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来衫里,影落池中
就算已经在上海待了大半个学期,它之于我依旧还那么陌生,我不知道接下来四年我是讨厌她还是爱上她,无论如何我都要了解她,就像我对香菜也是在知道了它的味道之后才讨厌它。那如何了解呢,光靠街道的熟知和建筑的了解肯定是不够的,那么就了解一下属于它的人吧。第一次去图书馆时就发现了这本张爱玲的传记《临水照花人》,撇开它是他人写的,里面的事真实与否,我就单单从里面的事来谈谈我的感想。
刚开始看《临水照花人》这本书的时候,只在想作者是怎么这么清楚地知道张爱玲家里这么多的旧事,还想,为什么要写这么多她未出生时发生的事。这不是张爱玲传奇吗,花这么多口舌去讲那些贵胄家族的联姻,是不是偏离了真正应该要写的东西。但是看完之后再想,如果没有上一代那些故事,张爱玲怕是成为不了张爱玲,写不出那么多的小说。很多人应该都想不到小时候的她嘴巴乖巧,说话总讨大人喜欢,毕竟在她最为人熟知的照片里,斜叉着腰,挑高的下巴,瘦削的身材,还有半袖的旗袍,自有一副居高临下、尖锐刻薄的气质。事实上也是,在她最负盛名的那几年,总有张迷千方百计找到她的地址来拜访,而她开了门后却是一本正经的说:张爱玲小姐不在家。 看到这个地方时想,她是一个难相处的人。那么是为什么,小时候和长大有这么大的区别呢。我未曾经历过在父母婚变后,被亲生父亲关在冰冷的大屋子里,得了痢疾发着烧,却无人可依,所以我亦无法感受她当时心里的滋味,是绝望多一点还是怨恨多一点。这总让我想起这样一个画面,大大的房间,只有一张小小的床,女孩只能透过门缝看到外面一点点光,不知道分钟,不知道年月,只有逃出去的念头越来越坚定。张爱玲长大后那么强烈的戒心应该就是来自这些并不令人怀念的童年记忆吧。孩提时代噩梦太多,导致她对成人的世界充满抗拒。
但她其实也不是那么难以相处,她有很多深交的朋友,她也像我们一样爱和朋友们逛街,去西餐店吃牛排吃蛋糕,她也只有在熟人面前才展现出活泼好动,单纯天真的一面。就想到我的那些朋友,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总有那么几个人,因为是同桌,或因为上下铺,或因为某部小说就走进了对方的人生。会在寝室里,同睡一张床,聊整夜的心事,聊哪个哪个男生怎么了,聊哪部电视剧里的小三可坏可坏了,聊哪部小说很好看很好看,聊以后想要干嘛,聊以后要找什么样的老
公,哈哈,总之什么都聊,想起来真是怀念,就算第二天打着瞌睡没法上课也义无反顾。这就是我们的友情,打打闹闹,没节操没下线,斗嘴斗得再凶,也还是互相吆喝吃饭啦逛街啦。每一个人都拥有这样的朋友,因为这样的朋友我们才撑得过那些难捱的日子。拥有那群狐朋狗友真的好好。我想张爱玲应该也很庆幸遇到了他们。
二十世纪的老上海,繁华,纸醉金迷,即便是有战争,它反倒更在兵荒马乱的中国显现它独有的魅力来了,就像书里写到的: 从一八四五年起就被外国人指着枪开了埠的上海,早习惯了从高处往下看,所有最新的物质文明、西方文明的输入、商业机制都从上海开始,不论怎样混乱的时局淹没了中国其他的低漥,总淹不到这个高度的上海,就算因此上海成了名符其实的孤岛,也还是自足的。 也许是因为我刚到上海,看到这一段大大激起了我对上海的好奇心。他们总说大上海大上海,受琼瑶阿姨的情深深雨蒙蒙的影响,我印象里的上海是租界里漂亮的洋房,到处都有的黄包车,街上穿着漂亮旗袍的女人,奢华餐厅里优雅的先生小姐,可是这些好像都已经消失在了回忆里,我能看到的只有外滩绚丽的夜景,还有看不到尽头的游客,也许是我的片面吧。总觉得旗袍是专属中国女子的衣服,就算再普通平凡的女子穿上旗袍,总会染上一层特别的风情。也许是因为张爱玲吧,想起上海女人便总是想起旗袍,想起旗袍包裹着的柔情,还有柔情包裹下的坚强。都说女人是水做的,包容铁一样的男人,同时也依附着男人。但我完全不那么认为,看看张爱玲这个奇女子吧,她始终昂首挺立于俗世繁华中,不将自己看作男人的附庸,在这个方面我想大抵是要归功于她的母亲和姑姑吧。我记得空解老师说过女生要在大学里将自己变成一个知道何为优雅的女子。我哥哥也叮嘱过我,要拥有自己的气质。因此我也始终认为优雅独立的女子才不会被异性轻看,拥有自己的见解的女子才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
爱情。她写到: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也许这样的话放到一个自视甚高的大作家身上有点难以理解,但是她是大作家的同时,也是一个小女子,有人说小女子在爱情里总会犯傻。胡兰成在给张爱玲的第一封信里,形容她好似花来衫里,影落池中。我猜测她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陷落了一颗心,这样直白却又不失礼貌的赞美,这是他给她的第一句情话,很美的一句话,印证了,才子总配佳人。 而接下来当我看到胡兰
成平静的对张爱玲说他和范秀美早已结为夫妇,我立马炸了毛,在寝室里各种大骂,我无法理解为何他会觉得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爱情的背叛最让人不岔莫过于理所当然,但转念一想,那时是什么时候,是男子依旧可以娶很多小妾的时代。我很愤怒,我认为张爱玲那样奇特的女子是应该被一个男子好好的宠着,好好地爱着的,可是她偏偏遇上了胡兰成,这个男人就成了她的劫数。现在的女生不也是吗,若她不在乎你,你哪里来机会去伤害她呢。林宥嘉有句歌词,有一个人能去喜欢,多珍贵。我一直觉得很对,好感很容易,喜欢上却不容易,更别谈爱上了。我们一生要遇到多少人,数不清,而又有多少的几率恰好喜欢上了其中一个人,又有多少的几率恰好你喜欢的那个人也喜欢着你,所以,那样一个人,是有多珍贵。张爱玲她很幸运的碰到了这个人,但是却用最悲伤的颜色画上了句号。她说:在他不要我之后,我的心就关闭了,再也不能够有爱情了。刚看完这本书时,我身边依旧有个他,所以并不能完全体会到那样的疼痛。也许是天意弄人,让我在恢复单身后来写这篇文章。我不知道离婚的绝望,但我深深地明白那种无力感。你再也无法和他牵手走在一条路上,你再也无法看到他眉目间的对你的宠溺,你再也无法和他一起筹划下次见面要干什么,你再也无法体会见面前一天晚上的激动心情…….很多很多无法,你只能眼睁睁看着他离开,还要宽容的说一句再见。感情上的伤是暂时的,时间可以治愈它,但是时间消不去疤痕,甚至这个疤痕每逢刮风下雨时还隐隐作痛。我不知道张爱玲是怎么度过那段时间,每个人的悲伤表达形式都不同,有些人买醉,有些人购物,有些人摔东西,有些人沉默。但是不管怎么样日子还是要过,我想张爱玲是明白的。
张爱玲是幸运的,她拥有相当高的艺术天赋,她还拥有一个爱她的母亲和姑姑,她出生在一个有资金提供让她读书的家,但她也是不幸的,她少时母亲便离家,她父亲对她的种种虐待,她那疼痛的爱情。旁人无需羡慕,亦无需怜悯,因为这便是人生。我只觉得人生在世,不顺心的事十有八九,避无可避,但心中的态度只能由自己定。不管潇洒肆意还是担惊受怕,稀里糊涂还是目光明确,荣辱不惊还是追名逐利,自己决定,自己承担。
by想文艺的疯姑娘
花来衫里,影落池中
就算已经在上海待了大半个学期,它之于我依旧还那么陌生,我不知道接下来四年我是讨厌她还是爱上她,无论如何我都要了解她,就像我对香菜也是在知道了它的味道之后才讨厌它。那如何了解呢,光靠街道的熟知和建筑的了解肯定是不够的,那么就了解一下属于它的人吧。第一次去图书馆时就发现了这本张爱玲的传记《临水照花人》,撇开它是他人写的,里面的事真实与否,我就单单从里面的事来谈谈我的感想。
刚开始看《临水照花人》这本书的时候,只在想作者是怎么这么清楚地知道张爱玲家里这么多的旧事,还想,为什么要写这么多她未出生时发生的事。这不是张爱玲传奇吗,花这么多口舌去讲那些贵胄家族的联姻,是不是偏离了真正应该要写的东西。但是看完之后再想,如果没有上一代那些故事,张爱玲怕是成为不了张爱玲,写不出那么多的小说。很多人应该都想不到小时候的她嘴巴乖巧,说话总讨大人喜欢,毕竟在她最为人熟知的照片里,斜叉着腰,挑高的下巴,瘦削的身材,还有半袖的旗袍,自有一副居高临下、尖锐刻薄的气质。事实上也是,在她最负盛名的那几年,总有张迷千方百计找到她的地址来拜访,而她开了门后却是一本正经的说:张爱玲小姐不在家。 看到这个地方时想,她是一个难相处的人。那么是为什么,小时候和长大有这么大的区别呢。我未曾经历过在父母婚变后,被亲生父亲关在冰冷的大屋子里,得了痢疾发着烧,却无人可依,所以我亦无法感受她当时心里的滋味,是绝望多一点还是怨恨多一点。这总让我想起这样一个画面,大大的房间,只有一张小小的床,女孩只能透过门缝看到外面一点点光,不知道分钟,不知道年月,只有逃出去的念头越来越坚定。张爱玲长大后那么强烈的戒心应该就是来自这些并不令人怀念的童年记忆吧。孩提时代噩梦太多,导致她对成人的世界充满抗拒。
但她其实也不是那么难以相处,她有很多深交的朋友,她也像我们一样爱和朋友们逛街,去西餐店吃牛排吃蛋糕,她也只有在熟人面前才展现出活泼好动,单纯天真的一面。就想到我的那些朋友,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总有那么几个人,因为是同桌,或因为上下铺,或因为某部小说就走进了对方的人生。会在寝室里,同睡一张床,聊整夜的心事,聊哪个哪个男生怎么了,聊哪部电视剧里的小三可坏可坏了,聊哪部小说很好看很好看,聊以后想要干嘛,聊以后要找什么样的老
公,哈哈,总之什么都聊,想起来真是怀念,就算第二天打着瞌睡没法上课也义无反顾。这就是我们的友情,打打闹闹,没节操没下线,斗嘴斗得再凶,也还是互相吆喝吃饭啦逛街啦。每一个人都拥有这样的朋友,因为这样的朋友我们才撑得过那些难捱的日子。拥有那群狐朋狗友真的好好。我想张爱玲应该也很庆幸遇到了他们。
二十世纪的老上海,繁华,纸醉金迷,即便是有战争,它反倒更在兵荒马乱的中国显现它独有的魅力来了,就像书里写到的: 从一八四五年起就被外国人指着枪开了埠的上海,早习惯了从高处往下看,所有最新的物质文明、西方文明的输入、商业机制都从上海开始,不论怎样混乱的时局淹没了中国其他的低漥,总淹不到这个高度的上海,就算因此上海成了名符其实的孤岛,也还是自足的。 也许是因为我刚到上海,看到这一段大大激起了我对上海的好奇心。他们总说大上海大上海,受琼瑶阿姨的情深深雨蒙蒙的影响,我印象里的上海是租界里漂亮的洋房,到处都有的黄包车,街上穿着漂亮旗袍的女人,奢华餐厅里优雅的先生小姐,可是这些好像都已经消失在了回忆里,我能看到的只有外滩绚丽的夜景,还有看不到尽头的游客,也许是我的片面吧。总觉得旗袍是专属中国女子的衣服,就算再普通平凡的女子穿上旗袍,总会染上一层特别的风情。也许是因为张爱玲吧,想起上海女人便总是想起旗袍,想起旗袍包裹着的柔情,还有柔情包裹下的坚强。都说女人是水做的,包容铁一样的男人,同时也依附着男人。但我完全不那么认为,看看张爱玲这个奇女子吧,她始终昂首挺立于俗世繁华中,不将自己看作男人的附庸,在这个方面我想大抵是要归功于她的母亲和姑姑吧。我记得空解老师说过女生要在大学里将自己变成一个知道何为优雅的女子。我哥哥也叮嘱过我,要拥有自己的气质。因此我也始终认为优雅独立的女子才不会被异性轻看,拥有自己的见解的女子才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
爱情。她写到: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也许这样的话放到一个自视甚高的大作家身上有点难以理解,但是她是大作家的同时,也是一个小女子,有人说小女子在爱情里总会犯傻。胡兰成在给张爱玲的第一封信里,形容她好似花来衫里,影落池中。我猜测她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陷落了一颗心,这样直白却又不失礼貌的赞美,这是他给她的第一句情话,很美的一句话,印证了,才子总配佳人。 而接下来当我看到胡兰
成平静的对张爱玲说他和范秀美早已结为夫妇,我立马炸了毛,在寝室里各种大骂,我无法理解为何他会觉得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爱情的背叛最让人不岔莫过于理所当然,但转念一想,那时是什么时候,是男子依旧可以娶很多小妾的时代。我很愤怒,我认为张爱玲那样奇特的女子是应该被一个男子好好的宠着,好好地爱着的,可是她偏偏遇上了胡兰成,这个男人就成了她的劫数。现在的女生不也是吗,若她不在乎你,你哪里来机会去伤害她呢。林宥嘉有句歌词,有一个人能去喜欢,多珍贵。我一直觉得很对,好感很容易,喜欢上却不容易,更别谈爱上了。我们一生要遇到多少人,数不清,而又有多少的几率恰好喜欢上了其中一个人,又有多少的几率恰好你喜欢的那个人也喜欢着你,所以,那样一个人,是有多珍贵。张爱玲她很幸运的碰到了这个人,但是却用最悲伤的颜色画上了句号。她说:在他不要我之后,我的心就关闭了,再也不能够有爱情了。刚看完这本书时,我身边依旧有个他,所以并不能完全体会到那样的疼痛。也许是天意弄人,让我在恢复单身后来写这篇文章。我不知道离婚的绝望,但我深深地明白那种无力感。你再也无法和他牵手走在一条路上,你再也无法看到他眉目间的对你的宠溺,你再也无法和他一起筹划下次见面要干什么,你再也无法体会见面前一天晚上的激动心情…….很多很多无法,你只能眼睁睁看着他离开,还要宽容的说一句再见。感情上的伤是暂时的,时间可以治愈它,但是时间消不去疤痕,甚至这个疤痕每逢刮风下雨时还隐隐作痛。我不知道张爱玲是怎么度过那段时间,每个人的悲伤表达形式都不同,有些人买醉,有些人购物,有些人摔东西,有些人沉默。但是不管怎么样日子还是要过,我想张爱玲是明白的。
张爱玲是幸运的,她拥有相当高的艺术天赋,她还拥有一个爱她的母亲和姑姑,她出生在一个有资金提供让她读书的家,但她也是不幸的,她少时母亲便离家,她父亲对她的种种虐待,她那疼痛的爱情。旁人无需羡慕,亦无需怜悯,因为这便是人生。我只觉得人生在世,不顺心的事十有八九,避无可避,但心中的态度只能由自己定。不管潇洒肆意还是担惊受怕,稀里糊涂还是目光明确,荣辱不惊还是追名逐利,自己决定,自己承担。
by想文艺的疯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