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知觉幼儿绘画语言表达方式的特征分析

  摘 要:本文分析了视知觉幼儿绘画语言表达方式的特征,能够使教师重新认识幼儿的绘画作品,从而构建科学的幼儿绘画观,梳理幼儿绘画语言的表达特点,使幼儿教师真正了解幼儿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改变传统幼儿绘画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视知觉;幼儿绘画;语言表达;特征

  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理论,4-5 岁幼儿依靠感知觉认识和把握世界,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依靠事物的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彼此的联系进行思维。因此,美术教育成为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

  1 视知觉下幼儿绘画语言造型表达方式的特征分析

  1.1 喜用直线表达事物之间的关系

  4-5 岁的幼儿所画的作品,多是一些简单的线条和基本形的组合。对于幼儿来说,线条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幅绘画作品,也是人生探索中的一大步。当幼儿第一次拿着笔在纸上画时,他会惊喜挥手一画留下的痕迹,对于他来说,手挥舞并不神奇,但挥舞后留下痕迹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情。对于幼儿来说,绘画始终是一件充满快乐的游戏。

  从收集的幼儿绘画作品中整理,幼儿画人物时,身体和四肢倾向于用直线描画,尤其是 4 岁幼儿的绘画作品中很少出现曲线(在此所指的曲线不包括圆形及相关封闭图形),这时幼儿绘画线条已经趋于稳定,能够按照意愿控制线条的长短和位置,但方向性还不明确。阿恩海姆认为:“如果绘画的结构形式还处在不能分辨空间感知的方向性阶段,直线的相关形式是表现所有事物最直接最简洁的结构形式。”

  4-5 岁幼儿其空间方向知觉发展不完整,能够分清上下,到五岁才有部分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分清左右。在绘画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更不在于此,所以在幼儿绘画作品中,幼儿不会注意绘画的空间方向性。大部分幼儿在描画胳膊时以水平的方式向外伸开,用于区别身体和胳膊所属不同部位。对于幼儿来说,这点没有太大的表达意义,但从视知觉角度来看,通过简单的垂直――水平关系表现人身体的复杂结构,显得 4 岁左右幼儿处理结构式样方面很成功。人类天生所具备的视知觉简化趋势,在幼儿的绘画表达中被简洁表达出来。在现今时代,高科技技术发展迅速,各种手机通讯工具以及电脑网络网页设计等都以简单简洁的设计得到人们的推崇,因为简单的完形使人愉悦,而这种能力因在成人后天的教育中得不到重视,而逐渐被忽略。

  1.2 图形开始分化,概念表达越来越清晰

  形状是由线条构成的边界和面积,视知觉理论认为:人们平常所把握到的形状并不一定是与该物体的实际边界线等同,人的眼睛倾向于把物体看成现有条件下最简单的形状。例如,当我们问:鼻孔是什么样的?你会说:是一个圆洞。鼻孔是圆形的吗?它有比圆形更复杂的立体结构。同时,也认为“在有表征倾向时,会选择能准确把握所要表达意义的最简单的视觉形式。” 如用方形或长方形来描画人的躯干,幼儿在表征中始终遵循这一自然原则,用最简洁的形状表达情绪和情感,尤其 4-5 岁的幼儿,一旦对形状有了基本的认识,就会开始尝试用此来表征情感。

  通过作品的分析,此阶段大部分幼儿使用最多的形状为圆形,其次是矩形、三角形等等,选择圆形的理由也因为简化原则,但圆形对幼儿的发展意义重大。阿恩海姆说:“圆形界限分明地区分了内部和外部的区域,使内部的区域获得了看似稳固且具有形象特征的属性,从而使其具有表征世界的能力。”例如,幼儿用圆形表征头部及脸、手、眼睛、鼻子等等。绘画造型上,基本形状开始取代线条,且更加注重细节表现,胳膊和手已有明显区分,且胳膊与身体的垂直关系也成为在视觉上最简单的结构。幼儿已开始描画对象更多的小细节,如脸部的眉毛;上衣的小口袋;头发也从稀疏的放射状到密集的团状。阿恩海姆指出:“沿着两个主导的空间轴(水平轴和垂直轴)组织形象的垂直结构使线条的方向形成了最鲜明的对比。”

  2视知觉幼儿绘画语言构图表达方式的特征分析

  在之前我们根据阿恩海姆的知觉分化理论分析幼儿造型分化的特征,克莱尔指出图形的分化是指儿童正在增长的描画有生命和无生命物体的能力以及关注图形相对大小、比例和方位的能力。图形分化对于绘画语言的表达非常重要,但是,将形象画成一个独立的个体,相对独立于其他形象,仅仅是在非常严格的意义上来表达此形象的特征,并不能清晰的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和主题所表达的心境。因此,为了描述一个有意义的主题,必须要在图画平面上将形象与其他形象客体组织起来,它们必须以某些有意义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明确构图的意义在于将独立的个体组织起来,从而表达出个体所不能表达的心境和意义。在视觉艺术中,构图是指对作品中所有要素的有目的的安排。构图的基本功能是以某种方式来安排线条、图形、空间和颜色等要素,从而告诉观看者图画的内容。

  2.1 以垂直排列为基础,以分组与整合共存为特色

  在以家庭成员为主题的绘画活动中,大部分幼儿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垂直排列为主,幼儿将画面中的所有要素,按一定的顺序垂直排列,形象的大小表现出与实际物相似的趋势,但还不够稳定,且大部分幼儿采用基地线来解决空间分配问题。基地线出现的意义在之前的部分也谈论到,表明幼儿已经意识到自己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整个画面空间方向的感知。但是,幼儿安排基地线的位置是有所不同的,大部分幼儿的基地线在画面下方,另一小部分在画面的上方,有时基地线是一条流畅地直线,而有时又会成为花草或是一条小河。无论画面内容的丰富与简洁,都说明幼儿是以地面和天空作为空间参照,在同一参照下画面上所有的各要素是属于一个范围,这也意味着各要素之间无论在形式上或是本质上在画面上组成了一个整体。对幼儿来说,这是利用整个画面空间有“节奏”地传递情感的基础。

  2.2 单个游戏概念表达清晰画面对称平衡,多个游戏空间混乱

  幼儿游戏的主题与家庭主题在表现方面会有很多不同之处。首先,家庭主题主要表现家庭成员与家庭环境两个方面,而幼儿游戏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在里面。幼儿必须自己定义游戏的类型、游戏需要的人数以及游戏的地方,最重要的是如何安排这些要素。对称的方式在表现游戏主题的绘画中出现概率较大。所谓对称是指沿着一条分界线或轴分布的两部分在大小、形状以及相关位置等方面是对应的。对于幼儿绘画的对称布局包括形象之间的间距相等、与画纸边缘的距离相同、形象大小系统性的变化、子模式成对组成、重复、围绕中心形象和平行平面双侧对称布局。此阶段的幼儿已经开始尝试使用对称原则,但还不稳定。   2.3突出分组对画面视觉平衡的重要性,加强分组表达的意义

  以老师讲故事为情境的绘画是此次构图实验中幼儿认为最难的部分,一部分幼儿甚至放弃尝试此内容的绘画。但从收集到的内容来看,幼儿采用最多的构图方式是以教师一人为一组,幼儿为一组的分组模式。分组模式的出现使得画面内容之间有了对比,位置的不同使得画面的内容有了情节,分组让画面有了主题和意义。一小部分幼儿采用中心对称的方式,平衡是幼儿绘画所不断追求的“完形”,是幼儿表现自我不断进步的象征,这种潜意识的追求与协调是幼儿不断自我完善的体现,分析幼儿的绘画作品至今,笔者越来越能感受到幼儿绘画的魅力,每一个幼儿都有其独特的绘画语言表达风格,每一种风格都表现了幼儿的不同个性特点。幼儿的绘画告诉我们很多关于他们自己的真心倾诉。

  3 视知觉幼儿绘画语言色彩表达方式的特征分析

  谈到幼儿绘画中的色彩,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情感表达。很多研究者都为色彩的表现性以及与情感表达之间的联系所着迷。随着研究深度的发展,很多领域也都证明了色彩和情感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例如,使用投射技术进行人格测验的临床心理学家非常关注测验中颜色对被试的影响等;克拉因的情感价值表以及日本大庭三郎的情感价值表,这些是以人在看到色彩时的心理、客观等感受;很少有研究明确表明幼儿绘画语言表达与色彩之间的联系。前者是人们被动的感受色彩带来的体验,而后者是人们需要主动的通过色彩来表达情感。罗斯・艾尔斯库勒和哈特维克提出了色彩使用在使用过程中的使用进度:在早期暖色的使用很广泛,后来才会逐逐使用冷色。阿恩海姆认为:人们在感受色彩时,会比较被动,而形状的感受会比较积极,也就是说色彩在表达情感时比形状有更多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性的因素很多,尤其体现在 4-5 岁的幼儿身上。幼儿对色彩的喜爱,从他们五彩缤纷世界的点点滴滴中都能感受到,然而在绘画作品中,幼儿尤其是 4-5 岁的幼儿不喜欢用固有色来涂色,而是用他们自己喜爱的颜色去表达,这种隐晦且常常被成人忽略的情感表达对于他们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这就是幼儿绘画语言中色彩的情感表达的研究价值。在以往的教学中,幼儿在绘画中选择的颜色并不全是为了表达情感,大部分的幼儿选择颜色出于一个简单的目的:单纯的喜欢某种颜色。虽然喜爱之情也是情感之一。但人类情感的种类丰富多样,仅仅通过色彩表达一种情感,并不能直接的说明颜色在幼儿情感表达中的重要性。为了测试颜色是否能够表达幼儿真实的情绪情感,本研究以实验法为主,从幼儿绘画语言中分析颜色是否能够起到表达情感的作用。通过验证颜色在表达幼儿情感中的作用,从而提出相关的教学建议,帮助幼儿寻找宣泄情感的有效途径,使幼儿的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实验内容:

  实验一:任务要求被试分别画一个高兴的、难过的和生气的孩子。绘画前只提出要求,不做任何情感铺垫,幼儿以自我真实的状态画画。

  实验二:设置相应的情景,要求被试根据情景,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情景设置是不伤害幼儿身心的前提下进行情感体验,主要以故事和现实生活展开。

  实验前提与目的:

  实验目的是幼儿绘画语言中分析色彩是否能够表达不同情感的作用,所以实验前提是幼儿在不知道实验的目的是用色彩来表达情感,而是让幼儿体验不同的情绪,自主的表达。色彩以自我喜爱为使用原则,但情景作用下不同程度表达情绪情感

  (1)无情景下色彩选用仅表现幼儿个人喜好。在没有情景的状态下,幼儿的色彩语言表达与情感没有直接的关系。大部分幼儿选择颜色的理由都只是:我喜欢这个颜色。理由简单且充分,没有情景刺激下的幼儿,多以自我当时的心情来选择颜色,在幼儿园的生活是愉快的,所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是无可厚非的。在这种情况下,幼儿为完成教师的任务会更乐于用绘画造型语言来直接表达。

  (2)情景激发下幼儿乐于用色彩语言表达情绪情感。在能够激发幼儿情绪情感的情景下,幼儿乐于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时幼儿不能通过已掌握的有限的图画语汇(造型)表达内心激烈的情感,更愿意选择色彩来表达。在高兴的情景下幼儿更容易用鲜艳的色彩表达出欢乐的情绪。

  在伤心的情景主题下,以紫色、蓝色和黑色的选择概率较大。但在选择颜色表达时还存有矛盾,当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之后,会再用不喜欢的颜色去修正(。在生气的情景主题下,幼儿多选用形象生动的“火”来表现生气的情绪,也有幼儿在绘画的过程中真的生气了,选择用黑色和杂乱的团线表达愤怒。

  从情景激发下的主题中,幼儿情绪情感体验程度越深越能用色彩表达情绪体验。每一个幼儿绘画语言的表达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作为成人应尽力不去干涉幼儿在表达时应该画什么不应该画什么。阿恩海姆的视知觉理论告诉我们人类与身俱来的视知觉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幼儿用图来理解事物,通过理解幼儿能够自我建立绘画语言表达模式。这个过程对于幼儿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就如幼儿学走路一样,从翻身到爬行再到走路,如果强行让翻身的幼儿忽略爬行学会走路,那么这个孩子的平衡机制是不完整的,他没有从爬行的过程中学会协调身体的平衡,而学习都是有关键期的,一旦错过将无法弥补。一个还没有建立好自己绘画表达模式的幼儿,直接学习成人简化好的成果,会出现表达机制的不完整。所以成人在对幼儿绘画的指导,不是技能的教学、不是范画的展示,而是对生活中事物的体验与感受。

  参考文献

  [1]林琳,朱家雄编著.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边霞主编.幼儿园美术教育与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

  [3]安・佩洛著,于开莲译.《艺术语言:以探究为基础的幼儿园美术活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摘 要:本文分析了视知觉幼儿绘画语言表达方式的特征,能够使教师重新认识幼儿的绘画作品,从而构建科学的幼儿绘画观,梳理幼儿绘画语言的表达特点,使幼儿教师真正了解幼儿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改变传统幼儿绘画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视知觉;幼儿绘画;语言表达;特征

  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理论,4-5 岁幼儿依靠感知觉认识和把握世界,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依靠事物的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彼此的联系进行思维。因此,美术教育成为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

  1 视知觉下幼儿绘画语言造型表达方式的特征分析

  1.1 喜用直线表达事物之间的关系

  4-5 岁的幼儿所画的作品,多是一些简单的线条和基本形的组合。对于幼儿来说,线条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幅绘画作品,也是人生探索中的一大步。当幼儿第一次拿着笔在纸上画时,他会惊喜挥手一画留下的痕迹,对于他来说,手挥舞并不神奇,但挥舞后留下痕迹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情。对于幼儿来说,绘画始终是一件充满快乐的游戏。

  从收集的幼儿绘画作品中整理,幼儿画人物时,身体和四肢倾向于用直线描画,尤其是 4 岁幼儿的绘画作品中很少出现曲线(在此所指的曲线不包括圆形及相关封闭图形),这时幼儿绘画线条已经趋于稳定,能够按照意愿控制线条的长短和位置,但方向性还不明确。阿恩海姆认为:“如果绘画的结构形式还处在不能分辨空间感知的方向性阶段,直线的相关形式是表现所有事物最直接最简洁的结构形式。”

  4-5 岁幼儿其空间方向知觉发展不完整,能够分清上下,到五岁才有部分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分清左右。在绘画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更不在于此,所以在幼儿绘画作品中,幼儿不会注意绘画的空间方向性。大部分幼儿在描画胳膊时以水平的方式向外伸开,用于区别身体和胳膊所属不同部位。对于幼儿来说,这点没有太大的表达意义,但从视知觉角度来看,通过简单的垂直――水平关系表现人身体的复杂结构,显得 4 岁左右幼儿处理结构式样方面很成功。人类天生所具备的视知觉简化趋势,在幼儿的绘画表达中被简洁表达出来。在现今时代,高科技技术发展迅速,各种手机通讯工具以及电脑网络网页设计等都以简单简洁的设计得到人们的推崇,因为简单的完形使人愉悦,而这种能力因在成人后天的教育中得不到重视,而逐渐被忽略。

  1.2 图形开始分化,概念表达越来越清晰

  形状是由线条构成的边界和面积,视知觉理论认为:人们平常所把握到的形状并不一定是与该物体的实际边界线等同,人的眼睛倾向于把物体看成现有条件下最简单的形状。例如,当我们问:鼻孔是什么样的?你会说:是一个圆洞。鼻孔是圆形的吗?它有比圆形更复杂的立体结构。同时,也认为“在有表征倾向时,会选择能准确把握所要表达意义的最简单的视觉形式。” 如用方形或长方形来描画人的躯干,幼儿在表征中始终遵循这一自然原则,用最简洁的形状表达情绪和情感,尤其 4-5 岁的幼儿,一旦对形状有了基本的认识,就会开始尝试用此来表征情感。

  通过作品的分析,此阶段大部分幼儿使用最多的形状为圆形,其次是矩形、三角形等等,选择圆形的理由也因为简化原则,但圆形对幼儿的发展意义重大。阿恩海姆说:“圆形界限分明地区分了内部和外部的区域,使内部的区域获得了看似稳固且具有形象特征的属性,从而使其具有表征世界的能力。”例如,幼儿用圆形表征头部及脸、手、眼睛、鼻子等等。绘画造型上,基本形状开始取代线条,且更加注重细节表现,胳膊和手已有明显区分,且胳膊与身体的垂直关系也成为在视觉上最简单的结构。幼儿已开始描画对象更多的小细节,如脸部的眉毛;上衣的小口袋;头发也从稀疏的放射状到密集的团状。阿恩海姆指出:“沿着两个主导的空间轴(水平轴和垂直轴)组织形象的垂直结构使线条的方向形成了最鲜明的对比。”

  2视知觉幼儿绘画语言构图表达方式的特征分析

  在之前我们根据阿恩海姆的知觉分化理论分析幼儿造型分化的特征,克莱尔指出图形的分化是指儿童正在增长的描画有生命和无生命物体的能力以及关注图形相对大小、比例和方位的能力。图形分化对于绘画语言的表达非常重要,但是,将形象画成一个独立的个体,相对独立于其他形象,仅仅是在非常严格的意义上来表达此形象的特征,并不能清晰的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和主题所表达的心境。因此,为了描述一个有意义的主题,必须要在图画平面上将形象与其他形象客体组织起来,它们必须以某些有意义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明确构图的意义在于将独立的个体组织起来,从而表达出个体所不能表达的心境和意义。在视觉艺术中,构图是指对作品中所有要素的有目的的安排。构图的基本功能是以某种方式来安排线条、图形、空间和颜色等要素,从而告诉观看者图画的内容。

  2.1 以垂直排列为基础,以分组与整合共存为特色

  在以家庭成员为主题的绘画活动中,大部分幼儿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垂直排列为主,幼儿将画面中的所有要素,按一定的顺序垂直排列,形象的大小表现出与实际物相似的趋势,但还不够稳定,且大部分幼儿采用基地线来解决空间分配问题。基地线出现的意义在之前的部分也谈论到,表明幼儿已经意识到自己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整个画面空间方向的感知。但是,幼儿安排基地线的位置是有所不同的,大部分幼儿的基地线在画面下方,另一小部分在画面的上方,有时基地线是一条流畅地直线,而有时又会成为花草或是一条小河。无论画面内容的丰富与简洁,都说明幼儿是以地面和天空作为空间参照,在同一参照下画面上所有的各要素是属于一个范围,这也意味着各要素之间无论在形式上或是本质上在画面上组成了一个整体。对幼儿来说,这是利用整个画面空间有“节奏”地传递情感的基础。

  2.2 单个游戏概念表达清晰画面对称平衡,多个游戏空间混乱

  幼儿游戏的主题与家庭主题在表现方面会有很多不同之处。首先,家庭主题主要表现家庭成员与家庭环境两个方面,而幼儿游戏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在里面。幼儿必须自己定义游戏的类型、游戏需要的人数以及游戏的地方,最重要的是如何安排这些要素。对称的方式在表现游戏主题的绘画中出现概率较大。所谓对称是指沿着一条分界线或轴分布的两部分在大小、形状以及相关位置等方面是对应的。对于幼儿绘画的对称布局包括形象之间的间距相等、与画纸边缘的距离相同、形象大小系统性的变化、子模式成对组成、重复、围绕中心形象和平行平面双侧对称布局。此阶段的幼儿已经开始尝试使用对称原则,但还不稳定。   2.3突出分组对画面视觉平衡的重要性,加强分组表达的意义

  以老师讲故事为情境的绘画是此次构图实验中幼儿认为最难的部分,一部分幼儿甚至放弃尝试此内容的绘画。但从收集到的内容来看,幼儿采用最多的构图方式是以教师一人为一组,幼儿为一组的分组模式。分组模式的出现使得画面内容之间有了对比,位置的不同使得画面的内容有了情节,分组让画面有了主题和意义。一小部分幼儿采用中心对称的方式,平衡是幼儿绘画所不断追求的“完形”,是幼儿表现自我不断进步的象征,这种潜意识的追求与协调是幼儿不断自我完善的体现,分析幼儿的绘画作品至今,笔者越来越能感受到幼儿绘画的魅力,每一个幼儿都有其独特的绘画语言表达风格,每一种风格都表现了幼儿的不同个性特点。幼儿的绘画告诉我们很多关于他们自己的真心倾诉。

  3 视知觉幼儿绘画语言色彩表达方式的特征分析

  谈到幼儿绘画中的色彩,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情感表达。很多研究者都为色彩的表现性以及与情感表达之间的联系所着迷。随着研究深度的发展,很多领域也都证明了色彩和情感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例如,使用投射技术进行人格测验的临床心理学家非常关注测验中颜色对被试的影响等;克拉因的情感价值表以及日本大庭三郎的情感价值表,这些是以人在看到色彩时的心理、客观等感受;很少有研究明确表明幼儿绘画语言表达与色彩之间的联系。前者是人们被动的感受色彩带来的体验,而后者是人们需要主动的通过色彩来表达情感。罗斯・艾尔斯库勒和哈特维克提出了色彩使用在使用过程中的使用进度:在早期暖色的使用很广泛,后来才会逐逐使用冷色。阿恩海姆认为:人们在感受色彩时,会比较被动,而形状的感受会比较积极,也就是说色彩在表达情感时比形状有更多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性的因素很多,尤其体现在 4-5 岁的幼儿身上。幼儿对色彩的喜爱,从他们五彩缤纷世界的点点滴滴中都能感受到,然而在绘画作品中,幼儿尤其是 4-5 岁的幼儿不喜欢用固有色来涂色,而是用他们自己喜爱的颜色去表达,这种隐晦且常常被成人忽略的情感表达对于他们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这就是幼儿绘画语言中色彩的情感表达的研究价值。在以往的教学中,幼儿在绘画中选择的颜色并不全是为了表达情感,大部分的幼儿选择颜色出于一个简单的目的:单纯的喜欢某种颜色。虽然喜爱之情也是情感之一。但人类情感的种类丰富多样,仅仅通过色彩表达一种情感,并不能直接的说明颜色在幼儿情感表达中的重要性。为了测试颜色是否能够表达幼儿真实的情绪情感,本研究以实验法为主,从幼儿绘画语言中分析颜色是否能够起到表达情感的作用。通过验证颜色在表达幼儿情感中的作用,从而提出相关的教学建议,帮助幼儿寻找宣泄情感的有效途径,使幼儿的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实验内容:

  实验一:任务要求被试分别画一个高兴的、难过的和生气的孩子。绘画前只提出要求,不做任何情感铺垫,幼儿以自我真实的状态画画。

  实验二:设置相应的情景,要求被试根据情景,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情景设置是不伤害幼儿身心的前提下进行情感体验,主要以故事和现实生活展开。

  实验前提与目的:

  实验目的是幼儿绘画语言中分析色彩是否能够表达不同情感的作用,所以实验前提是幼儿在不知道实验的目的是用色彩来表达情感,而是让幼儿体验不同的情绪,自主的表达。色彩以自我喜爱为使用原则,但情景作用下不同程度表达情绪情感

  (1)无情景下色彩选用仅表现幼儿个人喜好。在没有情景的状态下,幼儿的色彩语言表达与情感没有直接的关系。大部分幼儿选择颜色的理由都只是:我喜欢这个颜色。理由简单且充分,没有情景刺激下的幼儿,多以自我当时的心情来选择颜色,在幼儿园的生活是愉快的,所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是无可厚非的。在这种情况下,幼儿为完成教师的任务会更乐于用绘画造型语言来直接表达。

  (2)情景激发下幼儿乐于用色彩语言表达情绪情感。在能够激发幼儿情绪情感的情景下,幼儿乐于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时幼儿不能通过已掌握的有限的图画语汇(造型)表达内心激烈的情感,更愿意选择色彩来表达。在高兴的情景下幼儿更容易用鲜艳的色彩表达出欢乐的情绪。

  在伤心的情景主题下,以紫色、蓝色和黑色的选择概率较大。但在选择颜色表达时还存有矛盾,当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之后,会再用不喜欢的颜色去修正(。在生气的情景主题下,幼儿多选用形象生动的“火”来表现生气的情绪,也有幼儿在绘画的过程中真的生气了,选择用黑色和杂乱的团线表达愤怒。

  从情景激发下的主题中,幼儿情绪情感体验程度越深越能用色彩表达情绪体验。每一个幼儿绘画语言的表达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作为成人应尽力不去干涉幼儿在表达时应该画什么不应该画什么。阿恩海姆的视知觉理论告诉我们人类与身俱来的视知觉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幼儿用图来理解事物,通过理解幼儿能够自我建立绘画语言表达模式。这个过程对于幼儿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就如幼儿学走路一样,从翻身到爬行再到走路,如果强行让翻身的幼儿忽略爬行学会走路,那么这个孩子的平衡机制是不完整的,他没有从爬行的过程中学会协调身体的平衡,而学习都是有关键期的,一旦错过将无法弥补。一个还没有建立好自己绘画表达模式的幼儿,直接学习成人简化好的成果,会出现表达机制的不完整。所以成人在对幼儿绘画的指导,不是技能的教学、不是范画的展示,而是对生活中事物的体验与感受。

  参考文献

  [1]林琳,朱家雄编著.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边霞主编.幼儿园美术教育与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

  [3]安・佩洛著,于开莲译.《艺术语言:以探究为基础的幼儿园美术活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相关文章

  • 2015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复习题 简述题及论述题
  • 简答题(参考) 1.怎样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 2. 谈谈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媒体的多样化问题. 3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通过那两方面体现 4. 中国古代儿童美术教育有哪两种倾向,其内涵为何? 5.改革开放后,中国学前美术教育开始注意到哪些方 ...查看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卷库
  • 试卷一及答案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01日] 点击数:19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测试试题 一.填空题(5分,每题0.5分) 1.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 )和( ). 2.言语活动通常分为两类,内部言语和( ). 3 ...查看


  •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
  •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 一.填空题:(每空1分) 1.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 空间 . 2.美术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手段是 线条 . 形体 . 结构 和 色彩 . 3.20世纪初期,在我国建立幼稚园时,福禄倍尔 .蒙台梭利 的幼儿教育思想及杜 ...查看


  • 2506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1
  • 一.填空题:(每空1分) 1.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 . 2.美术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手段是 . . 和 . 3.20的教育思想相继传入我 国.就造型美术教学方法而言,当时主要摹仿采纳的是经由日本传来的 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教学模式. ...查看


  •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案
  • 第一篇 导论 第一章 幼儿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学目的 1.明确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任务及研究内容. 2.理解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 3.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查看


  •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离线作业
  •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作业 姓名: 年级: 学 号: 学习中心: ----------------------------- 音乐部分 第一章 学前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特征 第一节 儿童音乐发展的系统与阶段 ...查看


  •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4
  •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 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具有美术教育的一般含义,但它又具有不同于一般美术教育的一些特征,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也可通过美术和____两方面体现出来. 2. 一--通过对实物的观察进 ...查看


  • 幼儿园新纲要
  • 辨析题 1."赏识教育"就是要高频率使用"你真棒.好极了"等肯定性鼓励语言.(错)答:此说法不正确.表扬过于频繁会降低或失去作用.这种笼统的口头表扬手段使用频率过高,幼儿就体验不到愉快感,表扬的作用也 ...查看


  • 幼儿心理学.
  •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心理学模拟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儿童心理学中的"儿童"是广义的,其年龄阶段一般是指( ). A.0-3岁 B.3-6岁 C.6-12岁 D.0-18岁 2.生活在当前信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