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颖
中国总会计师 2008年05期
一、金融功能观下的金融机构分析
(一)金融功能观的提出
经济关系和交易行为的发生要依赖金融中介,以金融中介为载体进行的金融活动才构成了金融体系的形成。
目前理论界对金融中介有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一种是将现存的金融中介视为给定,认为公共政策的目标就是帮助现有的金融机构生存和发展,这种分析方法被称为“机构观”。在机构观看来,市场上现有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都作为既定的研究前提,并以此为基础研究如何使这些金融机构通过中介服务有效运转。另一种分析方法则将金融中介所具有的特有功能作为给定的研究前提,认为是先产生了特定的金融服务要求的市场,继而会产生相应的金融功能,以金融功能作为研究前提,探索使其发挥最大效率的最佳组织形式、机构的设置,此种方法被称为“功能观”。金融中介功能的观点,是首先由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金融学教授罗伯特·默顿和兹维·博迪于上个世纪90年代共同提出的,其核心观点为:金融功能比金融中介更稳定,其在实践,低于的跨度变化较小。并且给出了金融体系中的六大功能:(1)清算和支付结算的功能;(2)聚集和分配资源的功能;(3)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转移资源的功能;(4)管理风险的功能;(5)提供信息的功能;(6)解决不对称信息和激励问题的功能。
(二)金融机构
从功能观点来看,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都是金融这些基本功能的载体,因而金融机构与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之间、金融市场与各个子市场之间、各种金融产品之间本身就存在着替代性和竞争性,而决定其此消彼长的因素正是它们的比较成本。通过不断地优化金融机构来满足市场对金融功能的需求,从而达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也导致了金融体系结构最终变化。
从金融史的角度讲,通过借贷方式赚取利差的存款货币银行是最早产生的金融机构,它的金融功能涉及到了上述6个方面,但都不完全和充分,并且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及资本市场的形成,证券交易机构、保险机构相继建立。银行业务也开始了证券化的趋势。银行不断地向资本市场扩充范围,相对应的,服务于资本市场的主要金融机构也向传统的银行业渗透。这种混业经营的模式正是金融功能观最好的实证解读。
二、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
(一)商业银行的定义及功能
“商业银行”是英文Commercial Bank的意译。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它有特定经营活动内容和特定的质能活动:充当资本家之间的信用中介;充当资本家的字符中介;变社会各阶层的积蓄和收入为资本;创造信用流通工具;为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信号机制,为其施行提供传导机制。在给这个概念下定义问题上,中西方提法不尽相同。综合来说,对商业银行这一概念可理解为: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贷款为主要业务,并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货币经营企业。商业银行的特征如下:(1)商业银行与一般工商企业一样,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它与其他企业一样,以利润为目标;(2)商业银行又是不同于一般工商企业的特殊企业。其特殊性具体表现于经营对象的差异。工商企业经营的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而商业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的是特殊商品:货币和货币资本;(3)商业银行与专业银行相比又有所不同。商业银行的业务更综合,功能更全面,经营一切金融“零售”业务(门市服务)和“批发业务”(大额信贷业务),为客户提供所有的金融服务,在业务经营上具有优势。
商业银行的概念是区分于中央银行和投资银行的,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
(二)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
从本质上来说,银行是存款货币性质的银行。它的作用体现在:充当信用的中介,充当支付中介,变社会各阶层的积蓄和收入为资本,创造信用流通工具。西方商业银行按所有权划分分为私人的,股份的以及国家所有三种。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是以股份公司的形式组建,是现代银行中最主要的形式,国有商业银行由国家或地方政府出资组建,这类银行的最大特点是规模大,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国家政策倾向性。
从系统论的角度讲,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作为金融系统的两大构成部分,从属于社会经济系统,属于典型的人工系统、动态系统和开放型系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体系内部的分工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专业化,从而导致了金融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各子层次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相互制约性显著增强。
金融系统从属于社会系统,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资金融通等重要作用。资本市场作为沟通资金盈余方和资金短缺方的桥梁,使资本的标准化、可分性、流动性和交易量到达顶点。因而,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二者在功能上存在着广泛的互补性、交叉性和延伸性。
三、商业银行进入资本市场的必然性
(一)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性质
商业银行,作为从事银行经营活动的经济人主体,其最终目的是追求最大的利润。利润必然会流向资本富集的地方。资本市场具有了利润集聚的特点,所以商业银行进入资本市场是其经济利益驱动的必然结果。
商业银行的偿付能力、资本充足率等指标是银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偿付能力就是商业银行偿还债务的能力,资本充足率是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例。而资本规模与银行的偿付能力和资本充足率成正比相关。商业银行作为筹资者进入资本市场,可以利用资本市场更广范围内有效融资的功能扩大资本规模。随着商业银行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扩张资本,是保证商业银行偿付能力、增强商业银行竞争力、实现商业银行长期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
商业银行进入资本市场是受到强烈的内在利益驱动的,完善、有效的资本市场也是有能力满足商业银行追逐利益的目标的。
(二)追求规模效应的经济动因
在微观经济学中,规模经济的概念是指由于经济主体的规模扩大,导致平均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高的情况。因而规模经济是描述企业规模变动与企业平均成本变动之间关系的理论。规模变动与企业平均成本变动的关系分为三类:一种是随着规模扩大,边际成本降低,引起边际收益增加;一种是随着规模扩大,边际成本不变,引起边际收益不变;一种是随着规模扩大,边际成本增大,引起边际收益减小。
商业银行作为一般的企业,也存在着规模经济的效益,当在某一段区间内,随着其业务范围的扩展,规模的增大,人员数量、机构设置的添加,其边际收益会大大提高,从而创造更多的效益。例如,使银行的规模继续扩大,形成良性循环,直到达到一个规模扩大与收益增加成同量比例的关系时,就会出现规模经济中的第三种结果。
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发展状况,还远远没有达到规模庞大、边际收益递减的阶段,相反,商业银行正处在上升阶段,规模效益递增阶段。因而,为了达到规模经济的第一阶段,就应当不断地扩展业务范围,增加货币量。在资本市场融资无疑是一个非常快捷有效地提高规模效应的手段。
(三)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的必然结果
前文已经介绍了金融功能观的具体含义,正是建立在金融功能观的理论框架下,可以得出商业银行进入资本市场是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必然方向和结果。金融功能观认为金融功能现存于世,因为有了对这些金融需要的市场,于是产生了满足市场的金融功能,为了能够使功能和需要构架起联系,那么就需要依托一定的金融机构去实现这些功能的提供。而在这些金融机构中,所有的人、财、物都是金融资源的范畴。金融资源必然流向市场需求的地方。当商业银行的金融资源已不能满足市场的所有需要时,作为承担着提供金融功能的一种金融机构,其必然选择扩充金融资源。资本市场拥有良好而充足的金融资源,所以商业银行向资本市场的倾向性,是市场经济条件性资源配置的必然结果。
四、国外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之间的关系
(一)美国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关系
美国作为目前世界上金融体系最为发达和相对健全的国家,研究其商业银行进入资本市场的历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有很多借鉴意义。
美国大型金融机构所拥有的强权的极度不信任导致了分散化的银行系统。在美国,市场比银行更重要。概括来说:美国的金融系统有三大明显特征:一是分散的银行系统,二是发达的资本市场,三是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障有机结合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1999年通过了对《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同时废止,更标志着美国商业银行经营范围的放松性扩展。而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要远远超过银行业,股票市场的市值与GDP的比重从1993年的82%到1998年的159.6%,足见其资本市场的发达。
美国显然是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国家商业银行,处于不重要的地位。分散的、竞争激烈的银行系统造就了美国多层次的发达的资本市场,银行只有通过与资本市场的密切合作才能提升自己的功能,从而谋取利润。而美国的商业银行也最终选择了混业经营的模式。
(二)日本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关系
日本作为亚洲最重要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仅与我国在地缘上有联系,同时,由于同属大东亚经济和文化圈,因而,日本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关系的分析对我国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选择的就是一种为了追赶欧美资本主义发展的“反弹琵琶”战略,即日本在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远未得到充分发展,客观国内形势也不允许有这种发展形势的条件下,优先发展银行资本,通过政府的支持和扶植,再反过来促进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的形成和发展。因而经过了近200年的发展,日本金融制度已经成为世界金融体制的典型。而当代日本银行体制的最新变革之时就是银行对证券业务的积极参与。由于政府在对待金融业混业经营上的强有力的支持,日本资本市场的发展一直十分迅猛。目前,日本国内有8个股票交易所,与他国相比,股票市场市值很高。日本还拥有成熟的债券市场,政府债券占主导地位,银行债券和公司债券规模也很大。日本的衍生产品市场和外汇市场目前已发展成为国际金融市场。
在目前日本的银行体系中,主要分为以下五类:商业银行,信托银行,长期借贷银行,农村合作社和邮政储蓄体系。不难看出,我国的银行金融机构体系,就有日本的影子。在这五种银行中,信托银行与资本市场的关系最为密切,可以说它是日本一种特殊的商业银行,它经营的服务,不仅包括普通商业银行的业务,还有包括投资咨询、托管服务等,而日本的邮政储蓄体系则向市场出售保险。
五、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
(一)中国金融体系下的国有商业银行
在我国现阶段的金融体系当中,商业银行又分为两类:一是国有商业银行,二是其他商业银行。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在这一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四大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均已是股份制形式的银行,由于其股份比例的结构,国有资产仍占据着对其的控股权,而其又通过上市的方式广泛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所以,这四大银行既肩负着一般意义上商业银行社会资金信用中介的责任,还起着国家宏观调控货币政策重要工具的作用。
(二)国有商业银行现状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制度情况不同,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例如,目前美国的金融体系中资本市场非常发达,而在欧洲大陆很多国家,例如德国和法国,则是大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我国的金融体系,从静态观点看,银行占绝对优势,靠近德、日模式;就动态观点看,资本市场发展迅速,正在朝美国的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的四大商业银行具体运营情况如下: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已超过四万亿元人民币,金融电子化水平在同业居领先地位,电子化网点覆盖率达98%以上,全年结算业务量占中国金融业的50%以上。
中国银行:是中国国际化机构网络分布最广、国际金融业务最具优势的银行。中国银行是中国国际金融业务最具优势的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国际贸易结算、外汇资金业务、国际信用卡等方面具有雄厚的实力,其业务量在国内均居第一。
中国建设银行:一家以中长期信贷业务为特色的国有商业银行,总部设在北京,在中国境内及各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开展业务。目前,建设银行已与世界上600家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其业务往来遍及五大洲的近80个国家。近年来,建设银行继续发挥长期形成的业务优势与特长,保持了对公路、铁路、电信、电网和城市建设等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的较大量信贷投入和对效益良好的大型企业的信贷投入。同时,适时增加了对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
中国农业银行:银行网点遍布城乡,截至2000年末,中国农业银行拥有分支机构5万多个,其中:一级分行32个,直属分行5个,总行营业部1个,培训学院3个;二级分行301个;支行级机构3280个,其中县(市)支行1687个。
目前,四大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包括:人民币业务:吸收人民币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结算;办理票据贴现;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从事同业拆借;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外汇业务:外汇存款;外汇贷款;外汇汇款;外币兑换;国际结算;外汇票据的承兑和贴现;外汇借款;外汇担保;结汇、售汇;发行和代理发行股票以外的外币有价证券;买卖和代理买卖股票以外的外币有价证券;自营外汇买卖;代客外汇买卖;外汇信用卡发行;代理国外信用卡的发行及付款;资信调查、咨询、见证业务。
六、IPO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重大意义
从上述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分析不难看出,金融机构要想有长足的发展,就必须依托功能观,不断地建立和扩展与金融功能相协调一致的组织机构。商业银行,作为最传统的金融模式,向金融功能更加多元的、金融机构更为庞大的资本市场迈进,是最好的发展之路。
(一)从直接融资到间接融资
商业银行立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赚取利润,而其利润来源正是贷款利息,为了更大程度地发放贷款,必然要扩大资本量。这就涉及到了融资。传统意义上,商业银行是通过存款的形式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来进行融资,这是金融学中所谓的直接融资。当商业银行通过向股市募集资金的方式融资,其已经走向了间接融资的渠道。据2007年年初的数据显示:中国工商银行,其通过IPO的方式筹资191亿美元,资本净额70554.77亿,存款总额61190.38亿,占总额的19.13%,贷款总额占15.37%。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姜建清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综合经营20年——中国银行业变革20年回顾”研讨会上,指出中国银行体系存在着潜在的结构性风险。长期以来以银行业为主导的资金配置格局,导致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失衡。社会大量的资金向银行集中,但是,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从资金短缺演变到了流动性相对过剩,在这种情况下,资金在银行的体系内也受到了堵塞。一方面银行不可能增加大量的贷款;另一方面,大量的资金又没有出口。所以商业银行需要进行一个增长方式的转变的重要阶段。
通过IPO的方式,使得商业银行直接进入到资本市场,进行间接融资,激活集存在商业银行中的资本效率,是在减少我国金融体系结构风险,改革金融融资渠道不平衡方面的重大跨步。
(二)货币市场到资本市场
货币市场是短期融资市场,融资期限一般在1年以内,是典型的机构投资人为主的融资市场。资本市场是政府、企业和个人筹集长期资金的市场。包括长期借贷市场和长期证券市场。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经营的业务主要在货币市场和一部分的资本市场中进行。包括货币市场中的票据市场、国库券市场、可转让大额存单市场、银行间拆借市场和资本市场中的长期借贷市场。
我国商业银行通过IPO的方式,进入证券市场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将其在货币市场的短期融资业务捆绑,通过资本市场的广泛渠道和杠杆作用达到有效的运作。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通过这种形式进行融合,使得二者在关联性上相互依托,从而规避一定意义上的风险。
(三)对银行资产股市移动倾向的调节
目前,我国股市大盘总体一路上涨。据来自深户证券公司的资料显示,已有一亿人在该公司开户,虽然不能就此判断,一亿人已通过深户开展股市交易,但足见潜力股民基数之大,而官方媒体给出的保守估计是,我国目前至少有4000到5000万股民。对于如此庞大的股民队伍以及涨势如此利好的股票市场,资本顷刻巨量涌入,就其来源,不仅有居民的自有储蓄,更有通过银行借款的方式,将其投入股市。资本总是流向有利润的地方。目前,截至2007年第三季度中国工商银行的股本回报率已达到26.7%,而其个人贷款利率见下表:
不难算出,即使选择五年以上相对最高的贷款利率来与股本回报率对比,也有20%的总收益率,而存款利率五年期只有5.76%,理性的经济人必然选择第一种投资方式。储蓄向资本市场大搬家,说明了我国居民投资方式的多元化导向,但是贷款投资股市却容易提高银行的坏账率,增加很大的风险。而商业银行的上市,又可以吸收资本,使得股民作为股东,也承担一部分银行贷款风险。从而两项中和,减小风险率。当然,这里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如果该投资者选择向一家银行贷款,但是却投资另一家公司,由于股市风险的存在,那么这笔资金无形中已经存在了流失的风险。
七、后记
事实上,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庞大的支付结算网络,掌握着巨大的客户资源。所以,国有商业银行通过上市的方式参与到资本市场中,不仅会扩大资本市场的规模,增强市场的产品供给能力,提高市场的流动性,而且会抑制市场的非理性波动,降低市场风险,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
进入资本市场也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对现实挑战的必然选择。从2006年12月11日起,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我国已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国内金融市场竞争更趋激烈。面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萎缩、盈利能力下降的局面,金融资本市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充足率低、业务品种单一等现实问题。
2007年,我国已经全面对外开放金融行业,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解决不良贷款成为了银行改革的重点,要解决这两个问题:一方面,央行和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做了巨大努力剥离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另一方面,要想解决资本充足率的问题,上市则是最好的途径。
作者介绍:黄颖,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
作者:黄颖
中国总会计师 2008年05期
一、金融功能观下的金融机构分析
(一)金融功能观的提出
经济关系和交易行为的发生要依赖金融中介,以金融中介为载体进行的金融活动才构成了金融体系的形成。
目前理论界对金融中介有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一种是将现存的金融中介视为给定,认为公共政策的目标就是帮助现有的金融机构生存和发展,这种分析方法被称为“机构观”。在机构观看来,市场上现有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都作为既定的研究前提,并以此为基础研究如何使这些金融机构通过中介服务有效运转。另一种分析方法则将金融中介所具有的特有功能作为给定的研究前提,认为是先产生了特定的金融服务要求的市场,继而会产生相应的金融功能,以金融功能作为研究前提,探索使其发挥最大效率的最佳组织形式、机构的设置,此种方法被称为“功能观”。金融中介功能的观点,是首先由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金融学教授罗伯特·默顿和兹维·博迪于上个世纪90年代共同提出的,其核心观点为:金融功能比金融中介更稳定,其在实践,低于的跨度变化较小。并且给出了金融体系中的六大功能:(1)清算和支付结算的功能;(2)聚集和分配资源的功能;(3)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转移资源的功能;(4)管理风险的功能;(5)提供信息的功能;(6)解决不对称信息和激励问题的功能。
(二)金融机构
从功能观点来看,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都是金融这些基本功能的载体,因而金融机构与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之间、金融市场与各个子市场之间、各种金融产品之间本身就存在着替代性和竞争性,而决定其此消彼长的因素正是它们的比较成本。通过不断地优化金融机构来满足市场对金融功能的需求,从而达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也导致了金融体系结构最终变化。
从金融史的角度讲,通过借贷方式赚取利差的存款货币银行是最早产生的金融机构,它的金融功能涉及到了上述6个方面,但都不完全和充分,并且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及资本市场的形成,证券交易机构、保险机构相继建立。银行业务也开始了证券化的趋势。银行不断地向资本市场扩充范围,相对应的,服务于资本市场的主要金融机构也向传统的银行业渗透。这种混业经营的模式正是金融功能观最好的实证解读。
二、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
(一)商业银行的定义及功能
“商业银行”是英文Commercial Bank的意译。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它有特定经营活动内容和特定的质能活动:充当资本家之间的信用中介;充当资本家的字符中介;变社会各阶层的积蓄和收入为资本;创造信用流通工具;为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信号机制,为其施行提供传导机制。在给这个概念下定义问题上,中西方提法不尽相同。综合来说,对商业银行这一概念可理解为: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贷款为主要业务,并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货币经营企业。商业银行的特征如下:(1)商业银行与一般工商企业一样,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它与其他企业一样,以利润为目标;(2)商业银行又是不同于一般工商企业的特殊企业。其特殊性具体表现于经营对象的差异。工商企业经营的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而商业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的是特殊商品:货币和货币资本;(3)商业银行与专业银行相比又有所不同。商业银行的业务更综合,功能更全面,经营一切金融“零售”业务(门市服务)和“批发业务”(大额信贷业务),为客户提供所有的金融服务,在业务经营上具有优势。
商业银行的概念是区分于中央银行和投资银行的,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
(二)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
从本质上来说,银行是存款货币性质的银行。它的作用体现在:充当信用的中介,充当支付中介,变社会各阶层的积蓄和收入为资本,创造信用流通工具。西方商业银行按所有权划分分为私人的,股份的以及国家所有三种。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是以股份公司的形式组建,是现代银行中最主要的形式,国有商业银行由国家或地方政府出资组建,这类银行的最大特点是规模大,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国家政策倾向性。
从系统论的角度讲,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作为金融系统的两大构成部分,从属于社会经济系统,属于典型的人工系统、动态系统和开放型系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体系内部的分工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专业化,从而导致了金融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各子层次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相互制约性显著增强。
金融系统从属于社会系统,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资金融通等重要作用。资本市场作为沟通资金盈余方和资金短缺方的桥梁,使资本的标准化、可分性、流动性和交易量到达顶点。因而,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二者在功能上存在着广泛的互补性、交叉性和延伸性。
三、商业银行进入资本市场的必然性
(一)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性质
商业银行,作为从事银行经营活动的经济人主体,其最终目的是追求最大的利润。利润必然会流向资本富集的地方。资本市场具有了利润集聚的特点,所以商业银行进入资本市场是其经济利益驱动的必然结果。
商业银行的偿付能力、资本充足率等指标是银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偿付能力就是商业银行偿还债务的能力,资本充足率是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例。而资本规模与银行的偿付能力和资本充足率成正比相关。商业银行作为筹资者进入资本市场,可以利用资本市场更广范围内有效融资的功能扩大资本规模。随着商业银行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扩张资本,是保证商业银行偿付能力、增强商业银行竞争力、实现商业银行长期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
商业银行进入资本市场是受到强烈的内在利益驱动的,完善、有效的资本市场也是有能力满足商业银行追逐利益的目标的。
(二)追求规模效应的经济动因
在微观经济学中,规模经济的概念是指由于经济主体的规模扩大,导致平均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高的情况。因而规模经济是描述企业规模变动与企业平均成本变动之间关系的理论。规模变动与企业平均成本变动的关系分为三类:一种是随着规模扩大,边际成本降低,引起边际收益增加;一种是随着规模扩大,边际成本不变,引起边际收益不变;一种是随着规模扩大,边际成本增大,引起边际收益减小。
商业银行作为一般的企业,也存在着规模经济的效益,当在某一段区间内,随着其业务范围的扩展,规模的增大,人员数量、机构设置的添加,其边际收益会大大提高,从而创造更多的效益。例如,使银行的规模继续扩大,形成良性循环,直到达到一个规模扩大与收益增加成同量比例的关系时,就会出现规模经济中的第三种结果。
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发展状况,还远远没有达到规模庞大、边际收益递减的阶段,相反,商业银行正处在上升阶段,规模效益递增阶段。因而,为了达到规模经济的第一阶段,就应当不断地扩展业务范围,增加货币量。在资本市场融资无疑是一个非常快捷有效地提高规模效应的手段。
(三)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的必然结果
前文已经介绍了金融功能观的具体含义,正是建立在金融功能观的理论框架下,可以得出商业银行进入资本市场是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必然方向和结果。金融功能观认为金融功能现存于世,因为有了对这些金融需要的市场,于是产生了满足市场的金融功能,为了能够使功能和需要构架起联系,那么就需要依托一定的金融机构去实现这些功能的提供。而在这些金融机构中,所有的人、财、物都是金融资源的范畴。金融资源必然流向市场需求的地方。当商业银行的金融资源已不能满足市场的所有需要时,作为承担着提供金融功能的一种金融机构,其必然选择扩充金融资源。资本市场拥有良好而充足的金融资源,所以商业银行向资本市场的倾向性,是市场经济条件性资源配置的必然结果。
四、国外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之间的关系
(一)美国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关系
美国作为目前世界上金融体系最为发达和相对健全的国家,研究其商业银行进入资本市场的历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有很多借鉴意义。
美国大型金融机构所拥有的强权的极度不信任导致了分散化的银行系统。在美国,市场比银行更重要。概括来说:美国的金融系统有三大明显特征:一是分散的银行系统,二是发达的资本市场,三是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障有机结合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1999年通过了对《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同时废止,更标志着美国商业银行经营范围的放松性扩展。而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要远远超过银行业,股票市场的市值与GDP的比重从1993年的82%到1998年的159.6%,足见其资本市场的发达。
美国显然是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国家商业银行,处于不重要的地位。分散的、竞争激烈的银行系统造就了美国多层次的发达的资本市场,银行只有通过与资本市场的密切合作才能提升自己的功能,从而谋取利润。而美国的商业银行也最终选择了混业经营的模式。
(二)日本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关系
日本作为亚洲最重要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仅与我国在地缘上有联系,同时,由于同属大东亚经济和文化圈,因而,日本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关系的分析对我国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选择的就是一种为了追赶欧美资本主义发展的“反弹琵琶”战略,即日本在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远未得到充分发展,客观国内形势也不允许有这种发展形势的条件下,优先发展银行资本,通过政府的支持和扶植,再反过来促进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的形成和发展。因而经过了近200年的发展,日本金融制度已经成为世界金融体制的典型。而当代日本银行体制的最新变革之时就是银行对证券业务的积极参与。由于政府在对待金融业混业经营上的强有力的支持,日本资本市场的发展一直十分迅猛。目前,日本国内有8个股票交易所,与他国相比,股票市场市值很高。日本还拥有成熟的债券市场,政府债券占主导地位,银行债券和公司债券规模也很大。日本的衍生产品市场和外汇市场目前已发展成为国际金融市场。
在目前日本的银行体系中,主要分为以下五类:商业银行,信托银行,长期借贷银行,农村合作社和邮政储蓄体系。不难看出,我国的银行金融机构体系,就有日本的影子。在这五种银行中,信托银行与资本市场的关系最为密切,可以说它是日本一种特殊的商业银行,它经营的服务,不仅包括普通商业银行的业务,还有包括投资咨询、托管服务等,而日本的邮政储蓄体系则向市场出售保险。
五、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
(一)中国金融体系下的国有商业银行
在我国现阶段的金融体系当中,商业银行又分为两类:一是国有商业银行,二是其他商业银行。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在这一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四大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均已是股份制形式的银行,由于其股份比例的结构,国有资产仍占据着对其的控股权,而其又通过上市的方式广泛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所以,这四大银行既肩负着一般意义上商业银行社会资金信用中介的责任,还起着国家宏观调控货币政策重要工具的作用。
(二)国有商业银行现状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制度情况不同,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例如,目前美国的金融体系中资本市场非常发达,而在欧洲大陆很多国家,例如德国和法国,则是大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我国的金融体系,从静态观点看,银行占绝对优势,靠近德、日模式;就动态观点看,资本市场发展迅速,正在朝美国的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的四大商业银行具体运营情况如下: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已超过四万亿元人民币,金融电子化水平在同业居领先地位,电子化网点覆盖率达98%以上,全年结算业务量占中国金融业的50%以上。
中国银行:是中国国际化机构网络分布最广、国际金融业务最具优势的银行。中国银行是中国国际金融业务最具优势的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国际贸易结算、外汇资金业务、国际信用卡等方面具有雄厚的实力,其业务量在国内均居第一。
中国建设银行:一家以中长期信贷业务为特色的国有商业银行,总部设在北京,在中国境内及各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开展业务。目前,建设银行已与世界上600家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其业务往来遍及五大洲的近80个国家。近年来,建设银行继续发挥长期形成的业务优势与特长,保持了对公路、铁路、电信、电网和城市建设等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的较大量信贷投入和对效益良好的大型企业的信贷投入。同时,适时增加了对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
中国农业银行:银行网点遍布城乡,截至2000年末,中国农业银行拥有分支机构5万多个,其中:一级分行32个,直属分行5个,总行营业部1个,培训学院3个;二级分行301个;支行级机构3280个,其中县(市)支行1687个。
目前,四大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包括:人民币业务:吸收人民币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结算;办理票据贴现;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从事同业拆借;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外汇业务:外汇存款;外汇贷款;外汇汇款;外币兑换;国际结算;外汇票据的承兑和贴现;外汇借款;外汇担保;结汇、售汇;发行和代理发行股票以外的外币有价证券;买卖和代理买卖股票以外的外币有价证券;自营外汇买卖;代客外汇买卖;外汇信用卡发行;代理国外信用卡的发行及付款;资信调查、咨询、见证业务。
六、IPO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重大意义
从上述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分析不难看出,金融机构要想有长足的发展,就必须依托功能观,不断地建立和扩展与金融功能相协调一致的组织机构。商业银行,作为最传统的金融模式,向金融功能更加多元的、金融机构更为庞大的资本市场迈进,是最好的发展之路。
(一)从直接融资到间接融资
商业银行立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赚取利润,而其利润来源正是贷款利息,为了更大程度地发放贷款,必然要扩大资本量。这就涉及到了融资。传统意义上,商业银行是通过存款的形式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来进行融资,这是金融学中所谓的直接融资。当商业银行通过向股市募集资金的方式融资,其已经走向了间接融资的渠道。据2007年年初的数据显示:中国工商银行,其通过IPO的方式筹资191亿美元,资本净额70554.77亿,存款总额61190.38亿,占总额的19.13%,贷款总额占15.37%。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姜建清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综合经营20年——中国银行业变革20年回顾”研讨会上,指出中国银行体系存在着潜在的结构性风险。长期以来以银行业为主导的资金配置格局,导致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失衡。社会大量的资金向银行集中,但是,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从资金短缺演变到了流动性相对过剩,在这种情况下,资金在银行的体系内也受到了堵塞。一方面银行不可能增加大量的贷款;另一方面,大量的资金又没有出口。所以商业银行需要进行一个增长方式的转变的重要阶段。
通过IPO的方式,使得商业银行直接进入到资本市场,进行间接融资,激活集存在商业银行中的资本效率,是在减少我国金融体系结构风险,改革金融融资渠道不平衡方面的重大跨步。
(二)货币市场到资本市场
货币市场是短期融资市场,融资期限一般在1年以内,是典型的机构投资人为主的融资市场。资本市场是政府、企业和个人筹集长期资金的市场。包括长期借贷市场和长期证券市场。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经营的业务主要在货币市场和一部分的资本市场中进行。包括货币市场中的票据市场、国库券市场、可转让大额存单市场、银行间拆借市场和资本市场中的长期借贷市场。
我国商业银行通过IPO的方式,进入证券市场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将其在货币市场的短期融资业务捆绑,通过资本市场的广泛渠道和杠杆作用达到有效的运作。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通过这种形式进行融合,使得二者在关联性上相互依托,从而规避一定意义上的风险。
(三)对银行资产股市移动倾向的调节
目前,我国股市大盘总体一路上涨。据来自深户证券公司的资料显示,已有一亿人在该公司开户,虽然不能就此判断,一亿人已通过深户开展股市交易,但足见潜力股民基数之大,而官方媒体给出的保守估计是,我国目前至少有4000到5000万股民。对于如此庞大的股民队伍以及涨势如此利好的股票市场,资本顷刻巨量涌入,就其来源,不仅有居民的自有储蓄,更有通过银行借款的方式,将其投入股市。资本总是流向有利润的地方。目前,截至2007年第三季度中国工商银行的股本回报率已达到26.7%,而其个人贷款利率见下表:
不难算出,即使选择五年以上相对最高的贷款利率来与股本回报率对比,也有20%的总收益率,而存款利率五年期只有5.76%,理性的经济人必然选择第一种投资方式。储蓄向资本市场大搬家,说明了我国居民投资方式的多元化导向,但是贷款投资股市却容易提高银行的坏账率,增加很大的风险。而商业银行的上市,又可以吸收资本,使得股民作为股东,也承担一部分银行贷款风险。从而两项中和,减小风险率。当然,这里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如果该投资者选择向一家银行贷款,但是却投资另一家公司,由于股市风险的存在,那么这笔资金无形中已经存在了流失的风险。
七、后记
事实上,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庞大的支付结算网络,掌握着巨大的客户资源。所以,国有商业银行通过上市的方式参与到资本市场中,不仅会扩大资本市场的规模,增强市场的产品供给能力,提高市场的流动性,而且会抑制市场的非理性波动,降低市场风险,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
进入资本市场也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对现实挑战的必然选择。从2006年12月11日起,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我国已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国内金融市场竞争更趋激烈。面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萎缩、盈利能力下降的局面,金融资本市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充足率低、业务品种单一等现实问题。
2007年,我国已经全面对外开放金融行业,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解决不良贷款成为了银行改革的重点,要解决这两个问题:一方面,央行和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做了巨大努力剥离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另一方面,要想解决资本充足率的问题,上市则是最好的途径。
作者介绍:黄颖,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