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和谐:我的语文教学主张

生态和谐:我的语文教学主张

卢谦

2013-2-27 16:58:47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京)2010年7期第10~13页

【作者简介】卢谦,翔宇教育集团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小学。

正如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一样,生态平衡、生态和谐是一个已取得全球化共识的当代人类主题。它所针对的主要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强调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两者的统一性,主张人同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和谐”教育理念正是这一概念在教育上的移植,它强调的仍然是平衡、有机、统一、亲和、融洽。本人将这一理念运用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主张追求“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

课程改革以来,由于部分一线教师对语文课改缺乏全面的理解:过于注重形式。追求前卫,强调新颖,盲目跟风,用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结果造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种种不协调的现象,如语文课“语文味”淡了,语文课的本体性特点不明显了等。“和谐产生美,美在和谐中。”就像一幅画的美在于它色调、线条、构图等方面的和谐,一首歌的美在于它音色、旋律、节奏等方面的和谐。和谐是最佳的组合,是事物的最佳状态,而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追求的则是师与生、导与放、练与悟、工具与人文等方面的平衡、统一、融洽,打造一种自然、和谐、开放、创新的语文课堂。

一、师生心灵相互融通实现情感共振

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师首先应营造出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努力做到师生之间心灵互融互通,实现情感共振。

首先,应让课堂充满爱意。有了爱意,课堂就多了一份宽容,多了一份尊重。特级教师孙双金的课堂,就是一个充满爱意和激励的课堂。“你提的问题老师都没有想到,是个小思想家”;“你能联系上下文回答,值得大家学习”;“你很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这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对发言同学的尊重”。这既是对学生发言的赞美、引导和点拨,更流淌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其次,应呵护孩子的未泯童心。小学语文既姓“语”,又姓“小”,因此必须了谦解儿童、研究儿

童,懂得儿童文化的特点。而儿童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儿童常常在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之间自由地转换,因此不要武断地指责孩子们的“无知”,正是这些想入非非的幻想、标新立异的见解,造就了崭新的儿童文化,但童年又十分脆弱,很容易受到伤害。因此,我们应呵护孩子们的这份天真,这种好奇。最后,实现情感的和谐共振。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情感是文章的灵魂,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创设教学情境,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融合在一起,与作者、老师同悲同喜,同歌同泣,努力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和谐共振,在美与智的融合中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语言发展与精神建构同构同生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什么?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教学的“独担之任”。然而,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一个较普遍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得意而忘言”,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而忽视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崔峦老师指出:“语文课程,重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要警惕偏于人文性的开掘,疏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的问题的出现。”因此有专家提议“让语文再‘语文点’”,既要引导学生明白写什么、为什么写,得其“意”,也要明白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得其“文”,这样文意兼得,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另一方面,小学阶段,是孩子打下终身学习基础和人格发展基础的阶段,语文课堂还应运用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融入作者情感思想的文章,来感染、熏陶学生。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努力寻求语言训练与人文感悟的最佳平衡点,既不因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机械训练,肢解了课文:也不因重人文熏陶而虚化了语言的学习,语言训练与人文感悟应有机结合。另外,“语言发展”与“精神建构”是合二为一的,同生同构的。王尚文教授说:“人文原在语文中。”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孩子精神成长的过程。训练语言的同时也在提升着孩子的精神境界,语文课堂教学要为孩子们打下精神的底子。

三、书声琅琅与静心默想动静搭配

朗读既是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重要手段。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老师们都非常重视朗读教学,注重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课堂上也追求做到书声琅琅,但当前朗读教学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如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评价,朗读指导方法单调、机械,课堂上经常听见老师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或“读出某语气来”。这种引导,导致朗读不能融“导”与“练”于一体,不能融理解、感悟于一体。还有的朗读教学只求形式不求实效,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一种过渡。我们追求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不仅让学生读的次数多、遍数多,还应让学生读有目的,读有层次,读有指导,读有实效。

语文课堂教学追求书声琅琅,但也要把握好一个“度”,既要让学生大声朗读,又不能忽视默读,应让学生有时间静心默想,做到动静搭配。“读书切戒在慌张,涵泳功夫兴味长”,只有让学生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而产生独特的体验,才能更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情境中,感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才能入境悟情,为开展对话做好必要的准备。

四、教师讲解与学生练习张弛有度

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目前,教师们在课堂中尽量让学生活动、探究,教师能少讲则少讲,或者直接不讲。那么,现在语文课堂教学到底要不要讲?怎样讲?叶圣陶先生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应从学生实情出发,精心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使自己的讲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更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何处精要地“讲”呢?我认为,一是讲在文本重点处;二是讲在学生遇到疑难时;三是讲在学生多元解读偏离文本的价值取向时。

当然,教师的“讲”必须与学生的“练”有机结合起来,力求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练习做到张弛有度。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提出课堂评价标

准的三个层面六个度,其中第二层面是学生层面,包括参与度和练习度。他认为一堂好课必须体现出适当的练习度。科学而有效的练习是学生语言实践的一种重要方式,因为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宜采用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训练方式。练习与训练本身并无多大过错,关键是如何进行科学而有效的训练。

五、用好文本与资源拓展主次分明

课程改革在使用教材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越教材”,但不少教师对“用教材教”的实质缺乏深入的理解,以至于拓展教学走进以下误区:一是本末倒置,忽视文本。教材中的文本内容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但有的老师为了“超越教材”,将教材内容匆匆忙忙、囫囵吞枣地学完后,学生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便急于进行拓展教学。二是注重形式,误解课标。如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完《赠汪伦》这首诗后,在屏幕上打出了《芙蓉楼送辛渐》等一组送别诗,读一遍后,老师便要求学生合作探究这些送别诗的特点。结果,花了十分钟时间,也没能探究出什么,这种拓展训练的形式有了,但却误解了《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三是追求深度,脱离学情。一些教师拓展训练时,过分追求深度,加大了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距离,这种脱离学情、过度拔高的现象远离了孩子们的认识水平。四是曲解主旨,偏离目标。教师拓展教学的内容与文本内容的主旨不相一致,远离了教学目标,以至于拓展教学缺乏实效。

我们教师能有意识地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并进行拓展教学,这显然是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的一大进步。但如果我们在实施拓展教学时忽视了文本,只注重形式,脱离了学情,偏离了目标,那么这种拓展就是无效的,我们提倡在用好文本的基础上适度进行拓展!

六、教师引导与自主探究相得益彰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对话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首先,教师应精心选择对话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文本风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引领学生对文本的重点、难点、亮点予以欣赏、品味、咀嚼、思考。其次是要设置好对话话题。一是科学性,所设置的话题与学生认识水平构成一种协调的张力平衡,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二是时代性,关注社

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话题起到影响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效用。三是开放性,让话题与生活链接,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四是启发性,话题能开启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联想想象。另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话的方向和结果,既尊重学生的多元感悟,又注意文本内容的价值取向。

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但决不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探究。智慧的语文课堂应是充满问题探索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中,才能激发求知欲、好奇心,才能变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在课堂中,当学生茫然时,给他们以启发;当学生困惑时,给他们以引导;当学生思维遇到障碍时,给他们以帮助,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到课外,让教师的引导对话与学生的自主探究有机融合在一起,使二者相得益彰。

七、追求诗意与提倡创意珠联璧合

有人说:“教育是一首诗。”那么语文就更应是一首诗。语文的灵魂是诗意,语文的生命是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也是诗意。诗意的语文课堂闪溢着灵动、惬意、恬淡与高远,它既有小桥流水的平淡温馨;也不缺乏长江黄河的豪迈气势。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堂上吧,让身心彻底放松,精神高度自由,思想任意驰骋,去感受李白、杜甫、安徒生、契诃夫„„总之,诗意的语文是自然的,它连着生活的源泉;诗意的语文是梦幻的,它让人遐想联翩;诗意的课堂是神奇的,它提升着孩子的灵魂;诗意的课堂是智慧的,它给孩子以力量„„

除了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诗意外,还应让课堂成为孩子创新的乐园。阅读是带有明显个性化色彩的行为,在课堂上,我们要尊重学生阅读中的多元感受,呵护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闪现的智慧火花,让课堂成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的港湾。我觉得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中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要不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给予学生自由阅读的时空和发表独特见解的机会,注重让学生大胆质疑。另外,还需培养学生阅读创新能力,努力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尊重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注重因材施教,鼓励自主创新。

八、精心预设与随机生成相辅相成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中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语文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体现了教学的计划性和目的性,生成则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具有互补性。

首先,精彩的生成离不开精心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正如杜威所说,每一位教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愈是优秀的教师,设计教案的水平与质量愈高。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其间蕴含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教师只有充分地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和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过程,做到胸有成竹,才能在课堂上应付自如,实现师生互动,达成预设,促其生成。

其次,精心的预设无法预知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新课程强调生成,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和复杂性,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在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因此不能一味拘泥于课前的预设。有时如果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也许会成为我们课堂的一个无法预约的精彩。预设和生成,并非水火不容,而是相辅相成、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崔峦.对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的思考.小学语文教学,2006,(6).

[3]王尚文.“人文”原在语文中.语文教学通讯,2006.

[4]张圣华.叶圣陶教育名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生态和谐:我的语文教学主张

卢谦

2013-2-27 16:58:47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京)2010年7期第10~13页

【作者简介】卢谦,翔宇教育集团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小学。

正如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一样,生态平衡、生态和谐是一个已取得全球化共识的当代人类主题。它所针对的主要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强调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两者的统一性,主张人同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和谐”教育理念正是这一概念在教育上的移植,它强调的仍然是平衡、有机、统一、亲和、融洽。本人将这一理念运用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主张追求“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

课程改革以来,由于部分一线教师对语文课改缺乏全面的理解:过于注重形式。追求前卫,强调新颖,盲目跟风,用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结果造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种种不协调的现象,如语文课“语文味”淡了,语文课的本体性特点不明显了等。“和谐产生美,美在和谐中。”就像一幅画的美在于它色调、线条、构图等方面的和谐,一首歌的美在于它音色、旋律、节奏等方面的和谐。和谐是最佳的组合,是事物的最佳状态,而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追求的则是师与生、导与放、练与悟、工具与人文等方面的平衡、统一、融洽,打造一种自然、和谐、开放、创新的语文课堂。

一、师生心灵相互融通实现情感共振

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师首先应营造出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努力做到师生之间心灵互融互通,实现情感共振。

首先,应让课堂充满爱意。有了爱意,课堂就多了一份宽容,多了一份尊重。特级教师孙双金的课堂,就是一个充满爱意和激励的课堂。“你提的问题老师都没有想到,是个小思想家”;“你能联系上下文回答,值得大家学习”;“你很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这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对发言同学的尊重”。这既是对学生发言的赞美、引导和点拨,更流淌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其次,应呵护孩子的未泯童心。小学语文既姓“语”,又姓“小”,因此必须了谦解儿童、研究儿

童,懂得儿童文化的特点。而儿童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儿童常常在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之间自由地转换,因此不要武断地指责孩子们的“无知”,正是这些想入非非的幻想、标新立异的见解,造就了崭新的儿童文化,但童年又十分脆弱,很容易受到伤害。因此,我们应呵护孩子们的这份天真,这种好奇。最后,实现情感的和谐共振。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情感是文章的灵魂,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创设教学情境,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融合在一起,与作者、老师同悲同喜,同歌同泣,努力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和谐共振,在美与智的融合中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语言发展与精神建构同构同生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什么?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教学的“独担之任”。然而,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一个较普遍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得意而忘言”,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而忽视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崔峦老师指出:“语文课程,重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要警惕偏于人文性的开掘,疏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的问题的出现。”因此有专家提议“让语文再‘语文点’”,既要引导学生明白写什么、为什么写,得其“意”,也要明白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得其“文”,这样文意兼得,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另一方面,小学阶段,是孩子打下终身学习基础和人格发展基础的阶段,语文课堂还应运用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融入作者情感思想的文章,来感染、熏陶学生。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努力寻求语言训练与人文感悟的最佳平衡点,既不因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机械训练,肢解了课文:也不因重人文熏陶而虚化了语言的学习,语言训练与人文感悟应有机结合。另外,“语言发展”与“精神建构”是合二为一的,同生同构的。王尚文教授说:“人文原在语文中。”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孩子精神成长的过程。训练语言的同时也在提升着孩子的精神境界,语文课堂教学要为孩子们打下精神的底子。

三、书声琅琅与静心默想动静搭配

朗读既是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重要手段。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老师们都非常重视朗读教学,注重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课堂上也追求做到书声琅琅,但当前朗读教学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如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评价,朗读指导方法单调、机械,课堂上经常听见老师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或“读出某语气来”。这种引导,导致朗读不能融“导”与“练”于一体,不能融理解、感悟于一体。还有的朗读教学只求形式不求实效,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一种过渡。我们追求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不仅让学生读的次数多、遍数多,还应让学生读有目的,读有层次,读有指导,读有实效。

语文课堂教学追求书声琅琅,但也要把握好一个“度”,既要让学生大声朗读,又不能忽视默读,应让学生有时间静心默想,做到动静搭配。“读书切戒在慌张,涵泳功夫兴味长”,只有让学生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而产生独特的体验,才能更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情境中,感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才能入境悟情,为开展对话做好必要的准备。

四、教师讲解与学生练习张弛有度

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目前,教师们在课堂中尽量让学生活动、探究,教师能少讲则少讲,或者直接不讲。那么,现在语文课堂教学到底要不要讲?怎样讲?叶圣陶先生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应从学生实情出发,精心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使自己的讲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更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何处精要地“讲”呢?我认为,一是讲在文本重点处;二是讲在学生遇到疑难时;三是讲在学生多元解读偏离文本的价值取向时。

当然,教师的“讲”必须与学生的“练”有机结合起来,力求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练习做到张弛有度。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提出课堂评价标

准的三个层面六个度,其中第二层面是学生层面,包括参与度和练习度。他认为一堂好课必须体现出适当的练习度。科学而有效的练习是学生语言实践的一种重要方式,因为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宜采用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训练方式。练习与训练本身并无多大过错,关键是如何进行科学而有效的训练。

五、用好文本与资源拓展主次分明

课程改革在使用教材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越教材”,但不少教师对“用教材教”的实质缺乏深入的理解,以至于拓展教学走进以下误区:一是本末倒置,忽视文本。教材中的文本内容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但有的老师为了“超越教材”,将教材内容匆匆忙忙、囫囵吞枣地学完后,学生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便急于进行拓展教学。二是注重形式,误解课标。如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完《赠汪伦》这首诗后,在屏幕上打出了《芙蓉楼送辛渐》等一组送别诗,读一遍后,老师便要求学生合作探究这些送别诗的特点。结果,花了十分钟时间,也没能探究出什么,这种拓展训练的形式有了,但却误解了《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三是追求深度,脱离学情。一些教师拓展训练时,过分追求深度,加大了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距离,这种脱离学情、过度拔高的现象远离了孩子们的认识水平。四是曲解主旨,偏离目标。教师拓展教学的内容与文本内容的主旨不相一致,远离了教学目标,以至于拓展教学缺乏实效。

我们教师能有意识地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并进行拓展教学,这显然是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的一大进步。但如果我们在实施拓展教学时忽视了文本,只注重形式,脱离了学情,偏离了目标,那么这种拓展就是无效的,我们提倡在用好文本的基础上适度进行拓展!

六、教师引导与自主探究相得益彰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对话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首先,教师应精心选择对话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文本风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引领学生对文本的重点、难点、亮点予以欣赏、品味、咀嚼、思考。其次是要设置好对话话题。一是科学性,所设置的话题与学生认识水平构成一种协调的张力平衡,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二是时代性,关注社

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话题起到影响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效用。三是开放性,让话题与生活链接,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四是启发性,话题能开启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联想想象。另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话的方向和结果,既尊重学生的多元感悟,又注意文本内容的价值取向。

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但决不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探究。智慧的语文课堂应是充满问题探索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中,才能激发求知欲、好奇心,才能变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在课堂中,当学生茫然时,给他们以启发;当学生困惑时,给他们以引导;当学生思维遇到障碍时,给他们以帮助,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到课外,让教师的引导对话与学生的自主探究有机融合在一起,使二者相得益彰。

七、追求诗意与提倡创意珠联璧合

有人说:“教育是一首诗。”那么语文就更应是一首诗。语文的灵魂是诗意,语文的生命是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也是诗意。诗意的语文课堂闪溢着灵动、惬意、恬淡与高远,它既有小桥流水的平淡温馨;也不缺乏长江黄河的豪迈气势。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堂上吧,让身心彻底放松,精神高度自由,思想任意驰骋,去感受李白、杜甫、安徒生、契诃夫„„总之,诗意的语文是自然的,它连着生活的源泉;诗意的语文是梦幻的,它让人遐想联翩;诗意的课堂是神奇的,它提升着孩子的灵魂;诗意的课堂是智慧的,它给孩子以力量„„

除了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诗意外,还应让课堂成为孩子创新的乐园。阅读是带有明显个性化色彩的行为,在课堂上,我们要尊重学生阅读中的多元感受,呵护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闪现的智慧火花,让课堂成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的港湾。我觉得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中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要不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给予学生自由阅读的时空和发表独特见解的机会,注重让学生大胆质疑。另外,还需培养学生阅读创新能力,努力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尊重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注重因材施教,鼓励自主创新。

八、精心预设与随机生成相辅相成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中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语文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体现了教学的计划性和目的性,生成则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具有互补性。

首先,精彩的生成离不开精心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正如杜威所说,每一位教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愈是优秀的教师,设计教案的水平与质量愈高。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其间蕴含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教师只有充分地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和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过程,做到胸有成竹,才能在课堂上应付自如,实现师生互动,达成预设,促其生成。

其次,精心的预设无法预知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新课程强调生成,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和复杂性,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在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因此不能一味拘泥于课前的预设。有时如果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也许会成为我们课堂的一个无法预约的精彩。预设和生成,并非水火不容,而是相辅相成、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崔峦.对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的思考.小学语文教学,2006,(6).

[3]王尚文.“人文”原在语文中.语文教学通讯,2006.

[4]张圣华.叶圣陶教育名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相关文章

  • 现代家庭教育理念
  • 现代家庭教育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21世纪的今天,社会已经由重视科学技术为主发展到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崇高事业,自然应当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因此,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 ...查看


  • 生态和谐:我的语文教学主张 1
  • 生态 和谐 : 的语文教学主张 ◇卢 谦 [ 要] 摘 生态和谐的语 文课 堂追求的是 师与生 . 导与放. 练与悟 . 工具与人文等方面的平衡 . 统一 . 融洽 , 造一 种 自然 . 谐 . 打 和 开放 . 新 的 语 文课 堂 . ...查看


  • 小学生态英语课堂构建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小学生态英语课堂构建 作者:盛静娜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4年第08期 摘 要:首先阐述了生态课堂的内涵及特征,并分析了其与传统课堂相比所具备的优越性,强调了在英 ...查看


  •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参考书第15课
  • 15课 建设和谐社会人人有责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懂得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性,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理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要意义 ...查看


  • 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_吴书华
  • 2013年9月第14卷第5期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TheJournalofYunnanProvincialCommitteeSchooloftheCPC Sep,2013Vol.14No.9 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吴 ...查看


  • 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述评
  • 2008年第1期 I 总第 177 期) 177 社会主义研究 800^1181^ 8111018:8 1,2008 861*131 〜0丨 生态文明理设研究逋评 是丽娜王国聘 [摘要]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高级形态,生态文明的提出意味着人与 ...查看


  • 儒家的生态伦理智慧
  • 易 灿 郭 琨 内容摘要:儒家伦理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具有独特的生态观.本文重点挖掘和梳理了儒家中的"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取之有度.参赞化育"等生态伦理智慧,对于进一步增强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自觉意识,提 ...查看


  • "追求最适宜学生发展的生态化教育"
  • "追求最适宜学生发展的生态化教育" 一.办学理念提出的背景及理论支撑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观念的转变促使学校办学理念的进一步更新.在这一特定背景下,六中紧紧抓住教育改革发展的机遇,牢牢 ...查看


  • 中学美术教育教学理念
  • 中学美术教育教学理念 作者: 和振璜 (初中美术 丽江市初中美术一班 ) 评论数/浏览数: 1 / 35 发表日期: 2011-12-08 14:03:35 (一)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升学压力,学校比较注重升学率,而缺乏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