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难写是精神--吴启云

丹青难写是精神

——记机电工程系吴启仁老师

吴启仁,男,现年54岁,副教授,机械工程师。大学本科毕业,从事教学工作二十余年。教学经验丰富。主要从事力学与机械设计的教学工作,多次被评为学院“优秀教师”、“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并曾获“江西省优秀学生管理干部”和“萍乡市精神文明积极分子”。2002年被评为学院“教学带头人”„„

以上是学院校园网上吴启仁老师的简介,您在浏览这些材料时,也许会匆匆略过,因为简介上的吴老师,的确很普通。然而,如果你见过生活中的吴老师,肯定有很长一段时期,他的音容笑貌会印在你的脑海里,因为淳朴真诚的作风,也因为他宽容睿智的为人,因为他渊博的学识,更因为他高尚的师德,会令身边的每一个人折服。

以德治学,甘在教坛写春秋

吴老师1953年10月出生于江西波阳,父亲是位教师,所以他自小受到父亲的熏陶,有着乐学善学的秉性。1975年入江西省煤炭工业学校(学院前身)机电专业学习,197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幸运地留校当上了一名人民教师。吴老师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好机会,整整半年,他婉拒学校里下达的教学任务,跟着老教师听课,每次听课后,都做了详细的听课记录,再针对自己的不足,啃读理论知识。1978年2月,学校对所有留校的教师进行一次摸底测试,吴老师的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学校选派他到淮南矿院,参加“全国煤炭中专力学师训班”。在淮南矿院一年的学习后,吴老师就与《力学》结下了不解这缘,一干就是二十五年。

从淮南矿院学习回来,吴老师就正式走上了讲台,讲授《力学》课程。刚上讲台时,他深深感到自己的不足,尽管学习他是个能手,但授课与学习,几乎有着万里之距。“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三年教学自教自”,父亲的话时时在他耳边回响。1979年暑假,他放弃与家人团聚的好机会,耐着酷暑,一个人呆在学校,把学校图书馆里所有的有关力学的作业全部作了一遍,用完的草稿纸,足足有二尺来高。除此之外,他还将樊映川编写的《高等数学习题集》2800多个习题全部做完。

1980年,吴老师成功地站稳了讲台,他的教学博得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学校领导又将《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任务给了他。尽管他学的是机电专业,但这是一门理论基础课,如果没有实践经验垫底,很难将深奥的理论讲透,为此,校办工厂——萍乡南方煤机厂——多了一个编外“工人”,吴老师利用业余时间经常向工人师傅请教,亲自动手参与零部件的制作。1982年,他向学校提出申请,主动要求到工厂实践,一去就是半年。工厂的经历,使他学到了大量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为他的教学工作装上了飞翔的翅膀。

他在拥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他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时政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983年,他考入淮南矿院机械化专业本科函授班,1988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工学士学位。

也许有人会说,就那两门课,教了二十几年,不用教材,背也能背得出来了。这话确实不错,但是,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高职院校,其前身是工业中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学院办学的宗旨和最终目的。吴老师所讲授的《力学》与《机械设计基础》,只是专业基础课,课时数与教学内容,得根据各专业的不同特点来制定。所以,尽管教的是同一门课,但各专业有不同的特色,要做到因专业施教,因材施教,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教学改革是摆在吴老师面前的头等大事。怎样做到既保持课程的连贯性,又能突出专业重点?每拿到新的教学任务,不管专业负责人有

没有找他商量,吴老师都要召集本教研室的全体老师,认真研究,并做出周密的教学计划。所以,看似是一门教了二十几年的老课程,在吴老师的眼里,每个学期都是一门新课程,都是一次新的挑战。

因学校的发展,中专从四年制改为三年制,学校从中专升格为大专后,生源发生了质的变化,加上各专业为突出专业优势,压缩专业基础课的课时数,吴老师所授的课,课时数由原来的180学时逐渐变成现在的102学时,有时甚至还更少。这些变化,对于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他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挑战,而且促成了课堂语言简炼、生动、且富有哲理,概念陈述清楚,推理缜密严谨,教态机敏自然,实验直观生动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在历学期的教学质量评估中,吴老师都是名列前茅,被学院聘为“教学带头人”。

2005年,吴老师要求机械基础教研室的教师全部使用课件教学,亲自为《力学》与《机械设计》的课件制作搭建框架,制订方案,从点到面,事无巨细,他主持的省级教改课题《工程力学与机械设计系列课件制作方法研究》也于今年年底顺利结题。

吴老师的严谨的治学,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教师。有这样一位教师,《力学》与《机械设计》并不是他所学的专业,但因为工作需要,调到吴老师所在的教研室。为了让这位老师尽快站稳讲台,吴老师将这位老师要讲的课,单独讲给他听,这位老师用录音机将吴老师讲的内容全部录下来,就这样,这位老师不但站稳了讲台,而且还得到了同学们的好评。

他亲自指导的年轻教师,如刘小群、杨丽丽,都在学院的年轻教师讲课比赛上获一等奖。 他的学生,88级机电专业的王建华,毕业后在惠州陶瓷机械厂工作,当时厂里的机械老总要调走,王建华向老板推荐了吴老师。该厂的老板亲自赶到萍乡,向吴老师提出月薪3000元的聘请请求,还有其他的奖励。这在当时,对于一个月薪只有700元左右的普通老师来说,可以说得上是一个天价,但吴老师说,我人生的价值只有在课堂上才能得到实现,那事发生在1995年。

教师是天底下最高尚的职业,但同时又是天底下最清贫的职业。但吴老师从不顾个人得失,二十多年来,一直工作勤勤恳恳,争挑重担,无私地奉献。每天很早到学校,很晚才离开学校,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工作,把自己的全身精力都投入到学校的工作中。

以德育人,一片丹心育桃李

人们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师德则是我们教师的灵魂。高尚的师德通过三尺讲台,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成长。吴老师认为,传道,不仅传学问之道,更要传为人之道;授业,不仅要传授学业,更要催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解惑,不仅要解共同之惑,更要解个体的特殊之惑。

吴老师一直认为,师德中爱学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爱学生,才会认真备课、上课;只有爱学生,才会有责任心、事业心;只有爱学生,才会抛开一切名利,忘了自己;只有爱学生,才会理解孩子,信任孩子。教师的使命在于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精力,用心灵、用人格魅力去接触学生,用爱唤起学生的自信、自尊,构筑起学生精神生活大厦。他常说:“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应当用自己的良知去履行教师这一神圣的使命——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吴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在学生面前就是一杆言行一致的标尺,一面表里一致的透镜。

从1980年开始,吴老师就担任班主任工作。“爱”源于高尚的师德,“爱”意味着无私的奉献。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出自个人的恩怨,而是出自社会的需要、教育的需要。这种爱是稳固的、深厚的,是与教师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紧密相连的。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吴老师在长期担任班主任的工作中,心中装有学生,把爱心和关怀时时处处带给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让每个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素质获得和谐发展。

吴老师深深懂得,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局限于个别的对象,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师所肩负的

是对一代人的教育使命,并非对个别人的教育任务。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无原则的,而是始终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而不宠,严而有格,慈严相济。在他身上,充溢着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和对学生全身心的爱。这种责任和爱超越了一切,在他身上汇聚成了一种无可阻挡的力量,用他的爱心感化学习困难生。

如有一次,班级里某位学生少了钱,吴老师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分析了偷窃的利害关系,然后,这位犯错误的学生在自觉的醒悟中悄悄地将钱送了回来,既让他改正了错误,又让他维护了自尊;有位同学遭到了父母的严厉指责后逃学,吴老师带领学生到这位同学常去散心的地方寻找,把关爱与温暖送到了他的心上,使他感动不已;有位学生因为迷恋游戏机而逃学,吴老师就通过家访给他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他再也没犯过类似的错误了;有学生病了,他为学生熬药送饭,让学生体味到家的温暖。

吴老师在班主任工作方面的出色表现,得到党的信任与领导的器重,1996年任命他为机电科党支部书记,分管学生工作。

担任党支部书记后,他的工作担子不是轻了,而是更加重了。每天起早贪黑,学校里随时可见他忙碌的身影。他把自己的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学生身上,长年超负荷地工作,炼就了一副“钢筋铁骨”。

为配合班主任工作,他经常深入到各个班级,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经常“越权”替班主任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成了机电科所有班级的“副班主任”。在他的领导与协助下,机电9141、机电9541被评为“全国先进班集体”,他个人于2000年被评为“江西省优秀学生工作管理干部”,2001年被评为“萍乡市精神文明积极分子”。

“把最宝贵的东西献给儿童”,这是半个世纪前宋庆龄所说过的一句名言。“把最好的东西献给我们的孩子”,这是吴老师的工作指南。

丹青难写是精神

——记机电工程系吴启仁老师

吴启仁,男,现年54岁,副教授,机械工程师。大学本科毕业,从事教学工作二十余年。教学经验丰富。主要从事力学与机械设计的教学工作,多次被评为学院“优秀教师”、“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并曾获“江西省优秀学生管理干部”和“萍乡市精神文明积极分子”。2002年被评为学院“教学带头人”„„

以上是学院校园网上吴启仁老师的简介,您在浏览这些材料时,也许会匆匆略过,因为简介上的吴老师,的确很普通。然而,如果你见过生活中的吴老师,肯定有很长一段时期,他的音容笑貌会印在你的脑海里,因为淳朴真诚的作风,也因为他宽容睿智的为人,因为他渊博的学识,更因为他高尚的师德,会令身边的每一个人折服。

以德治学,甘在教坛写春秋

吴老师1953年10月出生于江西波阳,父亲是位教师,所以他自小受到父亲的熏陶,有着乐学善学的秉性。1975年入江西省煤炭工业学校(学院前身)机电专业学习,197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幸运地留校当上了一名人民教师。吴老师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好机会,整整半年,他婉拒学校里下达的教学任务,跟着老教师听课,每次听课后,都做了详细的听课记录,再针对自己的不足,啃读理论知识。1978年2月,学校对所有留校的教师进行一次摸底测试,吴老师的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学校选派他到淮南矿院,参加“全国煤炭中专力学师训班”。在淮南矿院一年的学习后,吴老师就与《力学》结下了不解这缘,一干就是二十五年。

从淮南矿院学习回来,吴老师就正式走上了讲台,讲授《力学》课程。刚上讲台时,他深深感到自己的不足,尽管学习他是个能手,但授课与学习,几乎有着万里之距。“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三年教学自教自”,父亲的话时时在他耳边回响。1979年暑假,他放弃与家人团聚的好机会,耐着酷暑,一个人呆在学校,把学校图书馆里所有的有关力学的作业全部作了一遍,用完的草稿纸,足足有二尺来高。除此之外,他还将樊映川编写的《高等数学习题集》2800多个习题全部做完。

1980年,吴老师成功地站稳了讲台,他的教学博得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学校领导又将《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任务给了他。尽管他学的是机电专业,但这是一门理论基础课,如果没有实践经验垫底,很难将深奥的理论讲透,为此,校办工厂——萍乡南方煤机厂——多了一个编外“工人”,吴老师利用业余时间经常向工人师傅请教,亲自动手参与零部件的制作。1982年,他向学校提出申请,主动要求到工厂实践,一去就是半年。工厂的经历,使他学到了大量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为他的教学工作装上了飞翔的翅膀。

他在拥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他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时政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983年,他考入淮南矿院机械化专业本科函授班,1988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工学士学位。

也许有人会说,就那两门课,教了二十几年,不用教材,背也能背得出来了。这话确实不错,但是,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高职院校,其前身是工业中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学院办学的宗旨和最终目的。吴老师所讲授的《力学》与《机械设计基础》,只是专业基础课,课时数与教学内容,得根据各专业的不同特点来制定。所以,尽管教的是同一门课,但各专业有不同的特色,要做到因专业施教,因材施教,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教学改革是摆在吴老师面前的头等大事。怎样做到既保持课程的连贯性,又能突出专业重点?每拿到新的教学任务,不管专业负责人有

没有找他商量,吴老师都要召集本教研室的全体老师,认真研究,并做出周密的教学计划。所以,看似是一门教了二十几年的老课程,在吴老师的眼里,每个学期都是一门新课程,都是一次新的挑战。

因学校的发展,中专从四年制改为三年制,学校从中专升格为大专后,生源发生了质的变化,加上各专业为突出专业优势,压缩专业基础课的课时数,吴老师所授的课,课时数由原来的180学时逐渐变成现在的102学时,有时甚至还更少。这些变化,对于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他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挑战,而且促成了课堂语言简炼、生动、且富有哲理,概念陈述清楚,推理缜密严谨,教态机敏自然,实验直观生动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在历学期的教学质量评估中,吴老师都是名列前茅,被学院聘为“教学带头人”。

2005年,吴老师要求机械基础教研室的教师全部使用课件教学,亲自为《力学》与《机械设计》的课件制作搭建框架,制订方案,从点到面,事无巨细,他主持的省级教改课题《工程力学与机械设计系列课件制作方法研究》也于今年年底顺利结题。

吴老师的严谨的治学,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教师。有这样一位教师,《力学》与《机械设计》并不是他所学的专业,但因为工作需要,调到吴老师所在的教研室。为了让这位老师尽快站稳讲台,吴老师将这位老师要讲的课,单独讲给他听,这位老师用录音机将吴老师讲的内容全部录下来,就这样,这位老师不但站稳了讲台,而且还得到了同学们的好评。

他亲自指导的年轻教师,如刘小群、杨丽丽,都在学院的年轻教师讲课比赛上获一等奖。 他的学生,88级机电专业的王建华,毕业后在惠州陶瓷机械厂工作,当时厂里的机械老总要调走,王建华向老板推荐了吴老师。该厂的老板亲自赶到萍乡,向吴老师提出月薪3000元的聘请请求,还有其他的奖励。这在当时,对于一个月薪只有700元左右的普通老师来说,可以说得上是一个天价,但吴老师说,我人生的价值只有在课堂上才能得到实现,那事发生在1995年。

教师是天底下最高尚的职业,但同时又是天底下最清贫的职业。但吴老师从不顾个人得失,二十多年来,一直工作勤勤恳恳,争挑重担,无私地奉献。每天很早到学校,很晚才离开学校,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工作,把自己的全身精力都投入到学校的工作中。

以德育人,一片丹心育桃李

人们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师德则是我们教师的灵魂。高尚的师德通过三尺讲台,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成长。吴老师认为,传道,不仅传学问之道,更要传为人之道;授业,不仅要传授学业,更要催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解惑,不仅要解共同之惑,更要解个体的特殊之惑。

吴老师一直认为,师德中爱学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爱学生,才会认真备课、上课;只有爱学生,才会有责任心、事业心;只有爱学生,才会抛开一切名利,忘了自己;只有爱学生,才会理解孩子,信任孩子。教师的使命在于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精力,用心灵、用人格魅力去接触学生,用爱唤起学生的自信、自尊,构筑起学生精神生活大厦。他常说:“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应当用自己的良知去履行教师这一神圣的使命——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吴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在学生面前就是一杆言行一致的标尺,一面表里一致的透镜。

从1980年开始,吴老师就担任班主任工作。“爱”源于高尚的师德,“爱”意味着无私的奉献。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出自个人的恩怨,而是出自社会的需要、教育的需要。这种爱是稳固的、深厚的,是与教师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紧密相连的。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吴老师在长期担任班主任的工作中,心中装有学生,把爱心和关怀时时处处带给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让每个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素质获得和谐发展。

吴老师深深懂得,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局限于个别的对象,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师所肩负的

是对一代人的教育使命,并非对个别人的教育任务。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无原则的,而是始终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而不宠,严而有格,慈严相济。在他身上,充溢着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和对学生全身心的爱。这种责任和爱超越了一切,在他身上汇聚成了一种无可阻挡的力量,用他的爱心感化学习困难生。

如有一次,班级里某位学生少了钱,吴老师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分析了偷窃的利害关系,然后,这位犯错误的学生在自觉的醒悟中悄悄地将钱送了回来,既让他改正了错误,又让他维护了自尊;有位同学遭到了父母的严厉指责后逃学,吴老师带领学生到这位同学常去散心的地方寻找,把关爱与温暖送到了他的心上,使他感动不已;有位学生因为迷恋游戏机而逃学,吴老师就通过家访给他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他再也没犯过类似的错误了;有学生病了,他为学生熬药送饭,让学生体味到家的温暖。

吴老师在班主任工作方面的出色表现,得到党的信任与领导的器重,1996年任命他为机电科党支部书记,分管学生工作。

担任党支部书记后,他的工作担子不是轻了,而是更加重了。每天起早贪黑,学校里随时可见他忙碌的身影。他把自己的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学生身上,长年超负荷地工作,炼就了一副“钢筋铁骨”。

为配合班主任工作,他经常深入到各个班级,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经常“越权”替班主任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成了机电科所有班级的“副班主任”。在他的领导与协助下,机电9141、机电9541被评为“全国先进班集体”,他个人于2000年被评为“江西省优秀学生工作管理干部”,2001年被评为“萍乡市精神文明积极分子”。

“把最宝贵的东西献给儿童”,这是半个世纪前宋庆龄所说过的一句名言。“把最好的东西献给我们的孩子”,这是吴老师的工作指南。


相关文章

  • 鲁迅的"好玩"
  • 陈丹青,就是那个常年穿着对襟衣,剃着见青的寸头,说话不像中国人,但对中国的事情特别在乎的陈丹青.他招牌式的眼神.精光四射.手持烟斗,说是能冒烟的电子烟斗,带两副眼镜,一副看字,一副看人.作为画家的陈丹青,用他自己的话说,这10年是荒芜了,画 ...查看


  • [扇舞丹青] 纸上的舞蹈
  • "扇起襟飞吟古今,虚实共济舞丹青.气宇冲天柔为济,怜得笔墨叹无赢.丹青传韵韵无形,韵点丹青形在心.提沉冲靠磐石移,却是虚谷传清音."这首诗精辟概括.准确描述了<扇舞丹青>这一舞蹈作品.    <扇舞丹青 ...查看


  • 丹青难写是精神
  • 丹青难写是精神 认识武老师,那还是几年前的一个晚上,只见宽敞的会议室内,人头攒动,翰墨飘香.抬眼望去一位长者凝神静气贮立桌旁,时而凝重迟缓,时而笔若蛟龙.其精彩的书法表演迎来了书法爱好者的阵阵掌声······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武老师的交往 ...查看


  • 扇舞丹青观后感
  • 摘要:扇舞丹青是非常美的舞蹈,是千锤百炼后的智慧结晶,从中我们看到了艺术之美.舞蹈之美,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这篇文章表达了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关键字:美 意境 古典 折扇 说起舞蹈,一直以来我都是懵懵懂懂的,舞蹈对于我而言,是神秘的, ...查看


  • 君顾咨询整理古诗赏析之[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 君顾咨询整理古诗赏析之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使用请咨询淘宝君顾法律咨询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 英雄割据虽已矣,文彩风流犹尚存. 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 ...查看


  • 杜甫:丹青引赠曹霸将军
  • <丹青引赠曹霸将军> 作者:杜甫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 英雄割据虽已矣,文彩风流今尚存. 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薰殿. 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 ...查看


  • 杜甫的诗: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原文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 英雄割据虽已矣,文彩风流犹尚存. 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熏殿. 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查看


  • [丹青引赠曹霸将军]
  • <丹青引赠曹霸将军> 作者:杜甫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 英雄割据虽已矣,文彩风流今尚存. 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薰殿.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 ...查看


  •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 英雄割据虽已矣,文彩风流犹尚存. 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熏殿. 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良相头上进贤冠,猛 ...查看


  • 请给木心先生起码的尊重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木心与他的<文学回忆录> <新周刊>:这本迟来的<文学回忆录>,你觉得它够"木心"吗? 陈丹青:里面每句话都是木心说的.我可能漏记,但绝不添一句一字.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