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生年及卒葬地考辨
(0701402002 杨娟 汉语言文秘 苏州大学文学院)
【摘要】 柳永为北宋词坛一大家,然其生平事迹鲜为人知。其生年及卒葬地至今仍无定论,本文对此进行重新考证,分辨各家之说,得出了柳永生于985至987年间,卒于润州、葬于真州的结论。
【关键词】 柳永 生年 卒葬地 考证
柳永,北宋词人,开起了一代词风,是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词人之一。柳永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对于当时和后世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是人们对于他的家世及生平却不甚了解。因为,在《宋史》中没有柳永传,他的生平事迹只有杂史及宋人笔记中有一些零星的记录,而且这些多是传闻,有的还相互矛盾。对此,后世的许多学者不断得进行考证和探索,最终对柳永的生平形成了一个较清晰的轮廓,对于一些基本问题也有了一定共识。但是直到如今关于柳永的生平还是存在许多的疑问及争论,比如他的家世、生年、早年事迹、及第时间、所任官职、宦游踪迹及卒葬地等都存在着较多的歧说,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将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就两个最基本的问题——柳永的出生时间和卒葬地,进行重新考证,分辨各家之说,希望可以更加接近史实。
一、生年
关于柳永的生年,主要有以下四种说法:储皖峰“至道元年(995)”、唐圭璋“雍熙四年(公元987)”、李国庭“太平兴国五年(980)”和李思永“开宝四年(971)”说。其中,储皖峰的“至道元年”说主要建立在张舜民《画馒录》所载之晏殊称柳永为“贤俊”与宋翔凤《乐府乐论》谓柳永“及第已老”两点的基础上;唐圭璋的“雍熙四年”说与李国庭的“太平兴国五年”说主要建立在杨提《古今词话》谓柳永作《望海潮》词渴孙何一事的基础上;而李思永的“开宝四年”说则是主要建立在李国庭“到柳永的家乡调查,当地乡老至今还传说着柳永少年时期的故事”因而确认有“柳永少年时期生活在福建这个事实”的基础上。○1比较四说,笔者认为还是唐圭璋先生之说较为可信。
唐先生的根据见《柳永事迹新证》,他说:“柳永的生年与张先是差不多的(李易安并说张先是继柳永而起的)。按《鹤林玉露》卷十三说,孙何帅钱塘时,柳永曾作《望海潮》
词送他。词中有‘千骑拥高衙,语,正指的是孙何,在这以前,杨 是《古今词话》也说,柳永与孙何为布衣交,孙何知杭州门禁很严,柳永不得进见,因作《望海潮》,掩名妓楚楚歌于孙何座前,孙何听了,才迎永入座。《古今词话》所记,出于市井传闻,或不可信。但《鹤林玉露》记此事竟引起金主南侵,恐不是无因的。查《宋史》卷三百六孙何本传,知道孙何是宋太宗淳化三年进士,做过两浙转运使。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就死了,年四十四岁。由此上推,孙何应生于宋太宗建隆二年(961)。柳永就在孙何死的一年,作《望海潮》词送他,至少也应是冠年了。由此可证,柳永约生于太宗雍熙四年(987),比张先大三岁,比晏殊大四岁”。○2
唐先生的这个看法,是从与张先、孙何等人的对比、推测中得出的,用的多是旁证材料,明显的证据不足。后人主要以为柳永二十岁于杭州作《望海潮》不可信为由,质疑此说。对此,刘天文先生在《柳永年谱稿》作了以下论证:“柳永写《望海潮》词赠孙何,不仅《古今词话》有记述。且柳永少年时确曾在家乡崇安读过书,举业习成之后,亦当近弱冠之年,自然要赴京应考,由水路取道钱塘,杭州便是他必经之地,对具有音乐天赋和浪漫性格的风流才子柳永,滞留杭州与歌女厮混是很可能的。当其时,孙何正以两浙转运使驻杭州.孙本人又是“勤接士类”与柳永父辈有世谊的人,而柳永献词晋谒,也是情理中事。这样把时间.地点、人物三者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说柳永二十岁时在杭州写《望海潮》赠孙何当是比较可信的。”○3
此外,还有其他材料可佐以证明,比如柳永其他的词作以及其父、其子的已知事实就有迹可循。林新樵先生在《永生生年小议》中,以《乐章集》的《玉楼春》第四首为据来推算。
星闹上纷金章贵,重委外台疏近侍。
百常天阁旧通班,九岁国储新上计。
太仓日富中邦最,宣室夜思前夕对。
归心怡悦酒肠宽,不泛千钟应不醉。
“此词当写于真宗天禧三年,据毕沉《续资治通鉴》载,是年(宋真宗夭禧二年—1018)秋八月真宗立第六子受益为皇太子更名祯(即仁宗)。过四年(1022)真宗崩,太子祯即位年 十三。则立储之时,仁宗始九岁,词中‘九岁国储新上计’正是写建储大事。《续资治通 鉴》又载,天禧三年(1019)夏六月王钦若有罪罢,以寇准同平章事,且前此在大中祥符八 年(1015)五月曾废内侍省,故有‘重委外台疏近侍’之句。根据此词所写的史实,最早是
在天禧三年的下半年写的,必定在王钦若罢职又以寇准同平章事之后。宋翔凤《乐府余论》
4 柳永景稻元年(1034)及第,因是‘已老’说:‘者卿搓跄于仁宗朝及第已老。’”○,暂计
为五十岁,那么他在天禧三年作此词时为三十五岁。而他写《望海潮》送孙何(同唐先生说,孙何死的一年作)刚好二十岁,二十岁能填出这样的词是比较合理的。据此,柳永应该生于雍熙二年(985)左右。
另外,王禹偁《小畜外集》卷10《柳赞善写真赞并序》中:“谓宋太宗至道二年(996)永之父宜已年五十有八矣,”的记载,○5可推出柳永之父柳宜生于五代石晋天福四年、闽王曦永隆元年(939),又知永上尚有兄三接与三复,遂柳永生时柳宜已47或49岁。另一方面,柳永之子柳 兑登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贾黯榜进士,即便是他弱冠登科,那他出生时柳也永已经41或43岁。这样前后算起来,可以得知柳永应当生于985到967之间。
薛瑞生先生在《柳永生卒年与交游宦踪新考》中,又用柳永之父、之子已知之行进一步证明了这一观点。 “ 柳宜自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至淳化元年(990),先后为山东雷泽、费县、任城县令,若永早生十许年,以永之词才,何以《乐章集》毫无咏山东之迹?自990年起,柳宜通判全州(今广西全州)何时离任,不得而知。然至道二年(996)王禹俱为柳宜写(柳赞善写真赞并序》,其时已为赞善无疑。赞善为太子官属,自当在京。其后宜仕履无考。清乾隆年间修《福建通志》,谓“崇安县柳宜,工部侍郎。”民国修《崇安县新龄谓“柳宜,五夫人,户部侍郎。”部虽不同而侍郎无异。然侍郎为显官,与宰相已相差无几,宋神宗元丰改官制前不轻授,授则人相或入相后授之。何以柳宜居官如此显要而《宋史》无传,且寂寞无闻于后世?若宜果曾官至侍郎,由赞善至此官,决非三五年所能达,设若十年,宜已68岁,而永亦20至22岁矣,何以柳永青少年时期不随父在京师,却在故乡福建崇安度过?永究竟何时回乡,无从考稽,然清厉鹦等所辑《宋诗纪事》卷13录其诗三首,其中之一是咏崇安名胜中峰寺的(中峰寺),知其青少年时期曾在崇安无疑。据此,知宜官至侍郎之说决不可信。樱情度理,柳永盖生放山东,随父至全州,旋又至京师洋梁,至道二年(996)已为10至12岁之少年矣。其父柳宜为赞善大夫之后不久即离世,少年柳永生计无着,才回到故乡投靠继祖母虞氏或其叔柳案与柳察。王禹俱(小畜集》卷三十(建溪处士赠大理评事柳府君墓褐并序》谓柳永祖父柳崇先夫人丁氏生宜、宣,继夫人虞氏生置、宏,举进士,又生案、察,并以词学自立。崇死放太平兴国五年(980),至柳永返乡时,其叔置、宏盖作官在外,家中可能唯继祖母虞氏与叔案、察而已。”○6
综上所述,柳永约生于985至987年间,误差不会太大。不然,就与其父、其子和他
自己已知的史实不相符了。
二、卒葬地
关于柳永的卒葬地,历来文学史家均语焉不详,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
1、卒葬襄阳说。 宋祝穆持此说,他在《方舆胜览》中记载:“柳永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于南门外。每春月上冢,谓之吊柳七”。
对此,成书于理宗(赵昀)时的《方舆胜览》,是南宋地理总志,但考订较疏,谬误自所难免,因此此说不甚可信。
2、葬枣阳花山说。宋曾达臣、杨氵是、、元陈元靓持此说。曾在《独醒杂志》中记载:“柳耆卿风流俊迈,闻于一时,既死,葬于枣阳县花山。远近之人,每遇清明,多载酒肴,饮于耆卿墓侧,谓之吊柳会。”杨在《古今词话》、陈在《岁时广记》中均有记载。《岁时广记》卷十七引《古今词话》:柳耆卿“掩骸僧舍,京西妓者鸠钱葬于枣阳县花山。其后遇清明日,游人多狎饮坟墓之侧,谓之吊柳七”。
对此,《独醒杂志》为随笔杂记,多述两宋轶闻,不可全信。而且作者曾达臣虽与胡铨、杨万里、谢谔等名流相友善,“惜乎年甫二十即夭折,由其子三聘编次成书,此说恐
7而《岁时广记》虽罗列若干典故,但属于小说杂书,多所证引,不足为训。 不可考”。○
3、卒润州、葬北固山下说。宋葛胜仲持此说。万历《镇江府志》卷三十六称柳永墓在丹徒境土山(即北固山)下,并附说明:“永字耆卿,始名三变,好为淫冶之曲。仁宗临轩放榜,特绌之,后易名永登第。文康葛胜仲《丹阳集·陈朝请墓志》云:“王安礼守润,欲葬之,藁殡久无归者。朝请市高燥地,亲为处葬具,三变始就窀穸。近岁水军统制羊滋命军兵凿土,得柳墓志铭并一玉篦。及搜访摩本,铭乃其侄所作,篆额曰:‘宋故郎中柳公墓志’。铭文皆磨灭,止百余字可读云:‘叔父讳永,博学,善属文,尤精于音律。为泗州判官,改著作郎。既至阙下,召见仁庙,宠进于庭,授西京灵台令,为太常博士’。又云:‘归殡不复有日矣,叔父之卒,殆二十余年云’。”光绪五年重修《丹徒县志》卷八称“屯田郎中柳永墓”“在土山下”。
这里,对于葬北固之说,仅靠地方志记载孤证令人难以信服。何况《镇江府志》所称转引柳永侄为柳永作的墓志,铭文“皆磨灭,止百余字可读”。其文字既皆磨灭,这可读的百余字里面恐怕也就很难免有个别因剥蚀而误读的现象,因此不足为据。即便没有磨灭,按其现有内容也有诸多疑点。对此谢桃坊先生在《柳永事迹考述》中指出:“篆额称柳永为‘郎中’,而柳永屯田员外郎终,未仕至郎中,也未被追赠。南宋后期俞文豹《吹剑录》
引东坡幕士语,称柳永为‘郎中’,当属一时偶误。铭文所述柳永仕历为泗州判官、著作郎、灵台令、太常博士,这些完全与宋人记载不符,且竟不言柳永为睦州推官及屯田员外郎之事;而年谓‘召见仁庙,宠进于庭’更与其事实不符。他是数见黜于仁宗,弄到改名后才得以转官的”。 除了,谢先生指出的几点之外,这篇墓志铭还有几个矛盾之处:(1)、“高燥地”是何地?原文并未作具体说明,何以得知它就是土山下,亦即北固山下?(2)、“近岁水军凿土”当在万历时,柳墓既有墓志石刻,又已出土,《丹徒县志·艺文》就该
8(3)有墓志铭全文,不会只有残缺不全的摹本传世。摹本是谁寻访?又属何人所藏有?○、
墓既在“高燥地”,在篆盖完好、字迹清晰的情况下,志铭部又怎么会“铭文皆磨灭”?
(4)、案墓志一般要述及其人世系、名字、爵里、治行、寿年、卒葬年月与其子孙之大略,勒石加盖埋于圹前三尺之地,以为异日陵谷变迁之防。而从连贯可读的一百多字看似缺少“景元年登进士第”这一重要事迹。至于何人篆盖、何人书丹、撰文的侄儿叫什么名字,
9(5)均告阙如,这又大大减少了可信程度。○、墓志最后说:“归殡不复有日矣,叔父之
卒,殆二十年云”。也就是说柳永死后二十多年才由自己的侄儿比较体面地埋葬了。这显然不合理。
由于铭文漏洞百出,而且所述内容与柳永生世有异,因而此墓志铭不可信,北固之说也就理所当然地被否定了。
4、卒京口、葬真州说。宋叶梦得、清王士祯(王渔洋)、沈德潜持此说。叶在《避署录话》中记载:“柳永终屯田员外郎,死旅殡润州僧寺。王和甫为守时,求其后不得,乃为出钱葬之。”王和甫究竟葬柳永于何处?叶梦得未提及,而五百五十多年后的王士祯在《分甘余话》中却提到了:“相传柳耆卿卒于京口,王和甫葬之,今仪征西地名仙人掌有柳墓,则是葬于真州,非润州也。”仪征古名真州,柳墓在仪征人掌。王士祯在《真州绝句》中还又一次提到:“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王士祯还在《真州绝句》“残月”二句下自注:“柳耆卿墓在城西仙人掌。”诗文相互印证,当不致有误。但有一点存疑,仪征四郊无仙人掌这个地方,不知王士祯以柳墓在仙人掌者何据?柳墓在真州,不仅见诸王士祯之诗文,稍后于王士祯的清代著名诗人沈德潜在《七律·过真州》中也写过:“晓风残月屯田墓。”王诗、沈诗不谋而合,可见,柳墓在真州已为清代大多数学者所认定。也许有人会问,柳永既已殡在润州,王和甫要葬他,又何必舍近求远,葬于真州?关于这一点,王渔洋早就作出解释。《池北偶谈·谈异·柳耆卿墓》云:“仪征县西地名仙人掌,有柳耆卿墓。按《避暑录话》:‘柳死旅,殡润州僧寺。王和甫为守,出钱葬之。’真、润地
相接,或即和甫所卜兆也。予真州诗云:“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嗣后在《带经堂诗话》里也说:“柳七葬真州仙人掌,仆尝有诗云:‘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王渔洋博学,交游甚广,曾在扬州任推官五年,多次行役白下、京口、真州之间,对这一地区的文史掌故知之甚详。他一直认定柳墓在真,绝非臆造,何况府、县志均有记载。明《隆庆仪真县志·名迹考》载:“柳耆卿墓在县西七里近胥浦。”清《嘉庆扬州府志·冢墓》亦载:“屯田员外郎耆卿墓在仪征县西七里近胥浦桥。”
这里,因为叶梦得所撰之《避暑录话》,素为学者所推崇。此书为笔记,多记宋代掌故及评论作家作品,间亦考证名物。《宋史本传》赞誉他“嗜学早成,多识前言往行,谈论不穷。此公学问博洽,精熟掌故,曾于北宋绍圣四年任丹徒尉,三十八年后,于南宋绍兴五年又重来镇江,他对柳永的记载,当然是比较可信的,所以连王士祯在谈到柳耆卿墓时,都引录他的记载。
综上所述,相较于其他三种说法,“卒润州、葬真州说”,漏洞较少,最为完善和可信。
关于柳永的生平还有很多问题至今尚无定论,笔者能力有限,仅就其中最基本的生年及卒葬地问题进行了简单考辨,皆是循着前人的足迹,查找线索,不求有所新建,但求无甚谬误。
注释:
1刘尊明《唐宋词综论—柳永生平事迹考证》 ○
2唐圭璋 《柳永事迹新证》 ○
3刘天文《柳永年谱稿》 ○
4林新樵《柳永生生年小议》 ○
5王禹偁《小畜外集》卷10《柳赞善写真赞并序》 ○
6薛瑞生《柳永生卒年与交游宦踪新考》 ○
7、○8、○9 陈麟德《柳永卒葬地之争述评》 ○
参考文献:
[1] 李思永.柳永家世生平新考[J].文学遗产,1986(1):23-38.
[2] 刘尊明.唐宋词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24-330.
[3] 唐圭璋.柳永事迹新证[J] .文学研究,1957(3).
[4] 薛瑞生.柳永生卒年与交游宦踪新考[J].书国韵文学刊,1994(2):27-33.
[5] 林新樵.柳永生生年小议[J].福建师大学报,1981(4).
[6] 刘天文.柳永年谱稿[J]成都大学学报,1992(1):65-76.
[7] 陈麟德.柳永卒葬地之争述评[J]. 盐城师专学报,1998(4):93-98.
[8] 詹亚园.柳永事迹补证[J].淮北煤师院学报,1987(1).
[9] (清)高得贵.镇江府志[J].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28).
柳永生年及卒葬地考辨
(0701402002 杨娟 汉语言文秘 苏州大学文学院)
【摘要】 柳永为北宋词坛一大家,然其生平事迹鲜为人知。其生年及卒葬地至今仍无定论,本文对此进行重新考证,分辨各家之说,得出了柳永生于985至987年间,卒于润州、葬于真州的结论。
【关键词】 柳永 生年 卒葬地 考证
柳永,北宋词人,开起了一代词风,是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词人之一。柳永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对于当时和后世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是人们对于他的家世及生平却不甚了解。因为,在《宋史》中没有柳永传,他的生平事迹只有杂史及宋人笔记中有一些零星的记录,而且这些多是传闻,有的还相互矛盾。对此,后世的许多学者不断得进行考证和探索,最终对柳永的生平形成了一个较清晰的轮廓,对于一些基本问题也有了一定共识。但是直到如今关于柳永的生平还是存在许多的疑问及争论,比如他的家世、生年、早年事迹、及第时间、所任官职、宦游踪迹及卒葬地等都存在着较多的歧说,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将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就两个最基本的问题——柳永的出生时间和卒葬地,进行重新考证,分辨各家之说,希望可以更加接近史实。
一、生年
关于柳永的生年,主要有以下四种说法:储皖峰“至道元年(995)”、唐圭璋“雍熙四年(公元987)”、李国庭“太平兴国五年(980)”和李思永“开宝四年(971)”说。其中,储皖峰的“至道元年”说主要建立在张舜民《画馒录》所载之晏殊称柳永为“贤俊”与宋翔凤《乐府乐论》谓柳永“及第已老”两点的基础上;唐圭璋的“雍熙四年”说与李国庭的“太平兴国五年”说主要建立在杨提《古今词话》谓柳永作《望海潮》词渴孙何一事的基础上;而李思永的“开宝四年”说则是主要建立在李国庭“到柳永的家乡调查,当地乡老至今还传说着柳永少年时期的故事”因而确认有“柳永少年时期生活在福建这个事实”的基础上。○1比较四说,笔者认为还是唐圭璋先生之说较为可信。
唐先生的根据见《柳永事迹新证》,他说:“柳永的生年与张先是差不多的(李易安并说张先是继柳永而起的)。按《鹤林玉露》卷十三说,孙何帅钱塘时,柳永曾作《望海潮》
词送他。词中有‘千骑拥高衙,语,正指的是孙何,在这以前,杨 是《古今词话》也说,柳永与孙何为布衣交,孙何知杭州门禁很严,柳永不得进见,因作《望海潮》,掩名妓楚楚歌于孙何座前,孙何听了,才迎永入座。《古今词话》所记,出于市井传闻,或不可信。但《鹤林玉露》记此事竟引起金主南侵,恐不是无因的。查《宋史》卷三百六孙何本传,知道孙何是宋太宗淳化三年进士,做过两浙转运使。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就死了,年四十四岁。由此上推,孙何应生于宋太宗建隆二年(961)。柳永就在孙何死的一年,作《望海潮》词送他,至少也应是冠年了。由此可证,柳永约生于太宗雍熙四年(987),比张先大三岁,比晏殊大四岁”。○2
唐先生的这个看法,是从与张先、孙何等人的对比、推测中得出的,用的多是旁证材料,明显的证据不足。后人主要以为柳永二十岁于杭州作《望海潮》不可信为由,质疑此说。对此,刘天文先生在《柳永年谱稿》作了以下论证:“柳永写《望海潮》词赠孙何,不仅《古今词话》有记述。且柳永少年时确曾在家乡崇安读过书,举业习成之后,亦当近弱冠之年,自然要赴京应考,由水路取道钱塘,杭州便是他必经之地,对具有音乐天赋和浪漫性格的风流才子柳永,滞留杭州与歌女厮混是很可能的。当其时,孙何正以两浙转运使驻杭州.孙本人又是“勤接士类”与柳永父辈有世谊的人,而柳永献词晋谒,也是情理中事。这样把时间.地点、人物三者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说柳永二十岁时在杭州写《望海潮》赠孙何当是比较可信的。”○3
此外,还有其他材料可佐以证明,比如柳永其他的词作以及其父、其子的已知事实就有迹可循。林新樵先生在《永生生年小议》中,以《乐章集》的《玉楼春》第四首为据来推算。
星闹上纷金章贵,重委外台疏近侍。
百常天阁旧通班,九岁国储新上计。
太仓日富中邦最,宣室夜思前夕对。
归心怡悦酒肠宽,不泛千钟应不醉。
“此词当写于真宗天禧三年,据毕沉《续资治通鉴》载,是年(宋真宗夭禧二年—1018)秋八月真宗立第六子受益为皇太子更名祯(即仁宗)。过四年(1022)真宗崩,太子祯即位年 十三。则立储之时,仁宗始九岁,词中‘九岁国储新上计’正是写建储大事。《续资治通 鉴》又载,天禧三年(1019)夏六月王钦若有罪罢,以寇准同平章事,且前此在大中祥符八 年(1015)五月曾废内侍省,故有‘重委外台疏近侍’之句。根据此词所写的史实,最早是
在天禧三年的下半年写的,必定在王钦若罢职又以寇准同平章事之后。宋翔凤《乐府余论》
4 柳永景稻元年(1034)及第,因是‘已老’说:‘者卿搓跄于仁宗朝及第已老。’”○,暂计
为五十岁,那么他在天禧三年作此词时为三十五岁。而他写《望海潮》送孙何(同唐先生说,孙何死的一年作)刚好二十岁,二十岁能填出这样的词是比较合理的。据此,柳永应该生于雍熙二年(985)左右。
另外,王禹偁《小畜外集》卷10《柳赞善写真赞并序》中:“谓宋太宗至道二年(996)永之父宜已年五十有八矣,”的记载,○5可推出柳永之父柳宜生于五代石晋天福四年、闽王曦永隆元年(939),又知永上尚有兄三接与三复,遂柳永生时柳宜已47或49岁。另一方面,柳永之子柳 兑登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贾黯榜进士,即便是他弱冠登科,那他出生时柳也永已经41或43岁。这样前后算起来,可以得知柳永应当生于985到967之间。
薛瑞生先生在《柳永生卒年与交游宦踪新考》中,又用柳永之父、之子已知之行进一步证明了这一观点。 “ 柳宜自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至淳化元年(990),先后为山东雷泽、费县、任城县令,若永早生十许年,以永之词才,何以《乐章集》毫无咏山东之迹?自990年起,柳宜通判全州(今广西全州)何时离任,不得而知。然至道二年(996)王禹俱为柳宜写(柳赞善写真赞并序》,其时已为赞善无疑。赞善为太子官属,自当在京。其后宜仕履无考。清乾隆年间修《福建通志》,谓“崇安县柳宜,工部侍郎。”民国修《崇安县新龄谓“柳宜,五夫人,户部侍郎。”部虽不同而侍郎无异。然侍郎为显官,与宰相已相差无几,宋神宗元丰改官制前不轻授,授则人相或入相后授之。何以柳宜居官如此显要而《宋史》无传,且寂寞无闻于后世?若宜果曾官至侍郎,由赞善至此官,决非三五年所能达,设若十年,宜已68岁,而永亦20至22岁矣,何以柳永青少年时期不随父在京师,却在故乡福建崇安度过?永究竟何时回乡,无从考稽,然清厉鹦等所辑《宋诗纪事》卷13录其诗三首,其中之一是咏崇安名胜中峰寺的(中峰寺),知其青少年时期曾在崇安无疑。据此,知宜官至侍郎之说决不可信。樱情度理,柳永盖生放山东,随父至全州,旋又至京师洋梁,至道二年(996)已为10至12岁之少年矣。其父柳宜为赞善大夫之后不久即离世,少年柳永生计无着,才回到故乡投靠继祖母虞氏或其叔柳案与柳察。王禹俱(小畜集》卷三十(建溪处士赠大理评事柳府君墓褐并序》谓柳永祖父柳崇先夫人丁氏生宜、宣,继夫人虞氏生置、宏,举进士,又生案、察,并以词学自立。崇死放太平兴国五年(980),至柳永返乡时,其叔置、宏盖作官在外,家中可能唯继祖母虞氏与叔案、察而已。”○6
综上所述,柳永约生于985至987年间,误差不会太大。不然,就与其父、其子和他
自己已知的史实不相符了。
二、卒葬地
关于柳永的卒葬地,历来文学史家均语焉不详,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
1、卒葬襄阳说。 宋祝穆持此说,他在《方舆胜览》中记载:“柳永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于南门外。每春月上冢,谓之吊柳七”。
对此,成书于理宗(赵昀)时的《方舆胜览》,是南宋地理总志,但考订较疏,谬误自所难免,因此此说不甚可信。
2、葬枣阳花山说。宋曾达臣、杨氵是、、元陈元靓持此说。曾在《独醒杂志》中记载:“柳耆卿风流俊迈,闻于一时,既死,葬于枣阳县花山。远近之人,每遇清明,多载酒肴,饮于耆卿墓侧,谓之吊柳会。”杨在《古今词话》、陈在《岁时广记》中均有记载。《岁时广记》卷十七引《古今词话》:柳耆卿“掩骸僧舍,京西妓者鸠钱葬于枣阳县花山。其后遇清明日,游人多狎饮坟墓之侧,谓之吊柳七”。
对此,《独醒杂志》为随笔杂记,多述两宋轶闻,不可全信。而且作者曾达臣虽与胡铨、杨万里、谢谔等名流相友善,“惜乎年甫二十即夭折,由其子三聘编次成书,此说恐
7而《岁时广记》虽罗列若干典故,但属于小说杂书,多所证引,不足为训。 不可考”。○
3、卒润州、葬北固山下说。宋葛胜仲持此说。万历《镇江府志》卷三十六称柳永墓在丹徒境土山(即北固山)下,并附说明:“永字耆卿,始名三变,好为淫冶之曲。仁宗临轩放榜,特绌之,后易名永登第。文康葛胜仲《丹阳集·陈朝请墓志》云:“王安礼守润,欲葬之,藁殡久无归者。朝请市高燥地,亲为处葬具,三变始就窀穸。近岁水军统制羊滋命军兵凿土,得柳墓志铭并一玉篦。及搜访摩本,铭乃其侄所作,篆额曰:‘宋故郎中柳公墓志’。铭文皆磨灭,止百余字可读云:‘叔父讳永,博学,善属文,尤精于音律。为泗州判官,改著作郎。既至阙下,召见仁庙,宠进于庭,授西京灵台令,为太常博士’。又云:‘归殡不复有日矣,叔父之卒,殆二十余年云’。”光绪五年重修《丹徒县志》卷八称“屯田郎中柳永墓”“在土山下”。
这里,对于葬北固之说,仅靠地方志记载孤证令人难以信服。何况《镇江府志》所称转引柳永侄为柳永作的墓志,铭文“皆磨灭,止百余字可读”。其文字既皆磨灭,这可读的百余字里面恐怕也就很难免有个别因剥蚀而误读的现象,因此不足为据。即便没有磨灭,按其现有内容也有诸多疑点。对此谢桃坊先生在《柳永事迹考述》中指出:“篆额称柳永为‘郎中’,而柳永屯田员外郎终,未仕至郎中,也未被追赠。南宋后期俞文豹《吹剑录》
引东坡幕士语,称柳永为‘郎中’,当属一时偶误。铭文所述柳永仕历为泗州判官、著作郎、灵台令、太常博士,这些完全与宋人记载不符,且竟不言柳永为睦州推官及屯田员外郎之事;而年谓‘召见仁庙,宠进于庭’更与其事实不符。他是数见黜于仁宗,弄到改名后才得以转官的”。 除了,谢先生指出的几点之外,这篇墓志铭还有几个矛盾之处:(1)、“高燥地”是何地?原文并未作具体说明,何以得知它就是土山下,亦即北固山下?(2)、“近岁水军凿土”当在万历时,柳墓既有墓志石刻,又已出土,《丹徒县志·艺文》就该
8(3)有墓志铭全文,不会只有残缺不全的摹本传世。摹本是谁寻访?又属何人所藏有?○、
墓既在“高燥地”,在篆盖完好、字迹清晰的情况下,志铭部又怎么会“铭文皆磨灭”?
(4)、案墓志一般要述及其人世系、名字、爵里、治行、寿年、卒葬年月与其子孙之大略,勒石加盖埋于圹前三尺之地,以为异日陵谷变迁之防。而从连贯可读的一百多字看似缺少“景元年登进士第”这一重要事迹。至于何人篆盖、何人书丹、撰文的侄儿叫什么名字,
9(5)均告阙如,这又大大减少了可信程度。○、墓志最后说:“归殡不复有日矣,叔父之
卒,殆二十年云”。也就是说柳永死后二十多年才由自己的侄儿比较体面地埋葬了。这显然不合理。
由于铭文漏洞百出,而且所述内容与柳永生世有异,因而此墓志铭不可信,北固之说也就理所当然地被否定了。
4、卒京口、葬真州说。宋叶梦得、清王士祯(王渔洋)、沈德潜持此说。叶在《避署录话》中记载:“柳永终屯田员外郎,死旅殡润州僧寺。王和甫为守时,求其后不得,乃为出钱葬之。”王和甫究竟葬柳永于何处?叶梦得未提及,而五百五十多年后的王士祯在《分甘余话》中却提到了:“相传柳耆卿卒于京口,王和甫葬之,今仪征西地名仙人掌有柳墓,则是葬于真州,非润州也。”仪征古名真州,柳墓在仪征人掌。王士祯在《真州绝句》中还又一次提到:“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王士祯还在《真州绝句》“残月”二句下自注:“柳耆卿墓在城西仙人掌。”诗文相互印证,当不致有误。但有一点存疑,仪征四郊无仙人掌这个地方,不知王士祯以柳墓在仙人掌者何据?柳墓在真州,不仅见诸王士祯之诗文,稍后于王士祯的清代著名诗人沈德潜在《七律·过真州》中也写过:“晓风残月屯田墓。”王诗、沈诗不谋而合,可见,柳墓在真州已为清代大多数学者所认定。也许有人会问,柳永既已殡在润州,王和甫要葬他,又何必舍近求远,葬于真州?关于这一点,王渔洋早就作出解释。《池北偶谈·谈异·柳耆卿墓》云:“仪征县西地名仙人掌,有柳耆卿墓。按《避暑录话》:‘柳死旅,殡润州僧寺。王和甫为守,出钱葬之。’真、润地
相接,或即和甫所卜兆也。予真州诗云:“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嗣后在《带经堂诗话》里也说:“柳七葬真州仙人掌,仆尝有诗云:‘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王渔洋博学,交游甚广,曾在扬州任推官五年,多次行役白下、京口、真州之间,对这一地区的文史掌故知之甚详。他一直认定柳墓在真,绝非臆造,何况府、县志均有记载。明《隆庆仪真县志·名迹考》载:“柳耆卿墓在县西七里近胥浦。”清《嘉庆扬州府志·冢墓》亦载:“屯田员外郎耆卿墓在仪征县西七里近胥浦桥。”
这里,因为叶梦得所撰之《避暑录话》,素为学者所推崇。此书为笔记,多记宋代掌故及评论作家作品,间亦考证名物。《宋史本传》赞誉他“嗜学早成,多识前言往行,谈论不穷。此公学问博洽,精熟掌故,曾于北宋绍圣四年任丹徒尉,三十八年后,于南宋绍兴五年又重来镇江,他对柳永的记载,当然是比较可信的,所以连王士祯在谈到柳耆卿墓时,都引录他的记载。
综上所述,相较于其他三种说法,“卒润州、葬真州说”,漏洞较少,最为完善和可信。
关于柳永的生平还有很多问题至今尚无定论,笔者能力有限,仅就其中最基本的生年及卒葬地问题进行了简单考辨,皆是循着前人的足迹,查找线索,不求有所新建,但求无甚谬误。
注释:
1刘尊明《唐宋词综论—柳永生平事迹考证》 ○
2唐圭璋 《柳永事迹新证》 ○
3刘天文《柳永年谱稿》 ○
4林新樵《柳永生生年小议》 ○
5王禹偁《小畜外集》卷10《柳赞善写真赞并序》 ○
6薛瑞生《柳永生卒年与交游宦踪新考》 ○
7、○8、○9 陈麟德《柳永卒葬地之争述评》 ○
参考文献:
[1] 李思永.柳永家世生平新考[J].文学遗产,1986(1):23-38.
[2] 刘尊明.唐宋词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24-330.
[3] 唐圭璋.柳永事迹新证[J] .文学研究,1957(3).
[4] 薛瑞生.柳永生卒年与交游宦踪新考[J].书国韵文学刊,1994(2):27-33.
[5] 林新樵.柳永生生年小议[J].福建师大学报,1981(4).
[6] 刘天文.柳永年谱稿[J]成都大学学报,1992(1):65-76.
[7] 陈麟德.柳永卒葬地之争述评[J]. 盐城师专学报,1998(4):93-98.
[8] 詹亚园.柳永事迹补证[J].淮北煤师院学报,1987(1).
[9] (清)高得贵.镇江府志[J].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28).