方案一种发展成了歼8,另一种就是歼9。歼9的选型可以说是一波三折。最初提出的四种方案主要是前缘后掠翼和三角翼的布局,两年之后(66年)经过风洞试验,又提出了第五种无尾三角翼方案。70年空军领导对歼9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布局又要改变。再加上文革的影响,经过这些年的研制,作为型号的歼9最后还是夭折了。
歼12来自于68年4月提出的研制“小歼”的计划。我国想要采用缩小机体,减轻起飞重量的方法来提高飞机的机动性能。研制“小歼”的任务68年下达给了南昌飞机制造厂,并于70年首飞成功。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轻的超声速战斗机。从68年开始研制到70年试飞成功,歼12的研制周期很短,只有一年多。也正因为这样,它不可能做更多的空气动力试验,也没有采取更先进的气动措施,许多较为先进的设计都因此和简化和取消。歼12因为部分性能不理想和其他原因而没有投产,不过在一些飞行员、航空专家当中它的口碑还是很不错的。
歼13的设计思想在1971年底开始酝酿,当时601所提出研制下一代歼击机接替已经落后的歼6。在方案论证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合适的发动机。后来在70年代中,歼13的研制经过了许多论证和试验,但由于空军队装备发展规划的调整以及缩短新机研制战线等原
因,1981年3月歼13的研制停止了。
以上是关于歼击机发展的介绍。下面是轰炸机。1966年轰5首飞成功,它是根据苏联的伊尔-28改进设计而来的轻型轰炸机。下面来谈谈轰6。1957年我国就开始与苏联谈判引进图-16的技术,1959年西安飞机制造公司开始仿制又一度中止,再次开始研制就是60年代后了。在试制中完善了一些苏联没有提供的技术资料,应用了多项新技术,在1968年首飞成功,69年批量投产。轰6填补了我国航空工业的空白,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中型轰炸机的历史。由于之后没有研制出更好的替代机型,轰6直到现在还在服役和改进生产中。它是我国的战略轰炸机。另外在1976年我国自行研制的水轰5也首飞成功了。它是我国第一代水上轰炸机。
接下来要说的是大飞机——运10。运10是四发动机喷气式运输机,也是大型喷气式客机,由上海飞机制造厂研制。它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参考了美国的波音707,总共只制成了两架,因为各种原因最终没有投产。运10的设计任务最初提出时是准备作为首长专机的, 1976年制造出了第一家运10,用于静力试验,第二台的发动机和部分设备来自于波音707的备件。1980年运10首飞成功,之后还进行了研制试飞和专场试飞,先后飞抵多个国内主要主要城市,其中7次飞抵拉萨,经受了高原环境的考验。运10的研制在当时的条件下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挑战,再加上当时四人帮成员还有其他一些人企图将运10的研制作为政治资本,嫌飞机研制得太慢,要求飞机不要做太多的试验,只要能上天向中央报喜就行,当时上海没有足够的研制人员和经验,而负责的研制的部门也从国家计委到国防工办到国家机械委,计委,科工委,经常出现无人负责的状况,这一切都使研制工作受到了干扰。由于运10的设计在当时就已经过时,再加上经费原因,运10也没有投产。
在强击机方面,这一时期的成果是强5。强5是以歼6为基础重新进行设计的,而歼6的原型是米格-19。在改造设计中,采用了当时比较先进的两侧进气,也是国产飞机中第一次采用这样的设计。当时由于国家同时还在进行两弹一星等项目,许多科研人员被调走,剩下的少数人坚持完成强5的研制。1965年强5首次试飞成功,68年开始正式投产。多年来强5也有了许多个升级改型,至今仍在生产和服役中,可以说是空军的老将了。
最后来介绍南航的骄傲——长空一号。
1960年代由于苏联援助的取消,空军试验用的无人靶机拉-17严重缺乏,国家决心自行研制无人靶机。这也就促成了长空一号的诞生。实际上长空一号也就是仿制拉-17的,从开始仿制到总体设计成功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后来转为南京航空学院负责。在南航,长空一号于1968年首飞成功,1976年底设计定型。长空一号采用一架可回收的发射车进行助推起飞,这种起飞非常特别。近年来长空一号已经改为火箭助推发射起飞,使起飞更加迅速灵活。而降落采用的是硬着陆,尾部首先触地,再靠发动机吊舱和尾喷口吸收部分撞击能量,实现主体部分的回收。飞机需要经过修复才能重复使用,这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长空一号参加了我国核武器试验的取样的任务,完全取代了有人机取样,这一项目在该项目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长空一号在我国空空武器等试验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0到1983这个年代对中国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中国航空工业刚刚克服了建国初期的种种困难,开始发展,但很快就迎来了持续十年的文革。政治上的影响和破坏,再加上60到70年代间,我国的航空工业全面开展“三线”建设。建设项目大都在偏远地区,进行得非常艰难。这个时期航空工业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坎坷中前行的。现在我们通过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机型,来谈谈1960到1983年我国航空工业的成功与失败。
这一时期我国研制的飞机主要包括歼击机歼7,歼8,轰炸机轰6,强击机强5,属于民用机的运10,另外我们南航人都很熟悉的长空一号也是在这个时期研制成功的。
首先来介绍歼击机(战斗机)。歼7直到现在,在空军和海军装备中还是占了很大比例。它是第二代超声速歼击机,原型是苏联的米格-21,在1966年试制成功,速度超过两倍声速。当时中国和苏联的关系已经出现了较大的裂痕,因此当时苏联给我们提供的米格-21的资料是很不完整的。当时负责研制歼7的是沈阳飞机设计所和成都飞机工业公司。歼7的改良型很多,主要有I型,II型,III型,IIIA型,B型,M型等等,以及教练型的歼教7。
歼8是由沈阳飞机研究所和沈阳飞机制造厂研制和生产的,于1969年试飞成功。它的设计理念和歼7,和米格21是完全不同的,完全由我国自行研究、设计和制造。采用机头进气,大后掠翼,小展弦比,薄三角翼,下平尾,双腹鳍。由于种种原因,致使歼8直到1979年12月才设计定型。歼8也有多种改型。其中歼8II是与歼8完全不同的飞机,进气道和发动机都是完全不同的,战斗力得到大幅跃升,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特别奖。
然而,在同一时期,我国研制的另外几种歼击机却很快下马了。现在我们来谈谈这些失败的经历。
就在歼8提出研制的那一年,还有另一种方案与之竞争,这就是歼9。虽然这一方案经过了多方论证,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投入量产。歼9截击机是一种全天候高空高速要地防空截击机。研制的提出是因为当时歼7在一些高空作战中暴露了一些缺陷。当时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601)提出改进歼7,当时的两种方案一种发展成了歼8,另一种就是歼9。歼9的选型可以说是一波三折。最初提出的四种方案主要是前缘后掠翼和三角翼的布局,两年之后(66年)经过风洞试验,又提出了第五种无尾三角翼方案。70年空军领导对歼9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布局又要改变。再加上文革的影响,经过这些年的研制,作为型号的歼9最后还是夭折了。
歼12来自于68年4月提出的研制“小歼”的计划。我国想要采用缩小机体,减轻起飞重量的方法来提高飞机的机动性能。研制“小歼”的任务68年下达给了南昌飞机制造厂,并于70年首飞成功。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轻的超声速战斗机。从68年开始研制到70年试飞成功,歼12的研制周期很短,只有一年多。也正因为这样,它不可能做更多的空气动力试验,也没有采取更先进的气动措施,许多较为先进的设计都因此和简化和取消。歼12因为部分性能不理想和其他原因而没有投产,不过在一些飞行员、航空专家当中它的口碑还是很不错的。
歼13的设计思想在1971年底开始酝酿,当时601所提出研制下一代歼击机接替已经落后的歼6。在方案论证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合适的发动机。后来在70年代中,歼13的研制经过了许多论证和试验,但由于空军队装备发展规划的调整以及缩短新机研制战线等原
因,1981年3月歼13的研制停止了。
以上是关于歼击机发展的介绍。下面是轰炸机。1966年轰5首飞成功,它是根据苏联的伊尔-28改进设计而来的轻型轰炸机。下面来谈谈轰6。1957年我国就开始与苏联谈判引进图-16的技术,1959年西安飞机制造公司开始仿制又一度中止,再次开始研制就是60年代后了。在试制中完善了一些苏联没有提供的技术资料,应用了多项新技术,在1968年首飞成功,69年批量投产。轰6填补了我国航空工业的空白,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中型轰炸机的历史。由于之后没有研制出更好的替代机型,轰6直到现在还在服役和改进生产中。它是我国的战略轰炸机。另外在1976年我国自行研制的水轰5也首飞成功了。它是我国第一代水上轰炸机。
接下来要说的是大飞机——运10。运10是四发动机喷气式运输机,也是大型喷气式客机,由上海飞机制造厂研制。它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参考了美国的波音707,总共只制成了两架,因为各种原因最终没有投产。运10的设计任务最初提出时是准备作为首长专机的, 1976年制造出了第一家运10,用于静力试验,第二台的发动机和部分设备来自于波音707的备件。1980年运10首飞成功,之后还进行了研制试飞和专场试飞,先后飞抵多个国内主要主要城市,其中7次飞抵拉萨,经受了高原环境的考验。运10的研制在当时的条件下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挑战,再加上当时四人帮成员还有其他一些人企图将运10的研制作为政治资本,嫌飞机研制得太慢,要求飞机不要做太多的试验,只要能上天向中央报喜就行,当时上海没有足够的研制人员和经验,而负责的研制的部门也从国家计委到国防工办到国家机械委,计委,科工委,经常出现无人负责的状况,这一切都使研制工作受到了干扰。由于运10的设计在当时就已经过时,再加上经费原因,运10也没有投产。
在强击机方面,这一时期的成果是强5。强5是以歼6为基础重新进行设计的,而歼6的原型是米格-19。在改造设计中,采用了当时比较先进的两侧进气,也是国产飞机中第一次采用这样的设计。当时由于国家同时还在进行两弹一星等项目,许多科研人员被调走,剩下的少数人坚持完成强5的研制。1965年强5首次试飞成功,68年开始正式投产。多年来强5也有了许多个升级改型,至今仍在生产和服役中,可以说是空军的老将了。
最后来介绍南航的骄傲——长空一号。
1960年代由于苏联援助的取消,空军试验用的无人靶机拉-17严重缺乏,国家决心自行研制无人靶机。这也就促成了长空一号的诞生。实际上长空一号也就是仿制拉-17的,从开始仿制到总体设计成功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后来转为南京航空学院负责。在南航,长空一号于1968年首飞成功,1976年底设计定型。长空一号采用一架可回收的发射车进行助推起飞,这种起飞非常特别。近年来长空一号已经改为火箭助推发射起飞,使起飞更加迅速灵活。而降落采用的是硬着陆,尾部首先触地,再靠发动机吊舱和尾喷口吸收部分撞击能量,实现主体部分的回收。飞机需要经过修复才能重复使用,这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长空一号参加了我国核武器试验的取样的任务,完全取代了有人机取样,这一项目在该项目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长空一号在我国空空武器等试验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