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四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课题 教 学 目 标 教学 方法 《孟子》 (四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1、熟读成诵。 2、讲解本文。 3、讨论道德培养的关键是什么 教学课时 1 课时 备课人 张丰华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 学 过 程 备注 教师 讲述,营 造学生氛 围,创设 学 习 情 境。导入 新课。

入 境 生 趣

提问:如果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太太在街上乞讨,你遇到后会怎么办?如果有 人讲,那个老太太可能是装的,你又怎么办? 让学生自由回答,不强求标准答案。然后引出本文。

朗读 选文 , 自学 生疑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 自由读 个人读 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集体读 点名读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 【文意】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 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 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 读原 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 文,了解 文意,理 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解内涵, 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 用自己的 话解释全 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 文。 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 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

理解 文意 , 学习 释疑

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是因为, 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 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 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 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 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 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 非心,简直不

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 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 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 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 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讲解】 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 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 是孟子的思路。 孟子的推导仍然是为了推行他那毕生的追求,即‚仁政‛理想。但他的推导本身 似乎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倒是他那推导的前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产生了巨大 的影响,尤其是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的看 法,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孔子曾经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思是说,人性本 来是相近的,只因为教养的不同,便相差很远了。但孔子既没有说相近的人性是什么, 是善还是恶,也没有展开论述。而且,从我们的理解来看,孔子还主要强调的是后天 教养的一方面。 孟子就不同了,他不仅展开了论述,指出了那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的 ‚不忍人之心‛,而且还举出了生动的例证论证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 没有它,简直就不是人。从这个角度来说,孟子的人性理论的确是‚先验论‛的,是 主观唯心主义的。因为他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 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甚至带有生理性的色彩。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因为他认为‚不忍人

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 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四端‛。这‚四端‛ 就像刚刚燃烧的火或刚刚流出的泉水一样,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不 然的话,就会熄灭或枯竭。‚扩而充之‛也就是后天的培养,也就是‚习相远‛。 所以,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从天赋性善论(‚四心‛)推导出天赋道德 论(‚四端‛),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仁政)。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 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而且,撇开关于先验还是后天、唯心还是唯物的 抽象讨论,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

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人性本善,强 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其实,也不仅仅限于孟子的 时代,就是到任何时代,强调这些,总比鼓吹人性本恶,放弃道德,施行暴政要好得 多罢!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这话说得真好。可以说,是否有同情心,是判断一个 灵犀 一点 , 师生 交流 人是否善良的标志。这个世界需要同情,这个世界需要爱。希望工程的一笔笔捐款, 源源不断地送到灾区的物资„„都体现了善良的人们美好的心灵。 请你讲一个关于同情、关于爱的故事。 互 动 学习,心 得交流。

镜头一:一只猴子被剥得精光,在火上熏烤着,几个食客在旁边贪婪地注视着, 眼里闪着攫取的光„„ 直面 人生 , 共同 研讨 镜头二:一位路人被车撞伤,倒在地上,浑身是血。他向行人投去哀求的目光, 然而人流匆匆而过„„ 看了以上两个镜头,你有何感想? 写一篇短文与同学们交流。 聆听 圣 人 之 言,修身 养性。

引导 实践 , 修养 身心

分小组讨论道德培养的关键是什么。 分小组发表意见,教师总结: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道德培养的关键就在于开 发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的仁义礼智等美好品质,并且在生活中保持、保护这种品质不 被污染。

实践 与生活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课题 教 学 目 标 教学 方法 《孟子》 (四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1、熟读成诵。 2、讲解本文。 3、讨论道德培养的关键是什么 教学课时 1 课时 备课人 张丰华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 学 过 程 备注 教师 讲述,营 造学生氛 围,创设 学 习 情 境。导入 新课。

入 境 生 趣

提问:如果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太太在街上乞讨,你遇到后会怎么办?如果有 人讲,那个老太太可能是装的,你又怎么办? 让学生自由回答,不强求标准答案。然后引出本文。

朗读 选文 , 自学 生疑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 自由读 个人读 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集体读 点名读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 【文意】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 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 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 读原 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 文,了解 文意,理 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解内涵, 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 用自己的 话解释全 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 文。 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 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

理解 文意 , 学习 释疑

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是因为, 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 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 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 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 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 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 非心,简直不

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 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 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 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 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讲解】 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 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 是孟子的思路。 孟子的推导仍然是为了推行他那毕生的追求,即‚仁政‛理想。但他的推导本身 似乎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倒是他那推导的前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产生了巨大 的影响,尤其是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的看 法,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孔子曾经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思是说,人性本 来是相近的,只因为教养的不同,便相差很远了。但孔子既没有说相近的人性是什么, 是善还是恶,也没有展开论述。而且,从我们的理解来看,孔子还主要强调的是后天 教养的一方面。 孟子就不同了,他不仅展开了论述,指出了那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的 ‚不忍人之心‛,而且还举出了生动的例证论证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 没有它,简直就不是人。从这个角度来说,孟子的人性理论的确是‚先验论‛的,是 主观唯心主义的。因为他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 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甚至带有生理性的色彩。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因为他认为‚不忍人

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 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四端‛。这‚四端‛ 就像刚刚燃烧的火或刚刚流出的泉水一样,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不 然的话,就会熄灭或枯竭。‚扩而充之‛也就是后天的培养,也就是‚习相远‛。 所以,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从天赋性善论(‚四心‛)推导出天赋道德 论(‚四端‛),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仁政)。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 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而且,撇开关于先验还是后天、唯心还是唯物的 抽象讨论,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

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人性本善,强 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其实,也不仅仅限于孟子的 时代,就是到任何时代,强调这些,总比鼓吹人性本恶,放弃道德,施行暴政要好得 多罢!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这话说得真好。可以说,是否有同情心,是判断一个 灵犀 一点 , 师生 交流 人是否善良的标志。这个世界需要同情,这个世界需要爱。希望工程的一笔笔捐款, 源源不断地送到灾区的物资„„都体现了善良的人们美好的心灵。 请你讲一个关于同情、关于爱的故事。 互 动 学习,心 得交流。

镜头一:一只猴子被剥得精光,在火上熏烤着,几个食客在旁边贪婪地注视着, 眼里闪着攫取的光„„ 直面 人生 , 共同 研讨 镜头二:一位路人被车撞伤,倒在地上,浑身是血。他向行人投去哀求的目光, 然而人流匆匆而过„„ 看了以上两个镜头,你有何感想? 写一篇短文与同学们交流。 聆听 圣 人 之 言,修身 养性。

引导 实践 , 修养 身心

分小组讨论道德培养的关键是什么。 分小组发表意见,教师总结: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道德培养的关键就在于开 发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的仁义礼智等美好品质,并且在生活中保持、保护这种品质不 被污染。

实践 与生活


相关文章

  •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
  •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 摘要:孟子论证人性善的目的是为其仁政学说服务的.其仁政思想的核心是"君爱民,民拥君".而这个目标实现的前提是人性是善的,因为有了"善",才有了"爱& ...查看


  • 孟子名言名句
  • 孟子名言名句 孟子曰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 ...查看


  • 孟子的名言:人之易其言也
  • 孟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离娄上) [翻译] (孟子说:)"一个人有了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一个家有了自己毁坏的因素,别人才能毁坏它;一个国家自 ...查看


  • 孟子名言名句摘录
  • 孟子曰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译文] ( ...查看


  • 孟子名言名句大全
  •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上) [译文] (孟子说:)"一个人(妨碍自己进步)的坏毛病,就在于他自满到老是喜欢当别人的老师."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离娄下) ...查看


  • 孟子的名言:孟子的名言之修德篇
  •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离娄上) [翻译] (孟子说:)"你爱护别人但人家不亲近你,就反省自己的仁爱够不够;你管理人民却管不 ...查看


  • 荀子孟子人性论
  • 浅淡荀子与孟子人性论之间的异同点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几乎都在不遗余力的推销自己的学说,其中包含的人性论也各部相同,甚至同一学派之内的对人性论也存在着不同观点.本文基于徐复观先生的<中国人性论史 先秦篇>,对荀子与孟子在人 ...查看


  • [孟子]思想概说
  • <孟子>思想概说 一.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孟子说:"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公孙丑上>) 又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查看


  • [经][孟子] 告子章句上·第六节
  • 告子章句上·第六节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