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卷 第3期2006年5月
干 旱 区 资 源 与 环 境
Jo urnal o f Arid Land Reso urces and Enviro nm ent
Vo l. 20 No. 3
May. 2006
文章编号:1003-7578(2006) 03-122-05
*
甘肃省旅游业区域差异性分析及发展建议
王文瑞1, 2, 伍光和2, 曹忠祥3
(1.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室, 兰州, 730000; 2.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兰州, 730000;
3. 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 北京, 100860)
提 要:甘肃省旅游业发展水平在近些年一直处于全国落后的地位, 本文试图通过对省域内部旅游业发展差异进行研究, 并提出旨在提高全省发展能力的对策建议。本文利用旅游资源、海外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和国内旅游人数等指标对甘肃省内各区域之间的旅游业发展差异进行分析, 并认为旅游资源质量规模等级、可进入性是影响各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最后对各地州市旅游产品开发、目标市场定位和主要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甘肃省; 旅游; 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F590. 3 文献标识码:A
甘肃省旅游业从起步到现在已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 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 但是, 相对全国来说差距仍然十分显著。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甘肃省近些年的旅游发展水平始终徘徊在全国的后几位, 如海外旅游人数和旅游创汇收入于2000年、2001年、2002年和2003年分别位居全国第25与27位、25与29位、27与28位及27及28位。对于全省旅游业发展落后原因及未来发展战略已有学者作过研究[1, 2], 这里就不再赘述。过去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研究更多注重全省宏观战略及对策方面, 对省内各地州市的区域旅游发展差异性研究较少。对省内区域旅游差异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为全省旅游业发展进行空间调整和增强整体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
1 旅游资源区域差异
甘肃省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分布广泛, 而以古丝绸之路文化相关的人文旅游资源最为有名。实际上, 甘肃省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均很丰富, 只是因为过去注重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对自然旅游资源重视不够, 以至于造成两者的知名度差异。如甘肃省森林等生态旅游资源、丹霞地貌旅游资源、地质类旅游资源的分布较多且很多具有独特的优势。对于甘肃省各类旅游资源的分类和分布已有学者作过较为详细的研究[3, 4, 5, 6, 7], 这里只列出各地州市的具有世界级和国家级称号的高级别旅游资源及优秀旅游城市和AAAA 级景区(表1) 。
从相关文献及表1可以看出, 甘肃省旅游资源类型、数量和级别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不平衡的格局。如河西走廊(武威、张掖、金昌、嘉峪关和酒泉) 旅游资源数量占全省35%以上, 尤其以酒泉和嘉峪关的旅游资源级别最高, 且高级别景点集中程度最高; 而甘肃中部(兰州、白银、定西和临夏) 的旅游资源占全省30%左右, 其中以临夏、定西的旅游资源数量较多; 甘肃南部(天水、陇南和甘南) 的旅游资源占全省20%左右, 以甘南和天水的旅游资源数量较多且高级别旅游资源集中; 甘肃东部(平凉和庆阳) 的旅游资源数量占全省15%左右, 以平凉的旅游资源数量较多且级别较高。
[3]
*收稿日期:2005-03-04。
作者简介:王文瑞(1974-) , 甘肃环县人,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讲师,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旅游
表1甘肃省高级别旅游景点分布情况
T ab. 1Dist ribution of t ourist spots in Gansu pr ovince
类世界遗产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地质公园中国优秀旅游城市AAAA 级景区
别
酒泉:敦煌莫高窟; 嘉峪关:长城
酒泉:鸣沙山-月牙泉; 平凉:崆峒山; 天水:麦积山兰州:吐鲁沟、石佛沟、徐家山; 武威:天祝三峡; 平凉:云崖寺; 天水:麦积山; 甘南:冶力关、腊子口; 临夏:松鸣岩; 陇南:鸡峰山; 定西:贵清山、渭河源兰州:兴隆山; 酒泉:安西极旱荒漠、祁连山(分布于酒泉、张掖和金昌) ; 甘南:尕海-则岔; 陇南:白水江
酒泉:敦煌雅丹; 白银:黄河石林; 平凉:崆峒山
兰州市、嘉峪关市、敦煌市、
兰州: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嘉峪关:嘉峪关文物景区; 酒泉:西汉酒泉胜迹、敦煌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 平凉:崆峒山风景名胜区; 天水:麦积山风景名胜区
注:资料截至2004年底。资料来源于相关正式报道及官方网站信息并整理。
所在地及名称
2 旅游经济及旅游客源市场区域差异
反映旅游业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为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这里根据已有统计资料选取了甘肃省各地州市海外旅游人数、海外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人数等三项指标对甘肃省各区域旅游经济及市场差异进行分析。
因为2003年省内旅游业受到 非典 的影响, 旅游统计数据所反映的情况可能不具有代表性, 因此, 这里选取2002年的统计数据来分析甘肃省各地州市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占全省的比重及位次排序[8,9](表2) 。
表2
2002年甘肃省各地州市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状况及位次排序
各地市海外旅游人数
地州市*酒泉市甘南州兰州市临夏州嘉峪关市武威市张掖市天水市平凉市庆阳市陇南市定西市白银市
占全省比重%及名次比重%名次32. 9121. 3719. 467. 856. 943. 953. 672. 660. 620. 360. 110. 060. 04
[**************]13
各地市海外旅游收入各地市国内旅游人数占占全省比重%及名次比重%名次31. 921. 7124. 655. 315. 732. 963. 622. 780. 690. 430. 130. 060. 04
[**************]13
全省比重%及名次比重%名次7. 477. 4221. 453. 783. 838. 895. 7514. 38. 079. 112. 715. 22. 03
[**************]13
T ab. 2V isito rs and to urism r ev enues and their sequence of cities in G ansu prov ince in 2002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8, 9], 经整理。缺金昌市的数据。
从表2可以看出, 旅游创汇收入最高的前3个地区分别是酒泉市、兰州市和甘南州, 三者的旅游外汇收入各自占全省比重均高于20%, 总计为78. 26%, 处于绝对优势。而其余的地州市旅游外汇收入比重均低于10%。按照区域整体旅游创汇收入来看, 河西走廊5地市占44. 21%, 中部4地市占30. 06%, 南部3地州市占24. 61%, 东部2市仅占1. 12%(表3) 。
表3甘肃省各区域旅游外汇收入及国内旅游人数占全省比例情况T ab. 3P ro po rtio n of tour ists and revenue of each r egions o f Gansu in 2002
区
各区域所包括的地州市
各区域旅游外汇收入占全省比重%
各区域地州市旅游外汇收入占全省平均比重%各区域国内旅游人数占全省比重%
各区域地州市国内旅游人数占全省平均比重%
域
河西走廊*嘉峪关、酒泉44. 2111. 0525. 946. 49
中 部白银、定西30. 067. 5232. 458. 11
南 部天水24. 618. 2017. 188. 59
东 部庆阳1. 120. 5624. 428. 14
武威、张掖、兰州、临夏、甘南、陇南、平凉、
*缺少金昌市相关数据, 河西走廊未包括金昌市。
由上述分析及表2的排序可见, 河西地区吸引海外游客的整体能力较强; 而中部地区内部差异却很大, 以兰州市为主要旅游创汇区, 占该区域的82%, 其它3地市较弱, 只占该区域的18%; 甘肃南部3地州市与中部类似, 内部差异也很大, 甘南旅游创汇占该区域的88%, 而其它2市只占12%; 而东部2市的旅游创汇能力整体很弱。同时, 从各区域的地州市旅游外汇收入占全省的平均比例也可以反映出这一规律(表3) 。
但是, 甘肃省的国内旅游人数分布规律却与海外旅游人数分布有着很大的不同。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 在接待国内旅游人数方面, 排前3位的分别是兰州市、天水市和庆阳市, 三者占全省比重为44. 86%, 并不像海外旅游人数前3位地州市那样具有绝对优势。而且各区域国内旅游人数占全省比重差距不大, 均在15~35%之间, 从表3中 各区域地州市国内旅游人数占全省平均比重 也可以看出这一特征。同时, 在接待国内旅游人数方面, 河西地区、甘肃中部、甘肃南部和甘肃东部各区域中接待人数比例最高的分别是武威市、定西市、天水市和庆阳市, 这与各区域接待海外旅游人数比例最高地州市也不一致。
3区域差异原因分析
影响甘肃省各地州市旅游发展差异的因素很多, 可以从供需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供给方面包括旅游资源质量规模、可进入性和旅游设施条件等因素, 需求方面包括收入水平、闲暇时间和旅游偏好等因素。根据甘肃省实际情况, 影响甘肃省内各地州市旅游发展差异的因素主要有可进入性、旅游设施条件和旅游资源质量和规模等级等因素。本文分别对影响各区域海外客源市场和国内客源市场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3. 1
海外客源市场影响因素
通过综合分析及国内旅游发展的相关经验, 可以发现影响甘肃省各区域海外客源市场的主要因素为旅游资源规模等级和可进入性。如2002年接待海外旅游人数排前5位的酒泉市、甘南州、兰州市、临夏州和嘉峪关市中, 以酒泉市、兰州市和嘉峪关市的可进入性最好, 既有航空作依托, 又有便捷的铁路和公路交通运输条件, 同时, 酒泉依托敦煌莫高窟世界级旅游资源, 对海外客源市场特别是日本市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兰州市本地的旅游资源级别并不是很高, 但作为甘肃省省会, 海外客源市场较多的主要原因是便捷的航空运输条件、强大的接待和中转能力以及较多的商务旅游活动。而甘南和临夏的可进入性并不理想, 吸引海外旅游市场的主要因素是具有独特的伊斯兰文化、深厚的藏传佛教文化和原始淳朴的生态环境等旅游资源优势[10]。而其余地州市在可进入性和旅游资源级别方面都不如上述地区, 因此对海外旅游客源市场吸引力相对较小。
3. 2国内客源市场影响因素
根据笔者近些年所作甘肃省部分地州市县旅游规划中的研究发现, 甘肃省大部分地州市国内客源市场主要依靠周边地区且旅游目的以观光旅游为主, 外省的客源比例较小。因此, 影响国内客源市场的主要因素为各地州市的旅游资源特点和周边地区的人口、地区经济水平等。如表2中国内旅游人数排前5位的分别为兰州市、天水市、庆阳市、武威市和平凉市。兰州市因其为省会城市, 吸引的国内旅游者主要为商务、会议、政务、探亲访友和去甘肃其它旅游地的中转者。天水依靠 中国四大名窟 之一的麦积山石窟对省内外的游客产生较大的吸引力, 但是根据调查, 天水市的国内客源市场仍然以省内和陕西宝鸡客源市场为主∀。武威依托邻近省内具有最高出游能力的兰州市客源市场, 并且以 中国旅游标志故乡 而闻名。平凉市依托崆峒山的资源优势和地处陕甘宁接壤地区的区位优势[12]以及国道312线所提供的便利交通, 使得其具有较高的国内客源市场份额。庆阳市旅游资源并不丰富, 交通条件也不是很便利, 而其国内旅游
[11]
人数居于全省的3位, 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
4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知, 甘肃省内旅游业发展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近年来各地州市政府都在努力
试图把各自区域建设成为甘肃省重要的旅游区, 但是从全省旅游业发展战略角度来看, 甘肃省还是应该选择非平衡发展战略[2]。甘肃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针对当地的相应条件和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情况, 有选择地支持发展重点区域, 而对其它非重点区域采取有步骤地安排和以其它方式鼓励自主发展, 并加强监管。
(,
根据各地州市旅游资源类型特点和目前的发展现状, 按照目标客源市场的不同, 对甘肃省各地州市旅游业发展提出相应的旅游产品方向和开发建议(表4) 。
表4甘肃省各地州市旅游业发展定位
T ab. 4Sug gestio ns fo r each reg ion #s to urism develo pment of G ansu
地州市兰州市嘉峪关市酒泉市
重点目标市场国内市场海外市场海外市场
旅游产品开发方向城市旅游、商务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工业旅游石窟文化旅游、沙漠-雅丹观光旅游、历史遗迹考察游农业观光游、裕固族风情游镍都工业游、骊靬文化游历史文化旅游、天祝三峡-藏族风情游
黄河石林观光游、红色旅游崆峒道教文化-自然观光游黄土高原文化游、农耕文化游麦积山石窟文化游、西秦岭观光游、温泉度假游
藏族风情游、藏传佛教文化游、草原风光游
自然风光游、石窟文化游自然观光游自然观光游
扩大 中国旅游标志故乡 的影响注意黄河石林影视拍摄基地建设努力开拓陕西省客源市场
加快 道情皮影 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加快麦积山 申遗 工作, 继续完善 麦积山 大旅游区建设工作
注意环境保护和文化旅游资源保护, 青藏铁路建成后与西藏的空间竞争关系旅游开发努力改善交通
改变干旱、贫穷的传统形象
主要开发建议
改善城市形象
注重加强参与性项目, 加强与酒泉合作加强与嘉峪关、张掖合作, 构建 大敦煌 旅游圈场) 旅游
张掖市金昌市武威市白银市平凉市庆阳市
国内市场省内市场国内市场国内市场国内市场国内市场
佛教文化游、祁连山观光游、注意开发祁连山自然风光(包括军马
天水市海内外市场
甘南州海内外市场
临夏州陇南市定西市
海内外市场省内市场国内市场
回族风情游、伊斯兰文化游、注意整体形象的构建、加强伊斯兰文化
表4只简要提出甘肃省各地州市旅游发展的目标市场、旅游产品方向和开发建议, 这是从全省角度和面向省内外和海外客源市场提出的战略性建议。在面对外部市场时, 甘肃省旅游产品开发还要考虑同类
型旅游资源的竞争(如石窟类旅游资源) , 避免重复建设, 构建全省整体旅游形象。
5总结
甘肃省省内各地州市之间的旅游发展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特别是海外旅游市场发展差异较大, 而国内旅游市场差异较小。造成这种区域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旅游资源规模等级和可进入性。在未来发展中, 各地区要根据自身条件开发不同旅游产品, 有针对性地开拓旅游目标市场, 并相应地在开发建设时需要注意一些关键问题。同时, 全省旅游业要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 塑造整体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肖星, 李亚兵, 侯佩旭. 21世纪甘肃旅游资源开发创新研究[J]. 旅游学刊, 2003, 18(6) :106-110. [2]肖星, 王生鹏. 甘肃旅游点轴开发模式探讨[J].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 , 2003, (2) :36-40. [3]魏宝祥. 甘肃旅游资源赋存状况分析[J]. 河西学院学报, 2003, 19(6):33-36.
[4]芦维忠. 甘肃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类型划分及开发初探[J ]. 林业资源管理, 2003, (2) :17-19.
[5]何喜刚, 魏宝祥. 甘肃省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3, 39(1) :74-78. [6]齐德利, 肖星, 陈致均. 甘肃丹霞地貌旅游资源形象建设研究[J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4, 23(1) :47-51. [7]孟易辰, 苏建平. 甘肃省旅游地质资源及其分类[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4, 23(4) :21-24.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 中国旅游年鉴2003[Z],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3. [9]甘肃省年鉴编委会. 甘肃年鉴2003[Z],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3.
[10]王景波, 肖星, 李亚兵. 甘肃省海外旅游者旅游行为分析及旅游开发对策[J]. 开发研究, 2003, (2) :50-52.
[11]董晓峰, 安瑛. 中国旅游标志故乡旅游业崛起研究-武威市旅游业潜力与发展定位[J]. 开发研究, 2001, (6) :46-48.
[12]尤飞, 李宇. 陕甘宁接壤区旅游资源开发战略与布局规划初探-以甘肃平凉地区为例[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3, 26(增刊) :249-252.
Analysis on Inter -region Tourism Differences of Gansu Province
WA NG Wen-rui 1, 2, WU G uang -he 2, CA O Zhong -xiang 3
(1. Cold and Arid Region s E nvironmental and En gineering Research In stitu te, C AS, Lanz hou 730000;
2. College of Envir onm ent an d Res ou rces of Lanz hou U nivers ity, Lanzh ou 730000;
3. C hina Institute for M arin e Affairs, Beijing 100860, Ch ina)
Abstract
For improving integrated com petition of Gansu' s tourism , this research is devoted to the tourist at tractio n character istics, inboard and outboard tourist market analy sis and offer the sugg estio ns for each region of Gansu prov ince. Firstly the paper eng ages in a detailed examination o f structure of Gansu's to ur ist attr actio ns, inter-region and fo reig n to urist m arket, to urism revenue. N ex t the article addres ses the reason fo r differences o f inbo ar d and foreign tourist market, and finds the r eason focus on attrac tion g rades, accessible and regional econo mic. Lastly the paper gives som e sugg estions for each region' s to ur ism pro ducts, tourism market directions and practice adv isem ent.
Key words :tourism; reg io nal difference; Gansu pro vince
第20卷 第3期2006年5月
干 旱 区 资 源 与 环 境
Jo urnal o f Arid Land Reso urces and Enviro nm ent
Vo l. 20 No. 3
May. 2006
文章编号:1003-7578(2006) 03-122-05
*
甘肃省旅游业区域差异性分析及发展建议
王文瑞1, 2, 伍光和2, 曹忠祥3
(1.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室, 兰州, 730000; 2.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兰州, 730000;
3. 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 北京, 100860)
提 要:甘肃省旅游业发展水平在近些年一直处于全国落后的地位, 本文试图通过对省域内部旅游业发展差异进行研究, 并提出旨在提高全省发展能力的对策建议。本文利用旅游资源、海外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和国内旅游人数等指标对甘肃省内各区域之间的旅游业发展差异进行分析, 并认为旅游资源质量规模等级、可进入性是影响各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最后对各地州市旅游产品开发、目标市场定位和主要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甘肃省; 旅游; 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F590. 3 文献标识码:A
甘肃省旅游业从起步到现在已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 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 但是, 相对全国来说差距仍然十分显著。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甘肃省近些年的旅游发展水平始终徘徊在全国的后几位, 如海外旅游人数和旅游创汇收入于2000年、2001年、2002年和2003年分别位居全国第25与27位、25与29位、27与28位及27及28位。对于全省旅游业发展落后原因及未来发展战略已有学者作过研究[1, 2], 这里就不再赘述。过去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研究更多注重全省宏观战略及对策方面, 对省内各地州市的区域旅游发展差异性研究较少。对省内区域旅游差异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为全省旅游业发展进行空间调整和增强整体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
1 旅游资源区域差异
甘肃省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分布广泛, 而以古丝绸之路文化相关的人文旅游资源最为有名。实际上, 甘肃省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均很丰富, 只是因为过去注重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对自然旅游资源重视不够, 以至于造成两者的知名度差异。如甘肃省森林等生态旅游资源、丹霞地貌旅游资源、地质类旅游资源的分布较多且很多具有独特的优势。对于甘肃省各类旅游资源的分类和分布已有学者作过较为详细的研究[3, 4, 5, 6, 7], 这里只列出各地州市的具有世界级和国家级称号的高级别旅游资源及优秀旅游城市和AAAA 级景区(表1) 。
从相关文献及表1可以看出, 甘肃省旅游资源类型、数量和级别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不平衡的格局。如河西走廊(武威、张掖、金昌、嘉峪关和酒泉) 旅游资源数量占全省35%以上, 尤其以酒泉和嘉峪关的旅游资源级别最高, 且高级别景点集中程度最高; 而甘肃中部(兰州、白银、定西和临夏) 的旅游资源占全省30%左右, 其中以临夏、定西的旅游资源数量较多; 甘肃南部(天水、陇南和甘南) 的旅游资源占全省20%左右, 以甘南和天水的旅游资源数量较多且高级别旅游资源集中; 甘肃东部(平凉和庆阳) 的旅游资源数量占全省15%左右, 以平凉的旅游资源数量较多且级别较高。
[3]
*收稿日期:2005-03-04。
作者简介:王文瑞(1974-) , 甘肃环县人,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讲师,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旅游
表1甘肃省高级别旅游景点分布情况
T ab. 1Dist ribution of t ourist spots in Gansu pr ovince
类世界遗产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地质公园中国优秀旅游城市AAAA 级景区
别
酒泉:敦煌莫高窟; 嘉峪关:长城
酒泉:鸣沙山-月牙泉; 平凉:崆峒山; 天水:麦积山兰州:吐鲁沟、石佛沟、徐家山; 武威:天祝三峡; 平凉:云崖寺; 天水:麦积山; 甘南:冶力关、腊子口; 临夏:松鸣岩; 陇南:鸡峰山; 定西:贵清山、渭河源兰州:兴隆山; 酒泉:安西极旱荒漠、祁连山(分布于酒泉、张掖和金昌) ; 甘南:尕海-则岔; 陇南:白水江
酒泉:敦煌雅丹; 白银:黄河石林; 平凉:崆峒山
兰州市、嘉峪关市、敦煌市、
兰州: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嘉峪关:嘉峪关文物景区; 酒泉:西汉酒泉胜迹、敦煌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 平凉:崆峒山风景名胜区; 天水:麦积山风景名胜区
注:资料截至2004年底。资料来源于相关正式报道及官方网站信息并整理。
所在地及名称
2 旅游经济及旅游客源市场区域差异
反映旅游业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为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这里根据已有统计资料选取了甘肃省各地州市海外旅游人数、海外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人数等三项指标对甘肃省各区域旅游经济及市场差异进行分析。
因为2003年省内旅游业受到 非典 的影响, 旅游统计数据所反映的情况可能不具有代表性, 因此, 这里选取2002年的统计数据来分析甘肃省各地州市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占全省的比重及位次排序[8,9](表2) 。
表2
2002年甘肃省各地州市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状况及位次排序
各地市海外旅游人数
地州市*酒泉市甘南州兰州市临夏州嘉峪关市武威市张掖市天水市平凉市庆阳市陇南市定西市白银市
占全省比重%及名次比重%名次32. 9121. 3719. 467. 856. 943. 953. 672. 660. 620. 360. 110. 060. 04
[**************]13
各地市海外旅游收入各地市国内旅游人数占占全省比重%及名次比重%名次31. 921. 7124. 655. 315. 732. 963. 622. 780. 690. 430. 130. 060. 04
[**************]13
全省比重%及名次比重%名次7. 477. 4221. 453. 783. 838. 895. 7514. 38. 079. 112. 715. 22. 03
[**************]13
T ab. 2V isito rs and to urism r ev enues and their sequence of cities in G ansu prov ince in 2002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8, 9], 经整理。缺金昌市的数据。
从表2可以看出, 旅游创汇收入最高的前3个地区分别是酒泉市、兰州市和甘南州, 三者的旅游外汇收入各自占全省比重均高于20%, 总计为78. 26%, 处于绝对优势。而其余的地州市旅游外汇收入比重均低于10%。按照区域整体旅游创汇收入来看, 河西走廊5地市占44. 21%, 中部4地市占30. 06%, 南部3地州市占24. 61%, 东部2市仅占1. 12%(表3) 。
表3甘肃省各区域旅游外汇收入及国内旅游人数占全省比例情况T ab. 3P ro po rtio n of tour ists and revenue of each r egions o f Gansu in 2002
区
各区域所包括的地州市
各区域旅游外汇收入占全省比重%
各区域地州市旅游外汇收入占全省平均比重%各区域国内旅游人数占全省比重%
各区域地州市国内旅游人数占全省平均比重%
域
河西走廊*嘉峪关、酒泉44. 2111. 0525. 946. 49
中 部白银、定西30. 067. 5232. 458. 11
南 部天水24. 618. 2017. 188. 59
东 部庆阳1. 120. 5624. 428. 14
武威、张掖、兰州、临夏、甘南、陇南、平凉、
*缺少金昌市相关数据, 河西走廊未包括金昌市。
由上述分析及表2的排序可见, 河西地区吸引海外游客的整体能力较强; 而中部地区内部差异却很大, 以兰州市为主要旅游创汇区, 占该区域的82%, 其它3地市较弱, 只占该区域的18%; 甘肃南部3地州市与中部类似, 内部差异也很大, 甘南旅游创汇占该区域的88%, 而其它2市只占12%; 而东部2市的旅游创汇能力整体很弱。同时, 从各区域的地州市旅游外汇收入占全省的平均比例也可以反映出这一规律(表3) 。
但是, 甘肃省的国内旅游人数分布规律却与海外旅游人数分布有着很大的不同。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 在接待国内旅游人数方面, 排前3位的分别是兰州市、天水市和庆阳市, 三者占全省比重为44. 86%, 并不像海外旅游人数前3位地州市那样具有绝对优势。而且各区域国内旅游人数占全省比重差距不大, 均在15~35%之间, 从表3中 各区域地州市国内旅游人数占全省平均比重 也可以看出这一特征。同时, 在接待国内旅游人数方面, 河西地区、甘肃中部、甘肃南部和甘肃东部各区域中接待人数比例最高的分别是武威市、定西市、天水市和庆阳市, 这与各区域接待海外旅游人数比例最高地州市也不一致。
3区域差异原因分析
影响甘肃省各地州市旅游发展差异的因素很多, 可以从供需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供给方面包括旅游资源质量规模、可进入性和旅游设施条件等因素, 需求方面包括收入水平、闲暇时间和旅游偏好等因素。根据甘肃省实际情况, 影响甘肃省内各地州市旅游发展差异的因素主要有可进入性、旅游设施条件和旅游资源质量和规模等级等因素。本文分别对影响各区域海外客源市场和国内客源市场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3. 1
海外客源市场影响因素
通过综合分析及国内旅游发展的相关经验, 可以发现影响甘肃省各区域海外客源市场的主要因素为旅游资源规模等级和可进入性。如2002年接待海外旅游人数排前5位的酒泉市、甘南州、兰州市、临夏州和嘉峪关市中, 以酒泉市、兰州市和嘉峪关市的可进入性最好, 既有航空作依托, 又有便捷的铁路和公路交通运输条件, 同时, 酒泉依托敦煌莫高窟世界级旅游资源, 对海外客源市场特别是日本市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兰州市本地的旅游资源级别并不是很高, 但作为甘肃省省会, 海外客源市场较多的主要原因是便捷的航空运输条件、强大的接待和中转能力以及较多的商务旅游活动。而甘南和临夏的可进入性并不理想, 吸引海外旅游市场的主要因素是具有独特的伊斯兰文化、深厚的藏传佛教文化和原始淳朴的生态环境等旅游资源优势[10]。而其余地州市在可进入性和旅游资源级别方面都不如上述地区, 因此对海外旅游客源市场吸引力相对较小。
3. 2国内客源市场影响因素
根据笔者近些年所作甘肃省部分地州市县旅游规划中的研究发现, 甘肃省大部分地州市国内客源市场主要依靠周边地区且旅游目的以观光旅游为主, 外省的客源比例较小。因此, 影响国内客源市场的主要因素为各地州市的旅游资源特点和周边地区的人口、地区经济水平等。如表2中国内旅游人数排前5位的分别为兰州市、天水市、庆阳市、武威市和平凉市。兰州市因其为省会城市, 吸引的国内旅游者主要为商务、会议、政务、探亲访友和去甘肃其它旅游地的中转者。天水依靠 中国四大名窟 之一的麦积山石窟对省内外的游客产生较大的吸引力, 但是根据调查, 天水市的国内客源市场仍然以省内和陕西宝鸡客源市场为主∀。武威依托邻近省内具有最高出游能力的兰州市客源市场, 并且以 中国旅游标志故乡 而闻名。平凉市依托崆峒山的资源优势和地处陕甘宁接壤地区的区位优势[12]以及国道312线所提供的便利交通, 使得其具有较高的国内客源市场份额。庆阳市旅游资源并不丰富, 交通条件也不是很便利, 而其国内旅游
[11]
人数居于全省的3位, 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
4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知, 甘肃省内旅游业发展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近年来各地州市政府都在努力
试图把各自区域建设成为甘肃省重要的旅游区, 但是从全省旅游业发展战略角度来看, 甘肃省还是应该选择非平衡发展战略[2]。甘肃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针对当地的相应条件和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情况, 有选择地支持发展重点区域, 而对其它非重点区域采取有步骤地安排和以其它方式鼓励自主发展, 并加强监管。
(,
根据各地州市旅游资源类型特点和目前的发展现状, 按照目标客源市场的不同, 对甘肃省各地州市旅游业发展提出相应的旅游产品方向和开发建议(表4) 。
表4甘肃省各地州市旅游业发展定位
T ab. 4Sug gestio ns fo r each reg ion #s to urism develo pment of G ansu
地州市兰州市嘉峪关市酒泉市
重点目标市场国内市场海外市场海外市场
旅游产品开发方向城市旅游、商务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工业旅游石窟文化旅游、沙漠-雅丹观光旅游、历史遗迹考察游农业观光游、裕固族风情游镍都工业游、骊靬文化游历史文化旅游、天祝三峡-藏族风情游
黄河石林观光游、红色旅游崆峒道教文化-自然观光游黄土高原文化游、农耕文化游麦积山石窟文化游、西秦岭观光游、温泉度假游
藏族风情游、藏传佛教文化游、草原风光游
自然风光游、石窟文化游自然观光游自然观光游
扩大 中国旅游标志故乡 的影响注意黄河石林影视拍摄基地建设努力开拓陕西省客源市场
加快 道情皮影 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加快麦积山 申遗 工作, 继续完善 麦积山 大旅游区建设工作
注意环境保护和文化旅游资源保护, 青藏铁路建成后与西藏的空间竞争关系旅游开发努力改善交通
改变干旱、贫穷的传统形象
主要开发建议
改善城市形象
注重加强参与性项目, 加强与酒泉合作加强与嘉峪关、张掖合作, 构建 大敦煌 旅游圈场) 旅游
张掖市金昌市武威市白银市平凉市庆阳市
国内市场省内市场国内市场国内市场国内市场国内市场
佛教文化游、祁连山观光游、注意开发祁连山自然风光(包括军马
天水市海内外市场
甘南州海内外市场
临夏州陇南市定西市
海内外市场省内市场国内市场
回族风情游、伊斯兰文化游、注意整体形象的构建、加强伊斯兰文化
表4只简要提出甘肃省各地州市旅游发展的目标市场、旅游产品方向和开发建议, 这是从全省角度和面向省内外和海外客源市场提出的战略性建议。在面对外部市场时, 甘肃省旅游产品开发还要考虑同类
型旅游资源的竞争(如石窟类旅游资源) , 避免重复建设, 构建全省整体旅游形象。
5总结
甘肃省省内各地州市之间的旅游发展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特别是海外旅游市场发展差异较大, 而国内旅游市场差异较小。造成这种区域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旅游资源规模等级和可进入性。在未来发展中, 各地区要根据自身条件开发不同旅游产品, 有针对性地开拓旅游目标市场, 并相应地在开发建设时需要注意一些关键问题。同时, 全省旅游业要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 塑造整体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肖星, 李亚兵, 侯佩旭. 21世纪甘肃旅游资源开发创新研究[J]. 旅游学刊, 2003, 18(6) :106-110. [2]肖星, 王生鹏. 甘肃旅游点轴开发模式探讨[J].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 , 2003, (2) :36-40. [3]魏宝祥. 甘肃旅游资源赋存状况分析[J]. 河西学院学报, 2003, 19(6):33-36.
[4]芦维忠. 甘肃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类型划分及开发初探[J ]. 林业资源管理, 2003, (2) :17-19.
[5]何喜刚, 魏宝祥. 甘肃省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3, 39(1) :74-78. [6]齐德利, 肖星, 陈致均. 甘肃丹霞地貌旅游资源形象建设研究[J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4, 23(1) :47-51. [7]孟易辰, 苏建平. 甘肃省旅游地质资源及其分类[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4, 23(4) :21-24.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 中国旅游年鉴2003[Z],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3. [9]甘肃省年鉴编委会. 甘肃年鉴2003[Z],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3.
[10]王景波, 肖星, 李亚兵. 甘肃省海外旅游者旅游行为分析及旅游开发对策[J]. 开发研究, 2003, (2) :50-52.
[11]董晓峰, 安瑛. 中国旅游标志故乡旅游业崛起研究-武威市旅游业潜力与发展定位[J]. 开发研究, 2001, (6) :46-48.
[12]尤飞, 李宇. 陕甘宁接壤区旅游资源开发战略与布局规划初探-以甘肃平凉地区为例[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3, 26(增刊) :249-252.
Analysis on Inter -region Tourism Differences of Gansu Province
WA NG Wen-rui 1, 2, WU G uang -he 2, CA O Zhong -xiang 3
(1. Cold and Arid Region s E nvironmental and En gineering Research In stitu te, C AS, Lanz hou 730000;
2. College of Envir onm ent an d Res ou rces of Lanz hou U nivers ity, Lanzh ou 730000;
3. C hina Institute for M arin e Affairs, Beijing 100860, Ch ina)
Abstract
For improving integrated com petition of Gansu' s tourism , this research is devoted to the tourist at tractio n character istics, inboard and outboard tourist market analy sis and offer the sugg estio ns for each region of Gansu prov ince. Firstly the paper eng ages in a detailed examination o f structure of Gansu's to ur ist attr actio ns, inter-region and fo reig n to urist m arket, to urism revenue. N ex t the article addres ses the reason fo r differences o f inbo ar d and foreign tourist market, and finds the r eason focus on attrac tion g rades, accessible and regional econo mic. Lastly the paper gives som e sugg estions for each region' s to ur ism pro ducts, tourism market directions and practice adv isem ent.
Key words :tourism; reg io nal difference; Gansu pro v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