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家道教文化与太极拳
阴阳家的哲学,主要阐述的是宇宙生成沦,由“阴”、“阳”概念观点而得名。在中国的哲学思想范畴里,阴阳是宇宙形成的两个主要法则,中国古今的人都相信,阴阳的结介与互相作用产生宇宙一切现象。
阴阳家的论述强调“五行”的什用,最早的记载见于《书经·洪范》里,“五行,一口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洪范》中还告诉人们,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是互相关联的,君主方面的恶行,会导致自然界异常现象的出现。这种观念被阴阳家发展成为“天人感应沦”。
道教的出世修仙思想文化,到唐末五代后,逐渐演变成人世救人的方法,而服食金丹超升仙界的外丹修炼法,也在经历了惨痛的教训后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内外丹兼修的理论。如《成川略志卷一·养生金丹诀》记载:“然内丹未成,内无交之,则服外丹者多死。譬如枯草弊絮,而置火其下,无不焚者。”
五代末到宋代,内丹学说的兴起完全取代了外丹修炼说,出现了历史上最重要的道教人物陈抟与张伯端。这两人各成一家之学,一派之祖,影响极为深远。其中,在当世贡献较大的成就者为陈抟,他精于易学、黄老学、内丹学,递传火龙真人,火龙传张三丰,被史称为“隐仙派”。
按《宋文鉴》卷八十五所载“易龙图书”,载有“西蜀崇给龛陈抟序”,为陈抟所著的易学论述。又被《汉上易解》、《太极图接受考》、《化书后序》等宋代著述记载。陈抟所著的易学思想理论及《无极图》、《太极图》、《先天图》等,经种放与穆修一传至邵雍,一传至周敦颐,在整个宋代学术界大放异彩。
陈抟对内丹术的实践,成就出著名的睡功。陈抟所著的《指玄篇》则根据天地方位,五行所属,阴阳交感,四时运转的道理,指明人身脏器对应的部位,修炼的时机,调息的方法和感应的功效。他的内丹功法学说,由火龙真人传与张三丰。而张三丰祖师在此基础上悟创了内功外拳相合一的太极拳法,撰写了《太极拳敛神聚气论》、《太极法说》等有关太极拳修炼的著述。如张三丰在《太极下乘武事释》中云:“……要非沾粘连随已成,自得运动知觉,方为懂劲,而后神而明之,化境极矣。夫四两拨千斤之妙,功不及化境,将何以能是?所谓懂粘运,得其视听轻灵之巧耳……”
阴阳家的五行学说,后成为道教文化的内丹学派之重要理论根据。内丹学说在阴阳家哲学的影响下,吸纳了“天人感应论”及“宇宙生成论”,在积极探讨人体生命延长原理的方向上开辟了新的途径,最终为“隐仙派”的张三丰丹士所资用,悟创了内丹功法和外拳运作统一和谐的太极拳术。其中与阴阳五行学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太极拳敛神聚气论》中云:“气聚神凝,然后于动静之中导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一身中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太极拳的古典论述中由“天人感应论”的引导,在用于人体实践体悟阐发立义方面做出了值得骄傲的贡献。张三丰曾云:“夫天人相合,惟道独尊,阴阳交替,万理昭明。阴阳,万变之纲纪也”;“大道惟简,须从阴阳处讨真机”;“人之作用,有动必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吸之至下而不冲肾,呼之至上而不冲心……暗合周天造化之功,夺一年之候也”。
由上述可知,太极拳的哲学思想体系并非道家哲学独门所经营,它也吸收了阴阳家哲学的理论精华,此种状况与道教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关联甚深。
以人为本并与宇宙自然有机之整体联系起来,向着人体生命科学的深层次内涵迈进,结合人体的具体实践,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以人类生命延长的人体机理以征服一般的自然生命过程,正是未来太极拳界应该努力探求的目标之一。
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甚至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以“仁”为核心,“礼”为外观表现的儒学可以说是一种人学,其主要内容是讲为人之道,包括探讨人的本性、人生的价值、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等等。儒家学说强调亲情仁爱,提出“血浓于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比如中国人重团圆、以享受天伦之乐为人生之大喜,不像西方人那么讲求自我,有独立和冒险精神。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哲学思想。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董仲舒等学者的阐述,由宋明理学总结并明确提出。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政治、伦理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哲学异于西方的最显著的特征,其义蕴广远,不易简约叙述,以下章节,言之极精要,君友会王爱君著述引录于下:「中国自唐虞以来,即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敬天即所以爱人,爱民即所以尊天。所谓天人合一,实包含了天定胜人与人定胜天两个观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干卦大象)中国的思想,不偏于天定胜人,亦不偏于人定胜天。中国无宗教,但中国人极富于宗教精神,此为中国文明的特征。左传载:『史嚣曰: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庄公三十二年,公元前六六二年)史嚣之语,代表中国古来之人文主义,即天人合一的宏旨。历代圣哲,莫不为继续宏扬此天人合一之道而努力。以中国与西方比较,中国哲学之归趋,人与天合;而西方哲学之归趋,人与天分。故中国哲学,以人生观察宇宙,使人与天合而为一。周易『干元资始』之说,不涵神学气氛,以天道贯通人事,正性命以明道德修身之原。此说明中国正统哲学之天道思想,纯是合理化的形而上学。『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干文言)非与天合德,其孰能如是哉?西方哲学,则道德哲学(精神哲学)与自然哲学,各有领域,分送发展,源远而未益分。中西治学方法之不同,其所成思想体系亦迥异。吾人确信,在古今各民族,最能了解人与天地宇宙之关系,因而企求保持天人和谐者,为中华民族。中国哲学里不包括宗教信仰,但也不反对宗教信仰,骨子里隐藏着对『上天』信仰的观念,却不显露出来,所讲的对象乃是『人』。这种以人为重点的天人之学,可以称为人文哲学。
各家阐释
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它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
,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主要有道家、
合一
天地对应
中国古代天文学是指以地球为参照物的天体运动学,即天体是地球的扩大,或地球是天体的缩小。古代天文学认为天球的南北极所形成的天轴与地球南北极所形成的地轴处在同一条直线上,其轴与公转轨道所形成的夹角均成66.5度,即无论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上的那一个点,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倾斜方向始终保持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这是天地感应的最本质的表现。
而且,此理论也得到现代天文学和磁力学理论的支持,现代天文学和磁力学理论认为:天体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天轴南北两极是南北磁极;地球居天体之间,是一小磁体。地球南北两极也是南北磁极,分别与天体两大磁极发生磁感应,所以天地的轴心倾向相同,在一条直线上,这便是天地感应最根本的内涵之一。[1]《黄帝内经》所述五运六气的种种感应之道,统统建立在这个感应性上。这种感应性或磁力,都属于无形的能,在中医名之曰
气交的实质是天地人本源于一气,天人合一最重要的体现也是合于
气交的产生是因为地之寒热与天之阴阳之节气相差三节。按理说,一年中冬至日为阴之极,应该气候最冷,夏至日为阳之极,应该气候最热,故天之太阳为夏至,天之太阴为冬至。但事实上大地有一个白天吸热,夜间散热的过程,所以冬至之后经小寒、大寒、立春三节气达到积寒的高峰,即地之最寒冷在冬至后三节气,立春一到,气候便开始温暖,此三节之差,张介宾十分重视,其《类经图翼》云:
天地同律也就是时空合一。律学本属于声学,由于古代天文学在制定历法过程中需要数学运算,便借用律数来完成这一过程,而产生了律与历的结合。律历一体思想首先是与古代气论紧密相关的,反过来又促进了《黄帝内经》对
六律为万事根本焉
医学内涵
《内经》天地人系统中的人与天相通的总原则是:同气相求,同类相应。顺则为利,逆则为害。《淮南子·精神训》曰:
即,天人合一的医学内涵主要是指人作为
人天同构
人天同构是《内经》天人合一观的最粗浅的层面。《内经》认为人的身体结构体现了天地的结构。
例如《灵枢·邪客》说:
这里把人体形态结构与天地万物一一对应起来。人体的结构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相对应的东西,人体仿佛是天地的缩影。其目的在于强调人的存在与自然存在的统一性。 人天同类
我们知道,大谈天人、古今,并寻求其中相通而互感的共同律则,是汉代的时代精神。《汉书·董仲舒传》曰: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与古今总连在一起,这种把自然哲学与历史哲学混合起来的现象,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特点。
但《内经》所强调的人天同类与董仲舒辈的神秘的天人感应不尽相同。《素问·金匮真言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篇中的五行归类,是根于事物内在的运动方式、状态或显象的同一性。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曰:
另,《灵枢·通天》还以阴阳为原则将人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五类,认为太阴之人
人天同象
从
解和诠释中医学。[3]
所谓
其中,
总之,《内经》中关于人天同象的描述旨在通过已知的自然现象推知隐藏的内藏功能。如借助对天动地静的认识,以象天动的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为腑,主泻而不藏;以象地静的心、肝、脾、肺、肾为藏,主藏而不泻。
人天同数
象与数的关系正如《左传》言:
《内经》中的藏象理论则以五元序列来表现。自然界以四时阴阳为核心,四时阴阳涵概了五方、五气、五味等自然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类属、调控关系;人体以五藏阴阳为核心,五藏阴阳涵概了五体、五官、五脉、五志、五病等形体、生理、病理各因素及它们之间的类属、调控关系。自然界的四时阴阳与人体的五藏阴阳相互收受、通应,共同遵循阴阳五行的对待协调、生克制化的法则。
因此,人天同数是《内经》把时间的周期性和空间的秩序性有机地结合观念的体现。强调人体自然节律是与天文、气象密切相关的生理、病理节律,故有气运节律、昼夜节律、月节律和周年节律等。其基本推论是以一周年(四季)为一个完整的周期,四季有时、有位,有五行生克,因此,以一年分四时,则肝主春、心主夏、肺主秋、肾主冬……。月节律则与该月相和所应之藏在一年之中的
实质上,
行人体50周(白天25周、夜晚25周),如此太阳每行一宿,血气行身1、8周,人一呼一吸为一息,气行6寸,270息,气行16丈2
尺,即行人体之一周。由此再进一步,太阳每行一宿,(此指28宿均匀分布的一宿,实际上28宿不是等长的),人呼吸486息,据此推算人一昼夜有13500息。《平人气象论篇》曰:
总的来说,《内经》的天人之间的取象类比,是超逻辑、超概念的心领神会的类比。比如五行作为一个大象,它在《内经》中的成功,就不是物理学家的概括,而是哲人对世界的感觉分类,是哲人对世界上的物质及其性情的感觉分类,是
[5]
事实上,现代物理学已充分体会到这种思维方式的可贵性,正如卡普拉在《物理学之道》中言:量子论和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它们说明了原子和亚原子的实在超越了经典的逻辑,我们无法用日常的语言来描述它,而东方神秘主义并不顾忌对逻辑概念的超越,这就是为什么对于构成近代物理学的哲学背景来说,东方哲学关于实在的模型,要比西方哲学的模型更为适当的主要原因。
东方阳熹对天人合一的解释
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合一。这里所说的自然,不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高山、草原、森林、河流,因为这些是自然演化的形式,而不是自然真空纯至净的本质。自然的形式有变化、有生灭,人与形式合一,不是就会随同自然的形式变化和生灭吗?有变化,有生灭,人的精神不就会随同事物的变化和生灭而痛苦吗?
自然的形式有变化、有生灭,自然的本质没有变化和生灭。人的精神与自然同一性,是高于一切形式的存在。所谓的“天人合一”,也就是自心不被一切形式所迷,回归自己的本性,达到无善无恶,无佛无魔,不生不灭的永恒境界。“归根复性”、“返本还原”、“西方极乐”等说法不一,但其内在本质指的都是同一种精神境界,也是同一种精神成果。
记住:万物的根源只有一个,人的精神本质只有一个,精神的最高境界和归宿只有一个。如果你听到不同的说法,不同的理论,就要用你的理智和智慧去分析判断。
王宗岳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简介
《太极拳论》,系太极拳的文献资料,中国人对于著作常喜好托古,假借古人之名为作者,传承给后世的人。目前太极拳界重要的拳论有两篇,一是张三丰的《太极拳经》;一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虽然实际的作者有待考究,但是仍被太极拳界奉为圭皋,影响学习太极拳的人甚深。 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传统中国武术界门户之见甚多,而太极拳的支派亦甚众,然而所有的太极拳门派均不约而同地尊崇王宗岳《太极拳论》为太极拳界至文,足见其地位重要。
太极拳名称始见于清乾隆年间武禹襄太极拳谱第一篇之太极拳论,武称作者是王宗岳。王宗岳生平不可考,他的长拳只有八卦五行十三势,发展自陈家沟长拳一路“十三势头”。 张三丰《太极拳经》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盼、顾、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的山西人 ( 故称山右 ) 。1792年他在河南洛阳教 书,1795年在河 南开封教书。他的武术著作有 《太极拳论》[1]一篇,解释长拳 和十三势内容的残稿
一 篇,修订了 《打手歌》 一篇和《阴符枪谱》,共四种。
《太极拳论》 以太极两仪立说;解释
王宗岳少年时读过经史,也读过 《内经》 、 《道德经》 及兵法等书,兼 通击刺之术 ( 击剑、刺枪 ) ,枪法最精。
《太极拳论》 实际上是概括性很强的总结推手经验的论文,它所依据的 理论是我国 古
代哲学朴素的阴阳学说,
下面,对 《太极拳论》 逐句逐段试作解释。
王宗岳版《太极拳论》
(一)、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所谓太极,古人
(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 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刚柔相济的拳术。
‥无极而生
‥阴阳之母也
(二)、
古人认为太极是一个混圆体,包含阴阳两气。动时这个混圆体就起变化,分阴分阳,所以说太极生两仪,亦即
上面五句话,讲的是太极拳的理论,下面就根据这种理论来阐明太极拳 推手的要领,方法。
一说太极拳创造于清初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左右,创造人是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此说法相信张三丰是虚构人物。)他写的太极拳的原始理论 《拳经总歌》 有 :
另一说太极拳是武当道人张三丰所创,学习太极者皆视张三丰为祖师。历史上是有张三丰这个道士的,也是习武之人,并且还有流传下来的《太极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记载。因此,此说法似乎更可信。((三).
(三).
推手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来屈伸进退,要随看对方的动作而采取攻防动 作,不可主观,不可盲动,要随对方的屈伸而屈伸,人屈我伸,人伸我屈 ,要和对方的动作密切不离,不要“过”,也不要“不及”,要不顶不丢 ; 对方进一寸 , 我退一寸 ; 进一分,退一分。退的
少了成 为
‥直来横去,横来直去
柔劲好比钢丝绳,变化多。俗语说软绳能捆硬柴。但从理论上讲,柔能克刚, 刚也能克柔。
单纯的柔是不够用的,太极拳主张
所以学太极拳推手一开始就要放松,心身都要放松。对方刚来,我总是柔应 ,便对方 不得力,有力无处用,这叫做
当对方来劲被我走化形成背劲时,我即用粘劲加力于其身手,使之陷入更不 利的地 位,从而无力反击。粘好像胶水、生漆粘物一样,粘走相生,刚柔相济,这是推手的重要原则。
练粘可使人的反应变快,触觉灵敏,所以能做到随对力来劲粘走相生,克敌制胜。(五)、
(六)、
动作虽然千变万化,而粘走相生,急应缓随的 道理是一贯的。
(七)、由看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这是太极拳推手功 夫的三个阶段 :即着熟、懂劲、阶及神明。
一 、 着 熟 着是打法、拳法、拳势,譬如看棋。中国武术各拳种的套 路,就是各个不同的
二 、 懂 劲 看法练熟即可逐渐悟出用动的粘随.刚柔、虚宜、轻重以 及屈中求直.蓄
而后 发等道理。现在有些人学推手好谈懂劲,但不研究看法, 这是跳班、越级的方 法。只追求劲,不讲求看法,往往无从捉摸,不看边际。 因为,
三 、 阶 及 神 明
青年时期、壮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各有一次或多次对拳理的
通过向有经验的师友学习、交流和反复研究掌理,功夫才能练到自己身上,对疗病 保 健,增 强体质才有帮助。
太极拳发展至今,主要的传统套路有陈、杨.武、吴、孙等五式,陈式 还有老架.新 架和赵堡架三种,都是讲究每势的着法的。传统套路都有这种 讲究着法、运气的特 点。 懂得着法,拳套才容易练正确,不致练得千奇百怪, 也才能和呼吸结合得好,
(九)、
关于气沉丹田,说法不一。这里可能是指腹式深呼吸,吸时小腹内收,隔肌上 升,胃 部隆起,肺部自然扩张。呼时小腹外突,隔肌下降,胃部复原,胸廓自 然平正。
身心兼修, 内外并练,着重在内壮,这也是被称作
顺式是吸气时小腹外突(气沉丹田),呼气时小腹内收,结合在拳套内就只能始终
如果用顺式腹式呼吸,对练拳推手都是无益的,因为攻的动作都要借地面反作用 力, 必须气沉丹田,劲才能往前发。那能有劲要往前发,而呼气时小腹卸内收之 理?
逆式深呼吸是引进时吸气,小腹内收 ; 发劲时小腹外突,气沉丹田。
内 功拳种的
王宗岳高度概括了太极拳的理论(那时只有陈式太极拳一种,没有流派),对呼吸运 气 只讲了一句
的要求。
阴阳家道教文化与太极拳
阴阳家的哲学,主要阐述的是宇宙生成沦,由“阴”、“阳”概念观点而得名。在中国的哲学思想范畴里,阴阳是宇宙形成的两个主要法则,中国古今的人都相信,阴阳的结介与互相作用产生宇宙一切现象。
阴阳家的论述强调“五行”的什用,最早的记载见于《书经·洪范》里,“五行,一口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洪范》中还告诉人们,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是互相关联的,君主方面的恶行,会导致自然界异常现象的出现。这种观念被阴阳家发展成为“天人感应沦”。
道教的出世修仙思想文化,到唐末五代后,逐渐演变成人世救人的方法,而服食金丹超升仙界的外丹修炼法,也在经历了惨痛的教训后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内外丹兼修的理论。如《成川略志卷一·养生金丹诀》记载:“然内丹未成,内无交之,则服外丹者多死。譬如枯草弊絮,而置火其下,无不焚者。”
五代末到宋代,内丹学说的兴起完全取代了外丹修炼说,出现了历史上最重要的道教人物陈抟与张伯端。这两人各成一家之学,一派之祖,影响极为深远。其中,在当世贡献较大的成就者为陈抟,他精于易学、黄老学、内丹学,递传火龙真人,火龙传张三丰,被史称为“隐仙派”。
按《宋文鉴》卷八十五所载“易龙图书”,载有“西蜀崇给龛陈抟序”,为陈抟所著的易学论述。又被《汉上易解》、《太极图接受考》、《化书后序》等宋代著述记载。陈抟所著的易学思想理论及《无极图》、《太极图》、《先天图》等,经种放与穆修一传至邵雍,一传至周敦颐,在整个宋代学术界大放异彩。
陈抟对内丹术的实践,成就出著名的睡功。陈抟所著的《指玄篇》则根据天地方位,五行所属,阴阳交感,四时运转的道理,指明人身脏器对应的部位,修炼的时机,调息的方法和感应的功效。他的内丹功法学说,由火龙真人传与张三丰。而张三丰祖师在此基础上悟创了内功外拳相合一的太极拳法,撰写了《太极拳敛神聚气论》、《太极法说》等有关太极拳修炼的著述。如张三丰在《太极下乘武事释》中云:“……要非沾粘连随已成,自得运动知觉,方为懂劲,而后神而明之,化境极矣。夫四两拨千斤之妙,功不及化境,将何以能是?所谓懂粘运,得其视听轻灵之巧耳……”
阴阳家的五行学说,后成为道教文化的内丹学派之重要理论根据。内丹学说在阴阳家哲学的影响下,吸纳了“天人感应论”及“宇宙生成论”,在积极探讨人体生命延长原理的方向上开辟了新的途径,最终为“隐仙派”的张三丰丹士所资用,悟创了内丹功法和外拳运作统一和谐的太极拳术。其中与阴阳五行学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太极拳敛神聚气论》中云:“气聚神凝,然后于动静之中导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一身中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太极拳的古典论述中由“天人感应论”的引导,在用于人体实践体悟阐发立义方面做出了值得骄傲的贡献。张三丰曾云:“夫天人相合,惟道独尊,阴阳交替,万理昭明。阴阳,万变之纲纪也”;“大道惟简,须从阴阳处讨真机”;“人之作用,有动必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吸之至下而不冲肾,呼之至上而不冲心……暗合周天造化之功,夺一年之候也”。
由上述可知,太极拳的哲学思想体系并非道家哲学独门所经营,它也吸收了阴阳家哲学的理论精华,此种状况与道教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关联甚深。
以人为本并与宇宙自然有机之整体联系起来,向着人体生命科学的深层次内涵迈进,结合人体的具体实践,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以人类生命延长的人体机理以征服一般的自然生命过程,正是未来太极拳界应该努力探求的目标之一。
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甚至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以“仁”为核心,“礼”为外观表现的儒学可以说是一种人学,其主要内容是讲为人之道,包括探讨人的本性、人生的价值、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等等。儒家学说强调亲情仁爱,提出“血浓于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比如中国人重团圆、以享受天伦之乐为人生之大喜,不像西方人那么讲求自我,有独立和冒险精神。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哲学思想。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董仲舒等学者的阐述,由宋明理学总结并明确提出。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政治、伦理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哲学异于西方的最显著的特征,其义蕴广远,不易简约叙述,以下章节,言之极精要,君友会王爱君著述引录于下:「中国自唐虞以来,即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敬天即所以爱人,爱民即所以尊天。所谓天人合一,实包含了天定胜人与人定胜天两个观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干卦大象)中国的思想,不偏于天定胜人,亦不偏于人定胜天。中国无宗教,但中国人极富于宗教精神,此为中国文明的特征。左传载:『史嚣曰: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庄公三十二年,公元前六六二年)史嚣之语,代表中国古来之人文主义,即天人合一的宏旨。历代圣哲,莫不为继续宏扬此天人合一之道而努力。以中国与西方比较,中国哲学之归趋,人与天合;而西方哲学之归趋,人与天分。故中国哲学,以人生观察宇宙,使人与天合而为一。周易『干元资始』之说,不涵神学气氛,以天道贯通人事,正性命以明道德修身之原。此说明中国正统哲学之天道思想,纯是合理化的形而上学。『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干文言)非与天合德,其孰能如是哉?西方哲学,则道德哲学(精神哲学)与自然哲学,各有领域,分送发展,源远而未益分。中西治学方法之不同,其所成思想体系亦迥异。吾人确信,在古今各民族,最能了解人与天地宇宙之关系,因而企求保持天人和谐者,为中华民族。中国哲学里不包括宗教信仰,但也不反对宗教信仰,骨子里隐藏着对『上天』信仰的观念,却不显露出来,所讲的对象乃是『人』。这种以人为重点的天人之学,可以称为人文哲学。
各家阐释
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它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
,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主要有道家、
合一
天地对应
中国古代天文学是指以地球为参照物的天体运动学,即天体是地球的扩大,或地球是天体的缩小。古代天文学认为天球的南北极所形成的天轴与地球南北极所形成的地轴处在同一条直线上,其轴与公转轨道所形成的夹角均成66.5度,即无论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上的那一个点,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倾斜方向始终保持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这是天地感应的最本质的表现。
而且,此理论也得到现代天文学和磁力学理论的支持,现代天文学和磁力学理论认为:天体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天轴南北两极是南北磁极;地球居天体之间,是一小磁体。地球南北两极也是南北磁极,分别与天体两大磁极发生磁感应,所以天地的轴心倾向相同,在一条直线上,这便是天地感应最根本的内涵之一。[1]《黄帝内经》所述五运六气的种种感应之道,统统建立在这个感应性上。这种感应性或磁力,都属于无形的能,在中医名之曰
气交的实质是天地人本源于一气,天人合一最重要的体现也是合于
气交的产生是因为地之寒热与天之阴阳之节气相差三节。按理说,一年中冬至日为阴之极,应该气候最冷,夏至日为阳之极,应该气候最热,故天之太阳为夏至,天之太阴为冬至。但事实上大地有一个白天吸热,夜间散热的过程,所以冬至之后经小寒、大寒、立春三节气达到积寒的高峰,即地之最寒冷在冬至后三节气,立春一到,气候便开始温暖,此三节之差,张介宾十分重视,其《类经图翼》云:
天地同律也就是时空合一。律学本属于声学,由于古代天文学在制定历法过程中需要数学运算,便借用律数来完成这一过程,而产生了律与历的结合。律历一体思想首先是与古代气论紧密相关的,反过来又促进了《黄帝内经》对
六律为万事根本焉
医学内涵
《内经》天地人系统中的人与天相通的总原则是:同气相求,同类相应。顺则为利,逆则为害。《淮南子·精神训》曰:
即,天人合一的医学内涵主要是指人作为
人天同构
人天同构是《内经》天人合一观的最粗浅的层面。《内经》认为人的身体结构体现了天地的结构。
例如《灵枢·邪客》说:
这里把人体形态结构与天地万物一一对应起来。人体的结构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相对应的东西,人体仿佛是天地的缩影。其目的在于强调人的存在与自然存在的统一性。 人天同类
我们知道,大谈天人、古今,并寻求其中相通而互感的共同律则,是汉代的时代精神。《汉书·董仲舒传》曰: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与古今总连在一起,这种把自然哲学与历史哲学混合起来的现象,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特点。
但《内经》所强调的人天同类与董仲舒辈的神秘的天人感应不尽相同。《素问·金匮真言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篇中的五行归类,是根于事物内在的运动方式、状态或显象的同一性。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曰:
另,《灵枢·通天》还以阴阳为原则将人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五类,认为太阴之人
人天同象
从
解和诠释中医学。[3]
所谓
其中,
总之,《内经》中关于人天同象的描述旨在通过已知的自然现象推知隐藏的内藏功能。如借助对天动地静的认识,以象天动的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为腑,主泻而不藏;以象地静的心、肝、脾、肺、肾为藏,主藏而不泻。
人天同数
象与数的关系正如《左传》言:
《内经》中的藏象理论则以五元序列来表现。自然界以四时阴阳为核心,四时阴阳涵概了五方、五气、五味等自然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类属、调控关系;人体以五藏阴阳为核心,五藏阴阳涵概了五体、五官、五脉、五志、五病等形体、生理、病理各因素及它们之间的类属、调控关系。自然界的四时阴阳与人体的五藏阴阳相互收受、通应,共同遵循阴阳五行的对待协调、生克制化的法则。
因此,人天同数是《内经》把时间的周期性和空间的秩序性有机地结合观念的体现。强调人体自然节律是与天文、气象密切相关的生理、病理节律,故有气运节律、昼夜节律、月节律和周年节律等。其基本推论是以一周年(四季)为一个完整的周期,四季有时、有位,有五行生克,因此,以一年分四时,则肝主春、心主夏、肺主秋、肾主冬……。月节律则与该月相和所应之藏在一年之中的
实质上,
行人体50周(白天25周、夜晚25周),如此太阳每行一宿,血气行身1、8周,人一呼一吸为一息,气行6寸,270息,气行16丈2
尺,即行人体之一周。由此再进一步,太阳每行一宿,(此指28宿均匀分布的一宿,实际上28宿不是等长的),人呼吸486息,据此推算人一昼夜有13500息。《平人气象论篇》曰:
总的来说,《内经》的天人之间的取象类比,是超逻辑、超概念的心领神会的类比。比如五行作为一个大象,它在《内经》中的成功,就不是物理学家的概括,而是哲人对世界的感觉分类,是哲人对世界上的物质及其性情的感觉分类,是
[5]
事实上,现代物理学已充分体会到这种思维方式的可贵性,正如卡普拉在《物理学之道》中言:量子论和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它们说明了原子和亚原子的实在超越了经典的逻辑,我们无法用日常的语言来描述它,而东方神秘主义并不顾忌对逻辑概念的超越,这就是为什么对于构成近代物理学的哲学背景来说,东方哲学关于实在的模型,要比西方哲学的模型更为适当的主要原因。
东方阳熹对天人合一的解释
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合一。这里所说的自然,不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高山、草原、森林、河流,因为这些是自然演化的形式,而不是自然真空纯至净的本质。自然的形式有变化、有生灭,人与形式合一,不是就会随同自然的形式变化和生灭吗?有变化,有生灭,人的精神不就会随同事物的变化和生灭而痛苦吗?
自然的形式有变化、有生灭,自然的本质没有变化和生灭。人的精神与自然同一性,是高于一切形式的存在。所谓的“天人合一”,也就是自心不被一切形式所迷,回归自己的本性,达到无善无恶,无佛无魔,不生不灭的永恒境界。“归根复性”、“返本还原”、“西方极乐”等说法不一,但其内在本质指的都是同一种精神境界,也是同一种精神成果。
记住:万物的根源只有一个,人的精神本质只有一个,精神的最高境界和归宿只有一个。如果你听到不同的说法,不同的理论,就要用你的理智和智慧去分析判断。
王宗岳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简介
《太极拳论》,系太极拳的文献资料,中国人对于著作常喜好托古,假借古人之名为作者,传承给后世的人。目前太极拳界重要的拳论有两篇,一是张三丰的《太极拳经》;一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虽然实际的作者有待考究,但是仍被太极拳界奉为圭皋,影响学习太极拳的人甚深。 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传统中国武术界门户之见甚多,而太极拳的支派亦甚众,然而所有的太极拳门派均不约而同地尊崇王宗岳《太极拳论》为太极拳界至文,足见其地位重要。
太极拳名称始见于清乾隆年间武禹襄太极拳谱第一篇之太极拳论,武称作者是王宗岳。王宗岳生平不可考,他的长拳只有八卦五行十三势,发展自陈家沟长拳一路“十三势头”。 张三丰《太极拳经》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盼、顾、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的山西人 ( 故称山右 ) 。1792年他在河南洛阳教 书,1795年在河 南开封教书。他的武术著作有 《太极拳论》[1]一篇,解释长拳 和十三势内容的残稿
一 篇,修订了 《打手歌》 一篇和《阴符枪谱》,共四种。
《太极拳论》 以太极两仪立说;解释
王宗岳少年时读过经史,也读过 《内经》 、 《道德经》 及兵法等书,兼 通击刺之术 ( 击剑、刺枪 ) ,枪法最精。
《太极拳论》 实际上是概括性很强的总结推手经验的论文,它所依据的 理论是我国 古
代哲学朴素的阴阳学说,
下面,对 《太极拳论》 逐句逐段试作解释。
王宗岳版《太极拳论》
(一)、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所谓太极,古人
(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 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刚柔相济的拳术。
‥无极而生
‥阴阳之母也
(二)、
古人认为太极是一个混圆体,包含阴阳两气。动时这个混圆体就起变化,分阴分阳,所以说太极生两仪,亦即
上面五句话,讲的是太极拳的理论,下面就根据这种理论来阐明太极拳 推手的要领,方法。
一说太极拳创造于清初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左右,创造人是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此说法相信张三丰是虚构人物。)他写的太极拳的原始理论 《拳经总歌》 有 :
另一说太极拳是武当道人张三丰所创,学习太极者皆视张三丰为祖师。历史上是有张三丰这个道士的,也是习武之人,并且还有流传下来的《太极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记载。因此,此说法似乎更可信。((三).
(三).
推手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来屈伸进退,要随看对方的动作而采取攻防动 作,不可主观,不可盲动,要随对方的屈伸而屈伸,人屈我伸,人伸我屈 ,要和对方的动作密切不离,不要“过”,也不要“不及”,要不顶不丢 ; 对方进一寸 , 我退一寸 ; 进一分,退一分。退的
少了成 为
‥直来横去,横来直去
柔劲好比钢丝绳,变化多。俗语说软绳能捆硬柴。但从理论上讲,柔能克刚, 刚也能克柔。
单纯的柔是不够用的,太极拳主张
所以学太极拳推手一开始就要放松,心身都要放松。对方刚来,我总是柔应 ,便对方 不得力,有力无处用,这叫做
当对方来劲被我走化形成背劲时,我即用粘劲加力于其身手,使之陷入更不 利的地 位,从而无力反击。粘好像胶水、生漆粘物一样,粘走相生,刚柔相济,这是推手的重要原则。
练粘可使人的反应变快,触觉灵敏,所以能做到随对力来劲粘走相生,克敌制胜。(五)、
(六)、
动作虽然千变万化,而粘走相生,急应缓随的 道理是一贯的。
(七)、由看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这是太极拳推手功 夫的三个阶段 :即着熟、懂劲、阶及神明。
一 、 着 熟 着是打法、拳法、拳势,譬如看棋。中国武术各拳种的套 路,就是各个不同的
二 、 懂 劲 看法练熟即可逐渐悟出用动的粘随.刚柔、虚宜、轻重以 及屈中求直.蓄
而后 发等道理。现在有些人学推手好谈懂劲,但不研究看法, 这是跳班、越级的方 法。只追求劲,不讲求看法,往往无从捉摸,不看边际。 因为,
三 、 阶 及 神 明
青年时期、壮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各有一次或多次对拳理的
通过向有经验的师友学习、交流和反复研究掌理,功夫才能练到自己身上,对疗病 保 健,增 强体质才有帮助。
太极拳发展至今,主要的传统套路有陈、杨.武、吴、孙等五式,陈式 还有老架.新 架和赵堡架三种,都是讲究每势的着法的。传统套路都有这种 讲究着法、运气的特 点。 懂得着法,拳套才容易练正确,不致练得千奇百怪, 也才能和呼吸结合得好,
(九)、
关于气沉丹田,说法不一。这里可能是指腹式深呼吸,吸时小腹内收,隔肌上 升,胃 部隆起,肺部自然扩张。呼时小腹外突,隔肌下降,胃部复原,胸廓自 然平正。
身心兼修, 内外并练,着重在内壮,这也是被称作
顺式是吸气时小腹外突(气沉丹田),呼气时小腹内收,结合在拳套内就只能始终
如果用顺式腹式呼吸,对练拳推手都是无益的,因为攻的动作都要借地面反作用 力, 必须气沉丹田,劲才能往前发。那能有劲要往前发,而呼气时小腹卸内收之 理?
逆式深呼吸是引进时吸气,小腹内收 ; 发劲时小腹外突,气沉丹田。
内 功拳种的
王宗岳高度概括了太极拳的理论(那时只有陈式太极拳一种,没有流派),对呼吸运 气 只讲了一句
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