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在监狱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敦化监狱:盛国东
1951年,萨提亚采用联合治疗,接待了她的第一个家庭。事情起源于她对于一个已经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青年女子的治疗。经过了大约六个月的治疗后,这位病人的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在这之后,萨提亚却接到了来自病人母亲的一个电话,她的母亲声称自己将要控告萨提亚离间她们母女之间的感情。萨提亚并没有按照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这位母亲的话,而是听出了她的声音中隐含的请求。于是萨提亚邀请这位女士和她的女儿一起来参加下一个疗程的治疗。当治疗开始之后,女儿与萨提亚之间的关系顿时开始瓦解,这位年轻的女性似乎又回到了她治疗过程的起点。
而当萨提亚继续与她们两个治疗的时候,一种崭新的治疗关系渐渐在母亲、女儿及治疗师之间形成。由此,萨提亚想到邀请这个家庭中的父亲也加入进来。但是当他真的成为治疗过程中一部分的时候,刚刚建立起来的治疗关系再一次土崩瓦解。此时此刻,萨提亚意识到她开始接近事情的核心。
她询问在这个家庭中是否还有其他成员存在。余下的这个成员被家人描述为“黄金宝贝”,他是家庭中的儿子,同时也是女儿的兄弟,当他进入治疗室,并展现出他在家庭中的权力地位时,萨提亚更加清楚的看到了女儿所扮演的毫无地位可言的家庭角色,以及她为了在家庭系统当中生存下去而做出的种种痛苦的挣扎。 这些早期的经验以及接下来许多相似的案例让萨提亚意识到了在家庭体系中存在的动力和力量。治疗开始更明显地选择多个家庭成员的参与,而不仅仅被认定病人的个体进行工作。萨提亚不断的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以达到干预整个系统的目的。
每一个成员的不断成长和变化,既可能像一首生命和谐一致的交响乐一样美好,也可能成为一场令人绝望的斗争,在痛苦和自我挣扎中不断被塑造,并最终发展为一个功能不良的家庭系统。
大多数犯人之所以犯罪,从根上说都来源于功能不良的家庭。而对于每一个犯人而言,家庭又对他们的改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对于一些心理问题严重的犯人。
我曾经用一年的时间研究了萨提亚的家庭治疗模式,很受启发。做为监狱的心理咨询师,我也试着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我和我们的民警组成了一个家庭系列,尽量还原犯人的家庭原样。从而触动他的思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 “家庭重塑”的手法,用在场的其他人代替求助者的家庭成员,让求助者摆出自己的家庭结构,并将自己的不满、愤怒、失望、委屈这些压抑的情绪对着“替身”宣泄出来。
服刑人员佟某,因盗窃罪被判刑三年六个月,于2008年12月9日入我监狱服刑改造。2009年2月27日下午14点多,在劳动车间趁同犯都去放茅之机,用小剪刀将右手臂划伤。事后据了解,该犯在4岁时父母离异,母亲不知去向,由父亲抚养长大。在其上小学二年级放暑假时,跑到兵工厂附近玩耍,不小心被电网击伤,在医院住了四个月才出院。后来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在家。他的父亲没有正式工作,为了养家糊口,就得出去打零工,每天是早出晚归,根本就没有闲暇时间来照看他。一个人在家没意思,他就经常出去和一帮孩子玩,时间长了,就经常不回家,东家住西家住的,久了就开始学坏了,经常偷东西,被抓住了警察拿他也没办法,因年龄太小,负不了刑事责任,只能送他回家,父亲的管教根本就不起作用,只能是耳边风,他依然是我行我素。等他年满十六周岁时,再犯事时,警察可就没那么客气了,他就成了派出所和拘留所的长客了。在2005年的11月份,他因盗窃罪被劳动教养一年,2007年6月份又因盗窃罪被拘役六个月。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厌倦了在外漂泊的生活,非常渴望有个温暖的家,他就回到了家,可这时家里却发生了变化,他的父亲给他找了一个继母,刚开始两个人还能和平相处,时间长了就出现了矛盾,继母总说他是多余的,
没有他她们夫妻俩会过的非常好,所以就对他非常不好,致使两人经常吵架,他最后一次离家出走就是与继母吵架才走的。这次划手臂是因为头一天家里邮来个邮包,邮寄人的名字是他的继母,他看到这个名字就非常的反感,想到她的诸多不好,就非常的闹心,由此也增加了他的顾虑,出监后还能不能回这个家,今后生活还有没有找落,因此他的情绪非常的焦虑烦躁。为了缓解这种焦虑的情绪,他就采取了划手臂这种方式进行宣泄来缓解内心的焦虑。
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佟胜杰的经历就说明许多主要事情的根源就像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就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他的内在感受。
为了避免类似的情况再度发生,我对他采用了雕塑技术。我在民警中选择了几个人分别代表他的家人。他的父亲和他的继母。(这也是受了海灵格的启发,并且受限于监狱这一特殊场合,家里人是没有办法在现场的。)我要求他和民警雕塑出一些姿势,通过身体语言来获得他们正在沟通的信息。这些身体姿势将那些通常超出来访者意识范围的隐蔽信息重新带入了他们的的意识觉察之中。在运用雕塑技术中,我发现他特别需要他自己的个人空间,不论这种空间是大还是小:他非常强烈的希望得到一些可以证明自己价值的东西。他的人生轨迹使他的自尊水平非常低,这样的低自尊使他不能很好的活下去,并认为自己毫无价值。
任何一个罪犯,他都是低自尊的。在关系中常常被描述为等级式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他们常常处于屈从或低下的位置,往往表现的十分脆弱。而民警往往不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表现的优越和强大(大多是无意识的)。这时的犯人的主观感受大多是空虚、愤怒、恐惧和无助。与之的一体的身体语言则包括讨好、指责、超理智、以及打岔等姿态。这些姿态无疑是在昭示我们那些掩藏在表面之下的心理创伤。
在随后的咨询中,我逐步帮他找到他的价值感、希望、对自我的接纳,赋予自己的力量,以及担负责任的抉择的能力。我建议他每天早晨站在镜子前,并且对自己说三遍:这个世界因我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这是个艰难的过程,特别对一个罪犯来说。)我保持了和他短时间内多次接触。帮助他寻找他的资源,并培养在高自尊水平上做出选择的能力。通过不断的向他展示接纳和理解,而不是评判,我鼓励他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内心的每一个角落,告诉他即便那些令人厌恶的事件也具有特殊的价值:它们同样是我们内部资源的一部分。我们只有尊重自己所有的感受,才能够对如何处理它们做出由衷的感觉。并利用这些内在的部分来帮助自己成长,成为一个更加完整的人。
完整的自我总比人们所看到的自己更多。就像我们虽然看不到自身手指中的骨骼,但是当我们移动手指时,却同时有着对于这些骨骼的认识和知觉。
服刑人员朴某,1981年7月9日出生,1999年8月曾因盗窃罪被判刑4年,这次又因为盗窃被判刑3年。该犯入监后目光呆滞,经常低头想事,高度近视,表现忧郁,性格内向,好静,孤僻,缄默冷淡,落落寡和,不与他人沟通,经常暗自流泪。据了解,朴犯自幼被养父母抱养,至今也不知道亲生父母是谁。虽然是被抱养的,但养父母对他很好,他的童年过的还是非常愉快的。但好景不长,在他上初中的时候,养父母的感情开始出现裂痕。在他初三快毕业的时候,养父母终因感情不和而离婚。学习成绩不错的他因为缺少了养父这个经济支柱,不得不放弃了考大学的梦想,只能上了一所职业中专,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音乐专业。在学校,仅靠养母打工挣钱已很难维持他的日常开销,看到别的同学穿漂亮衣服,上街购物下饭馆,他的心理开始不平横起来。他就开始偷别人的东西和钱物,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锒铛入狱。等他出狱后,养母已远嫁到韩国去了,不再管他。为了生存,他就到酒吧去给人弹钢琴,有时候也到教会去帮忙,看到教会的东西没人看管,他就又把手伸向了教会,最终再次入狱。入监后,看到别的同犯亲人来接见,回来后兴高采烈的神情,他就越发感到
自己孤独可怜,自卑心理也越来越严重,所以经常自己暗地里哭泣,甚至有时产生了自杀的念头。
接待朴某后,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建他的自尊。好的治疗必须检验这种代际传承下来的不良模式,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它们,并予以转化。因此,我将大部分工作的重点放在以下两个方面:更新他的体验,并将他们从童年习得的、受限制的功能不良的应对模式当中解放出来。通过层层解析他的行为、感受、观点、内心的期待、真实的渴望,从而了解真正的自我,达到让他对自我的认同与接纳,提升自我的满足感。
根据心理学家的统计,每个人每天大约会产生5万个想法。如果你拥有积极的态度,那么你就能乐观地、富有创造力地把这5万个想法转换成正面的能源和动力;如果你的态度是消极的,你就会显得悲观、软弱、缺乏安全感,同时也会把这5万个想法变成负面的障碍和阻力。
要想重建高自尊,必须让他经历整个改变和转化的过程。过程是唯一改变的道路。无论年龄和所处的环境如何,改变------特别是内部的改变,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可能发生的。对于那些陷入困境并感到自己毫无希望的人来说,这一理念格外重要。
我同样运用了雕塑技术,并成功的让他理解:他只能接受现实,接受父母给予他的不完整的爱。对于已经发生的无法改变的事情,他只能顺从。否则你只能一直背负着这个愤怒,让它继续耗费你的能量,影响你的生活质量。自己之所以对父母有着那么多的怨恨和失望,都是因为他对他们有太多的期待。但这种期待是你的,但当期待不可能实现的时候,你是否还要一直捧着它。并处理了他愤怒和受伤害的情绪,让他接受了自己此时的情绪,为自身和情绪负担起完全的责任。他渐渐的平静下来,接受了每天的生活,并逐渐走上了积极改造的道路,最后被依法减刑7个月提前释放。
运用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从根本上帮助犯人接触到他们隐藏在认知水平之下的深层渴望。知道认知层面上的改变还不足以转变他们更深层的应对模式。在整个咨询过程中,我广泛地采纳了经验性的模式,实践证明,直接的体验远比某种技术更具有效力。
运用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其治疗目标是促进健康,而非是消除症状,是将犯人表现出来的病态能量转变为有利的用途。转变和萎缩原则是达到这些目标的基础。即如果导致症状发展的过程改变了,那么症状就会瓦解。这个过程是附加的,因此咨询师不必特意去消除任何事物。如同走进一个黑暗的房间,当打开电灯,黑暗就消失了。我们所做的只是增加了光亮,并没有消除任何东西。这同我们在教育情景中运用消退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关注于犯人出现的问题常常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应该将关注点放在鼓励犯人的值得肯定之处,相信犯人的自我成长能力,从而使犯人产生认同感,逐渐把能量转移到积极的地方,而问题自然会得到“萎缩”。
总之,萨提亚的理论无论是在咨询还是工作坊中,都能帮助人们逐渐摆脱自己功能不良的现状----包括未曾表达的愤怒、敌意和恐惧,形成更高的自我意识水平,建立更亲密的联结,并带着更多的尊重和接纳来看待自己和他人,这一点对于监狱服刑人员来说尤为重要。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在监狱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敦化监狱:盛国东
1951年,萨提亚采用联合治疗,接待了她的第一个家庭。事情起源于她对于一个已经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青年女子的治疗。经过了大约六个月的治疗后,这位病人的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在这之后,萨提亚却接到了来自病人母亲的一个电话,她的母亲声称自己将要控告萨提亚离间她们母女之间的感情。萨提亚并没有按照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这位母亲的话,而是听出了她的声音中隐含的请求。于是萨提亚邀请这位女士和她的女儿一起来参加下一个疗程的治疗。当治疗开始之后,女儿与萨提亚之间的关系顿时开始瓦解,这位年轻的女性似乎又回到了她治疗过程的起点。
而当萨提亚继续与她们两个治疗的时候,一种崭新的治疗关系渐渐在母亲、女儿及治疗师之间形成。由此,萨提亚想到邀请这个家庭中的父亲也加入进来。但是当他真的成为治疗过程中一部分的时候,刚刚建立起来的治疗关系再一次土崩瓦解。此时此刻,萨提亚意识到她开始接近事情的核心。
她询问在这个家庭中是否还有其他成员存在。余下的这个成员被家人描述为“黄金宝贝”,他是家庭中的儿子,同时也是女儿的兄弟,当他进入治疗室,并展现出他在家庭中的权力地位时,萨提亚更加清楚的看到了女儿所扮演的毫无地位可言的家庭角色,以及她为了在家庭系统当中生存下去而做出的种种痛苦的挣扎。 这些早期的经验以及接下来许多相似的案例让萨提亚意识到了在家庭体系中存在的动力和力量。治疗开始更明显地选择多个家庭成员的参与,而不仅仅被认定病人的个体进行工作。萨提亚不断的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以达到干预整个系统的目的。
每一个成员的不断成长和变化,既可能像一首生命和谐一致的交响乐一样美好,也可能成为一场令人绝望的斗争,在痛苦和自我挣扎中不断被塑造,并最终发展为一个功能不良的家庭系统。
大多数犯人之所以犯罪,从根上说都来源于功能不良的家庭。而对于每一个犯人而言,家庭又对他们的改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对于一些心理问题严重的犯人。
我曾经用一年的时间研究了萨提亚的家庭治疗模式,很受启发。做为监狱的心理咨询师,我也试着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我和我们的民警组成了一个家庭系列,尽量还原犯人的家庭原样。从而触动他的思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 “家庭重塑”的手法,用在场的其他人代替求助者的家庭成员,让求助者摆出自己的家庭结构,并将自己的不满、愤怒、失望、委屈这些压抑的情绪对着“替身”宣泄出来。
服刑人员佟某,因盗窃罪被判刑三年六个月,于2008年12月9日入我监狱服刑改造。2009年2月27日下午14点多,在劳动车间趁同犯都去放茅之机,用小剪刀将右手臂划伤。事后据了解,该犯在4岁时父母离异,母亲不知去向,由父亲抚养长大。在其上小学二年级放暑假时,跑到兵工厂附近玩耍,不小心被电网击伤,在医院住了四个月才出院。后来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在家。他的父亲没有正式工作,为了养家糊口,就得出去打零工,每天是早出晚归,根本就没有闲暇时间来照看他。一个人在家没意思,他就经常出去和一帮孩子玩,时间长了,就经常不回家,东家住西家住的,久了就开始学坏了,经常偷东西,被抓住了警察拿他也没办法,因年龄太小,负不了刑事责任,只能送他回家,父亲的管教根本就不起作用,只能是耳边风,他依然是我行我素。等他年满十六周岁时,再犯事时,警察可就没那么客气了,他就成了派出所和拘留所的长客了。在2005年的11月份,他因盗窃罪被劳动教养一年,2007年6月份又因盗窃罪被拘役六个月。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厌倦了在外漂泊的生活,非常渴望有个温暖的家,他就回到了家,可这时家里却发生了变化,他的父亲给他找了一个继母,刚开始两个人还能和平相处,时间长了就出现了矛盾,继母总说他是多余的,
没有他她们夫妻俩会过的非常好,所以就对他非常不好,致使两人经常吵架,他最后一次离家出走就是与继母吵架才走的。这次划手臂是因为头一天家里邮来个邮包,邮寄人的名字是他的继母,他看到这个名字就非常的反感,想到她的诸多不好,就非常的闹心,由此也增加了他的顾虑,出监后还能不能回这个家,今后生活还有没有找落,因此他的情绪非常的焦虑烦躁。为了缓解这种焦虑的情绪,他就采取了划手臂这种方式进行宣泄来缓解内心的焦虑。
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佟胜杰的经历就说明许多主要事情的根源就像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就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他的内在感受。
为了避免类似的情况再度发生,我对他采用了雕塑技术。我在民警中选择了几个人分别代表他的家人。他的父亲和他的继母。(这也是受了海灵格的启发,并且受限于监狱这一特殊场合,家里人是没有办法在现场的。)我要求他和民警雕塑出一些姿势,通过身体语言来获得他们正在沟通的信息。这些身体姿势将那些通常超出来访者意识范围的隐蔽信息重新带入了他们的的意识觉察之中。在运用雕塑技术中,我发现他特别需要他自己的个人空间,不论这种空间是大还是小:他非常强烈的希望得到一些可以证明自己价值的东西。他的人生轨迹使他的自尊水平非常低,这样的低自尊使他不能很好的活下去,并认为自己毫无价值。
任何一个罪犯,他都是低自尊的。在关系中常常被描述为等级式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他们常常处于屈从或低下的位置,往往表现的十分脆弱。而民警往往不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表现的优越和强大(大多是无意识的)。这时的犯人的主观感受大多是空虚、愤怒、恐惧和无助。与之的一体的身体语言则包括讨好、指责、超理智、以及打岔等姿态。这些姿态无疑是在昭示我们那些掩藏在表面之下的心理创伤。
在随后的咨询中,我逐步帮他找到他的价值感、希望、对自我的接纳,赋予自己的力量,以及担负责任的抉择的能力。我建议他每天早晨站在镜子前,并且对自己说三遍:这个世界因我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这是个艰难的过程,特别对一个罪犯来说。)我保持了和他短时间内多次接触。帮助他寻找他的资源,并培养在高自尊水平上做出选择的能力。通过不断的向他展示接纳和理解,而不是评判,我鼓励他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内心的每一个角落,告诉他即便那些令人厌恶的事件也具有特殊的价值:它们同样是我们内部资源的一部分。我们只有尊重自己所有的感受,才能够对如何处理它们做出由衷的感觉。并利用这些内在的部分来帮助自己成长,成为一个更加完整的人。
完整的自我总比人们所看到的自己更多。就像我们虽然看不到自身手指中的骨骼,但是当我们移动手指时,却同时有着对于这些骨骼的认识和知觉。
服刑人员朴某,1981年7月9日出生,1999年8月曾因盗窃罪被判刑4年,这次又因为盗窃被判刑3年。该犯入监后目光呆滞,经常低头想事,高度近视,表现忧郁,性格内向,好静,孤僻,缄默冷淡,落落寡和,不与他人沟通,经常暗自流泪。据了解,朴犯自幼被养父母抱养,至今也不知道亲生父母是谁。虽然是被抱养的,但养父母对他很好,他的童年过的还是非常愉快的。但好景不长,在他上初中的时候,养父母的感情开始出现裂痕。在他初三快毕业的时候,养父母终因感情不和而离婚。学习成绩不错的他因为缺少了养父这个经济支柱,不得不放弃了考大学的梦想,只能上了一所职业中专,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音乐专业。在学校,仅靠养母打工挣钱已很难维持他的日常开销,看到别的同学穿漂亮衣服,上街购物下饭馆,他的心理开始不平横起来。他就开始偷别人的东西和钱物,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锒铛入狱。等他出狱后,养母已远嫁到韩国去了,不再管他。为了生存,他就到酒吧去给人弹钢琴,有时候也到教会去帮忙,看到教会的东西没人看管,他就又把手伸向了教会,最终再次入狱。入监后,看到别的同犯亲人来接见,回来后兴高采烈的神情,他就越发感到
自己孤独可怜,自卑心理也越来越严重,所以经常自己暗地里哭泣,甚至有时产生了自杀的念头。
接待朴某后,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建他的自尊。好的治疗必须检验这种代际传承下来的不良模式,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它们,并予以转化。因此,我将大部分工作的重点放在以下两个方面:更新他的体验,并将他们从童年习得的、受限制的功能不良的应对模式当中解放出来。通过层层解析他的行为、感受、观点、内心的期待、真实的渴望,从而了解真正的自我,达到让他对自我的认同与接纳,提升自我的满足感。
根据心理学家的统计,每个人每天大约会产生5万个想法。如果你拥有积极的态度,那么你就能乐观地、富有创造力地把这5万个想法转换成正面的能源和动力;如果你的态度是消极的,你就会显得悲观、软弱、缺乏安全感,同时也会把这5万个想法变成负面的障碍和阻力。
要想重建高自尊,必须让他经历整个改变和转化的过程。过程是唯一改变的道路。无论年龄和所处的环境如何,改变------特别是内部的改变,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可能发生的。对于那些陷入困境并感到自己毫无希望的人来说,这一理念格外重要。
我同样运用了雕塑技术,并成功的让他理解:他只能接受现实,接受父母给予他的不完整的爱。对于已经发生的无法改变的事情,他只能顺从。否则你只能一直背负着这个愤怒,让它继续耗费你的能量,影响你的生活质量。自己之所以对父母有着那么多的怨恨和失望,都是因为他对他们有太多的期待。但这种期待是你的,但当期待不可能实现的时候,你是否还要一直捧着它。并处理了他愤怒和受伤害的情绪,让他接受了自己此时的情绪,为自身和情绪负担起完全的责任。他渐渐的平静下来,接受了每天的生活,并逐渐走上了积极改造的道路,最后被依法减刑7个月提前释放。
运用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从根本上帮助犯人接触到他们隐藏在认知水平之下的深层渴望。知道认知层面上的改变还不足以转变他们更深层的应对模式。在整个咨询过程中,我广泛地采纳了经验性的模式,实践证明,直接的体验远比某种技术更具有效力。
运用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其治疗目标是促进健康,而非是消除症状,是将犯人表现出来的病态能量转变为有利的用途。转变和萎缩原则是达到这些目标的基础。即如果导致症状发展的过程改变了,那么症状就会瓦解。这个过程是附加的,因此咨询师不必特意去消除任何事物。如同走进一个黑暗的房间,当打开电灯,黑暗就消失了。我们所做的只是增加了光亮,并没有消除任何东西。这同我们在教育情景中运用消退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关注于犯人出现的问题常常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应该将关注点放在鼓励犯人的值得肯定之处,相信犯人的自我成长能力,从而使犯人产生认同感,逐渐把能量转移到积极的地方,而问题自然会得到“萎缩”。
总之,萨提亚的理论无论是在咨询还是工作坊中,都能帮助人们逐渐摆脱自己功能不良的现状----包括未曾表达的愤怒、敌意和恐惧,形成更高的自我意识水平,建立更亲密的联结,并带着更多的尊重和接纳来看待自己和他人,这一点对于监狱服刑人员来说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