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我的关系

人与自我的关系

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强调做人要自知。老子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才是最聪明的。人要了解自己很难,老子选择一个“明”字,有其深意。什么是“明”?“明”是对着黑来讲的,对着盲来讲的,“明”就是眼力好,盲是丧失了视力。看别人看得见,看自己看不见,这就是自我的盲区。中国文化与人生智慧要求我们要让自己走出盲区,进入自我明察中去。

v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的困难就在于“我”之复杂,每个人身上都有四个“我”:一是公开的我,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部分。二是隐私的我,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部分。三是背后的我,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的部分。四是潜在的我,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部分。前两种可以说是浅层的,易于认识的,绝大部分人的盲点则在于后两种。自我感觉良好,时常沉溺于自恋幻觉中的人,是因为不知道背后的我,总将当面的恭维和逢迎的捧场视为全部的评价。自卑自贱自惭形秽者则失落于不知有潜在的我。

v认识自己的一个关键是要正确分辨烦恼,不要让无谓的烦恼所遮蔽,影响了自我的判断。有心理学家对烦恼进行了数字化分析,认为人们的烦恼中,有40%属于杞人忧天;30%是为了怎么烦恼也没有用的既定事实;另12%是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幻想;还有10%是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就是说,我们的心中有92%的烦恼都是自寻的。

v磨练自我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起始和前提,是中国人积极人生态度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也是人类在认识自我之后首先要建立的立命之说。

在物欲张扬、精神式微的今天,强调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更有现实意义,人应当立志高远,积极进取,有所作为,奋发图强,敢于面对现实,善于化解矛盾,勇于迎接挑战,在挫折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妄自菲薄,不怨天尤人。

v提升自我

“孔颜乐处”是儒家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也是历代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困厄万端;颜渊一箪食,一瓢饮,穷居陋巷。这本身并无乐处可言,但孔颜化解了身处逆境或物质匮乏所引起的外感之忧,使自得其乐,体悟到一种理性的愉悦。这种快乐,乐于扬弃了外在之物、外弛之心,自我意识到自身与天道合其德,同其体,也就是体认到个体自身的内在完美,即自己所具有的真善美高度统一的自由人格。这就是一种精神境界。

v 人生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问题,其他问题都围绕它而来。境界说是中国人生智慧的一大特色,这里所说的境界,是一种在精神层面上对生命、生活、生存方式的升华,是中国哲学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之极至的一种精神状态、精神天地。

v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是他哲学思想中最为珍贵的一个部分。“……人所可能有的境界,可以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论人生中的境界》),这四种境界是人与周围各方面可能有的四种关系或四种境界。

v善待自我

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其正面和反面,人生也是如此,有得有失,有顺有逆,有胜有败,有进有退,有荣有辱。顺境易处,逆境难为,关键在于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顺境和逆境,自古常言不我欺,不论顺境逆境、圆缺福祸,都要理解别人,善待自己,自解得失,善处顺逆,随缘自适,用舍由时,善对名利,安心为本,才是处理好人与自我关系的关键。

人与自我的关系

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强调做人要自知。老子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才是最聪明的。人要了解自己很难,老子选择一个“明”字,有其深意。什么是“明”?“明”是对着黑来讲的,对着盲来讲的,“明”就是眼力好,盲是丧失了视力。看别人看得见,看自己看不见,这就是自我的盲区。中国文化与人生智慧要求我们要让自己走出盲区,进入自我明察中去。

v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的困难就在于“我”之复杂,每个人身上都有四个“我”:一是公开的我,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部分。二是隐私的我,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部分。三是背后的我,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的部分。四是潜在的我,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部分。前两种可以说是浅层的,易于认识的,绝大部分人的盲点则在于后两种。自我感觉良好,时常沉溺于自恋幻觉中的人,是因为不知道背后的我,总将当面的恭维和逢迎的捧场视为全部的评价。自卑自贱自惭形秽者则失落于不知有潜在的我。

v认识自己的一个关键是要正确分辨烦恼,不要让无谓的烦恼所遮蔽,影响了自我的判断。有心理学家对烦恼进行了数字化分析,认为人们的烦恼中,有40%属于杞人忧天;30%是为了怎么烦恼也没有用的既定事实;另12%是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幻想;还有10%是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就是说,我们的心中有92%的烦恼都是自寻的。

v磨练自我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起始和前提,是中国人积极人生态度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也是人类在认识自我之后首先要建立的立命之说。

在物欲张扬、精神式微的今天,强调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更有现实意义,人应当立志高远,积极进取,有所作为,奋发图强,敢于面对现实,善于化解矛盾,勇于迎接挑战,在挫折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妄自菲薄,不怨天尤人。

v提升自我

“孔颜乐处”是儒家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也是历代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困厄万端;颜渊一箪食,一瓢饮,穷居陋巷。这本身并无乐处可言,但孔颜化解了身处逆境或物质匮乏所引起的外感之忧,使自得其乐,体悟到一种理性的愉悦。这种快乐,乐于扬弃了外在之物、外弛之心,自我意识到自身与天道合其德,同其体,也就是体认到个体自身的内在完美,即自己所具有的真善美高度统一的自由人格。这就是一种精神境界。

v 人生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问题,其他问题都围绕它而来。境界说是中国人生智慧的一大特色,这里所说的境界,是一种在精神层面上对生命、生活、生存方式的升华,是中国哲学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之极至的一种精神状态、精神天地。

v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是他哲学思想中最为珍贵的一个部分。“……人所可能有的境界,可以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论人生中的境界》),这四种境界是人与周围各方面可能有的四种关系或四种境界。

v善待自我

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其正面和反面,人生也是如此,有得有失,有顺有逆,有胜有败,有进有退,有荣有辱。顺境易处,逆境难为,关键在于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顺境和逆境,自古常言不我欺,不论顺境逆境、圆缺福祸,都要理解别人,善待自己,自解得失,善处顺逆,随缘自适,用舍由时,善对名利,安心为本,才是处理好人与自我关系的关键。


相关文章

  • 人际关系学说概述
  • 03291人际关系学 人际关系学说概述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为什么说利益是人际关系的实质:①.人际关系的建立受利益驱使.②.利益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③.利益对人际关系的性质起 ...查看


  • 自我意识的提升与消解
  • 保密级别:内部 学位级别:哲学硕士 论文提交日期:1999年12月 论文答辩日期:2000年1月 论文中文题名:论个体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提升与消解 论文英文题名:Treatise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 ...查看


  • 3.父母冲突与大学生宿舍冲突方式的关系_自我分化的中介作用_邓林园
  •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13(2):145-152 Studi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父母冲突与大学生宿舍冲突方式的关系: 自我分化的中介作用* 邓林园1刘丹1伍明明2方晓义3 (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 ...查看


  • 自考人际关系学复习资料(历年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 人际关系学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人际关系学 是一门研究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并以此规律指导人们实践,优化人际关系的科学. 2.角色扮演 是指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职位.时间场合.面对不同的交往对 ...查看


  •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认知障碍及调适
  • [摘要]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人际交往能力的高低对其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交往的过程中,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使得人际交往出现障碍.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认知方面的一些问题, ...查看


  • 论现代社会中人的自我矛盾与自我和谐
  • 2009年3月第28卷第3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HeilongjiangCollegeofEducationMar.2009Vol.28No.3 论现代社会中人的自我矛盾与自我和谐 韩金华 (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哈尔 ...查看


  • 人际关系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 人际关系学 1.人际关系学 答:是一门研究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并以此规律指导人们实践,优化人际关系的科学. 2.角色扮演 答:是指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职位.时间场合.面对不同的交往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3.地缘关系 答:是依据 ...查看


  • 自我意识的内涵和价值
  • 自我意识的内涵和价值 1什么是自我意识(内涵)?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 ...查看


  • 中国文化下组织政治技能对个体自身的影响作用
  • 作者:柳恒超金盛华赵开强 心理学探新 2012年06期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12)01-0055-06 1 引言 组织是政治的竞技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Pfeffer(1981)和Mint ...查看


  •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
  •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 摘 要 :近年来,一种由于对手机过分依赖而形成的现代心理疾病--手机依赖症,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危害.本文通过查找文献搜集关于大学生自我效能与手机依赖的资料,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