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我的关系
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强调做人要自知。老子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才是最聪明的。人要了解自己很难,老子选择一个“明”字,有其深意。什么是“明”?“明”是对着黑来讲的,对着盲来讲的,“明”就是眼力好,盲是丧失了视力。看别人看得见,看自己看不见,这就是自我的盲区。中国文化与人生智慧要求我们要让自己走出盲区,进入自我明察中去。
v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的困难就在于“我”之复杂,每个人身上都有四个“我”:一是公开的我,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部分。二是隐私的我,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部分。三是背后的我,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的部分。四是潜在的我,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部分。前两种可以说是浅层的,易于认识的,绝大部分人的盲点则在于后两种。自我感觉良好,时常沉溺于自恋幻觉中的人,是因为不知道背后的我,总将当面的恭维和逢迎的捧场视为全部的评价。自卑自贱自惭形秽者则失落于不知有潜在的我。
v认识自己的一个关键是要正确分辨烦恼,不要让无谓的烦恼所遮蔽,影响了自我的判断。有心理学家对烦恼进行了数字化分析,认为人们的烦恼中,有40%属于杞人忧天;30%是为了怎么烦恼也没有用的既定事实;另12%是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幻想;还有10%是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就是说,我们的心中有92%的烦恼都是自寻的。
v磨练自我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起始和前提,是中国人积极人生态度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也是人类在认识自我之后首先要建立的立命之说。
在物欲张扬、精神式微的今天,强调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更有现实意义,人应当立志高远,积极进取,有所作为,奋发图强,敢于面对现实,善于化解矛盾,勇于迎接挑战,在挫折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妄自菲薄,不怨天尤人。
v提升自我
“孔颜乐处”是儒家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也是历代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困厄万端;颜渊一箪食,一瓢饮,穷居陋巷。这本身并无乐处可言,但孔颜化解了身处逆境或物质匮乏所引起的外感之忧,使自得其乐,体悟到一种理性的愉悦。这种快乐,乐于扬弃了外在之物、外弛之心,自我意识到自身与天道合其德,同其体,也就是体认到个体自身的内在完美,即自己所具有的真善美高度统一的自由人格。这就是一种精神境界。
v 人生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问题,其他问题都围绕它而来。境界说是中国人生智慧的一大特色,这里所说的境界,是一种在精神层面上对生命、生活、生存方式的升华,是中国哲学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之极至的一种精神状态、精神天地。
v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是他哲学思想中最为珍贵的一个部分。“……人所可能有的境界,可以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论人生中的境界》),这四种境界是人与周围各方面可能有的四种关系或四种境界。
v善待自我
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其正面和反面,人生也是如此,有得有失,有顺有逆,有胜有败,有进有退,有荣有辱。顺境易处,逆境难为,关键在于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顺境和逆境,自古常言不我欺,不论顺境逆境、圆缺福祸,都要理解别人,善待自己,自解得失,善处顺逆,随缘自适,用舍由时,善对名利,安心为本,才是处理好人与自我关系的关键。
人与自我的关系
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强调做人要自知。老子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才是最聪明的。人要了解自己很难,老子选择一个“明”字,有其深意。什么是“明”?“明”是对着黑来讲的,对着盲来讲的,“明”就是眼力好,盲是丧失了视力。看别人看得见,看自己看不见,这就是自我的盲区。中国文化与人生智慧要求我们要让自己走出盲区,进入自我明察中去。
v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的困难就在于“我”之复杂,每个人身上都有四个“我”:一是公开的我,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部分。二是隐私的我,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部分。三是背后的我,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的部分。四是潜在的我,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部分。前两种可以说是浅层的,易于认识的,绝大部分人的盲点则在于后两种。自我感觉良好,时常沉溺于自恋幻觉中的人,是因为不知道背后的我,总将当面的恭维和逢迎的捧场视为全部的评价。自卑自贱自惭形秽者则失落于不知有潜在的我。
v认识自己的一个关键是要正确分辨烦恼,不要让无谓的烦恼所遮蔽,影响了自我的判断。有心理学家对烦恼进行了数字化分析,认为人们的烦恼中,有40%属于杞人忧天;30%是为了怎么烦恼也没有用的既定事实;另12%是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幻想;还有10%是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就是说,我们的心中有92%的烦恼都是自寻的。
v磨练自我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起始和前提,是中国人积极人生态度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也是人类在认识自我之后首先要建立的立命之说。
在物欲张扬、精神式微的今天,强调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更有现实意义,人应当立志高远,积极进取,有所作为,奋发图强,敢于面对现实,善于化解矛盾,勇于迎接挑战,在挫折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妄自菲薄,不怨天尤人。
v提升自我
“孔颜乐处”是儒家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也是历代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困厄万端;颜渊一箪食,一瓢饮,穷居陋巷。这本身并无乐处可言,但孔颜化解了身处逆境或物质匮乏所引起的外感之忧,使自得其乐,体悟到一种理性的愉悦。这种快乐,乐于扬弃了外在之物、外弛之心,自我意识到自身与天道合其德,同其体,也就是体认到个体自身的内在完美,即自己所具有的真善美高度统一的自由人格。这就是一种精神境界。
v 人生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问题,其他问题都围绕它而来。境界说是中国人生智慧的一大特色,这里所说的境界,是一种在精神层面上对生命、生活、生存方式的升华,是中国哲学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之极至的一种精神状态、精神天地。
v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是他哲学思想中最为珍贵的一个部分。“……人所可能有的境界,可以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论人生中的境界》),这四种境界是人与周围各方面可能有的四种关系或四种境界。
v善待自我
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其正面和反面,人生也是如此,有得有失,有顺有逆,有胜有败,有进有退,有荣有辱。顺境易处,逆境难为,关键在于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顺境和逆境,自古常言不我欺,不论顺境逆境、圆缺福祸,都要理解别人,善待自己,自解得失,善处顺逆,随缘自适,用舍由时,善对名利,安心为本,才是处理好人与自我关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