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方法指导
一、整体感知能力
新课程特别强调重视现代文阅读中对整体感知能力的培养。所谓整体感知,就是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和了解。
整体感知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
(一) 把握文章(文段)的主要内容
快速概况文章内容(或具体某个事件)的方法:
在阅读浏览材料后,要学会以最简洁的语句反映出这个材料的主要叙述的内容,这样就会对选文有一个正确的总体印象,以利于主题的把握。其方法是:“谁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二) 领会文章的主旨(观点)(感受作者感情倾向)
(1)主旨是指作者在文章中表现的中心思想,它是文章的灵魂。它的 内海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情感、希望号召、自然规律等。读文章,其最终目的就是在对主旨的理解上。理解了主旨,得到的应该是情的感染、德的熏陶、知的教化、理的启迪和行的标准。
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的中心。
说明文的中心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
(2)提炼文章中心的方法
1、中心句提炼法。中心句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有的甚至就在第一自然段,当然也有在文章的尾段,卒章显志的。
2、归纳综合法。大多数文章,并不一定有明显的卒章显志的中心句,这就要求我们归纳综合了。先概况每一段的段意,然后把各段段意综合起来,提炼出主要的,去掉次要的,删除多余的、不必要的文字,留下表达能力强的、重点的词句,化繁为简,尤其是有字数限制的答案,更要这样做。
3、背景分析法。文章有明显的时代性,它反映着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同时还反映出特定时代的作者的个性特征。因此,分析组织文章主旨,还要关注作品的时代背景甚至作者的思想背景。
4、形象分析法。
①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②抓住文章主要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③抓住作品中对人物的评价性语言。
④有时候需要关注人物的身份、人生观和所处的特定环境。
5、意境分析法
象征性作品,总有感人至深的意境。所谓意境,就是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表现的思想感情相融合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要善于挖掘丰富的潜台词,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去探求其中所蕴含的作者“独特的自我”,与作品、与作者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
(3)答题技巧:
①紧扣文题。有许多文章,文题就是文章的主旨。
②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段落。文章自有章法,文章之法就是它的起承转合。起合乃文章的关键。起就是引出话题,开宗明义,设臵悬念,奠定基调;合就是呼应开头,卒章显志,升华主题,强化感情,解读文本,抓住了开头和结尾段,理解文章的主旨,就会水到渠成。
③注意标志性的语句。理解文章主旨,单靠对文章的首尾段的揣摩是不够的,因为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主体还在中间部分。按照行文的规律,作者在表情达意时,肯定会有一定的思维脉络和情感线索体现在文章中。
文章标志性的语言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反复出现的句子;议论抒情语句;段落首尾的中心句或者关键句;段落中富含哲理或意蕴深刻的语句;段落之间的过渡句等等。如果阅读时候,能把这些语句按照段落顺序串起来,自然就抓住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④重视题干的信息
命题者在设臵题目时候,有时会在题干中透露相关信息,作为解题的暗示。 ⑤利用综合鉴赏题的提示
综合鉴赏题,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结构特点、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的领悟和鉴赏能力,某些选项可能会提及文章的主旨。这些选项虽然一时还不能断定正误,但对把握文章阅读的方向确实有提示作用。
(4)归纳主旨的主要格式:本文记叙了……(对所写人或事件内容的概况),表现了(歌颂了或揭示了)……(指事件意义、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等)
(三)把握文章思路结构
思路就是指写作时,作者思维发展的线索,思维活动的过程,在文章中体现为各部分之间的内在的逻辑关系。在阅读文章时候,只有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才能准确地感知它的内容和主题。
一般来讲,理清文章思路包括如下内容:理清文章组织材料的线索;理清文章段落层次的安排;理清文章的行文顺序;理清文章中的铺垫照应;理清文章的情感倾向。
技巧指导:
1、依据文章的体裁特点理清思路
作者写文章时总受到体裁的限制,而每一种文体又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我们在阅读时,可以依据不同文体的特点去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阅读小说,可以依据小说的情节结构;阅读记叙文,可以依据事件发展过程;阅读散文,可以依据“神”与“形”的联系;阅读议论文,可以依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阅读说明文,可以依据说明事物的顺序等因素来理解。
2、借住文章的线索理清思路
小说、散文、记叙文等文体一般都具有贯穿全文的线索,这根线索,往往就折射出作者的写作思路。我们在阅读这类文章时,可以借住文章的线索去理清思路。
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时间;地点变化;中心事件
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者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子。
3、紧扣文题理清思路
有些文章的题目隐含着作者的写作实录的字眼。我们在阅读时候,只要对题目进行认真的审视,紧扣这类关键词语,便可以理清文章的思路。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题目中,“从”、“到”是关键词,这样自然把文章分成了前后两部分。这个两个部分前后貌似分开,实际有联系,都体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4、按照文章组织材料的顺序理清思路
在有些文章中,作者所写的不只是单一的事情,往往同时写了几件事情。阅
读这类文章时,我们可以将作者所写的几件事情或所选择的几则材料的排列顺序加以揣摩,便会悟出作者的写作思路。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写了藤野先生关系“我”的几件事情:“纠正解剖图”、“修改讲义”、“询问女人裹脚”、“关心解剖实验”,从中可见藤野先生对于异国学生的关心扶助;其实除此之外,还有鲁迅个人在日本求学期间的一些经历,如开始在东京,后来到了仙台,再后来回到了东京弃医从文,这里其实是两条线索一起进行的,要于字里行间理清楚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二者是不同的。
5、抓住文章中关键语句理清思路
作者写作时,往往会在段落中安排一些起统摄、提挈、凸显作用的句子。在阅读时,我们可以抓住这类句子,理清文章的思路。如朱自清在《背影》中四次提到了父亲的背影,我们抓住这些描写父亲背影的句子反复琢磨,就可知道作者“点背影”-“绘背影”-“现背影”的写作思路。如鲁迅的《社戏》结尾段落写道:“真的,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过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这句话起到了统摄全文的作用,带给读者一个疑问:为什么说那夜似的豆好戏好呢?那夜似的豆和戏并不是很好啊!寻着这个疑问,再回过头来去读课文,自然会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和深藏心底的对于豆、戏的怀念其实都是对那时候的人,那时候的情,那时候的生活的回忆,因为当年的那些如今已经难以找到。
三大文体结构特点:
①记叙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划分;按地点的转换来划分;按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过程来划分;按文章内容的不同角度来划分;“按总—分—总”的逻辑顺序划分。
②议论文:基本结构方式有两种:一是逐层深入的纵式结构,即递进式;一是并列式的横式结构。
③说明文:并列式;连贯式(按时间、空间顺序);递进式;总分式。
(三) 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常用的写作手法有:
(1)象征:象征的特点是“托意于物”,即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来表达某种人或者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以激发人们的感情。运用象征手法,所借之物与所抒之情,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或相关性。
(2)联想 (3)衬托 (4)对比 (5)欲扬先抑 (6)动静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7)虚实结合(8)托物言志(9)以小见大等
答题公式:本文运用了—写作手法,然后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解释这一写作手法具体运用,强调了……或表现了……。
然而,有的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文章匆匆忙忙,大略浏览,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凭借主观感觉肢解文章,造成对文本的误解。所以,整体感知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读”,阅读是对信息的吸收、处理和运用,它的一切基础都必须来源于文本,都必须根植于文本;另外,“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关注文本的整体,不能孤立地理解它的字词句段。因此,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候,首先,要具有文本意识,回答问题一定要从文本传递的信息出发,学生要形成有效的阅读思路,即注重整体把握,锁定问题指向,确定答题区域,捕捉答案要点,纵观全文验证。
二、理解分析能力
狭义的理解能力多指词句理解能力,是指学生通过阅读来感受、理解、揣摩文章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分析是在理解能力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它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对每个部分做具体阐释。现代文阅读中对词句含义的理解、对文章结构、思路的认识、对信息筛选,多用分析的方法。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考查词句含义的试题,成为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的重要考点。
(一)那么什么样的词句才是重要的词句呢?
1、重要词语是指有助于揭示主旨,或者刻画人物形象,或表达人物情感,或表现事物特征,或体现语言特色的词语。这个词语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语境义)。
2、重要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包括中心句);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具有言外之意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句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二)怎样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语境含义
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抓住本义推测词语在语境中的比喻义或引申义。表达时一般是先解释字典义再解释语境义。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语境含义要联系具体语境来理解,即“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具体讲就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词句意境义。①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②联系人物形象来理解。③结合作者的情感来理解。④联系文体的语言特色来理解。如: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的语言特色(严密)。⑤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以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然后再整体理解这句话的语境本身的含义(要结合文章的行文思路去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义)。在语境中品悟句意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到该句前面的相关内容中去寻找答案,一是到该句后面的相关情节中去提炼答案。
(三)文章中句子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1、内容上:文体不同,句子的作用也不一样。
记叙文中关键句子:具体写了什么内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抒发人物情感;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说明文中的关键句子:有的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有的阐明科学原理;有的交代说明的依据。
议论文中的关键句子:有的表达中心论点;有的阐明分论点;有的指出论据;有的显示推理过程。
散文中关键句子:一般解释文章形和神的关系,揭示文章的灵魂。
2、结构上:根据在文章的位臵不同,作用也不同。
(1)记叙文:一句话用在文章的开头: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设臵悬念;奠定了全文感情基调;点明题旨。
用在文章的中间:为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做了铺垫;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推动情节的发展。
用在文章的结尾:前后照应(这一句子和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题旨。
在文章中多次出现,往往有线索的作用。
(2)说明文
引用传说、故事、歌词、古诗等所起的作用:形象生动地引出说明对象,生动的说明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结尾的作用:补充说明了……;指出了研究……的重要价值。
(3)议论文
开头:直接揭示中心论点;列举生活现象或讲述小故事,引出中心论点; 结尾:对前文进行补充论证,使论述更严密;总结全文,提出或深化中心论点;发出号召,提出希望。
3、环境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①自然环境:往往表现自然环境的良好或恶劣;渲染、烘托或反衬出一种氛围,为主要人物的形象、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
②社会环境:往往交代故事、人物的背景(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等)。 环境描写如果用在文首,往往为后文的情节、人物做了铺垫。
4、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2、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
3、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了……
4、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
5、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6、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说明了……
5、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具体详细地论证了……,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充分有力地论证了……,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3、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论证了……,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4、对比论证:把……和……进行对比,突出了……,使论证更全面,更充分,更有说服力。
(四)如何赏析语言可从修辞、词语、语言风格、描写方法这几方面考虑:
(1) 修辞
比喻: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拟人:使“XX”人格化,使之更形象,增强语言的表达力。
排比:表达强烈感情,增强语言气势。
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
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节奏鲜明,表意凝练。
反复:强调内容,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
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使表达更突出、更鲜明。
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
模式套路:
运用……的修辞手法(怎样写的),写的怎样?写出了…… ,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赏析:1、她的小脸犹如盛开的桃花。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小脸红润的特点,表达了对她的赞美与喜爱。
2、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答案: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腰鼓舞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表达了对腰鼓舞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词语
模式套路:本句运用……几个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或形容词,把……写得惟妙惟肖,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示例:赏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本句运用的“潜”、“细”极富表现力的词语,把春雨的轻柔写得惟妙惟肖,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
(3)文段或全篇的语言风格:
①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朴实无华,朴素自然,质朴简明,通俗易懂
②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如诗如画,语言优美,富有诗意,生动形象,优美感人
③情感真挚动人的语言词库:
意境深邃,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稳健深沉的笔触,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④多用排比对偶修辞手法的语言词库:
语言气势壮阔,激动人心,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⑤幽默诙谐语言词库:
诙谐幽默,生动风趣。
⑥口语化的语言词库:
读起来亲切自然,通俗易懂,极富生活气息。
模式套路:
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上面词库摘抄的语言)”给人一种什么感受或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示例:对朱自清《背影》进行赏析
答案:这篇文章语言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如父亲说的那几句话,它感人肺腑,含蓄隽永,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
(4)人物描写
1、外貌描写2、语言描写3、神态描写4、心理描写5、细节描写
模式套路:运用了……描写,写的怎样?写出了…… ,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以上方法也可以用于广告语的赏析。
如: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双关和对比的修辞方法,把自己的公司比喻成太平洋,把投入的保险比喻成一滴水,在比照中生动形象地强调了投保的意义,突出了自己公司的价值,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五)其他内容的赏析
1、.记叙顺序:顺叙
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者某个突出的片断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作用: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者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是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有两种: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二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然按原来线索继续叙述。作用: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分,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
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句式特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方式等);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或者语言(语言包括以下内容:语言风格,修辞,句式特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方式等。)
4.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三、评价能力(鉴赏见上面)
评价能力是指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作品的内容、写法、感情倾向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评价能力在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考查,多体现为开放性的试题,主要考查方式有:
1、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文中某问题、某说法、某情感的认识。解答此类题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自圆其说。
2、自选角度,谈谈阅读文章后的感受。谈阅读感受比较灵活,可以从构思、语言、形象、思想等方面思考,但一般应着重从文章的情节内容、思想内涵给人的启示来谈,最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3、针对阅读内容提出建议或设想。解答此类题,既要联系文段,又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尽量打开思路,深入分析。
4、根据文章内容想象情节。解答此类题,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想象人物心理、神态、语言、动作等。
四、信息筛选和概况能力
从文章中筛选并提取信息,是现代文阅读一项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在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时,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认真读题干,明确问题的指向,再由此确定筛选提取的内容及展开筛选提取的范围,才能有针对性地答题。另外,要善于从题干中找出考查的关键信息,特别关注题干中的限制性词语及隐含的意义,这些关键信息,即是答题的关键点。明确了问题的指向后,再链接到文本内容,看题干涉及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在提取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有信息标志的句子,如首句、尾句、过渡句、线索句、抒情议论句子、主旨句、描写句,中心句,特殊修辞句等等,这些句子可以提示和帮助学生进行筛选和提取。
以上做法,似乎多花了一点时间,但由于把握了问题的正确方向,实则提高了筛选的速度和答题的准确率。
筛选提取出来的信息要精读,对某些重点的段、句、词反复研读,反复琢磨,力求读懂读透,再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整合,形成正确的答案。这个整合过程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概况能力。在现代问阅读中的考查,主要体现对文章(文段)主要内容的概况,对文章要点的概况,对段落大意的概况。还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概况,对事物特征的概况等。
五人物描写的考查
人物描写,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近几年考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的题型呈现上升趋势。确实,一个行为、一句话、一个神态、皆是人物内心情感的体现,从一个人物的言谈举止,一颦一笑,便能揣摩他的内心世界。这就要求考生根据语言环境来准确认识人物的各种描写。要明白,一个人的心理往往就是他的感情、脾性、品质,而心理的流露自然要通过他的言行态度来表示。
韩雪飞
2009年1月20日
现代文阅读方法指导
一、整体感知能力
新课程特别强调重视现代文阅读中对整体感知能力的培养。所谓整体感知,就是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和了解。
整体感知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
(一) 把握文章(文段)的主要内容
快速概况文章内容(或具体某个事件)的方法:
在阅读浏览材料后,要学会以最简洁的语句反映出这个材料的主要叙述的内容,这样就会对选文有一个正确的总体印象,以利于主题的把握。其方法是:“谁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二) 领会文章的主旨(观点)(感受作者感情倾向)
(1)主旨是指作者在文章中表现的中心思想,它是文章的灵魂。它的 内海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情感、希望号召、自然规律等。读文章,其最终目的就是在对主旨的理解上。理解了主旨,得到的应该是情的感染、德的熏陶、知的教化、理的启迪和行的标准。
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的中心。
说明文的中心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
(2)提炼文章中心的方法
1、中心句提炼法。中心句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有的甚至就在第一自然段,当然也有在文章的尾段,卒章显志的。
2、归纳综合法。大多数文章,并不一定有明显的卒章显志的中心句,这就要求我们归纳综合了。先概况每一段的段意,然后把各段段意综合起来,提炼出主要的,去掉次要的,删除多余的、不必要的文字,留下表达能力强的、重点的词句,化繁为简,尤其是有字数限制的答案,更要这样做。
3、背景分析法。文章有明显的时代性,它反映着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同时还反映出特定时代的作者的个性特征。因此,分析组织文章主旨,还要关注作品的时代背景甚至作者的思想背景。
4、形象分析法。
①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②抓住文章主要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③抓住作品中对人物的评价性语言。
④有时候需要关注人物的身份、人生观和所处的特定环境。
5、意境分析法
象征性作品,总有感人至深的意境。所谓意境,就是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表现的思想感情相融合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要善于挖掘丰富的潜台词,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去探求其中所蕴含的作者“独特的自我”,与作品、与作者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
(3)答题技巧:
①紧扣文题。有许多文章,文题就是文章的主旨。
②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段落。文章自有章法,文章之法就是它的起承转合。起合乃文章的关键。起就是引出话题,开宗明义,设臵悬念,奠定基调;合就是呼应开头,卒章显志,升华主题,强化感情,解读文本,抓住了开头和结尾段,理解文章的主旨,就会水到渠成。
③注意标志性的语句。理解文章主旨,单靠对文章的首尾段的揣摩是不够的,因为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主体还在中间部分。按照行文的规律,作者在表情达意时,肯定会有一定的思维脉络和情感线索体现在文章中。
文章标志性的语言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反复出现的句子;议论抒情语句;段落首尾的中心句或者关键句;段落中富含哲理或意蕴深刻的语句;段落之间的过渡句等等。如果阅读时候,能把这些语句按照段落顺序串起来,自然就抓住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④重视题干的信息
命题者在设臵题目时候,有时会在题干中透露相关信息,作为解题的暗示。 ⑤利用综合鉴赏题的提示
综合鉴赏题,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结构特点、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的领悟和鉴赏能力,某些选项可能会提及文章的主旨。这些选项虽然一时还不能断定正误,但对把握文章阅读的方向确实有提示作用。
(4)归纳主旨的主要格式:本文记叙了……(对所写人或事件内容的概况),表现了(歌颂了或揭示了)……(指事件意义、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等)
(三)把握文章思路结构
思路就是指写作时,作者思维发展的线索,思维活动的过程,在文章中体现为各部分之间的内在的逻辑关系。在阅读文章时候,只有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才能准确地感知它的内容和主题。
一般来讲,理清文章思路包括如下内容:理清文章组织材料的线索;理清文章段落层次的安排;理清文章的行文顺序;理清文章中的铺垫照应;理清文章的情感倾向。
技巧指导:
1、依据文章的体裁特点理清思路
作者写文章时总受到体裁的限制,而每一种文体又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我们在阅读时,可以依据不同文体的特点去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阅读小说,可以依据小说的情节结构;阅读记叙文,可以依据事件发展过程;阅读散文,可以依据“神”与“形”的联系;阅读议论文,可以依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阅读说明文,可以依据说明事物的顺序等因素来理解。
2、借住文章的线索理清思路
小说、散文、记叙文等文体一般都具有贯穿全文的线索,这根线索,往往就折射出作者的写作思路。我们在阅读这类文章时,可以借住文章的线索去理清思路。
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时间;地点变化;中心事件
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者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子。
3、紧扣文题理清思路
有些文章的题目隐含着作者的写作实录的字眼。我们在阅读时候,只要对题目进行认真的审视,紧扣这类关键词语,便可以理清文章的思路。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题目中,“从”、“到”是关键词,这样自然把文章分成了前后两部分。这个两个部分前后貌似分开,实际有联系,都体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4、按照文章组织材料的顺序理清思路
在有些文章中,作者所写的不只是单一的事情,往往同时写了几件事情。阅
读这类文章时,我们可以将作者所写的几件事情或所选择的几则材料的排列顺序加以揣摩,便会悟出作者的写作思路。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写了藤野先生关系“我”的几件事情:“纠正解剖图”、“修改讲义”、“询问女人裹脚”、“关心解剖实验”,从中可见藤野先生对于异国学生的关心扶助;其实除此之外,还有鲁迅个人在日本求学期间的一些经历,如开始在东京,后来到了仙台,再后来回到了东京弃医从文,这里其实是两条线索一起进行的,要于字里行间理清楚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二者是不同的。
5、抓住文章中关键语句理清思路
作者写作时,往往会在段落中安排一些起统摄、提挈、凸显作用的句子。在阅读时,我们可以抓住这类句子,理清文章的思路。如朱自清在《背影》中四次提到了父亲的背影,我们抓住这些描写父亲背影的句子反复琢磨,就可知道作者“点背影”-“绘背影”-“现背影”的写作思路。如鲁迅的《社戏》结尾段落写道:“真的,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过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这句话起到了统摄全文的作用,带给读者一个疑问:为什么说那夜似的豆好戏好呢?那夜似的豆和戏并不是很好啊!寻着这个疑问,再回过头来去读课文,自然会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和深藏心底的对于豆、戏的怀念其实都是对那时候的人,那时候的情,那时候的生活的回忆,因为当年的那些如今已经难以找到。
三大文体结构特点:
①记叙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划分;按地点的转换来划分;按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过程来划分;按文章内容的不同角度来划分;“按总—分—总”的逻辑顺序划分。
②议论文:基本结构方式有两种:一是逐层深入的纵式结构,即递进式;一是并列式的横式结构。
③说明文:并列式;连贯式(按时间、空间顺序);递进式;总分式。
(三) 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常用的写作手法有:
(1)象征:象征的特点是“托意于物”,即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来表达某种人或者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以激发人们的感情。运用象征手法,所借之物与所抒之情,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或相关性。
(2)联想 (3)衬托 (4)对比 (5)欲扬先抑 (6)动静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7)虚实结合(8)托物言志(9)以小见大等
答题公式:本文运用了—写作手法,然后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解释这一写作手法具体运用,强调了……或表现了……。
然而,有的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文章匆匆忙忙,大略浏览,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凭借主观感觉肢解文章,造成对文本的误解。所以,整体感知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读”,阅读是对信息的吸收、处理和运用,它的一切基础都必须来源于文本,都必须根植于文本;另外,“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关注文本的整体,不能孤立地理解它的字词句段。因此,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候,首先,要具有文本意识,回答问题一定要从文本传递的信息出发,学生要形成有效的阅读思路,即注重整体把握,锁定问题指向,确定答题区域,捕捉答案要点,纵观全文验证。
二、理解分析能力
狭义的理解能力多指词句理解能力,是指学生通过阅读来感受、理解、揣摩文章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分析是在理解能力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它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对每个部分做具体阐释。现代文阅读中对词句含义的理解、对文章结构、思路的认识、对信息筛选,多用分析的方法。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考查词句含义的试题,成为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的重要考点。
(一)那么什么样的词句才是重要的词句呢?
1、重要词语是指有助于揭示主旨,或者刻画人物形象,或表达人物情感,或表现事物特征,或体现语言特色的词语。这个词语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语境义)。
2、重要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包括中心句);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具有言外之意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句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二)怎样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语境含义
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抓住本义推测词语在语境中的比喻义或引申义。表达时一般是先解释字典义再解释语境义。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语境含义要联系具体语境来理解,即“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具体讲就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词句意境义。①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②联系人物形象来理解。③结合作者的情感来理解。④联系文体的语言特色来理解。如: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的语言特色(严密)。⑤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以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然后再整体理解这句话的语境本身的含义(要结合文章的行文思路去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义)。在语境中品悟句意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到该句前面的相关内容中去寻找答案,一是到该句后面的相关情节中去提炼答案。
(三)文章中句子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1、内容上:文体不同,句子的作用也不一样。
记叙文中关键句子:具体写了什么内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抒发人物情感;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说明文中的关键句子:有的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有的阐明科学原理;有的交代说明的依据。
议论文中的关键句子:有的表达中心论点;有的阐明分论点;有的指出论据;有的显示推理过程。
散文中关键句子:一般解释文章形和神的关系,揭示文章的灵魂。
2、结构上:根据在文章的位臵不同,作用也不同。
(1)记叙文:一句话用在文章的开头: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设臵悬念;奠定了全文感情基调;点明题旨。
用在文章的中间:为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做了铺垫;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推动情节的发展。
用在文章的结尾:前后照应(这一句子和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题旨。
在文章中多次出现,往往有线索的作用。
(2)说明文
引用传说、故事、歌词、古诗等所起的作用:形象生动地引出说明对象,生动的说明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结尾的作用:补充说明了……;指出了研究……的重要价值。
(3)议论文
开头:直接揭示中心论点;列举生活现象或讲述小故事,引出中心论点; 结尾:对前文进行补充论证,使论述更严密;总结全文,提出或深化中心论点;发出号召,提出希望。
3、环境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①自然环境:往往表现自然环境的良好或恶劣;渲染、烘托或反衬出一种氛围,为主要人物的形象、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
②社会环境:往往交代故事、人物的背景(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等)。 环境描写如果用在文首,往往为后文的情节、人物做了铺垫。
4、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2、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
3、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了……
4、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
5、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6、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说明了……
5、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具体详细地论证了……,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充分有力地论证了……,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3、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论证了……,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4、对比论证:把……和……进行对比,突出了……,使论证更全面,更充分,更有说服力。
(四)如何赏析语言可从修辞、词语、语言风格、描写方法这几方面考虑:
(1) 修辞
比喻: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拟人:使“XX”人格化,使之更形象,增强语言的表达力。
排比:表达强烈感情,增强语言气势。
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
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节奏鲜明,表意凝练。
反复:强调内容,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
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使表达更突出、更鲜明。
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
模式套路:
运用……的修辞手法(怎样写的),写的怎样?写出了…… ,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赏析:1、她的小脸犹如盛开的桃花。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小脸红润的特点,表达了对她的赞美与喜爱。
2、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答案: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腰鼓舞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表达了对腰鼓舞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词语
模式套路:本句运用……几个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或形容词,把……写得惟妙惟肖,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示例:赏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本句运用的“潜”、“细”极富表现力的词语,把春雨的轻柔写得惟妙惟肖,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
(3)文段或全篇的语言风格:
①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朴实无华,朴素自然,质朴简明,通俗易懂
②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如诗如画,语言优美,富有诗意,生动形象,优美感人
③情感真挚动人的语言词库:
意境深邃,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稳健深沉的笔触,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④多用排比对偶修辞手法的语言词库:
语言气势壮阔,激动人心,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⑤幽默诙谐语言词库:
诙谐幽默,生动风趣。
⑥口语化的语言词库:
读起来亲切自然,通俗易懂,极富生活气息。
模式套路:
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上面词库摘抄的语言)”给人一种什么感受或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示例:对朱自清《背影》进行赏析
答案:这篇文章语言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如父亲说的那几句话,它感人肺腑,含蓄隽永,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
(4)人物描写
1、外貌描写2、语言描写3、神态描写4、心理描写5、细节描写
模式套路:运用了……描写,写的怎样?写出了…… ,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以上方法也可以用于广告语的赏析。
如: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双关和对比的修辞方法,把自己的公司比喻成太平洋,把投入的保险比喻成一滴水,在比照中生动形象地强调了投保的意义,突出了自己公司的价值,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五)其他内容的赏析
1、.记叙顺序:顺叙
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者某个突出的片断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作用: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者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是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有两种: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二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然按原来线索继续叙述。作用: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分,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
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句式特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方式等);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或者语言(语言包括以下内容:语言风格,修辞,句式特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方式等。)
4.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三、评价能力(鉴赏见上面)
评价能力是指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作品的内容、写法、感情倾向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评价能力在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考查,多体现为开放性的试题,主要考查方式有:
1、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文中某问题、某说法、某情感的认识。解答此类题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自圆其说。
2、自选角度,谈谈阅读文章后的感受。谈阅读感受比较灵活,可以从构思、语言、形象、思想等方面思考,但一般应着重从文章的情节内容、思想内涵给人的启示来谈,最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3、针对阅读内容提出建议或设想。解答此类题,既要联系文段,又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尽量打开思路,深入分析。
4、根据文章内容想象情节。解答此类题,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想象人物心理、神态、语言、动作等。
四、信息筛选和概况能力
从文章中筛选并提取信息,是现代文阅读一项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在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时,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认真读题干,明确问题的指向,再由此确定筛选提取的内容及展开筛选提取的范围,才能有针对性地答题。另外,要善于从题干中找出考查的关键信息,特别关注题干中的限制性词语及隐含的意义,这些关键信息,即是答题的关键点。明确了问题的指向后,再链接到文本内容,看题干涉及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在提取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有信息标志的句子,如首句、尾句、过渡句、线索句、抒情议论句子、主旨句、描写句,中心句,特殊修辞句等等,这些句子可以提示和帮助学生进行筛选和提取。
以上做法,似乎多花了一点时间,但由于把握了问题的正确方向,实则提高了筛选的速度和答题的准确率。
筛选提取出来的信息要精读,对某些重点的段、句、词反复研读,反复琢磨,力求读懂读透,再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整合,形成正确的答案。这个整合过程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概况能力。在现代问阅读中的考查,主要体现对文章(文段)主要内容的概况,对文章要点的概况,对段落大意的概况。还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概况,对事物特征的概况等。
五人物描写的考查
人物描写,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近几年考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的题型呈现上升趋势。确实,一个行为、一句话、一个神态、皆是人物内心情感的体现,从一个人物的言谈举止,一颦一笑,便能揣摩他的内心世界。这就要求考生根据语言环境来准确认识人物的各种描写。要明白,一个人的心理往往就是他的感情、脾性、品质,而心理的流露自然要通过他的言行态度来表示。
韩雪飞
2009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