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勘查设计书编制要点
一、泥石流的基本描述与评价
主要对泥石流沟的基本特征、爆发频率、危害性等作出初步的认识和评价。调查内容按《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执行,认真填写调查评判表。
二、危害对象的描述与评价
包括人员、财产、设施、城镇、县级以下的公路(县级及县级以上的公路由交通部门治理)等的直接经济损失或间接(潜在)的经济损失。
三、治理工程(方案)设想
对泥石流的危害性针对保护对象及现场实际情况怎么治理,要有一个初步的设想和治理思路,并对已有治理工程要有相应的描述与评价。
四、勘查工作布置
1、泥石流基础资料的调查与收集
⑴气象资料(以水文手册为依据,参考地方气象站资料):查得各相应设计频率:20年一遇、 50年一遇、 100年一遇多年平均最大的10分钟降雨量、1小时降雨量、24小时降雨量数据,并计算出相应的雨力。
⑵沟域基本资料:流域面积、汇水面积、主沟及支沟的长度、坡降等。
⑶历史上发生过的泥石流次数、危害性、发生时的降雨量、流速、流量、一次性到达沟口的最大方量及总方量、泥位、泥痕等。
2、在拟设拦砂坝部位在坝轴线上原则上布设1—3个钻孔辅以坑槽探工作控制,其它的勘查工作以地面调绘为主,辅以坑槽探工作,适当采取与工程有关的岩土样。
3、原位测试工作:(重度、颗分等)若流域面积不大,主沟道不长(原则上指﹤5km )且环境地质条件比较简单的泥石流沟,原则上以各三组为宜,其它视沟道长短及支沟多少适当增加。
4、对勘查工作的一些具体要求: ⑴工程测量要求:工程测量以独立坐标系控制,原则上以三个GPS 点(沟道较长或流域面积较大,可适当增加GPS 点)控制,并按相应控制点等级埋桩保留,以后的测图、勘探点、地质点、施工图地形校核、施工放线、施工监测等,均以此三个点作为基准点测放。
⑵测图要求:
①平面图:主沟道长﹤2km 全流域用1﹕2000比例尺测图;沟道长2km —10km 全流域用1/5000—1/10000比例尺测图(修测);沟道长﹥10km 全流域用1/10000—1/50000比例尺测图(修测);拟设工程部位用1﹕500—1﹕200比例尺测图;局部(如物源区(主要指动储量)、沟道内等)确实需要的可测1﹕500—1﹕2000比例尺的图,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②剖面图:全沟道纵断面图比例尺应与全流域平面图比例尺匹配,物源及沟道评价部分可用1﹕500—1﹕2000比例尺(规模小或沟
道狭窄可适当放大比例尺),拟设工程部位用1﹕200比例尺或更大比例尺。沟槽横剖面兼作流量计算断面;在堆积扇上反映扇面形态、沟槽、被保护对象的横剖面不得少于三个,在流通区、形成区、两沟汇合处、拟设工程部位均应测绘横剖面调查泥位、糙率、坡降计算各级
水位流量并绘制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各处崩滑体均应有纵、横剖面。
⑶工程地质测绘要求
明确测绘范围、测绘内容、测绘精度等,物源及典型(或代表性)沟道要用实测地质剖面,在拟设拦砂坝、谷坊坝等工程部位在坝轴线要实测地质剖面,其比例尺与平面图匹配;在两坝肩及坝轴线中心部位要实测垂直坝轴线的地质短剖面,若坝轴线较长,原则上以20米±或地形变化较明显处增加相应的短剖面,剖面长度原则上至坝轴线上游坝底宽处,下游至护坦长(或副坝)处为宜,比例尺1﹕200为宜;在拟设排导槽、单边防护堤、导流堤等部位,纵断面比例尺原则上与平面图相匹配,原则上20米±或地形变化较明显处须实测垂直沟道的横剖面图,比例尺1﹕200,剖面长度以沟道形态与保护对象的空间关系表示清楚为宜。
⑷在已发生过泥石流的沟口、沟道内、支沟等部位尽可能的作一些重度配浆试验。
⑸建筑材料调查与评价:与工程有关的各类建筑材料的调查与评价:包括储量、材质、距离、开采条件、运输条件、具体位置、工程用各类材料估算、各类材料运到工地的价格估算;必要时可适当布置工作量控制。
⑹治理工程基本思路:
①凡是有排导条件的,首先考虑排导以排为主;
②凡是考虑拦砂坝的地方,首先考虑库容量,所以拦砂坝位置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③需要消能、减速及固源的地方可考虑设置各坊坝;
④需要设置单边防护堤的地方,主要针对防护对象设置:
⑤设置停游场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首先考虑安全,即使溃坝其下游无危害对象;二是不大量占用耕地及其它用地;三是不会产生昂贵的征地费用。
5、图件内容要求
⑴平面图
①图名、图例、框线及框线坐标、正北标志、图签;
②比例尺:按实际比例尺出图的用数字比例尺,未按实际比例尺出图的用线条比例尺;
③地形地貌、沟道特征、物源特征及规模
④威胁对象、已有工程设施、拟设工程位置
⑤勘查工作布置,包括钻孔位置、坑槽探位置、拟测剖面线位置及编号等
⑥各种内容应用不同的符号标志清楚,主体内容应用不同的颜色(颜色要求谈)标志
⑴剖面图 ①图名、图例、图框、剖面方向、图签、剖面编号(应与平面图编号一致)、地质内容;
②比例尺:比例尺要求纵横比例尺一致,按实际比例尺出图的用数字比例尺,未按实际比例尺出图的用线条比例尺;
③全流域纵剖面图应标出全流域纵坡降及不同沟域分段纵坡降 ④其它剖面要表达的内容应与平面图一致
6、勘查设计书成册基本要求
(1)资质证书正本
(2)内审意见及内审专家签到表
(3)扉页相应人员签章签字
7、泥石流勘查设计书编制提纲
目 录
1 前言
1.1 任务来源和目的任务
1.1.1 任务来源
1.1.2 目的任务
1.2 位置交通与社会经济概况
1.2.1 位置与交通
1.2.2 社会经济概况
1.3 以往工作程度
2 自然条件和地质环境概况
2.1 地形地貌
2.2 气象水文
2.3 地层岩性
2.4 地质构造
2.4.1 地质构造
2.4.1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2.5 水文地质概况
2.6 工程地质概况
2.7 人类工程活动及其影响
3 泥石流形成条件和基本特征
3.1 泥石流形成条件
3.1.1 地形地貌条件
3.1.2 物源条件
3.1.3 水源条件
3.2 泥石流基本特征
3.2.1 各区段的冲淤特征
3.2.2 堆积物特征
3.2.3 频率和规模
3.2.4 泥石流发展趋势
3.3泥石流的成因机制及主要诱发因素
3.4泥石流的危险性及危害
3.5泥石流的防治工程设想
4 勘查设计
4.1勘查工作指导思想、原则和依据
4.1.1 指导思想
4.1.2 设计原则
4.1.3 设计依据
4.2 工作方法和手段
4.3 工作部署
4.3.1 资料收集工作
4.3.2 形成区勘查工作总体部署
4.3.3 流通区勘查工作总体部署
4.3.4 堆积区勘查工作总体部署
4.4 勘查工作具体布置
4.4.1 资料收集工作
4.4.2 泥石流野外调查与测绘
4.4.3 勘探与试验
4.4.4 泥石流计算
4.4.5 堆积区及流通区下段地形测量
4.5设计工作量
4.6勘查工作技术要求
4.6.1 泥石流形成背景条件调查
4.6.2 泥石流活动特征调查
4.6.3 泥石流性质与运动特征调查
4.6.4 泥石流堆积特征调查
4.6.5 危险区自然、社会和危害状况调查
4.6.6 勘探和试验
4.6.7工程测量技术要求
5 施工组织及保障措施
5.1 人员设备安排
5.1.1 人员组织
5.1.2 设备安排
5.2 工作进度安排
5.3 质量保证措施
5.4 安全保证措施
6 预期提交成果
7经费预算
7.1工作区基本条件
7.1.1 自然地理概况
7.1.2 地质概况
7.1.3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7.1.4 主要设计工作量
7.2 预算编制依据
7.3 预算编制过程
7.4 预算结果
附图: 1、„„泥石流应急勘查工作平面布置图
2、„„泥石流应急勘查纵剖面图
3、„„泥石流应急勘查剖面图
泥石流勘查报告编制要点
一、对泥石流有关的全流域沟道的描述与评价
包括流域面积、主沟道长、支沟分布、全沟域纵坡平均坡降及不同沟段纵坡降级及不同沟段纵坡降等基本情况的描述与评价。
二、气象资料的分析与评价
特别注意与泥石流沟流域面积有关的20年一遇、50年一遇、100年一遇的10分钟降雨量、1小时强降雨量、24小时降雨量资料的分析与评价。
三、全流域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与评价
包括全流域地表水的分布情况,特别应关注堰塞湖的分析与评价,高寒地区还应注意冰雪融化的分析与评价,注意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关系的分析与评价,还应对泥石流沟进入下一级水系(主河道)的过流能力、冲砂能力等进行分析与评价。
四、历史上已发生过泥石流的系列数据的分析与评价
如发生时间、一次性冲出量、危害性、降雨强度、流速、流量、重度等。
五、泥石流沟区域的划分
清水区→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除了清水区以外,其它三个区域往往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是互有联系的,但每个区域的主要功能还是可以分出来的。
六、物源
㈠松散固体物源总量
主要包括:崩塌堆积固体物源,沟道堆积固体物源,坡面侵蚀固体物源三种。
㈡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
是我们比较关心,也是比较复杂的,物源总量与动储量之间的转换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与评价:
①固体物源本身的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②坡体的坡度角与坡体物质结构及沟道的纵坡降分析与评价 ③暴雨强度与洪水冲刷(或携带)能力的分析与评价
㈢一次性冲击量的分析与评价,这是工程设计时要采用的非常重要的参数。
七、泥石流流体重度值的确定
㈠对已发生过泥石流的泥石流沟尽可能的采用现场配浆法计算确定;
㈡对未发生过泥石流的泥石流沟采用颗分法及查表法,最后综合考虑取值;
(三)最终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综合取值。
八、关于泥石流特征值(流速、峰值流量、一次过流总量、一次固体物质冲击总量、整体冲压力、超高和最大冲起高度、弯道超高等)计算:
(一)历史上发生过泥石流且泥痕、泥位清晰可见,建议以“形态调查法”为主,辅以“雨洪法”进行计算。
(二)历史上未发生过泥石流,既使发生过,由于时间太久,且泥痕、泥位均无法确认,建议以“雨洪法”为主,“形态调查法”作为参考值。
(三)支沟和主沟要分别计算,主沟及支沟的沟口、典型断面(或代表性断面)、拟设工程部位断面等要分别计算。
(四)计算时应考虑不同频率时的系列参数,并应列表进行分析与评价。
九、建筑材料调查与评价:与工程有关的各类建筑材料的调查与评价:包括储量、材质、距离、开采条件、运输条件、具体位置、工程用各类材料估算、各类材料运到工地的价格估算。
十、防治工程建议与比选:首先提出两种以上的治理方案,然后进行比选,可把可研报告的方案比选部分内容浓缩到该节中。 十
一、结论与建议:把勘查报告的主要结果简明扼要的理出几条,如泥石流的规模、危害性、爆发频率、泥石流性质、提供设计用的主要技术参数、推荐的治理工程方案建议等。
十二、图件与附件要求
㈠图件要求
1、平面图
⑴图名、图例、图框及框线坐标、图签、正北标示;
⑵比例尺:按实际比例尺出图的用数字比例尺,未按实际比例出图的用线条比例尺,出图比例尺要求与测图比例尺要求相同;
⑶地形地貌、地层代号、岩层产状、节理裂隙等地质内容;
⑷物源种类、清水区、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危险区、影响区等。
⑸长短剖面及编号、勘探点位置;
⑹已有工程设施及拟设工程位置;
⑺各种内容应用不同的符号标志清楚,主体内容应用不同的颜色(颜色要求淡)标志。
2、剖面图
⑴图名、图例、图框、剖面方向、剖面编号(应与平面图编号对应一致);
泥石流勘查设计书编制要点
一、泥石流的基本描述与评价
主要对泥石流沟的基本特征、爆发频率、危害性等作出初步的认识和评价。调查内容按《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执行,认真填写调查评判表。
二、危害对象的描述与评价
包括人员、财产、设施、城镇、县级以下的公路(县级及县级以上的公路由交通部门治理)等的直接经济损失或间接(潜在)的经济损失。
三、治理工程(方案)设想
对泥石流的危害性针对保护对象及现场实际情况怎么治理,要有一个初步的设想和治理思路,并对已有治理工程要有相应的描述与评价。
四、勘查工作布置
1、泥石流基础资料的调查与收集
⑴气象资料(以水文手册为依据,参考地方气象站资料):查得各相应设计频率:20年一遇、 50年一遇、 100年一遇多年平均最大的10分钟降雨量、1小时降雨量、24小时降雨量数据,并计算出相应的雨力。
⑵沟域基本资料:流域面积、汇水面积、主沟及支沟的长度、坡降等。
⑶历史上发生过的泥石流次数、危害性、发生时的降雨量、流速、流量、一次性到达沟口的最大方量及总方量、泥位、泥痕等。
2、在拟设拦砂坝部位在坝轴线上原则上布设1—3个钻孔辅以坑槽探工作控制,其它的勘查工作以地面调绘为主,辅以坑槽探工作,适当采取与工程有关的岩土样。
3、原位测试工作:(重度、颗分等)若流域面积不大,主沟道不长(原则上指﹤5km )且环境地质条件比较简单的泥石流沟,原则上以各三组为宜,其它视沟道长短及支沟多少适当增加。
4、对勘查工作的一些具体要求: ⑴工程测量要求:工程测量以独立坐标系控制,原则上以三个GPS 点(沟道较长或流域面积较大,可适当增加GPS 点)控制,并按相应控制点等级埋桩保留,以后的测图、勘探点、地质点、施工图地形校核、施工放线、施工监测等,均以此三个点作为基准点测放。
⑵测图要求:
①平面图:主沟道长﹤2km 全流域用1﹕2000比例尺测图;沟道长2km —10km 全流域用1/5000—1/10000比例尺测图(修测);沟道长﹥10km 全流域用1/10000—1/50000比例尺测图(修测);拟设工程部位用1﹕500—1﹕200比例尺测图;局部(如物源区(主要指动储量)、沟道内等)确实需要的可测1﹕500—1﹕2000比例尺的图,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②剖面图:全沟道纵断面图比例尺应与全流域平面图比例尺匹配,物源及沟道评价部分可用1﹕500—1﹕2000比例尺(规模小或沟
道狭窄可适当放大比例尺),拟设工程部位用1﹕200比例尺或更大比例尺。沟槽横剖面兼作流量计算断面;在堆积扇上反映扇面形态、沟槽、被保护对象的横剖面不得少于三个,在流通区、形成区、两沟汇合处、拟设工程部位均应测绘横剖面调查泥位、糙率、坡降计算各级
水位流量并绘制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各处崩滑体均应有纵、横剖面。
⑶工程地质测绘要求
明确测绘范围、测绘内容、测绘精度等,物源及典型(或代表性)沟道要用实测地质剖面,在拟设拦砂坝、谷坊坝等工程部位在坝轴线要实测地质剖面,其比例尺与平面图匹配;在两坝肩及坝轴线中心部位要实测垂直坝轴线的地质短剖面,若坝轴线较长,原则上以20米±或地形变化较明显处增加相应的短剖面,剖面长度原则上至坝轴线上游坝底宽处,下游至护坦长(或副坝)处为宜,比例尺1﹕200为宜;在拟设排导槽、单边防护堤、导流堤等部位,纵断面比例尺原则上与平面图相匹配,原则上20米±或地形变化较明显处须实测垂直沟道的横剖面图,比例尺1﹕200,剖面长度以沟道形态与保护对象的空间关系表示清楚为宜。
⑷在已发生过泥石流的沟口、沟道内、支沟等部位尽可能的作一些重度配浆试验。
⑸建筑材料调查与评价:与工程有关的各类建筑材料的调查与评价:包括储量、材质、距离、开采条件、运输条件、具体位置、工程用各类材料估算、各类材料运到工地的价格估算;必要时可适当布置工作量控制。
⑹治理工程基本思路:
①凡是有排导条件的,首先考虑排导以排为主;
②凡是考虑拦砂坝的地方,首先考虑库容量,所以拦砂坝位置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③需要消能、减速及固源的地方可考虑设置各坊坝;
④需要设置单边防护堤的地方,主要针对防护对象设置:
⑤设置停游场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首先考虑安全,即使溃坝其下游无危害对象;二是不大量占用耕地及其它用地;三是不会产生昂贵的征地费用。
5、图件内容要求
⑴平面图
①图名、图例、框线及框线坐标、正北标志、图签;
②比例尺:按实际比例尺出图的用数字比例尺,未按实际比例尺出图的用线条比例尺;
③地形地貌、沟道特征、物源特征及规模
④威胁对象、已有工程设施、拟设工程位置
⑤勘查工作布置,包括钻孔位置、坑槽探位置、拟测剖面线位置及编号等
⑥各种内容应用不同的符号标志清楚,主体内容应用不同的颜色(颜色要求谈)标志
⑴剖面图 ①图名、图例、图框、剖面方向、图签、剖面编号(应与平面图编号一致)、地质内容;
②比例尺:比例尺要求纵横比例尺一致,按实际比例尺出图的用数字比例尺,未按实际比例尺出图的用线条比例尺;
③全流域纵剖面图应标出全流域纵坡降及不同沟域分段纵坡降 ④其它剖面要表达的内容应与平面图一致
6、勘查设计书成册基本要求
(1)资质证书正本
(2)内审意见及内审专家签到表
(3)扉页相应人员签章签字
7、泥石流勘查设计书编制提纲
目 录
1 前言
1.1 任务来源和目的任务
1.1.1 任务来源
1.1.2 目的任务
1.2 位置交通与社会经济概况
1.2.1 位置与交通
1.2.2 社会经济概况
1.3 以往工作程度
2 自然条件和地质环境概况
2.1 地形地貌
2.2 气象水文
2.3 地层岩性
2.4 地质构造
2.4.1 地质构造
2.4.1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2.5 水文地质概况
2.6 工程地质概况
2.7 人类工程活动及其影响
3 泥石流形成条件和基本特征
3.1 泥石流形成条件
3.1.1 地形地貌条件
3.1.2 物源条件
3.1.3 水源条件
3.2 泥石流基本特征
3.2.1 各区段的冲淤特征
3.2.2 堆积物特征
3.2.3 频率和规模
3.2.4 泥石流发展趋势
3.3泥石流的成因机制及主要诱发因素
3.4泥石流的危险性及危害
3.5泥石流的防治工程设想
4 勘查设计
4.1勘查工作指导思想、原则和依据
4.1.1 指导思想
4.1.2 设计原则
4.1.3 设计依据
4.2 工作方法和手段
4.3 工作部署
4.3.1 资料收集工作
4.3.2 形成区勘查工作总体部署
4.3.3 流通区勘查工作总体部署
4.3.4 堆积区勘查工作总体部署
4.4 勘查工作具体布置
4.4.1 资料收集工作
4.4.2 泥石流野外调查与测绘
4.4.3 勘探与试验
4.4.4 泥石流计算
4.4.5 堆积区及流通区下段地形测量
4.5设计工作量
4.6勘查工作技术要求
4.6.1 泥石流形成背景条件调查
4.6.2 泥石流活动特征调查
4.6.3 泥石流性质与运动特征调查
4.6.4 泥石流堆积特征调查
4.6.5 危险区自然、社会和危害状况调查
4.6.6 勘探和试验
4.6.7工程测量技术要求
5 施工组织及保障措施
5.1 人员设备安排
5.1.1 人员组织
5.1.2 设备安排
5.2 工作进度安排
5.3 质量保证措施
5.4 安全保证措施
6 预期提交成果
7经费预算
7.1工作区基本条件
7.1.1 自然地理概况
7.1.2 地质概况
7.1.3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7.1.4 主要设计工作量
7.2 预算编制依据
7.3 预算编制过程
7.4 预算结果
附图: 1、„„泥石流应急勘查工作平面布置图
2、„„泥石流应急勘查纵剖面图
3、„„泥石流应急勘查剖面图
泥石流勘查报告编制要点
一、对泥石流有关的全流域沟道的描述与评价
包括流域面积、主沟道长、支沟分布、全沟域纵坡平均坡降及不同沟段纵坡降级及不同沟段纵坡降等基本情况的描述与评价。
二、气象资料的分析与评价
特别注意与泥石流沟流域面积有关的20年一遇、50年一遇、100年一遇的10分钟降雨量、1小时强降雨量、24小时降雨量资料的分析与评价。
三、全流域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与评价
包括全流域地表水的分布情况,特别应关注堰塞湖的分析与评价,高寒地区还应注意冰雪融化的分析与评价,注意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关系的分析与评价,还应对泥石流沟进入下一级水系(主河道)的过流能力、冲砂能力等进行分析与评价。
四、历史上已发生过泥石流的系列数据的分析与评价
如发生时间、一次性冲出量、危害性、降雨强度、流速、流量、重度等。
五、泥石流沟区域的划分
清水区→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除了清水区以外,其它三个区域往往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是互有联系的,但每个区域的主要功能还是可以分出来的。
六、物源
㈠松散固体物源总量
主要包括:崩塌堆积固体物源,沟道堆积固体物源,坡面侵蚀固体物源三种。
㈡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
是我们比较关心,也是比较复杂的,物源总量与动储量之间的转换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与评价:
①固体物源本身的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②坡体的坡度角与坡体物质结构及沟道的纵坡降分析与评价 ③暴雨强度与洪水冲刷(或携带)能力的分析与评价
㈢一次性冲击量的分析与评价,这是工程设计时要采用的非常重要的参数。
七、泥石流流体重度值的确定
㈠对已发生过泥石流的泥石流沟尽可能的采用现场配浆法计算确定;
㈡对未发生过泥石流的泥石流沟采用颗分法及查表法,最后综合考虑取值;
(三)最终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综合取值。
八、关于泥石流特征值(流速、峰值流量、一次过流总量、一次固体物质冲击总量、整体冲压力、超高和最大冲起高度、弯道超高等)计算:
(一)历史上发生过泥石流且泥痕、泥位清晰可见,建议以“形态调查法”为主,辅以“雨洪法”进行计算。
(二)历史上未发生过泥石流,既使发生过,由于时间太久,且泥痕、泥位均无法确认,建议以“雨洪法”为主,“形态调查法”作为参考值。
(三)支沟和主沟要分别计算,主沟及支沟的沟口、典型断面(或代表性断面)、拟设工程部位断面等要分别计算。
(四)计算时应考虑不同频率时的系列参数,并应列表进行分析与评价。
九、建筑材料调查与评价:与工程有关的各类建筑材料的调查与评价:包括储量、材质、距离、开采条件、运输条件、具体位置、工程用各类材料估算、各类材料运到工地的价格估算。
十、防治工程建议与比选:首先提出两种以上的治理方案,然后进行比选,可把可研报告的方案比选部分内容浓缩到该节中。 十
一、结论与建议:把勘查报告的主要结果简明扼要的理出几条,如泥石流的规模、危害性、爆发频率、泥石流性质、提供设计用的主要技术参数、推荐的治理工程方案建议等。
十二、图件与附件要求
㈠图件要求
1、平面图
⑴图名、图例、图框及框线坐标、图签、正北标示;
⑵比例尺:按实际比例尺出图的用数字比例尺,未按实际比例出图的用线条比例尺,出图比例尺要求与测图比例尺要求相同;
⑶地形地貌、地层代号、岩层产状、节理裂隙等地质内容;
⑷物源种类、清水区、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危险区、影响区等。
⑸长短剖面及编号、勘探点位置;
⑹已有工程设施及拟设工程位置;
⑺各种内容应用不同的符号标志清楚,主体内容应用不同的颜色(颜色要求淡)标志。
2、剖面图
⑴图名、图例、图框、剖面方向、剖面编号(应与平面图编号对应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