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于是之 | 纪念于是之先生逝世三周年
2016-01-20
本文内容选自2014年1月在首都图书馆举办的“首图讲坛:演员于是之”。当日,于是之夫人李曼宜、作家顾骧、戏剧评论家童道明、人艺编剧郭启宏、人艺演员濮存昕、编剧万方、编剧何冀平等于是之先生的至亲挚友悉数到场,为观众讲述了一个戏剧背后的于是之。
今天是于是之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日,特转载此文传达我们对于是之先生的无限尊崇和永恒纪念。
于是之
原名于皛(xiǎo),原籍天津,1927年7月9日生于河北唐山。
1945年曾考入北京大学(后失学)。曾任祖国剧团、北平艺术馆、华北人民文工团演员;后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艺委会副主任、副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北京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三届理事、第四届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在《龙须沟》、《骆驼祥子》、《茶馆》、《洋麻将》等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舞台艺术形象。
其文学作品有《于是之论表演艺术》、《演员于是之》等。
于2013年1月20日在北京辞世,享年86岁。
濮存昕:“演员于是之”,他最喜欢的是这个称呼
是之老师影响很多人。之所以能够称为艺术家,一定不只是他自己那个行当能做得好,他在自己从事的事业中一定是承前,一定是启后的,一定是有特别重要的影响力的,他才能够称为艺术家。是之老师是我心目中的楷模、偶像。
其实也不是一开始就确立的,在我孩子的时候,就是剧院的孩子,我们曾经还管于是之叔叔叫“于树枝儿”,因为我弟弟的口齿不清楚,就叫成“于树枝儿”了,所以就成为我们这几个孩子对是之老师一个专门的称呼——“树枝儿叔叔”,挺有意思的。
慢慢我长大了,当了演员了,是之老师对我的影响力是渐渐形成的。我们剧院这茬儿演员里面,我所知道的,他们都认为是之老师是他们当之无愧的榜样、当之无愧的偶像、当之无愧的学习的前辈。因为他的纯粹性,因为他的真诚,他对艺术的态度,因为他的技艺,因为他的心性,他是非常高尚的一个人。
是之老师说自己是“演员于是之”,他最喜欢的是这个称呼。我觉得是之老师的一生中有很多很多的快乐,因为他当过演员,是之老师特别想推崇那句话——“期望大家是一个学者型的演员”,这件事推动起来也很难,因为现在的教育成果,特别是艺术教育的成果令人堪忧,所以说他在担任剧院领导之后,他在成为了老艺术家之后,他想对自己的一生做总结,他想对这个剧院提出一些新的进步、发展的理念的时候,非常非常难。
那么一碗水端平也好,剧院的行政,他担当起曹禺先生那个位置,但是他不知道他们干的时候正好是改革开放最难的时候,什么房子问题、待遇问题、工资问题、级别问题、出国问题等等一系列。是之老师想演戏,他想把这个事情弄好,所以我说他遇到了太多太多非专业的问题的时候太消耗他的精力了,太伤害他的心,所以说他的晚年的痛苦是值得我们同情、值得我们爱怜的。是之老师躺在病榻上这么长时间,他的晚年是很痛苦的,这是他为剧院做的奉献,是他为话剧事业付出的心血……
顾骧:他是一个理想主义的道德主义者
爱因斯坦当初给居里夫人写悼词讲了这么一句话,说“一个杰出的人物他的道德观念对于一个时代,甚至对于历史,他的价值甚至于比单纯的理智还要超过、还要超越”,我想是之是表演艺术大家,这是公认的,但是不能仅仅从戏剧、从表演艺术上去观察、评价他,是之兄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有深沉的道德观念的理想主义者,人们怀念他也是这样,他就是一部随想录,就是讲真话,讲真话是我们时代的一个要害,他所留下的这个赶上千百篇作家留下的文字的东西。
我觉得是之是戏剧大家,这是毫无问题的,他所创造的艺术形象——程疯子、王利发、老马、丁文中、魏勒都树在我们、刻在我们观众的艺术思维的深处,滋养着我们的思想的源流,但是很重要的不仅仅是从艺术上,他的为人,他的人品、人性、人格更值得我们学习,他是一个理想主义的道德主义者,他留下的一切对一个时代都是有价值的。
童道明:跟老于在一起的时候,我就觉得我比平常的我要干净一点
有一次我问是之老师,我说表演艺术家跟演员这两个称谓你更看重哪一个?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说是演员,他的名片上就是演员。有一次有一个很出名的演员他递给我一个名片,上头写着“国家一级演员”,我就跟他说,我说是之老师的名片上就是“演员”两个字,他没有吭声,过了一个星期我收到了他一封信,他说他应该向于老师学习,在信封里头附了一张他的新的名片,这个新的名片上“国家一级”四个字就没有了。
其实是之老师他对演员这个职业他看得非常非常神圣的,他有一篇文章叫《一个演员的独白》,那里头就说演员是一个创造的形象,应该是一个可以入诗、可以入画的形象。我后来想了想,老于他有一些生活的瞬间他就是可以入诗、可以入画的。
2012年北京人艺纪念建院六十周年,北京电视台的王淳华导演到病房去,拉着老于的手说了很多能让我们也感动的话,这个时候老于眼泪又出来了,王淳华导演她就控制不住了,就跑出病房,在走廊里头痛哭,我总觉得这个就是可以入诗、入画的场面。
我跟老于认识是八十年代初,比较相熟是他退休以后,他有的时候打电话给我说我们聊聊天吧,我们聊天的地方就是紫竹院公园,有一次我们聊到中午,他就说走,到我家去吃涮羊肉,这是我第一次到他府上,我们从紫竹院公园出来走到紫竹院大桥的时候停了下来,指着下头一棵大槐树,他说你看这棵树大概已经有两三百年的树龄了,他说我们可以想象当年运煤工人从门头沟往北京城拉煤,走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他们可能就会在这棵大树下歇脚,后来我才知道,老于每天都要出来看那棵大树。
我是1994年5月7号在老于家里头跟他做一次戏剧的对话,最后是他的这句话:“我家门前有草坪、有树,我就经常去看它们,一天不去仿佛丢了朋友没有去看望它们。离我家一箭之地有一棵两三百年的大槐树,尽情地看吧,真是要读啊。”我就想他每天,老于每天走出家门去跟这个两三百年树龄的大槐树“相看两不厌”的景象,它就是一个可以入画、可以入诗的景象。
我常对人家讲我们非常幸运是因为我能够认得老于,成为他的学生、成为他的朋友,我就觉得如果我跟老于在一起的时候,我就觉得我比平常的我要干净一点,因为就是这样一个意识,你如果跟老于在一起的时候,你觉得把一丝灰尘从你的身上抖掉,所以觉得一个演员,演员他的宏伟是在于他是否给这个演员的职业带来了尊严,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就是觉得他真是给我们演员的职业带来了尊严,就是他的人格的力量。
郭启宏:作品是写出来的,不是领导抓出来的
我想谈一点创作上的事,我们经常听的一个词叫“抓创作”,领导干部要“抓创作”,剧团剧院的领导要“抓创作”,于是之对这个说法是很不赞成的,他讲了一句话说:“创作是作家写出来的,作品是写出来的,不是领导抓出来的”。
作品应该说是剧作家的心血凝成的,所以是之能对我们这样我觉得不但感谢,而且一种贴心的感觉,因为他理解。反过来我说我们创作室的同僚对老于的看法我们是明白的,我们很尊敬他、很理解他,也很赞扬他,他说创作作品不是抓出来的,实际上他里面投入的心血一般人可能不太理解,他讲过,剧本你不读四五遍的时候你是没有权利说话的。尽管他讲了作品不是抓出来的,但是我觉得比讲抓出来的人更懂得创作的甘苦,他提的意见、他出的主意比谁都高明。
何冀平:他医生都没有炫耀过自己
于老师有一句话我觉得他说的很是点上,他说要有书生气的学者化、学者型,所谓书生气,我觉得指的就是“脱俗”。
我记得有一件事就是那个时候我们在剧本组的时候,我们经常到翠花楼去吃,偶尔地去吃一餐、就吃一大顿,都是于老师花钱的了,因为他挣的比我们多,他觉得他挣的,不是我们,他自愿,他一定要他自己出钱的,但是那个时候的翠花楼非常拥挤,那个时候北京没有现在这么多饭馆,很挤,老是找不着位置坐,我们几个就说于是之你往前点儿,因为你是演员,让他站到比较醒目的地方去,于老师他也就去了,但是站了半天也没有人认识他,所以他就回过头来对我们扁着嘴的意思——你看没用,我站这儿没有用。
其实于老师他一生都没有炫耀过自己,在他病重的十几年当中既没有报纸也没有上电视,可能有,太少量了吧,我觉得可能应该说是基本没有。可是大家全都记得他,每个人,他的辉煌是在人们心里边的。于老师说人品是魂,于老师走了,但是他的魂留在世间,够我学一生一世,只怕我也学不到。我用于老师的一句话来结束我的讲述,于老师说:“人心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谢谢各位
!
李曼宜:学习对于是之说是他一辈子的追求
谢谢这些嘉宾大家深情的发言,更感谢这么多热心的朋友来在这儿听他们的讲话,我在这里感谢大家!
今天我没有什么更多的话说,我就带了一样东西。这个是他写的几个字,这张纸是在我2006年我们搬家的时候我从他写的那个废纸堆里头发现的,我看还比较完整,那个时候他已经不能写字了,所以能从那个纸堆里头捡出这张纸我还觉得很可贵的,我就给盖了个图章,就把它保留下来了。
他一共就写了三个字,叫“学无涯”,他的下款他写的时间是“八三仲秋”,八三年的秋天“以残墨”,就是他写的剩下的墨,“以残墨抒真情”,我觉得我比较看重这件事情,就是说他说真情,我觉得他是说的他的真心话,也是他真的想做的,学习对于是之说是他一辈子的追求,学习也是他一辈子都在努力去做的。今天我把它带来和大家见面,也就是说明,也就是说一个爱学习的于是之又来到了我们中间!谢谢大家!
(文内于是之资料图片由《作家文摘》提供)
演员于是之 | 纪念于是之先生逝世三周年
2016-01-20
本文内容选自2014年1月在首都图书馆举办的“首图讲坛:演员于是之”。当日,于是之夫人李曼宜、作家顾骧、戏剧评论家童道明、人艺编剧郭启宏、人艺演员濮存昕、编剧万方、编剧何冀平等于是之先生的至亲挚友悉数到场,为观众讲述了一个戏剧背后的于是之。
今天是于是之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日,特转载此文传达我们对于是之先生的无限尊崇和永恒纪念。
于是之
原名于皛(xiǎo),原籍天津,1927年7月9日生于河北唐山。
1945年曾考入北京大学(后失学)。曾任祖国剧团、北平艺术馆、华北人民文工团演员;后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艺委会副主任、副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北京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三届理事、第四届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在《龙须沟》、《骆驼祥子》、《茶馆》、《洋麻将》等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舞台艺术形象。
其文学作品有《于是之论表演艺术》、《演员于是之》等。
于2013年1月20日在北京辞世,享年86岁。
濮存昕:“演员于是之”,他最喜欢的是这个称呼
是之老师影响很多人。之所以能够称为艺术家,一定不只是他自己那个行当能做得好,他在自己从事的事业中一定是承前,一定是启后的,一定是有特别重要的影响力的,他才能够称为艺术家。是之老师是我心目中的楷模、偶像。
其实也不是一开始就确立的,在我孩子的时候,就是剧院的孩子,我们曾经还管于是之叔叔叫“于树枝儿”,因为我弟弟的口齿不清楚,就叫成“于树枝儿”了,所以就成为我们这几个孩子对是之老师一个专门的称呼——“树枝儿叔叔”,挺有意思的。
慢慢我长大了,当了演员了,是之老师对我的影响力是渐渐形成的。我们剧院这茬儿演员里面,我所知道的,他们都认为是之老师是他们当之无愧的榜样、当之无愧的偶像、当之无愧的学习的前辈。因为他的纯粹性,因为他的真诚,他对艺术的态度,因为他的技艺,因为他的心性,他是非常高尚的一个人。
是之老师说自己是“演员于是之”,他最喜欢的是这个称呼。我觉得是之老师的一生中有很多很多的快乐,因为他当过演员,是之老师特别想推崇那句话——“期望大家是一个学者型的演员”,这件事推动起来也很难,因为现在的教育成果,特别是艺术教育的成果令人堪忧,所以说他在担任剧院领导之后,他在成为了老艺术家之后,他想对自己的一生做总结,他想对这个剧院提出一些新的进步、发展的理念的时候,非常非常难。
那么一碗水端平也好,剧院的行政,他担当起曹禺先生那个位置,但是他不知道他们干的时候正好是改革开放最难的时候,什么房子问题、待遇问题、工资问题、级别问题、出国问题等等一系列。是之老师想演戏,他想把这个事情弄好,所以我说他遇到了太多太多非专业的问题的时候太消耗他的精力了,太伤害他的心,所以说他的晚年的痛苦是值得我们同情、值得我们爱怜的。是之老师躺在病榻上这么长时间,他的晚年是很痛苦的,这是他为剧院做的奉献,是他为话剧事业付出的心血……
顾骧:他是一个理想主义的道德主义者
爱因斯坦当初给居里夫人写悼词讲了这么一句话,说“一个杰出的人物他的道德观念对于一个时代,甚至对于历史,他的价值甚至于比单纯的理智还要超过、还要超越”,我想是之是表演艺术大家,这是公认的,但是不能仅仅从戏剧、从表演艺术上去观察、评价他,是之兄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有深沉的道德观念的理想主义者,人们怀念他也是这样,他就是一部随想录,就是讲真话,讲真话是我们时代的一个要害,他所留下的这个赶上千百篇作家留下的文字的东西。
我觉得是之是戏剧大家,这是毫无问题的,他所创造的艺术形象——程疯子、王利发、老马、丁文中、魏勒都树在我们、刻在我们观众的艺术思维的深处,滋养着我们的思想的源流,但是很重要的不仅仅是从艺术上,他的为人,他的人品、人性、人格更值得我们学习,他是一个理想主义的道德主义者,他留下的一切对一个时代都是有价值的。
童道明:跟老于在一起的时候,我就觉得我比平常的我要干净一点
有一次我问是之老师,我说表演艺术家跟演员这两个称谓你更看重哪一个?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说是演员,他的名片上就是演员。有一次有一个很出名的演员他递给我一个名片,上头写着“国家一级演员”,我就跟他说,我说是之老师的名片上就是“演员”两个字,他没有吭声,过了一个星期我收到了他一封信,他说他应该向于老师学习,在信封里头附了一张他的新的名片,这个新的名片上“国家一级”四个字就没有了。
其实是之老师他对演员这个职业他看得非常非常神圣的,他有一篇文章叫《一个演员的独白》,那里头就说演员是一个创造的形象,应该是一个可以入诗、可以入画的形象。我后来想了想,老于他有一些生活的瞬间他就是可以入诗、可以入画的。
2012年北京人艺纪念建院六十周年,北京电视台的王淳华导演到病房去,拉着老于的手说了很多能让我们也感动的话,这个时候老于眼泪又出来了,王淳华导演她就控制不住了,就跑出病房,在走廊里头痛哭,我总觉得这个就是可以入诗、入画的场面。
我跟老于认识是八十年代初,比较相熟是他退休以后,他有的时候打电话给我说我们聊聊天吧,我们聊天的地方就是紫竹院公园,有一次我们聊到中午,他就说走,到我家去吃涮羊肉,这是我第一次到他府上,我们从紫竹院公园出来走到紫竹院大桥的时候停了下来,指着下头一棵大槐树,他说你看这棵树大概已经有两三百年的树龄了,他说我们可以想象当年运煤工人从门头沟往北京城拉煤,走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他们可能就会在这棵大树下歇脚,后来我才知道,老于每天都要出来看那棵大树。
我是1994年5月7号在老于家里头跟他做一次戏剧的对话,最后是他的这句话:“我家门前有草坪、有树,我就经常去看它们,一天不去仿佛丢了朋友没有去看望它们。离我家一箭之地有一棵两三百年的大槐树,尽情地看吧,真是要读啊。”我就想他每天,老于每天走出家门去跟这个两三百年树龄的大槐树“相看两不厌”的景象,它就是一个可以入画、可以入诗的景象。
我常对人家讲我们非常幸运是因为我能够认得老于,成为他的学生、成为他的朋友,我就觉得如果我跟老于在一起的时候,我就觉得我比平常的我要干净一点,因为就是这样一个意识,你如果跟老于在一起的时候,你觉得把一丝灰尘从你的身上抖掉,所以觉得一个演员,演员他的宏伟是在于他是否给这个演员的职业带来了尊严,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就是觉得他真是给我们演员的职业带来了尊严,就是他的人格的力量。
郭启宏:作品是写出来的,不是领导抓出来的
我想谈一点创作上的事,我们经常听的一个词叫“抓创作”,领导干部要“抓创作”,剧团剧院的领导要“抓创作”,于是之对这个说法是很不赞成的,他讲了一句话说:“创作是作家写出来的,作品是写出来的,不是领导抓出来的”。
作品应该说是剧作家的心血凝成的,所以是之能对我们这样我觉得不但感谢,而且一种贴心的感觉,因为他理解。反过来我说我们创作室的同僚对老于的看法我们是明白的,我们很尊敬他、很理解他,也很赞扬他,他说创作作品不是抓出来的,实际上他里面投入的心血一般人可能不太理解,他讲过,剧本你不读四五遍的时候你是没有权利说话的。尽管他讲了作品不是抓出来的,但是我觉得比讲抓出来的人更懂得创作的甘苦,他提的意见、他出的主意比谁都高明。
何冀平:他医生都没有炫耀过自己
于老师有一句话我觉得他说的很是点上,他说要有书生气的学者化、学者型,所谓书生气,我觉得指的就是“脱俗”。
我记得有一件事就是那个时候我们在剧本组的时候,我们经常到翠花楼去吃,偶尔地去吃一餐、就吃一大顿,都是于老师花钱的了,因为他挣的比我们多,他觉得他挣的,不是我们,他自愿,他一定要他自己出钱的,但是那个时候的翠花楼非常拥挤,那个时候北京没有现在这么多饭馆,很挤,老是找不着位置坐,我们几个就说于是之你往前点儿,因为你是演员,让他站到比较醒目的地方去,于老师他也就去了,但是站了半天也没有人认识他,所以他就回过头来对我们扁着嘴的意思——你看没用,我站这儿没有用。
其实于老师他一生都没有炫耀过自己,在他病重的十几年当中既没有报纸也没有上电视,可能有,太少量了吧,我觉得可能应该说是基本没有。可是大家全都记得他,每个人,他的辉煌是在人们心里边的。于老师说人品是魂,于老师走了,但是他的魂留在世间,够我学一生一世,只怕我也学不到。我用于老师的一句话来结束我的讲述,于老师说:“人心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谢谢各位
!
李曼宜:学习对于是之说是他一辈子的追求
谢谢这些嘉宾大家深情的发言,更感谢这么多热心的朋友来在这儿听他们的讲话,我在这里感谢大家!
今天我没有什么更多的话说,我就带了一样东西。这个是他写的几个字,这张纸是在我2006年我们搬家的时候我从他写的那个废纸堆里头发现的,我看还比较完整,那个时候他已经不能写字了,所以能从那个纸堆里头捡出这张纸我还觉得很可贵的,我就给盖了个图章,就把它保留下来了。
他一共就写了三个字,叫“学无涯”,他的下款他写的时间是“八三仲秋”,八三年的秋天“以残墨”,就是他写的剩下的墨,“以残墨抒真情”,我觉得我比较看重这件事情,就是说他说真情,我觉得他是说的他的真心话,也是他真的想做的,学习对于是之说是他一辈子的追求,学习也是他一辈子都在努力去做的。今天我把它带来和大家见面,也就是说明,也就是说一个爱学习的于是之又来到了我们中间!谢谢大家!
(文内于是之资料图片由《作家文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