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最佩服的中国人 | 慢读

听学者闲谈是一件大有意思的事情,这也从侧面解释了为什么有众多的访谈录面世。梁漱溟晚年与美国汉学家艾恺的对谈,经历、学术、生活细节包括对中国道路问题的思考等无所不包,以“这个世界会好吗?”为总题,缓缓道来,真是意味绵延。

书评君选取下面一段文字,与读者们一起来了解下梁漱溟最佩服的人以及——他谈论的方式和态度。

梁漱溟

梁漱溟最佩服的中国人

艾(指艾恺):您最佩服的中国人,无论是过去的,或者是现在的中国人是谁啊?

梁(指梁漱溟):我很早,就是我年轻的时候很佩服的,是章士钊,他号叫章行严先生。他写文章的笔名有时候写秋桐——秋天的“秋”,梧桐的“桐”。我年纪小的时候,我在中学读书,十四岁到十九岁毕业了,十四五六七八,这个时候我就看见章行严先生——章士钊——他的文章,不知道他这个人的名字,姓名不知道,就是看见他的笔名叫秋桐。他写的文章,一种是欧洲通讯,他人在欧洲,写给报纸,把欧洲情况,叫作欧洲通讯、留欧通讯,我看得很有趣味。特别是呢,他有些个论政治制度的文章,因为那个时候中国要学外国,政治上学外国,那么就有开国会的问题,有议院。议院有一个问题,就是还是两院制呢,还是一院制?议院跟政府的关系,像英国,政府是对国会负责,对众议院负责,责任内阁,政党内阁。他写文章讨论这个问题,我非常有兴趣。因为那个时候我们都是热心中国的政治改造,最欣赏的、最觉得好的是英国式的政治,他刚好是介绍这个东西,讨论这个东西,中国要学外国,就是学两院制呢,还是一院制就可以了呢?有没有必要两院呢?他这些个文章我都爱读,可是我不知道他是谁,只留个笔名。这是在我年纪轻的时候,年纪只有十几岁的时候,而且在北京中学读书的时候,看报纸、看文章看到这个,我就欣赏这个人,欣赏这个人的议论、文章。

章士钊

后来呢,就看见上海有一个叫《民立报》,《民立报》发表的文章也,多半是论政的居多,这个文章笔名就写行严。我还是不知道他到底姓什么,可是我看见行严的文章,就想这个人的文章恐怕跟秋桐是一个人,真的姓名我还不知道,我判断他恐怕是一个人。后来呢,在日本梁启超——梁任公出了一个刊物叫《国风报》。《国风报》上偶然登了一篇文章,《国风报》多半都是论政的,偶然登了一篇文章,是讲把西文、西洋学问的名词翻译成中文,翻译、译名的问题,怎么样的译名算是译得好。因为过去严复——严几道先生他就讨论过译名的问题,他有三个标准:一个是要信——言而有信的“信”,单人旁一个言字;一个标准是信,还有一个达,表达出来;第三个还要雅,文雅。严先生论翻译讲究这个,他翻译外国东西要遵守这三个标准,所以他翻译出来外国的东西,都是文言的,都是很文雅的,没有白话。这个问题就叫作译名问题、翻译名词的问题。在《国风报》上看见有一篇文章,是讨论译名、讨论翻译问题,署名叫“名质”——人名的“名”,物质的“质”,讨论的问题不是论政,跟我看到的文章不相合,这个“名质”用的人名、笔名,既不是秋桐,也不是行严,而是用一个很新鲜的“名质”两个字,但是我一看,这三个名字实在是一个人,我的判断是这样,后来证明果然是一个人。

这个时候,他在日本出版一个刊物,叫作《甲寅》,这个时候我和他通信,从书信上有来往,我才清楚他的名字是章士钊。后来到北京,我就很喜欢跟他亲近,很佩服他。可是佩服他之后,我又失望,怎么失望呢?因为这位章老先生,他比我岁数大了很多,他是一个很有才的人,多才,多才嘛他就多欲,欲望多——吃鸦片、赌博、娶姨太,一个、两个、三个,我很失望,我很不喜欢。虽然很不喜欢,我还是一直到他九十岁的时候,我还跟他往来。

艾:在香港 1973 年逝世的。

梁:对了,九十三岁。

艾:您看这个也不错,虽然生活上这个样子,一样活到九十三岁(笑),好像没有影响他的身体。

梁:好像是那样。

艾:别人呢,您佩服的就是……

梁: 这是我年轻的时候很佩服的。再一个我佩服的也是姓章,就是章炳麟——章太炎先生。我觉得他的学问好。他也是……

梁:我认为他是外行,隔膜的,他比较年轻的时候也算是革命的重要人物,他那个时候是有点批评孔子、反驳孔子,可后来又变了,晚年他又佩服孔子。

艾:辛亥革命以前,国粹的道理,孔子不要,墨子、荀子还是要,那您对章太炎最佩服的是哪一方面的?

梁:学问很深造,人品也个性很强,不是一个很随便的人。

章太炎

艾:有没有别人了?您讲的……

梁:两个章。

艾:后来您到了 30 年代、40 年代、50 年代,您佩服的人有没有变?

梁:如果说那个时候,在中国的名人里头不是有康、梁吗?(艾:是。)我是很不喜欢康;我佩服梁任公,喜欢梁任公,刚好跟梁任公也有来往、亲近,并且这个亲近呢是,我嘛比他是后辈啦,小学生啊,他来我家先看我,很虚心,这点我很佩服他。他大我二十岁,他从办《新民丛报》那个时候,我就爱读他的文章,后来就跟他认识了。像刚才所说的,民国九年(1920),他居然一个老前辈,很有名望的,先到我家里来看我,我那时候还没有名,我心里头很佩服他。那么他为什么来看我呢?原来他这个时候注意佛学,人家告诉他,说我讲佛学,所以他来看我。在佛学方面他很虚心,尽管我们是后辈,他很虚心。可惜他给我很多信,我都损失了,没有保留。(指在“文革”中被毁。——整理者)

梁启超

艾:您跟他有往来一直到……

梁:一直到后来,到后来民国十八年(1929)春他故去了。民国十八年我从广东往北方回来,到的时候他已经故去了,在广东的时候,他还跟我通信。可是我很不喜欢康。

艾:是。尤其是他提倡儒家为宗教以后,好像您……

梁:他不是要搞什么孔教会?不过这个问题还小(艾:这个问题还小?您说他……),最大的问题是他这个人虚假,很多事他做假。比如他写文章,有倒填年月的事情,后来写的东西,他把它作为多少年以前写的东西。这何必来呢?不老实。

三联书店最新增订本

本文选自2015年8月增订版《这个世界会好吗?》,由出版社授权发布。编辑:西门忘我。

听学者闲谈是一件大有意思的事情,这也从侧面解释了为什么有众多的访谈录面世。梁漱溟晚年与美国汉学家艾恺的对谈,经历、学术、生活细节包括对中国道路问题的思考等无所不包,以“这个世界会好吗?”为总题,缓缓道来,真是意味绵延。

书评君选取下面一段文字,与读者们一起来了解下梁漱溟最佩服的人以及——他谈论的方式和态度。

梁漱溟

梁漱溟最佩服的中国人

艾(指艾恺):您最佩服的中国人,无论是过去的,或者是现在的中国人是谁啊?

梁(指梁漱溟):我很早,就是我年轻的时候很佩服的,是章士钊,他号叫章行严先生。他写文章的笔名有时候写秋桐——秋天的“秋”,梧桐的“桐”。我年纪小的时候,我在中学读书,十四岁到十九岁毕业了,十四五六七八,这个时候我就看见章行严先生——章士钊——他的文章,不知道他这个人的名字,姓名不知道,就是看见他的笔名叫秋桐。他写的文章,一种是欧洲通讯,他人在欧洲,写给报纸,把欧洲情况,叫作欧洲通讯、留欧通讯,我看得很有趣味。特别是呢,他有些个论政治制度的文章,因为那个时候中国要学外国,政治上学外国,那么就有开国会的问题,有议院。议院有一个问题,就是还是两院制呢,还是一院制?议院跟政府的关系,像英国,政府是对国会负责,对众议院负责,责任内阁,政党内阁。他写文章讨论这个问题,我非常有兴趣。因为那个时候我们都是热心中国的政治改造,最欣赏的、最觉得好的是英国式的政治,他刚好是介绍这个东西,讨论这个东西,中国要学外国,就是学两院制呢,还是一院制就可以了呢?有没有必要两院呢?他这些个文章我都爱读,可是我不知道他是谁,只留个笔名。这是在我年纪轻的时候,年纪只有十几岁的时候,而且在北京中学读书的时候,看报纸、看文章看到这个,我就欣赏这个人,欣赏这个人的议论、文章。

章士钊

后来呢,就看见上海有一个叫《民立报》,《民立报》发表的文章也,多半是论政的居多,这个文章笔名就写行严。我还是不知道他到底姓什么,可是我看见行严的文章,就想这个人的文章恐怕跟秋桐是一个人,真的姓名我还不知道,我判断他恐怕是一个人。后来呢,在日本梁启超——梁任公出了一个刊物叫《国风报》。《国风报》上偶然登了一篇文章,《国风报》多半都是论政的,偶然登了一篇文章,是讲把西文、西洋学问的名词翻译成中文,翻译、译名的问题,怎么样的译名算是译得好。因为过去严复——严几道先生他就讨论过译名的问题,他有三个标准:一个是要信——言而有信的“信”,单人旁一个言字;一个标准是信,还有一个达,表达出来;第三个还要雅,文雅。严先生论翻译讲究这个,他翻译外国东西要遵守这三个标准,所以他翻译出来外国的东西,都是文言的,都是很文雅的,没有白话。这个问题就叫作译名问题、翻译名词的问题。在《国风报》上看见有一篇文章,是讨论译名、讨论翻译问题,署名叫“名质”——人名的“名”,物质的“质”,讨论的问题不是论政,跟我看到的文章不相合,这个“名质”用的人名、笔名,既不是秋桐,也不是行严,而是用一个很新鲜的“名质”两个字,但是我一看,这三个名字实在是一个人,我的判断是这样,后来证明果然是一个人。

这个时候,他在日本出版一个刊物,叫作《甲寅》,这个时候我和他通信,从书信上有来往,我才清楚他的名字是章士钊。后来到北京,我就很喜欢跟他亲近,很佩服他。可是佩服他之后,我又失望,怎么失望呢?因为这位章老先生,他比我岁数大了很多,他是一个很有才的人,多才,多才嘛他就多欲,欲望多——吃鸦片、赌博、娶姨太,一个、两个、三个,我很失望,我很不喜欢。虽然很不喜欢,我还是一直到他九十岁的时候,我还跟他往来。

艾:在香港 1973 年逝世的。

梁:对了,九十三岁。

艾:您看这个也不错,虽然生活上这个样子,一样活到九十三岁(笑),好像没有影响他的身体。

梁:好像是那样。

艾:别人呢,您佩服的就是……

梁: 这是我年轻的时候很佩服的。再一个我佩服的也是姓章,就是章炳麟——章太炎先生。我觉得他的学问好。他也是……

梁:我认为他是外行,隔膜的,他比较年轻的时候也算是革命的重要人物,他那个时候是有点批评孔子、反驳孔子,可后来又变了,晚年他又佩服孔子。

艾:辛亥革命以前,国粹的道理,孔子不要,墨子、荀子还是要,那您对章太炎最佩服的是哪一方面的?

梁:学问很深造,人品也个性很强,不是一个很随便的人。

章太炎

艾:有没有别人了?您讲的……

梁:两个章。

艾:后来您到了 30 年代、40 年代、50 年代,您佩服的人有没有变?

梁:如果说那个时候,在中国的名人里头不是有康、梁吗?(艾:是。)我是很不喜欢康;我佩服梁任公,喜欢梁任公,刚好跟梁任公也有来往、亲近,并且这个亲近呢是,我嘛比他是后辈啦,小学生啊,他来我家先看我,很虚心,这点我很佩服他。他大我二十岁,他从办《新民丛报》那个时候,我就爱读他的文章,后来就跟他认识了。像刚才所说的,民国九年(1920),他居然一个老前辈,很有名望的,先到我家里来看我,我那时候还没有名,我心里头很佩服他。那么他为什么来看我呢?原来他这个时候注意佛学,人家告诉他,说我讲佛学,所以他来看我。在佛学方面他很虚心,尽管我们是后辈,他很虚心。可惜他给我很多信,我都损失了,没有保留。(指在“文革”中被毁。——整理者)

梁启超

艾:您跟他有往来一直到……

梁:一直到后来,到后来民国十八年(1929)春他故去了。民国十八年我从广东往北方回来,到的时候他已经故去了,在广东的时候,他还跟我通信。可是我很不喜欢康。

艾:是。尤其是他提倡儒家为宗教以后,好像您……

梁:他不是要搞什么孔教会?不过这个问题还小(艾:这个问题还小?您说他……),最大的问题是他这个人虚假,很多事他做假。比如他写文章,有倒填年月的事情,后来写的东西,他把它作为多少年以前写的东西。这何必来呢?不老实。

三联书店最新增订本

本文选自2015年8月增订版《这个世界会好吗?》,由出版社授权发布。编辑:西门忘我。


相关文章

  • 梁培恕:梁漱溟从不板脸 流传的照片失其本色
  • 采访手记 梁漱溟,近代以来最为重要的儒家知识分子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早年曾一度醉心于佛教思想和儒家思想,一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让他声名鹊起.后来积极地投身于乡村建设,希望可以通过实际行动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他与毛泽东的两 ...查看


  • 高考作文素材:大师们的家教
  •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 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 ...查看


  • 上海书评︱罗志田:近于"学贯中西"取向的罗荣渠
  • 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最近因研究梁漱溟及其在后五四时代引发的文化争论,重读了<从"西化"到 ...查看


  • 共建美好家园作文600字
  • 共建美好家园我热爱地球,热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爱她的青山绿水,爱她的碧草蓝天--这就是我可爱的地球,锦绣的梁邹大地.郁郁葱葱的长白山,气势雄伟:青龙山是你挺拔的脊背,承接着古老的脚步,背负着明天美好的企冀.清澈灵动的黛溪浪花是你飞腾的旋律 ...查看


  • 书院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 作者:王炳照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2008年07期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560(2008)01-0001-09 书院精神是书院教育在长期发展历程中不断积淀和凝炼而成的优良传统的结晶,书院办学传统的灵魂 ...查看


  • 胡适与梁漱溟东西文化论战刍议
  • 第16卷第2期2015年4月 JOURNALOF ZHENGZHOU UNIVERSITYOF LIGHT INDUSTRY(Social Science )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16No.2Apr.2015 [100 ...查看


  • 人物评价梁漱溟试题
  • 6月4日认为人物评价梁漱溟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材料阅读 1.(2016·湖南永州三模·48)(15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近代以来 ...查看


  • 特立独行梁漱溟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特立独行梁漱溟 梁漱溟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不依附任何势力,也不趋新媚时:没留过学,没上过大学:不崇拜西方也不崇拜东方--这是一个直道而行的狂士,是 ...查看


  • 直道而行:不要做"自了汉"
  • 梁家籍贯广西桂林,而到梁承光一代,听朝廷命剿捻军,最后在山西做官并卒于山西,留下妻儿.梁的儿子梁济只有8岁,家贫不得回广西,母亲带着他到北京讨生活.在母亲的督导下,梁济喜读戚继光论兵书暨名臣奏议,涵养出忠贤胸臆.光绪十一年,梁济27岁,考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