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高阶思维培养的翻课堂教学研究
本文将高阶思维培养与翻课堂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构建了面向高阶思维培养的翻课堂教学模式,并结合教学设计,梳理了翻课堂教学模式下培养高阶思维的教学设计流程,最后通过设计教学案例,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参考,优化和丰富了翻课堂教学理论。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高要求,不仅要求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求注重学生决策、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而高阶思维应运而生,高阶思维的培养成为近年来教育教学研究的主流。翻课堂的兴起展示了它强大的优越性,充分运用翻课堂的教学优势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很有必要,如何创新运用翻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是本研究的重点。
高阶思维的概念
1. 国内外对高阶思维的界定
目前,国外关于高阶思维的界定较被学者们认可的是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布卢姆在其《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中,将认知目标划分为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类别。其中前三个类别处于思维的较低水平,被认为是低阶思维,后三个类别处于思维的较高水平,被认为是
高阶思维。
2001年,布卢姆的学生安德森等人对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重新修订,修订版将分类标准改为两个维度:知识和认知过程。原来的评价下降一级,创新上升至最高级。因而,高阶思维也普遍被认为是分析、评价、创新。
国内对高阶思维的研究较晚。钟志贤教授认为,高阶思维能力,是以高阶思维为核心,解决劣构问题或复杂任务的心理特征; 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它在教学目标分类中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高阶思维能力主要由问题解决、决策、批判、创造四大能力构成。
2. 本研究中高阶思维的界定
思维是以感知所获得的信息为基础,利用已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和概括,从而形成概念、推理和判断等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认识活动的最高形式。显然,思维离不开知识和认知过程,可以看作知识是思维的对象,认知过程是思维的具体过程。可见,知识的认知过程即思维。本研究按照布鲁姆的学生安德森等人对认知目标分类的修订版,从知识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的较高层次来界定高阶思维,即认知过程维度的分析、评价、创造与知识维度的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在二维矩阵中,高阶思维表现为它们形成的交叉点,如表1所示。因此,在本研究中,高阶思维是指学生在特定的认知领域学习目标下,面对有关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的学习任务时,进行有关分析、评价、创造等认知学习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思维。
翻课堂教学与高阶思维培养
1. 翻课堂教学
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而翻课堂教学是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重新规划,从而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革新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知识传授主要由学生课前通过学习资源等完成; 知识内化由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指导完成。显然,翻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学习,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好的学习效果。
2. 翻课堂有利于高阶思维的培养
(1)以学为主:培养高阶思维的前提
传统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师高效率传授知识,学生大量接受知识,却使学生的学习大多停留在记忆、理解、应用等低阶学习水平,因而,很难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翻课堂教学模式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学生的学习由原来的接受学习变为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使得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同时,以学为主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为有效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提供了前提条件。
(2)互动交流:培养高阶思维的关键
互动交流是翻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习者实现知识内化和知识迁移的重要手段,当学习者进行互动交流时,通过相互解释观点,彼此都能够产生比较清晰的和有组织有条理的理解结果。这种导致认知变化的共同建构活动,是高阶思维培养的关键。
(3)高阶学习:培养高阶思维的途径
高阶学习是学习者运用高阶思维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高阶学习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运用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完成探究学习、问题解决等的相关学习活动。在教学中将高阶学习与教学过程相融合,通过设计高阶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高阶学习,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有效途径。
(4)个性化指导:培养高阶思维的必要条件
在翻课堂教学中,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大量时间由学生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属于教师传授知识的时间变成了学生深入学习的时间,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因而在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有大量的时间用来指导学生的学习,而每个学生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每个学生遇到的困难又各不相同,从而阻碍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为学生提供个性指导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必要条件。
(5)信息技术的运用:培养高阶思维的保障
在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运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教学研究的新视角,更是信息化教学研究的核心。信息技术对学习者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其思维方式而实现的。研究表明,信息技术及其所构成的新型学习模式,能有效地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面向高阶思维培养的翻课堂教学模式
本文在综合分析翻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出发,构建了面向高阶思维培养的翻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将教学划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并对各个模块进行了简要阐述。课中主要以创建问题情境为导向,以问题解决学习为中心,通过高阶学习活动的设计与问题解决学习环境的构建,同时注重学生的高阶学习与教师的个性化指导,从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该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面向高阶思维培养的翻课堂教学模式
1. 课前
课前注重学生的低阶学习,着重使学生习得知识。主要由学生通过学习资源完成概念、原理等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等低阶学习的过程,从而获得知识,并找出知识盲点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 课中
课中注重学生的高阶学习,以及学生的学习评价、学习反思以及教师的课堂总结,使学生实现知识内化。主要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课前习得的知识进行交流,通过对比反思和意义协商,实现课前习得知识的建构。进而,在教师创设的真实问题情境下展开基于问题解决的协作探究学习,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最终实现知识内化。此外,学习离不开学习评价,可以通过课堂测试、学生互评、作业点评、成果展示、课堂监督、学习行为观察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同时,在课堂上还应留给学生学习反思和教师课堂总结的时间。因为学习反思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面向高阶思维培养的翻课堂教学研究
本文将高阶思维培养与翻课堂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构建了面向高阶思维培养的翻课堂教学模式,并结合教学设计,梳理了翻课堂教学模式下培养高阶思维的教学设计流程,最后通过设计教学案例,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参考,优化和丰富了翻课堂教学理论。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高要求,不仅要求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求注重学生决策、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而高阶思维应运而生,高阶思维的培养成为近年来教育教学研究的主流。翻课堂的兴起展示了它强大的优越性,充分运用翻课堂的教学优势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很有必要,如何创新运用翻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是本研究的重点。
高阶思维的概念
1. 国内外对高阶思维的界定
目前,国外关于高阶思维的界定较被学者们认可的是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布卢姆在其《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中,将认知目标划分为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类别。其中前三个类别处于思维的较低水平,被认为是低阶思维,后三个类别处于思维的较高水平,被认为是
高阶思维。
2001年,布卢姆的学生安德森等人对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重新修订,修订版将分类标准改为两个维度:知识和认知过程。原来的评价下降一级,创新上升至最高级。因而,高阶思维也普遍被认为是分析、评价、创新。
国内对高阶思维的研究较晚。钟志贤教授认为,高阶思维能力,是以高阶思维为核心,解决劣构问题或复杂任务的心理特征; 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它在教学目标分类中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高阶思维能力主要由问题解决、决策、批判、创造四大能力构成。
2. 本研究中高阶思维的界定
思维是以感知所获得的信息为基础,利用已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和概括,从而形成概念、推理和判断等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认识活动的最高形式。显然,思维离不开知识和认知过程,可以看作知识是思维的对象,认知过程是思维的具体过程。可见,知识的认知过程即思维。本研究按照布鲁姆的学生安德森等人对认知目标分类的修订版,从知识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的较高层次来界定高阶思维,即认知过程维度的分析、评价、创造与知识维度的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在二维矩阵中,高阶思维表现为它们形成的交叉点,如表1所示。因此,在本研究中,高阶思维是指学生在特定的认知领域学习目标下,面对有关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的学习任务时,进行有关分析、评价、创造等认知学习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思维。
翻课堂教学与高阶思维培养
1. 翻课堂教学
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而翻课堂教学是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重新规划,从而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革新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知识传授主要由学生课前通过学习资源等完成; 知识内化由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指导完成。显然,翻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学习,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好的学习效果。
2. 翻课堂有利于高阶思维的培养
(1)以学为主:培养高阶思维的前提
传统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师高效率传授知识,学生大量接受知识,却使学生的学习大多停留在记忆、理解、应用等低阶学习水平,因而,很难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翻课堂教学模式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学生的学习由原来的接受学习变为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使得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同时,以学为主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为有效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提供了前提条件。
(2)互动交流:培养高阶思维的关键
互动交流是翻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习者实现知识内化和知识迁移的重要手段,当学习者进行互动交流时,通过相互解释观点,彼此都能够产生比较清晰的和有组织有条理的理解结果。这种导致认知变化的共同建构活动,是高阶思维培养的关键。
(3)高阶学习:培养高阶思维的途径
高阶学习是学习者运用高阶思维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高阶学习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运用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完成探究学习、问题解决等的相关学习活动。在教学中将高阶学习与教学过程相融合,通过设计高阶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高阶学习,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有效途径。
(4)个性化指导:培养高阶思维的必要条件
在翻课堂教学中,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大量时间由学生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属于教师传授知识的时间变成了学生深入学习的时间,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因而在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有大量的时间用来指导学生的学习,而每个学生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每个学生遇到的困难又各不相同,从而阻碍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为学生提供个性指导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必要条件。
(5)信息技术的运用:培养高阶思维的保障
在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运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教学研究的新视角,更是信息化教学研究的核心。信息技术对学习者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其思维方式而实现的。研究表明,信息技术及其所构成的新型学习模式,能有效地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面向高阶思维培养的翻课堂教学模式
本文在综合分析翻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出发,构建了面向高阶思维培养的翻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将教学划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并对各个模块进行了简要阐述。课中主要以创建问题情境为导向,以问题解决学习为中心,通过高阶学习活动的设计与问题解决学习环境的构建,同时注重学生的高阶学习与教师的个性化指导,从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该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面向高阶思维培养的翻课堂教学模式
1. 课前
课前注重学生的低阶学习,着重使学生习得知识。主要由学生通过学习资源完成概念、原理等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等低阶学习的过程,从而获得知识,并找出知识盲点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 课中
课中注重学生的高阶学习,以及学生的学习评价、学习反思以及教师的课堂总结,使学生实现知识内化。主要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课前习得的知识进行交流,通过对比反思和意义协商,实现课前习得知识的建构。进而,在教师创设的真实问题情境下展开基于问题解决的协作探究学习,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最终实现知识内化。此外,学习离不开学习评价,可以通过课堂测试、学生互评、作业点评、成果展示、课堂监督、学习行为观察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同时,在课堂上还应留给学生学习反思和教师课堂总结的时间。因为学习反思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